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乌里扬诺夫斯克号
释义

前苏联于1984年立项1147.7型重型载机巡洋舰/航空母舰的首舰,苏联第一艘核动力超级航空母舰,由于苏联解体的原因,1991年11月彻底停工,1992年2月4日被拆除,船体钢铁以每吨500美元的低价出售给美国一家公司,其他贵重金属忽略不计。

基本信息

前苏联于1984年立项1147.7型重型载机巡洋舰,是苏联第一艘超级航空母舰,第一艘核动力航空母舰,它使苏联海军具有真正意义上的蓝水海军的地位。1988年11月25日乌里扬诺夫斯克(Ulyanovsk)号已在布格河(尼古拉耶夫南厂的位置)开工建造,但由于苏联解体的原因,1991年11月彻底停工,停工前实际完成30%,当时其同级2号舰也已经开始开工建造(但没有命名)。1992年2月4日被拆除。

乌里杨诺夫斯克号起初命名为克里姆林号,而后为纪念列宁(原名乌里杨诺夫)又被命名乌里杨诺夫斯克号。

乌里扬诺夫斯克号设计排水量79758吨,吃水10.7米,飞行甲板全长322.7米,水线长301.5米,宽75.3米,可用面积已经达到尼米兹级的96%。该战舰正式确定采用核动力推进装置或至少采用核动力与常规动力混合推进的方式压水堆总功率24万马力,4轴推进,航速超过30节,飞行甲板铺设3个蒸汽弹射器,机库理论上可容纳近70架飞机,具体塔载方案为:27架SU-27K,15架SU-25攻击机,20架卡莫夫系列直升机和若干架AN-71预警机以及辅助机种,全舰编制2300人,其中包括1500名航空勤务人员。主要电子设备为 “顶板”三坐标雷达和“双撑面”对空/对海搜索雷达,舰载武器基本上与库兹涅佐夫号相同。

研制历史

二战之后,苏联最高领导层对于是否发展航母有不同的看法,比如赫鲁晓夫就认为航空母舰是海上的“浮动棺材”,主张发展导弹。此外,对于优先发展航母还是核潜艇也一直存在争议,且一段时间内“潜艇派”占了上风。苏联领导层中,还一直有种观点,认为航母是代表侵略者的工具,爱好和平的社会主义国家不应该造航母。所以即使后来决定建造航母了,也不使用航空母舰的名称,而是称作“重型载机巡洋舰或航空巡洋舰”等。另外,根据和土耳其之间的合约,航空母舰级舰只不能通过博斯普鲁斯海峡,称为载机巡洋舰也可以避免外交上面的麻烦。

80年代,苏联开始研制配备固定翼水平起降舰机(苏一27K)的第三代航母“库兹涅佐夫”号(代号1143.5型)和“瓦良格”号(代号1143.6型),同时开始酝酿建造第四代大型核动力航母“乌里扬诺夫斯克”号。为此,苏联政府拨款对黑海造船厂进行第二次大规模技术改造,包括建成了装配和焊接车间,允许将船体分段重量增大到200吨;装备了2台载重各为350吨的自行平板车,和建成了从新车间到船台的运输车道;0号船台的长度加长了30米;建成了装配重达1700吨总段的水平船台旁平台安装了船台和船台旁平台用的2台起重量各为900吨的龙门吊车,并加装了其它新型吊车,使得整个船台上使用的吊车达到10台;同时,改造大渠舾装码头。

