词条 | 乌铜走银 |
释义 | 乌铜走银是云南的又一种独特的铜制工艺品,始创于云南石屏。它以铜为胎,在胎上雕刻各种花纹图案,然后将熔化的银(或金)水填入花纹图案中,冷却后打磨光滑处理,时间久了底铜自然变为乌黑,透出银(或金)纹图案,呈现出黑白(或黑黄)分明的装饰效果,古香古色,典雅别致。由于一般多以镶嵌白银为主,故称“乌铜走银”。过去,此工艺品多为文房用具等。现在品类十分广泛。 代表作乌铜走银的代表佳作是陈设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云南厅的风景画。此画高1.2米,宽1.5米,在乌黑铮亮的底色上,昆明西山、滇池、大观楼分别用金、银镶嵌其间,十分精美,堪称艺术珍品。 作品欣赏制作工艺制作乌铜走银(金),是一项复杂的工艺,匠人须掌握冶炼合金、雕刻造型、书法绘画、微雕等技艺。乌铜走银(金),工艺品一般有小花瓶、笔筒、墨盒等。常见的图案纹饰有花鸟色虫、梅兰竹菊、龙凤鹿鹤等。 民间传说在云南晋城镇天城门的一个大村落,距石寨山只有3公里多。制作乌铜走银的袁家住在天城门村的小梨凹,这个风景如画的村庄坐落在金砂山下。金砂山也因前几年出土过大量的青铜器而名噪一时。天城门村过去不叫天城门,叫天女城。西晋时期,晋王朝在云南设宁州,治所在滇池县(今晋宁)。晋武帝太康年间,李毅任南夷校尉,后又兼任宁州刺史。公元303年,南中大姓率众反晋,叛军攻城略地,围逼州城,宁州不宁,遍地烽烟。此时内地也爆发了流民反晋,晋王朝无力顾及宁州,李毅孤立无援。晋惠帝光熙元年(公元306年),李毅病故,叛军越发猖獗。危难之际,李毅的女儿李秀在众人的推举下替父领兵抗敌。宁州城内的粮食吃光了,年轻的李秀与将士们一起烧老鼠、煮草根树皮充饥。经过7年的苦战,终于杀退了叛军,保全了州城。由于她平叛有功,被晋朝皇帝封为镇靖夫人,唐武德年间加封明惠夫人。人们感其德,念其功,为她建庙塑像,把她尊为天女,并将她固守的城堡定名天女城(今天城门)。就在这个因巾帼英雄李秀而得名、有着1700年历史的天城门村,袁氏兄弟4人传承着乌铜走银这门古老而神奇的民间工艺。 历史发展二十年代据年近古稀的老银匠袁万成介绍,上世纪20年代,他的父亲袁家和就背井离乡到昆明的银匠铺打工,做的就是乌铜走银。当时的乌铜走银墨盒为学生追捧。昆明的达官显贵、学绅之士相互赠送的礼品就是乌铜走银墨盒,墨盒上会雕刻上“年月日,某某赠”等字样,以做纪念。当年银匠铺做乌铜走银墨盒主要是帮学堂做,他父亲袁家和还做过黄埔军校奖励学生的乌铜走银墨盒呢。 当时的昆明城内银匠店铺虽然很多,但能做乌铜走银的只有袁家和所在的这家店铺,店铺里能做乌铜走银的工匠也不多。银匠铺的老板虽然对袁家和很敬重,工资待遇却不怎么样,他唯恐袁家和有了资本后离他而去自开店铺。为此,袁家和曾经背着铺盖回到老家天城门,老板和老板娘又来到村里将他请回去。店铺里除了银匠和干杂活的外,还有一个画师,专门画乌铜走银上面的画。画师把鱼虫鸟兽画在宣纸上,再由银匠细细雕刻在乌铜走银的饰物上。 解放后解放后,袁家和回到了天城门,他把自己的手艺传给袁万成、袁万礼四个儿子。在贫穷落后的乡村里,乌铜走银没有市场,于是,他们实行双轨制:白天下地干活,晚上给四里八乡的人们制作银围腰头、银手镯、银耳坠等银饰品。在当时当地的农村里,年轻人结婚时,银围腰头等银饰品是男方送给女方的必备聘礼。 文革十年十年浩劫中,他们简陋的银匠作坊被当作资本主义尾巴割掉了,收藏多年的乌铜走银珍品和过去请画师画的图画也在“破四旧”中毁了。身怀绝技的袁家和老人不得已放弃了祖传的手艺,给生产队放牛挣工分。1968年,老人带着一腔遗恨离开了人世。在以后的日子里,袁万成也曾应群众需求悄悄躲躲的做过一些银匠活,因此被视为贩金贩银的“投机倒把”份子,受了一些冤枉气。 80年代中后期,银匠家所在的天城门小梨凹家家户户栽竹子,男女老少编篾货,成了全县有名的竹编之乡。但沉寂多年的银匠家没有做篾活,却响起了“叮叮当当”的金属敲击声。时过境迁,新时代的人们对过去备受青睐的银首饰不感兴趣了,于是,袁万成、袁万礼兄弟俩把丢了多年的乌铜走银这门手艺又捡了起来。 发展现状如今,袁万成、袁万礼兄弟俩已经老眼昏花,力不从心,乌铜走银的接力棒已交到了他们的儿子袁勇、袁华和袁昆林、袁贵林的手上。 我的老家也在天城门,偶尔回家时,有空就到袁家串门子。一天,正赶上他们做一个乌铜走银墨盒。38岁的袁华在熔化了的铜水中加进其他金属继续加热,然后将其打造成铜片,再把铜片放在栗炭上煅烧,趁着热度,袁华把铜片一锤锤地打成了更薄的铜片。铜片出来后,要做成墨盒的雏形,用凿子雕刻上花纹,然后把熔化的银水倒在上面。这个过程很费事,做一个墨盒,要花一个多星期的时间。 袁家做乌铜走银还没有张扬出去,外面知道的人不多,他们主要是靠买家来订货。有活计时,袁华就在自家堂屋下,趁着亮堂堂的天色,在小小的墨盒坯子上一刀一刀地雕刻“万字捐花”、“蝙蝠梅花”、“风雨归舟”等中国的传统图案。花纹很细密,细小的线条只有头发丝粗。雕刻一会,袁华就要停下来抽支烟,揉揉眼睛,看看远处,休息一下。这一微雕过程是非常细的细活,不仅技术要求高,而且要有很好的眼力,盯久了,眼睛会受不了。 最后两道工序是“走银”和“变色”。花纹雕刻好,就开始把熔化了的银水浇到细密的缝隙间,然后将其打磨光滑,这就叫“走银”。这时乌铜走银的工序已完成了大半。上银后的墨盒泛着红铜的本色,需要“变色”,就是将红铜变成泛黑的乌铜。这个 “变色”的过程很奇妙,袁家兄弟用双手捂住红色的墨盒,在手中反复地捂,在捂了半天或是一天的时间后,红色的铜墨盒就会变成黑色的乌铜墨盒,而白白的银花纹越发显眼,一个乌铜走银的墨盒就算大功告成了。袁华说,捂墨盒的时间长短与季节有关系,夏天最好,天热,手汗大,半天就能捂成,冬天就难捂些,有时一整天都捂不成。我想,用手捂的过程可能是一种恒温加工的氧化技术吧。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