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乌石镇
释义
1 江西省资溪县乌石镇

江西省资溪县乌石镇,江西省资溪县辖镇。该镇是一个多民族聚居乡镇,为汉畲混居。该镇为山区县,经济以农业为主。

基本信息

位于资溪县西南部,东连福建省光泽县,南为株溪林场,东南靠黎川县,西界南城县,北临鹤城镇、石峡,西北为石峡采育林场。镇政府设在横山村,距县城25公里,全镇总面积130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1170公顷,山林地11200公顷,森林覆盖率80%,辖10个村委会、114个村小组,2928户,12234人(非农业人口2292人)劳动力5660个,有1个少民族――新月畲族村,53户,203人,耕地面积313亩,其中水田234亩。

气候条件

镇内东西高山耸立,西部大旭山为最高峰,海拔1107米。中部横梨树岭将全镇分为南北两部分,横山一带为谷盆地,南部有桐溪汇入旰江,北面陈坊水注入增坊河后汇入泸溪河,年平均气温16.9℃,年降水量为2000毫米,无霜期280天。

经济发展

近年来,该镇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发展了特色农业:主要有苗木、鳗鱼、竹荪、西瓜等。其中:苗木1000亩,鳗鱼300亩,竹荪60亩,西瓜300亩。尤其苗木已有绿化苗、风景苗、用材苗等二十多个品种。

人口数据

(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

总人口 14902

男 7738

女 7164

家庭户户数 3644

家庭户总人口(总) 14724

家庭户男 7594

家庭户女 7130

0-14岁(总) 3639

0-14岁男 1864

0-14岁女 1775

15-64岁(总) 10369

15-64岁男 5442

15-64岁女 4927

65岁及以上(总) 894

65岁及以上男 432

65岁及以上女 462

户口本地住在本地 14310

2 广西壮族自治区陆川县乌石镇

基本信息

乌石镇地处陆川县城南面20公里处,是自治区科技先进镇和玉林市科技示范镇。全镇面积128.1平方公里,有耕地面积2563公顷,其中水田2247公顷,坡地316公顷,有林面积6329公顷。辖16个行政村,人口75442人,其中非农业人口3970人。乌石镇交通发达,洛(阳)湛(江)、黎(塘)湛(江)铁路(复线)和玉(林)盘(龙)二级公路贯通全镇南北。境内物产丰富,盛产木材、杜仲、淮山、糖蔗、果蔗、龙眼、荔枝、菠萝蜜、柑橙、香蕉、西瓜、芒果以及水稻杂交种子;矿产有铁矿、石英矿、滑石矿、花岗岩、陶瓷泥、建筑河沙等;企业产品有日用陶瓷、花纸、酱油、刀具、机电、铸件等,其中酱油是有一百多年历史,具有色味鲜香,久不霉变的特点;刀具锋利、美观、耐用;日用陶瓷造型美观、工艺精湛,产品畅销区内外,远销俄罗斯、东南亚等地。乌石畜牧业发达,全国八大地方优良品种之一的陆川猪的种猪场建在该镇。是"三黄鸡"生产基地镇,现存栏50多万羽,年出栏60多万羽。乌石镇近年推出的乌石猪脚和白切鹅、脆不腻、香甜可口。乌石镇的工业品批发市场和农贸市场规模居全县第一位。

乌石镇有全国四大名庄之一的谢鲁山庄,山庄占地40公顷,庄内亭台楼阁,月廊曲径依山构筑,布局别致;古树参天,果树满坡;山庄花草葱茏,四季飘香。风景优美,引人入胜,山下温泉喷发,是一个旅游度假的好去处。

人口数据

(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

总人口 67804

男 36107

女 31697

家庭户户数 15581

家庭户总人口(总) 67382

家庭户男 35830

家庭户女 31552

0-14岁(总) 22134

0-14岁男 12026

0-14岁女 10108

15-64岁(总) 41011

15-64岁男 21663

15-64岁女 19348

65岁及以上(总) 4659

65岁及以上男 2418

65岁及以上女 2241

户口本地住在本地 66022

3 广东省紫金县乌石镇

乌石镇位于县城东南部,东接中坝、水墩,西连紫城、瓦溪,南邻龙窝、九树,北毗附城镇,属县城三镇之一。其前身是1963年3月设立的乌石公社,1983年9月设乌石区,1987年4月改为乡,1993年10月改称乌石镇。1998年,全镇总面积140.5平方公里,其中山地10866.7公顷,耕地1490.2公顷。辖21个村委会和1个居委会,总户数7791户,总人口41515人,其中农业人口40065人。紫金至五华、海丰的交通干线交叉从境内穿过,县城金山大道横跨乌石、南岗、荷光3个管理区。电力充沛,中坑等4个水电站,年发电量达550万度。通讯便利,已实现各管理区电话程控化,开通了移动电话。设有覆盖全镇的卫星电视地面接收站6座,可收视节目4~13套。经济以农业为主,全镇工农业总产值1.64亿元,其中农业产值1.25亿元,人均收入2381元,财政收入320万元,分别比1989年增长4.8倍、4.4倍、2.9倍、4.6倍。