项目停工

到1991年底,船厂共加工“乌里扬诺夫斯克”舰钢材29000吨,原子蒸汽发生器已在车间组装。苏联解体后,拨款中断,施工停止,而此时船台大合拢已近尾声。据说当时俄罗斯总理普利汉诺夫曾询问厂长能否设法完成军舰,厂长回答说,只有伟大的国家可以完成它,但那个伟大的国家已经不复存在。这时一家挪威的公司提出,要乌克兰制造6艘船舶,但是提出要在乌里扬诺夫斯克所在的0号船台修建,而一家美国钢铁公司趁机提出500美元一吨高价收购该航母的建造用钢材,后来该公司总裁发现副总裁开的价无异天方夜谭而违约不再收购.为了赚取外汇,1992年初,俄罗斯和乌克兰政府联合决定,为给建造出口船腾出0号船台,将“乌里扬诺夫斯克”舰拆解为废钢。从此,苏联发展了30多年的航母制造工业划上了句号。据《乌里扬诺夫斯克号航母的毁灭历程》,在美国公司出现的时候厂方已经决定必须在四五个月后将该舰解体以解放船台而从完工情况好得多的瓦良格也无法建完上也能看出乌里扬诺夫斯克号的命运早已注定。

技术参数

1988年11月25日,乌号在苏联的“航母专业户”——黑海的尼古拉耶夫造船厂正式开工。该舰设计尺寸全长324.6米,宽39.8米,吃水11米,飞行甲板宽75.5米,标准排水量6万吨,满载排水量7.9万吨。反应堆采用4座KN-3压水堆,带动4台蒸汽轮机,4轴、20万轴马力,最大航速超过30节。设计搭载70架各型飞机,包括Su-33战斗机(Su-27K,海军型),Su-25K攻击机和Yak-44E预警机,虽然舰艏仍采用滑跃起飞甲板,但舰上在斜角甲板上拟装二部蒸汽弹射器,定于1994年下水。 目前俄罗斯唯一一艘也是第一艘真正意义上的航母——库兹涅佐夫号并未具备与尼米兹级航母及航母战斗群叫板的实力。 库号虽有着超过巡洋舰的火力,但是作为航母带机量太少:18架Su-33战斗/攻击机、4架Su-25UTG攻击机、15架Ka-27直升机和2架Ka-31直升机。按照同时期的尼米兹级航母(2个中队F-14(24架)、2个中队F/A-18(24架)、2个中队A-6(24架)、1中队EA-6B(4架)、1中队E-2C(3架)以及S-3这样的反潜机和各型直升机)的强大配备来说,库舰不足以形成抗衡美国航母的力量。 更不用说采用跃升甲板虽然获得了搭载和起降常规固定翼飞机的能力,却让原本很优秀的飞机的带弹量、带油量大打折扣。 这样,乌舰就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乌里扬诺夫斯克建成后,将使苏联成为拥有这个星球上唯一能够与美国尼米兹级航母抗衡的力量的国家。Su-33性能优于F-14D和F/A-18 C/D,加上弹射起飞,舰队制空权变成“小菜”。核动力和足够大的飞行甲板使得原先只能在北方海域活动苏联航母真正横行大洋。再配合目前火热的现代级驱逐舰和苏联本就占优的攻击型核潜艇组成航母战斗群,非常可怕。

苏联太想追赶美国的航母了。尼古拉耶夫船厂积累了丰富的工艺、技术和生产管理经验,生产装备及能力也有了很大提高,形成了均衡建造的节奏。即每三年有一舰上船台,每三年有一舰下水;一舰下水,后续舰于当日上船台。乌舰的龙骨就是在瓦舰下水当天铺上尼古拉耶夫的0号船台的。 相比美国十年的工期,实在是够快。苏联还为乌舰特别拨款对尼古拉耶夫船厂进行了大规模改造,甚至将大渠和布格一德涅伯一利曼河道竣深,以保证乌舰日后建成能够出海。 虽然从想象图上看,乌舰的两座蒸汽弹射器相距很近,无法同时弹射两架飞机,但是配备蒸汽弹射器本身就已经说明苏联在弹射器技术(目前只有美国能够制造弹射器)和飞机结构上获得了突破。 然而,厄运很快降临到尚在襁褓中的“乌里扬诺夫斯克”号身上。1991年,苏联解体,建造工程随即于当年11月终止,而此时船台大合拢已近尾声。由于在乌克兰尼古拉耶夫的黑海造船厂建造,而船的主人是俄罗斯,造船的是乌克兰。乌克兰开出的价格俄罗斯不能接受,于是这份遗产就归了乌克兰。