4 广东省雷州市乌石镇

总体概况

乌石镇位于雷州半岛西南部,处于北部湾东海岸中心位置。镇址乌石港,距雷城70公里。靠近北部湾渔场,是广东省西南沿海及海南广西北部湾作业渔船的海上生产补给、渔货物集中分散、避风的重要渔港镇。与北部湾对岸越南仅隔150海里,水陆交通方便,境内有省道龙乌线连接207国道与粤海铁路,辖区面积126.9平方公里,海岸线28公里,总人口约8万。全镇年海洋捕捞产量达3.77万吨,卸货量8万吨,养殖产量2.54万吨,水产品加工量1.8万吨,是一个集广东省小城镇建设中心镇,国家级中心渔港、国家AAA级旅游点于一体的新型渔港。

乌石渔港成港于明朝洪武年间,至今已有600多年历史,现为国家级中心渔港。乌石港是乌石镇政府所在地,镇区的规划建设正按照国家级中心渔港和中心镇的要求逐步推进。编制了《乌石中心镇总体规划》和《乌石国家级中心渔港总体规划》,镇区规划面积8.08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3.1平方公里,常住人口2.5万人。渔港港池面积1.77平方公里,港域面积3.4平方公里。

全镇现有渔船612艘,作业方式主要有灯光围网、流刺网。渔业村委会15个,其中纯渔业村委会2个(镇南、镇西)。从事渔业生产的人口4.1万人,其中世代以捕鱼为生的纯渔民4587人。海水养殖主要有对虾养殖、扇贝养殖、鱼类网箱养殖。

农业主要分布在嘉山岭片,以生产尖椒、甘蔗、香蕉主。由于该地土质肥沃。故地出产的尖椒皮薄、肉厚、体大、保鲜期长,非常抢手,价格总是高于当地的同类品种。甘蔗含糖量相当高,香蕉果肉营养价值颇高。嘉山岭片土地实施了土地整理项目后,道路、灌溉、电力等农业生产条件得到改善,像东洋寮村就是一个规划好的村庄,而且农业种植规模化生产程度得到提升。

工业主要有水产品加工,其中北部湾水产有限公司冷冻加工厂投资3000多万元,于2005年建成投产,以加工扇贝柱、虾类、鱼类为主。为加快工业发展,已规划出一个面积6000亩的临海工业园。

乌石天成台旅游度假村是国家3A级旅游景点,建于1997年,现已完成投资4000多万元,配套有旅业、饮食、娱乐等服务项目,园林式建设布局、银白沙滩及海水浴最具魅力。年接待游客20万人次,年营业额2000多万元。旅游业的发展带动了旅业、饮食等服务业的发展,用糯米制作的饥粽、甜糟等特色小食是游客所好。

蜈蚣舞和赛龙舟是该镇历史悠久的民俗活动,分别在八月中秋节和五月端午节举行。近几年来,这两个项目走出了乌石镇,名声大噪。蜈蚣舞在2007年参加中国雷祖文化节展演获优秀奖,现属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龙舟队曾在2007及2008年参加湛江、香港龙舟赛获得冠亚军。

悠悠历史

乌石港成港于明朝洪武年间,因海边布满巨石,乌黑发亮,形状各异,故得“乌石”之名。至今已有600多年历史,历史悠久,人文环境独特,民风淳朴,物产富饶。

当地人物

乌石二(?-1810年) 原名麦有金,今乌石村人,又因排行第二,故叫乌石二。清嘉庆初年(1796年),与其胞兄乌石大(有贵)及弟乌石三(芝吉)等揭竿海上,从“见义勇为”、“劫富济贫、除暴安良”,走上反清的道路。他们提出“红旗飘飘,好汉任招;海外天子,不怕清朝”的口号,聚众数万人、大小船舶1000多艘,为当时五色帮中最强大的一支队伍。他们纵横出没于珠江口至钦州湾千多里长的海面,前后历时十多载,屡败清军,使两广、闽浙的统治者坐睡不安,使清朝皇帝大为震惊。嘉庆十五年(1810年)五月,叛徒张保仔出卖引诱,乌石二的船队驶入雷州湾双溪口处,两广总督百龄的水师包围镇压,乌石二、乌石大被俘,后遭惨杀。

江升贵 (生卒不详) 历史上朔到乌石二起义后,因乌石三面环海,背靠房参岭高地,军事战略位置重要,清政府在乌石港驻下重兵,加上乌石海盐业发达,乌石港从此人口急剧增长,商贸兴旺,港口繁荣。民国初期,成为海康县除县城外唯一的建制镇。到1937年至1945年,日本军队经常派战机轰炸乌石港,死伤600多人。并三次登陆此地,奸杀抢掠,无恶不做。

1945年,美国盟军军舰开赴北部湾,准备从雷州半岛乌石登陆进攻日军军事设施。时下在广西北海镇“致远行”商行经商的海康县乌石镇商人江升贵应邀请,前往美军停泊北部湾的战舰商议作战计划。舰上,美军方提出从北部湾海上强攻乌石日军军事设施一揽子战略计划。这一行动计划却遭到江老板的否定,并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设想。

江升贵从保护乌石镇老百姓生命财产安全角度出发,向美国海军指挥官揣出自己能两全其美地实施战略的计划。一旦发生战事,势必造成当地老百姓生命财产的重大伤亡和损失,所以建议美方与中国政府军邓汝模部队联络,由驻在南兴的邓汝模部队在北和镇丁郭岭接收盟军空投的军事物资(枪支弹药);使到当地抗日武装力量有足够军事物资武器进行抗日战斗,消灭日军侵略者。这一设想得到美国海军指挥官首肯。

次日夜里,江升贵随同美国海军指挥官登上运输机,引航飞临雷州半岛上空直奔其家乡乌石镇附近的北和镇丁郭岭。早已收到情报的邓汝模部队与地方民团在预设的空投地点燃起火堆作空投接收信号。不多时,北和镇丁郭岭上空传来“呜呜呜”的飞机声,一架盟军战机窗门口有一个不停摇晃着白旗的人,他正是江升贵。但见一个个系着军事物资的降落伞在夜空中徐徐降落,飘向火堆处。抗日部队与民兵获取大批军事武器,为抗日斗争奠定胜利的基础。

抗战胜利5年后,江升贵这位抗日无名英雄却英年早逝。但乌石人民永远不会忘记这段历史:江升贵挽救了乌石镇。

经济发展

2009年全镇完成生产总值5.59亿元,增长9.16%,其中农业总产值44643.06万元,比增1.92%;工业总产值5086.82万元,比增8.6%。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458.6万元,增长5.28%,其中国税收入138.5万元,比增3.16%;地税收入316.3万元,比增3.13%。农民人均纯收入3461元,增长5%。固定资产投资完成6898万元,比增25%,创历史新高。

在党的领导下高度重视招商引资工作,以贴心的服务、动心的政策,还有海岸线长的资源优势,积极引进社会资金创办临海工业。潭朗村上黄盐场引进资金进行扩建,第一期建设已投入150多万元。经多次洽谈,浙江等多家企业已有到我镇投资创办船厂的意向。密切配合市委市政府加强跟踪服务,大唐火电项目前期筹备工作逐步推进。扶持企业扩大再生产。从贸易、税收等方面给予企业政策上的支持,解决企业的实际困难,增强承受市场风险能力。北部湾水产有限公司冷冻加工厂新增对虾加工生产线一条,提高了生产和市场竞争能力。

基础设施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中心渔港建设项目进展顺利。积极理顺各方面关系,争取上级配套资金及时下拨,创造良好的施工环境,渔业码头、拦沙堤、港池航道疏浚、护岸堤等工程项目于09年1月正式动工,累计完成总工程量的62%。中心镇建设力度加大,水、电、路等方面的基础设施大改善。圆满完成了改建“白流”线公路岭头路段的征地任务,协调上级有关部门调拨筹集修路资金,促成该路段动工开建,解决了久拖多年的社会热点问题。配合供电部门完成了投资1.3亿元的乌石11万伏变电站建设,促进了农电改造工作。筹集50万元在镇区钻了4口饮用深水井,优化了居民饮用水。投入20万元,重新安装镇区3公里长的主要街道照明灯,亮化了街道,方便了群众的夜生活。

完成重大农业开发项目。配合国土部门完成了嘉山岭1.3万亩土地整理项目和平步村621亩补充耕地开发项目建设,土地连片整合开发,从电力、水源、道路等方面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为农业规模化经营打下了基础。组建农村经济合作社。合作社的建立,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雷州市海发扇贝养殖专业合作社于2009年4月在镇西渔业村民委员会揭牌成立,是雷州市首家渔民专业合作社。信息兴农工程抓出成效。围绕“网络到村、信息到户、应用到人”的工作目标,配备了办公设施和管理人员,指导农民上网查信息、用信息,打破了传统的农业意识,促进了生产发展,活跃了农村精神文化生活。启动“扶贫到户,责任到人”扶贫开发工作。三教村委会在帮扶单位深圳市残联的支持下,投入30多万元,完成了钻井等4个扶贫项目。各村委会挂点帮扶单位共投入扶贫资金80多万元,解决了群众生产、生活方面部分热点难点问题。农村安全饮水工程顺利实施。水源及水质等饮水难问题将会得到彻底解决,工程进度走在全市的前列,受到了上级的表扬。镇通村硬底化道路建设全面完成。港彩、向党等4个村委会最后完成了12公里长的水泥硬底化乡道建设。水利设施防灾抗灾能力提高。水库大坝建设投入408万元,防浪沙坝建设投入220万元。劳务输出为农民增收。组织富余劳动力参加技能就业培训160人次,参加引导性就业培训237人次,转移输出农村富余劳动力5300余人,增加群众收入5000余万元。