基本参数

名称:乌里扬诺夫斯克号核动力航母/重型防空巡洋舰

所属国家:前苏联

武器分类:航空母舰

军种分类:海军

排水量:80,000-85,000 吨(满载),60,000吨(标准);

舰员:2300名船员;1500名飞行组员

尺度:332 x 75 x 11.6米;

动力:蒸汽轮机,4座KN-3核反应堆,4轴,200,000马力,航速30节;

武器:12座 SS-N-19舰舰导弹,SA-N-12舰空导弹,8座 CADS-N—1 进程防空系统,8座 AK-630 自动防空速射炮

载机:70架,含27架Su-33战斗机或米格-29战斗机,10架Su-25攻击机,4架Yak-44垂直起降飞机,15到20架KA-27直升机。

关键技术

由于缺乏西方的技术支持,也没有任何传统使用经验可以借鉴,苏联人在发展航母时因地制宜,走了一条独具匠心的发展之路。这一点集中体现在了首次使用弹射起飞的核动力航母“乌里扬诺夫斯克”号上,它不但代表了苏联海军的最高峰,而且也是苏联工程科技人员对航母关键技术掌握的终极展示。“乌里扬诺夫斯克”号的防护设计、反应堆、弹射器发展情况、阻拦降落及相关系统代表着前苏联航母建造的最高水平。

弹射起飞装置

苏联历史上曾经在二战前引进过德国的蒸汽弹射滑架系统,拥有过短暂的弹射技术应用的经验,但是这些所有的努力因二战的爆发而被全部中断,所以在航母弹射器技术上的积累几乎为零。苏联于1982年开始了航母弹射器的研制,当时苏联对弹射器的官方称谓为“助推设备”,研制这一“助推设备”的任务被交给了一个工厂。为了验证相关的技术问题,该工厂制作了1:10的弹射器模型,1983年中期开始建造第一台实物弹射器。经过几年的努力,最终在1986年将这台弹射器安装到了“尼特卡”航母陆上试验系统。作为苏联第一部弹射器,它的弹射汽缸长度为90米。1986年8月7日弹射器首次进行了空载弹射,随后试验弹射了14~17吨的重物,最终重物获得180~250千米/小时的速度。弹射器和重物之间使用拖车进行连接,其中一次重物弹射时,弹射出去的拖车尾部挂钩却没有挂上阻拦索,拖车载着重物冲向了距离试验地点2.5千米外的荒野。在之后的试验中也发生了好几起严重的弹射事故,其中在一次试验中弹射器助推拖车上绑缚的重物脱落,随后弹射器活塞空弹出去,末端速度达到了400千米/小时,弹射汽缸前部严重损毁。在“尼特卡”系统上连续2年进行了各种试验,中间也进行了改进和调整后,弹射器最终于1988年通过了国家跨部门的联合验收试验。