地方特产

薯粉 莲雾 甜糟

旅游资源

天成台度假村AAA级景点 位于乌石港港门右侧的北拳海滩,总占地面积600多亩,沿海沙滩长达70多公里。该沙滩沙层深厚,沙质柔软,颗粒适中,洁白无瑕,被专家评价为世界一流沙滩。度假村面临北部湾,海水清洁,波平浪静,无暗流,无鲨鱼,海水一年四季的温差很小(在20℃—29℃之间),是一个适合全年性游泳的海滨浴场。度假村椰风海韵,环境幽雅,气候宜人,四季鸟语花香,绿化覆盖率达到90%以上。

度假村周围地下热水的蕴藏量非常丰富,温泉水中富含硫化物、钙化物等矿物质,水温平均为45℃,对人体的多种皮肤病、关节炎等症状有显著的疗效。度假村附近海底繁殖着大量五颜六色的珊瑚礁群,港区独特的渔家风情,地道的西海、南海特产——美味的生猛海鲜,干品鱼虾、鲍鱿,优质的海水养殖场,珍珠加工厂,这些都是度假村得天独厚的优势。美丽的热带风光,迷人的海水沙滩,醉人的度假情调,被海内外游客称赞为“北部湾畔蓬莱岛,椰风海韵天成台”。

度假村第一期工程占地面积200多亩,至今已投入资金5000多万元,建成内海港池护岸堤2500米。建有豪华别墅14幢,客房数85间、总床位170个;可容纳300多人的多功能宴会厅一座、电子娱乐城、温泉浴室、卡拉OK包厢、美容中心、溜冰场、观海亭及别具一格的草木结构歌舞厅。度假村的建设已初具规模,供水、供电、通讯(电话、传真、宽带网络)、排污、交通等基础设施齐全。

雷州市乌石镇人口数据

(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

总人口 66622

男 34945

女 31677

家庭户户数 13220

家庭户总人口(总) 65865

家庭户男 34267

家庭户女 31598

0-14岁(总) 24982

0-14岁男 13568

0-14岁女 11414

15-64岁(总) 37489

15-64岁男 19514

15-64岁女 17975

65岁及以上(总) 4151

65岁及以上男 1863

65岁及以上女 2288

户口本地住在本地 66120

5 广东省韶关市曲江区乌石镇

乌石镇位于韶关市曲江区南部,是曲江区南边重镇之一,距曲江中心城区10公里,距京珠高速公路马坝出口处5公里,距沙溪出口处4公里,南邻英德市沙口镇,东靠翁源区及本区沙溪镇,西依北江河,以北江河为界与本区的樟市镇隔河相望,北靠马坝镇。乌石镇处于笔架山峰的南麓,地势东高西低,向西南倾斜,东面是笔架山脉延伸全镇,形成狭长地带,全镇有杨梅、展如、石角3条溪流,溪长均约30公里左右,由东向西注入北江。全镇辖6个村委会、2个社区居委会,共90个自然村, 2006年3月6日合并大坑口镇,乌石镇政府驻地不变。

中文名称:乌石镇

外文名称:Wushi

行政区类别:镇

所属地区:广东省韶关市曲江区

地理位置:广东省韶关市曲江区南部

方言:客家话、粤语、普通话等

气候条件:亚热带湿润型季风气候区

车牌代码:粤F

一、地理位置及基本情况

乌石镇,地处东经113°32ˊ26″~113°48′57″和北纬24°33′00″~24°38′00″之间,位于韶关市曲江区南部,是曲江区南边重镇之一,距曲江中心城区10公里,距京珠高速公路马坝出口处5公里,距沙溪出口处4公里,南邻英德市沙口镇,东靠翁源区及本区沙溪镇,西依北江河,以北江河为界与本区的樟市镇隔河相望,北靠马坝镇。乌石镇处于笔架山峰的南麓,地势东高西低,向西南倾斜,东面是笔架山脉延伸全镇,形成狭长地带,全镇有杨梅、展如、石角3条溪流,溪长均约30公里左右,由东向西注入北江。该镇土地肥沃,山林茂盛,农业以种植水稻为主,兼种其它经济作物和渔业生产。

全镇行政区域117.3平方公里,14879.78亩(991.89公顷),其中水田11780亩(785.28公顷);山地面积7113.59公顷,辖区内有储量丰富的石灰石、高镁石、白云石等矿产资源和丰富的水利资源,可开发的水资源蕴藏量1万千瓦,石灰石储量8亿多吨。全镇辖6个村委会、2个社区居委会,共90个自然村,总户数有6843户,人口21051人,其中农业户2954户、农业人口12552人,农村人平收入为4245元,劳动力11327人。全镇现有中学2所、共28个班,在校学生850人,教职员工78人;小学4所,共36个班,在校学生1013人,教职员工66人,入学率和毕业率达100%;幼儿园1间,共3个班,在园幼儿80人,教职员工5人,“普九”教育的各项指标达到国家的有关规定;镇卫生院2所,有医护人员52人,设有2个门诊和医疗、护理、防保、内儿妇、外、中医、药剂、放射等科室,有B超机、心电图机和X光机等10多种仪器设备,住院部设有病床12张,全镇6个村委均有卫生医疗站,有医护人员6人。镇文化站建筑面积600平方米,拥有图书1.5万多册,(1995年镇文化站被广东省文化厅评为特级文化站),篮球场等文化娱乐场所17个。