就在1143.7型航母决定装备弹射器时,引发了苏联国内相关领域工程技术人员的争执。为新航母提供舰载机的航空设计人员反对新航母加装弹射器,因为他们认为飞机如果使用弹射器实施强制加速起飞的话,需要对飞机结构的稳定性能进行强化,否则将会使飞机的性能受到严重的损害,而且会大大增加飞机的故障率,而当时在“尼特卡”系统上进行的试验表明舰载机已经无需助推即可起飞。他们认为新航母如果未来部署在寒冷北方的话,对于弹射器性能的要求也会很高,他们甚至认为为新航母设计的双发螺旋桨式的“雅克”-44无需弹射也能完成常规起飞。此时黑海造船厂的工程技术人员也逐渐地更倾向于航空设计人员的意见,而涅瓦设计局的航母设计人员和军方却对“弹射器无用论”严加驳斥。他们很清楚地认识到:弹射起飞后的舰载机将会拥有更大的武器挂载能力,更重要的是能够提高飞机的作战半径。弹射起飞也许会给航母带来摇摆和振动,而且飞行员被弹射时也会比较难受,但是为了获得更佳的作战性能,所有这些不利都是必须要克服的。甚至临终前的戈尔什科夫在谈论起航母弹射器时也辛酸地说道:“如果我们不为我们的舰载机提供弹射起飞的能力,我们这群人将不会得到历史的原谅。”但是让这位苏联海军司令失望的是,随后在“尼特卡”系统进行的试验中,苏联当局将所有的精力都用在飞机滑跃起飞和着舰训练上,竟没有让任何一架飞机对刚刚研制出的弹射器进行弹射起飞试验!虽然后来当局计划在“瓦良格”航母上对新研制出的弹射器进行试验,但是随着苏联大厦的轰然倒塌,所有设想和计划都化为云雾。弹射器虽然被制造了出来,而且后来经过争论决定在“乌里扬诺夫斯克”号上装备2部弹射器,但是由于没有任何弹射试飞,所以对该型弹射器到底性能如何直到今日也不被世人所知。

阻拦降落及相关系统

“库兹涅佐夫”号上安装的阻拦装置重达100吨,而且体积达到了18×2×1.5米,整个阻拦装置的工作机制是采用液压缸(直径为495毫米,长度为6米)排出缸里的液体来缓解巨大的冲击力,液压缸连接气门控制装置后再连接到储气罐,4条阻拦索分别由4台储气罐来保障其正常运转,它们彼此相距13米安装在甲板下。降落时飞机尾钩挂上阻拦索后实施制动,飞机将在飞行甲板上继续滑行80~90米(最优的着舰状态是飞机挂住第2条阻拦索):在这一过程中阻拦装置能够提供2秒钟的制动拉力,飞机将要承受4.5g的过载。而在2秒钟内飞机着舰末端的动能将通过制动装置转化成内能,此时液压装置中的液体温度将升至110℃。

为了保障舰载机正常着舰,乌舰装备了K-4“电阻器”航空管制雷达以及“伏尔加”导航雷达。其中在乌舰建造过程中,为了保障降落系统的可靠性和安全性,K-4“电阻器”飞行管制雷达经过精简后被安装在“尼特卡”系统上进行试验。经过精简后的飞行管制系统被命名为“汽缸”,经过实验证明“汽缸”飞行管制系统能够在各种天气条件下高度自动化地完成对着舰飞机的空中管制任务。这时相关“汽缸”系统的工作并没有结束,由于精简后的“汽缸”系统表现优异,海军部门要求对“汽缸”系统进行模块化定型,使其能够被安装在所有的苏联航母上。另外,乌舰原计划安装激光辅助着舰系统,但是后来海军决定沿用“库兹涅佐夫”号上的“月光”光学着舰系统并使用“阿特沃德科解放者”电视着舰监控系统,该系统所有摄像头全部安装在飞行甲板的主轴线上。

舰体防护设计

水线以上弹药舱和机库的防护结构设计直到1143.4型“巴库”号才首次被设计人员采用,整个防护结构重达1700吨,与二战期间传统的战列舰的防护结构相比不同,在距离舰体装甲3.5米处使用了防护隔壁。虽然仍然和西方同类型舰艇具有很大的差距但是对于之前脆弱的设计而言已经是一个巨大的进步。在“巴库”号之后设计的1143.5型“库兹涅佐夫”级终于开始采用水下防护设计结构。它拥有深为415米的3个舱段,由外向内分别为:空舱(扩展舱)、吸收舱(内贮藏燃油)、过滤舱(也被称为导管走廊)。在最后2个舱段之间设置有复合防护隔板,而且复合隔板的厚度随着深度的变化而逐渐变化,复合隔板采用当时苏联生产的A-25型高强度钢板制造。在“库兹涅佐夫”号设计过程中涅瓦设计局专门对实心整体隔板和复合隔板在相同爆炸成力的条件下进行了验证试验,最终试验的结果表明复合隔板的防护性能高出实心整体隔板25%左右。这一试验结果最终促使苏联海军造船总局在最终的 设计任务书上对防护隔板的设计要求进行了特别说明:“鉴于之前的相关试验结论证明实心整体隔板不具备更为优秀的防护能力,新舰艇的隔板有必要采用复合隔板设计。”

核反应堆

核动力航母的无限续航能力以及持续的高航速优势使其能够被迅速派往世界任何海域,而这种能力正是以追求远洋作战能力的海军航母派将领们所梦寐以求的。虽然苏联海军装备了大量的核动力潜艇,但是很长时间内并没有专门为水面舰艇研制核反应堆,直到70年代末为装备“基洛夫”级巡洋舰,才匆匆研制出了KH-3型核反应堆。KH-3型反应堆使用高富集度的铀作为核燃料,一次装载可以提供12年的动力。虽然KH-3型反应堆在“基洛夫”级巡洋舰验证了其优秀的可靠性和安全性,但是由于新航母舰载机的需要以及冷战期间海军将领以美国海军为标杆的高歌猛进,使得苏联决策层最终决定在KH-3型的基础上,运用最新的科研成果及工艺来改进和研发可靠性和安全性更加优异的新型核反应堆,在一系列新技术中就包括屏蔽式压力补偿循环系统。

1984年核反应堆的设计任务交给了海洋设备设计局,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该设计局就制造出了一次回路泵的原型。该原型立即在限制功率的条件下.在试验舰上进行了一年的技术测试,测试完毕后该舰的一次回路又被连续更换10个回路泵进行实验,试验结果令人欣慰。除了屏蔽式压力补偿循环系统维修过一次以外,其他设备运转正常。蒸汽发生装置系统的管路辐射指标也达到了设计标准。1988年新型核反应堆通过了苏联相关部门的技术验收,该型反应堆被命名为KH-3-43型并正式定型。KH-3-43型反应堆单堆功率达到了305兆瓦,每小时可以产生900吨温度高达475℃的高压蒸汽。这一性能已经超过了当时美国同类核反应堆的一倍。西方几经转变更加强调反应堆的可靠性和安全性,使用饱和蒸汽而不是高温蒸汽,此举虽然降低了对反应堆的功率,但是却大大加强了反应堆的安全性。虽然苏联KH-3-43型反应堆在当时安全性不能称雄,但是在输出功率以及综合性能上却能独步天下。

海军对新型反应堆的性能也非常满意,以至于在“库兹涅佐夫”号和“瓦良格”号建造期间,有传闻声称苏联海军有意要将新型的核反应堆安装在“瓦良格”号航母上。但很快船厂就否定了这一传闻,因为“瓦良格”号不适合临时改装核反应堆。当时黑海造船厂也没有掌握相关新型核动力装置的装配技术,而且苏联当局也尚未和土耳其商定好相关军舰出入海峡的政治问题。新型核反应堆在黑海试验场传出一系列技术问题。这一系列的问题中,最大的制约因素就是此时的黑海造船厂不具备装配能力。船厂签署的107号订单中规定:黑海造船厂将负责生产新航母的动力设备,其中包括核反应堆、锅炉、蒸汽发生装置。但是黑海船厂缺乏相应的硬件条件,最直接的就是缺乏制造核反应堆的特殊厂房,而且这些厂房必须修建在船台附近,因为航母的建造过程中核反应堆作为高度模块化的大型组件必须通过船台附近的龙门吊进行装卸作业。但是建造特殊厂房的时间将会花费8—11年,这对于苏联海军当时雄心壮志的扩充赶超计划而言是不能接受的,而且即使在船台附近立即修建起特殊的厂房也会使船台附近的空间变得拥挤不堪,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黑海造船厂的领导者只能独辟蹊径—建造水上浮动核动力设备厂房。黑海造船厂在没有国家财政支持,也没有增加新航母的建造经费的条件下,自己出资并且克服了苏联式的拖拉作风迅速建造了水上浮动厂房,它可以通过拖船来进行移动。1991年年初黑海造船厂建造完毕了整个反应堆动力装置的模块化部件,其中包括4个钢铁保护模块、1个生物保护模块、1个防护舱段,它们都被焊接到第一回路泵的管道系统中,“乌里扬诺夫斯克”号相关的核动力设备全部到位,而作为姊妹舰的1143.8型只有部分设备到位。而此时距离那场众人皆知的政治危机已经为期不远。