二、历史沿革及人文自然景观

在乌石镇的南侧平地矗立着两块天然巨石,呈椭圆形,乌黑发亮,蔚为奇观,“乌石”之名由此而得。据《曲江县志》记载:乌石街在清康熙十一年(1673年)由杨梅迁至乌石,至今已有300多年历史。民国时期设乌石乡,先后属九区、六区、一区管辖。1949年后属马坝区,同年撤区并乡,成立大坑口乡。1958年并入樟市人民公社。1959年从樟市人民公社分出,合并沙溪人民公社为乌石人民公社。1961年与沙溪人民公社分开,成立乌石人民公社。1983年11月改设区,1986年12月又撤区建镇。1989年把村委会改制为管理区,其管辖范围不变,1998年11月韶关市和曲江区以乌石为试点,又把管理区改制为村民委员会。2006年3月6日合并大坑口镇,乌石镇政府驻地不变。

座落镇内的月华寺相传是在南北朝时期由天竺僧智药创建,是招提朗法师演法之地,该寺靠近北江之滨,是一座长约50米、宽约20米的三层古式建筑,有“三宝殿”、“祖师殿”等殿堂。建国后,这里曾办过农业中学,虽经历史风雨,它的构架依然尚未塌圯,在近两年善信的乐捐下,大殿已重新建起且免费开放。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床板岭遗址位于镇东约200米处的一座长方形的山冈上,遗址中心位于北端台地,地势较高,面积约2400平方米,1959年起,曾经几次调查,遗物多暴露于耕地面上,陶器有尖砂粗陶和质软陶两种,1984年曲江区政府将该遗址定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1987年冬,广东省博物馆考古队对该遗址进行了2个多月的正式发掘,面积达976平方米,共清理墓葬13座,出土了一批有历史价值的文物。

乌石,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是革命英烈梁展如的故乡。梁展如于1924年在曲江开展农民运动,带领曲江人民展开了轰轰烈烈的革命运动;1925年建立曲江县第一个党组织,任中共曲江县委第一任党支部书记;1927年4月12日反革命政变后,任北江工农自卫军总指挥部的军需长,南返农军的总指挥,先后参与并领导了仁化暴动、曲江西水暴动、英德鸡麻湖暴动和鱼湾暴动,给国民党反动派予以有力打击。抗战期间的1938年梁展如负责恢复了曲江县党组织,先后分六批选送了10多名爱国青年北上延安;1948年3月在翁源黄竹坪战斗中,带病突围,不幸被捕,坚强不屈,同年4月28日在翁源官渡英勇就义。解放后,铁道部门为了纪念他,在他的家乡曲江县乌石镇鹅鼻洞铁路线上建立了展如站(后因火车提速而撤并),曲江县人民政府为了纪念他,把他所在的小学命名为展如小学。

2004年,在区老促会的大力支持下,在原梁展如先前生活和居住的地方兴建了梁展如故居,该建筑为红砖瓦房结构,共2间,在故居内陈列有他生前生活用品、他本人相片(因为在革命时期,没有照相设备,同时为了保密,他本人生前没有留下一张照片)及描绘他当时战斗过程的图画,现在它作为一个爱国教育基地,成为了我区又一个红色旅游点,经常有人去梁展如故居参观并悼念他。

三、优越的交通网络云集众多厂矿企业

乌石镇水陆交通十分便利,京广铁路、省道S253线公路、西线公路和北江河由北至南贯穿乌石全境,羊城铁路总公司在乌石镇境内设有2个火车站,火车年货物中转量180万吨,客运量10万人次;境内设有汽车站,公共交通设施齐全,完成乡村公路水泥硬底化改造,实现“村村通公路”,运营的公交车途经全镇中心及下辖村委会、行政村;有2个市属货物运输车队,拥有汽车40多辆,年货物运输量130万吨。大小客运汽车年载客量9万多人次,拥有年货物吞吐量100万吨的10多个泊位水运码头。

乌石镇镇域内企业120多家,个体工商户380多家,镇内有省属韶关发电厂、省电力一局韶关公司、省火电安装公司韶关工程处、市属50万伏变电站及蒙浬综合型水电站、乌石港有限公司、生威纸品处理厂、民鑫建材有限公司等大型厂矿企业。2007年全镇工业和个体工业总产值为43926万元,对比去年增97%,这些工业企业主要是以科技、煤灰开发、建材开发、矿产品加工、仓储业、水陆运输业等为主。

四、城乡建设及投资营商环境

自1994年来,乌石镇共投入2000多万元用于教育、卫生、城镇等各项事业的建设。1994年起,镇内各机关单位逐渐向新城区迁移,新城区逐步新建了国税、地税、财政、信用社办公大楼、中心小学综合教学楼、中学饭堂、教师宿舍楼、农技综合楼、卫生院新门诊大楼、新农贸市场等。改造铺设了府前路、麦田街,完善了街道、路灯、农贸市场、供水、供电等公共设施建设,城镇面貌焕然一新。为引导鼓励农民和投资商在新城区建房办企业,1996年1月28日镇政府办公地址从旧城区搬迁至新城区中心办公,占地面积15亩,全面带动了新城区的发展,使新城区建设跃上了一个新台阶。全镇农村自1995年以来兴建了60条楼房化的现代文明新村,2000多农户进行了农房改造,人均居住钢筋混凝土楼房和红砖瓦房面积达18.2平方米。90个村民小组实现了村村通车、通电、通电话。98 %的农村人口用上了自来水,100%的行政村开通了闭路电视。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和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参保率、覆盖率达90%。

乌石镇党委、政府提出“客商发财我发展”的理念,不断优化和提升投资营商的“软硬”环境,真诚为前来投资的客商提供优质服务。制订优惠的招商引资政策,整合土地资源,为前来投资的客商提供厂房、场地及水电设施等硬件服务;强化服务和责任意识,创立服务型政府,完善党风廉政建设,杜绝不正之风,禁止“吃、拿、卡、要”等行为,主动协调处理好企业与村委会、村小组因生产经营活动产生的矛盾纠纷,积极与各相关职能部门加强沟通联系,协助解决企业在经营过程遇到的问题。

乌石镇历来乡风民风淳朴,爱国家、爱集体,热情好客早已蔚然成风。多年来,在这里投资建厂经商的客人都可以感觉到乌石是投资置业的热土。

五、取得的成绩

乌石镇党委、政府以招商引资统揽工作全局,把握住农业和农村工作重心,积极推行“农业稳镇、工业强镇、第三产业兴镇、和谐稳镇”和发展北江河沿岸经济带的经济发展策略,使全镇的经济呈现出良好态势,2007年全镇工农业总产值8529.8万元,其中工业总产值4830万元,比增0.4%;农业总产值3699.8万元,比增3%;农业经济总收入17625万元,比增11%;乡镇企业总收入14736万元,比增2.7%;农村人平纯收入4245元,镇财政收入为5520.5万元,比增18%;工商税收4212.4万元,比增35.5%。

大力推进农村农业工作,2007年优质稻种植面积达7000亩,总产量达3469吨;生猪饲养量23200头,存栏量9200头;三鸟饲养量11300只,出栏量83000只;蔬菜种植面积8280亩,花生4550亩;建有笋竹基地12000亩,山地综合开发1500亩;蔬菜种植专业村3个,毛竹生产专业村2个,鱼塘放养面积104公顷(其中池塘104公顷、山塘75公顷);年产值5万元以上的养牛、养猪、养鸡、养鱼等专业大户共有50多户。种植麻竹15000亩,扶持发展了坑口、乌石等6户麻竹种植户。

依靠韶关发电厂、蒙里电站等驻镇企业的辐射带动,通过优惠的招商引资政策,乌石的地域优势得到进一步发挥,沿北江河兴建的蒙里电站、煤灰砖厂、沙石货场、永顺矿产有限公司、乌石港有限公司、造船厂、水泥厂、选矿厂、硫酸厂、硫化锌厂、南港储运公司等龙头骨干企业发展态势良好,其中乌石港有限公司占地面积10万平方米,是北江河粤北段最大的水运码头,可停靠500—800吨船舶,5个装卸船位,2台塔吊及配套设施,年吞吐量200万吨,拥有年加工能力30万吨煤灰粉磨加工厂, 40多台重型专业运输车辆。目前全镇形成了电力、煤炭、矿产、加工、运输、建筑材料、工业用品等具有区域经济特色的沿江经济发展格局。

通过多年努力,成效显著,社会各项事业稳步向前发展。2004年蒙里村委会被国家民政厅、司法厅授予“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荣誉称号;2005年,被省委、省政府授予“精神文明建设文明镇”荣誉称号,被市政府授予“计划生育工作先进单位”荣誉称号;2007年再次被省委、省政府授予“文明镇”荣誉称号;坑口村委会被市委授予“先进党支部”荣誉称号;我镇连续多年被区委、区政府授予“文明镇”、“先进党委”、“党风廉政建设先进单位”荣誉称号。2008年我镇被中央文明委授予“创建全国文明村镇工作先进村镇”荣誉称号。同时被区委、区政府授予“文明镇”称号。

六、发展方向

一是继续围绕“农民增收、农村稳定”目标,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优化农业结构,发展优质新品种,形成一乡一品。通过农业招商,现在我镇引进了2个综合型种养基地,3户大型养猪专业户,逐步扩大麻竹、葡萄、沙糖桔等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和水产、生猪、黑山羊养殖量,辐射带动农民掌握先进技术,重视推广科技兴农,发展经济,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二是大力推进重点项目建设,增创发展新优势,着力培养经济增长点。1、做好协调工作,全力以赴推动韶关发电厂2×600MW机组建设,争取镇属企业上新项目;2、围绕已落户镇内的世界企业500强之一的中海油仓储项目建设,继续做好跟踪服务工作,促成早日开工建设;3、完善城区规划,加大力度推进乌石镇旧城区改造工程,改善投资、居住环境,同时扶持乌石港有限公司等民营企业做大做强;4、积极争取台湾大型水泥厂在镇境内落户,提前做好台湾水泥厂建设的规划用地准备等协调服务工作。5、争取投资2亿元、年创税8000万元的大型玻璃厂早日落户我镇。

此外,完善城区绿化、亮化、美化工程,城镇建设成为布局合理、功能齐全、设施完善,环境优美、经济发达,富有地方特色和风貌的具有较强辐射和带动能力的区域性经济文化中心;积极支持参与全民创业,形成“创业富民,富民强镇”氛围;坚持稳定压倒一切的大局,重视信访和社会综合治安治理工作,想方设法将人民群众内部矛盾解决萌芽阶段。

6 湖南省湘潭县乌石镇

乌石镇位于湘潭县西南方向,东与锦石乡相邻,南与排头乡接壤,西与湘乡市相望,北与石潭镇近邻,是彭德怀元帅的故乡。全镇辖天明、坝湾、双庙、龙塘、联塘、铁山、乌石、寺冲、旗头、明德、龚泉、坪山、公平、狮龙、安平、槐塘、岳冲、景泉、云峰、四美、双石、双乐、双峰、斑竹、珍珠、大塘、九节龙、洪家山、奇才、羊塘30个行政村,385个村民小组,总面积为96.12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2115亩,其中水田29624亩,旱土2491亩,总户数10276户,总人口37583人,云回公路贯穿其中。

乌石镇有着丰富的人文资源和旅游资源。旅游是乌石的新兴产业,也是乌石的强势产业,乌石峰挺拔秀丽,乌石寨的青山绿水和彭德怀纪念地的人文景观交相辉映,相得益彰,构成一副颇为亮丽的自然人文胜景,乌石和毛泽东故居韶山、刘少奇故居花明楼一脉相连、更与湖湘文化发源地隐山毗邻,旅游资源极其丰富。

7 安徽省黄山市黄山区乌石镇

设立批文

乌石乡撤乡建镇获批准

根据省民政厅《关于同意黄山市黄山区乌石撤乡建镇的批复》(民地字【2011】94号)文件,同意撤销黄山市黄山区乌石乡,建乌石镇,区域面积隶属关系不变,镇政府仍驻乌石。

驻地、人口、面积

驻地:乌石

人口:1.27万人

面积:246.3平方千米,含太平湖水域面积5平方千米

管辖村委会

乌石镇管辖8个村委会:乌石村、夏村村、长芦村、舒溪村、桃源村、地里溪村、清溪村、茶儿垅村

乌石镇介绍

概况

本镇位于黄山区西部,太平湖上游,东与太平湖镇、焦村镇接壤,南邻黟县宏潭乡,西、北接石台县七都镇、六都乡。距城区甘棠39公里,距合铜黄高速南安开放式服务区和103省道仅5公里,距黟县宏村20公里。本镇集田区、山区、库区于一身,有林山场30余万亩,农田近万亩,茶园10404亩,是全区重点产粮大镇、林业大镇、库区移民人口大镇和革命老区。境内既有重峦叠嶂、茂林竹海、飞瀑流泉之神秀,又有阡陌纵横、稻浪涌金、湖帆点点、渔歌唱晚之恬适,盛产木竹、茶叶、优质稻米、淡水鱼虾和竹笋、蕨菜、香菇、木耳、吊瓜籽等土特产品。全镇森林覆盖率达90%以上,空气和水质常年保持国家一级标准,先后荣获“全国造林绿化百佳乡”、“黄山市有机茶之乡”等称号。佘溪、殷溪、地理溪、王村河、清溪河、太子河等河流纵横镇境,汇入太平湖。桃和油路、汤高油路一横一纵穿境而过,日益成为九华山—太平湖—黟县古民居的便捷旅游通道。船杨环湖公路、乌夏路、乌长路、茶六路、地理溪路等通达工程先后实施完成,已实现村村通公路目标。移动、联通基站次第建成,手机信号覆盖全境。乌石镇城区面积达0.5平方公里,城区规模不断扩大,城区功能日趋完善,已成为黄山区西部的商贸中心和物资集散地。乌石镇党委、政府以区划调整为契机,整合境内资源,做强优势产业,在“十一五”期间将本镇打造成黄山区有较强工业支撑能力的特色生态经济最强镇。

历史沿革

镇境古称建兴约,后因巷子岗多黑色大石而易名乌石。明代属古名都火带、岩前社。清代属古名都乌石约、岩前约。民国18年(1929年)属附城区乌石、岩前乡,民国30年改为第一区石前乡。建国初属附城区、第一区,1957年12分属乌石、士贵两乡,1958年10月并入附城公社,1961年4月分为乌石、士贵两公社。1963年3月将乌石、士贵两公社合并为乌石公社,1983年9月设乌石区,1987年4月改称乌乡,2011年改为乌石镇。

地理特征

本镇呈典型的小盆地地貌,太平湖如一块硕大的翡翠镶嵌于西北面,舒溪河与太子河分别自南向北、自东向西穿越乡境汇入太平湖。夏村、船渡、乌石、西溪村的24个村民小组和三高村的1个村民小组共计3000余人口地处太平湖淹没区。本镇兼具田区、库区和山区的特点,全镇水田面积7239亩,有林山场30789亩,森林覆盖率42.3%,茶园650亩,中药材300亩,桑园50亩,可养殖水面丰富,特别是发展库湾养鱼的条件优越。

本镇地势东南高,西北低,东南部石坑村歧山寨为最高峰,海拔798米。秋香江发源于境内榕林村榴墩嶂。矿产资源有锡矿、萤矿、瓷土等。

基础建设

基础设施条件不断改善,镇域经济发展环境日益优化。总投资199万元的35KV乌石变电站技改工程,总投资110万元的移动通信基站工程,桃和油路乌石段工程等一批重点基础设施项目相继实施完成,船杨环湖公路乌石段已全线拉通路基,初步构建了太平湖上游环湖公路格局。程控电话已覆盖全乡7个村58个村民组,全镇拥有程控电话1300余门,电话入户率达60%以上。城区建设不断推进,功能日趋完善,截止至2008年底城区面积达0.5平方公里,并实现了街道硬化和亮化,新建农民商住楼100多套,总建筑面积近10000平方米。个体私营经济得到蓬勃发展,全乡拥有个体工商户120余户,已成为黄山区西部地区的重要物资集散地和商贸中心,集镇的吸纳力、牵动力和辐射力日益增强。

产业结构

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势头正劲。本镇党委、政府通过政策扶持、示范引导、提供服务等多种方式,大力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已取得明显成效。截止至2008年底全镇已实施退耕还林4325亩,其中毛竹造林500亩,经济林350亩;种植中药材300亩;新辟茶园70余亩,桑园50亩;创办了一家农民股份合作制企业杨村免烧砖厂;新上两个百头养殖场,1个种猪场,1个七彩山鸡养殖场,全乡肉鸡、肉鸭、肉鹅年养殖规模超万只;新建了4家规模粮食加工企业。

社会事业

社会事业全面进步。本镇拥有1所初级中学,5所完小、7个教学点,在校中小学生达1067人,中小学教师71人,2002年建成总建筑面积1028.96平方米的乌石中心小学教学楼(庆恩楼),大大改善了中心小学的办学条件。全镇拥有卫生院1家,医疗点5个。乌石镇计划生育服务所于2000年12月被评为全省百佳服务所。乌石镇广播电视站于2001年1月被省委宣传部、省广播电视厅授予“省五星级广播电视站”称号。以镇科协为龙头,农技站、林业站、农机站、水保站、兽医站为主体,科技示范户为补充的农业科技推广网络和农科教三结合体系日益健全完善,在科教兴村活动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2008年已建成船渡村杨家滩生态农业、杨村村乌萸子套种野葫芦、西溪村牧草养鹅、乌石村中药材等示范基地,培育科技示范户40户,从事粮食、茶叶、水产品等销售的农村经纪人队伍不断壮大。

经济文化

经济以农业为主。建国前闻名全县的土特产有:烟叶、荷树湾余氏箩格、升车大水坑黄氏油笼、璜坑桥头范氏书笼、大岭下叶氏花蓝、上书村江氏木屐、龙湖村竹笠、陶坑火笼等。1988年有水田1.98万亩,水稻播种面积3.68万亩,总产1.1万吨。全镇水果种植广泛,70年代本县柑桔当家品种“书田桔”,发源于镇内书田村。1988年全镇水果种植面积1.04万亩,总产517吨。又是全县紫胶生产基地,种有紫胶寄主树0.79万亩,1984至1985年,紫胶生产受省人民政府表彰。

工业方面,建国前,主要生产砖瓦、瓷器及竹木制品等。1988年有陶瓷厂、铁木厂、家私厂、水电站等企业,村建筑队23个。士贵瓷厂生产的日用瓷器曾远销美国、日本和中东各国及香港地区。水电资源丰富,1988年百河径、杨梅坳两水电站装机800余千瓦。境内交通便利,惠水、紫海公路经过其间。

商业方面,未建县城前已有巷子圩。县城建成后,商业网点逐渐移向县城。至建国前,巷子岗有小店近10间。

文化发展较早。明代创设的官山书堂闻名东江。近代紫金花朝戏创立于鹧鸪村;西医最早由荷树湾福音堂传入本县。至1988年,全镇设有初中2所,小学20所,在校中学生1000余人,小学生5500余人,教职工230余人;还设有镇文化站,广播站、电影队和卫生院。保存主要文化遗址有中澄村白水磜宋代古窑址及荷树湾福音堂。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7 15:39: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