1991年年底苏联解体后,黑海造船厂和俄罗斯进行了谈判,黑海造船厂试图向俄罗斯出售已经建造完毕的新航母动力系统。而俄罗斯也需要建造浮动式的核动力发电站,但是最终谈判的结果却十分明了,俄罗斯的确需要核动力装置,但是这一订单俄罗斯政府却更愿意给其国内的造船企业而非此时已经分家的同胞兄弟……

电子信息及相关系统

虽然乌舰配备了各型当时先进的雷达电子侦测设备,但是海军依然对这些电子雷达设备的探测距离和效果感到不满意,海军希望能够获得探测距离更远、稳定性能更高的侦测手段。在70年代中期“成功”侦察和制导系统已经被安装在图-95RTs型上,被称为“熊”-D型侦察机。这种机型主要任务是海上侦察和目标标定,主要服役于苏联海军航空兵。虽然图-95RTs能为乌舰带来更大的探测距离,但是由于尺寸过大无法上舰,而其本身在战火中很难突破西方的防空火力,所以当时苏联海军部门对这型侦察机的作战可靠性能并不满意。在乌舰的设计过程中,设计人员的目光瞄向了苏联业已启动的“神话”卫星侦察系统。

“神话”卫星侦察系统

“神话”海洋太空侦察导航系统(MKRTs)是在苏联政府的命令下在1961年开始启动的。当时苏联当局为了能够获得海上作战中的信息主动权,耗费巨资动员了苏联国内众多科研企业来共同研制这一系统。在研制工作中执牛耳的是第52中央设计局(后改名为机器制造科研独立体),第52中央设计局主要负责系统建造和集成技术,以及卫星运行轨道等工作,随后苏联久负盛名的科尔德沙研究院也直接参与了系统内卫星之间相互作用等工作,而卫星系统的核动力电池则由苏联第670中央设计局负责(这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俄红星设计局)。1969年5月,为了加强该系统的研发团队的力量,列宁格勒设计局和伏龙芝兵工厂也加入到了“神话”卫星系统的研发中。这项计划启动之时,是当时世界独一无二的侦察卫星系统。

“神话”卫星系统主要包括2种卫星,其中一种为尺寸较大的卫星,它装备了功率强大的无线电雷达系统和核动力电池。另外一种为尺寸较小的卫星,它装备了无线电侦察系统以及太阳能电池板,通过太阳能来供电。

1970年年初伏龙芝兵工厂正式制造出了2型卫星系统,当年夏天开始对2颗原型卫星进行了设计测试,这一测试过程长达3年之久。最终于1975年正式被海军验收,并正式进入现役,至此“神话”卫星系统整体上基本完成。在该系统完成之后工作并没有结束,苏联科研机构开始了对“神话”卫星系统进行改进和优化,后期工作主要提高卫星的侦察效果,尤其是高海情下侦测和识别效果,大量改用集成电路技术,提高雷达侦测范围,扩大卫星的飞行区域(扩大后覆盖区域扩大了5~10倍),同时新研制了“黄玉”-1型核动力电池。在这里值得一提的是,将“神话”卫星系统送入预定轨道的是由乌克兰南方设计局设计的“风暴”-2型运载火箭。而该型运载火箭的总设计师正是后来苏联解体后成为乌克兰总统的库奇马。

1978年该系统开始初步形成侦测能力,从1981年开始苏联逐渐将“神话”海洋太空侦察制导系统开始运用在军舰上,苏联海军的“花岗岩”、“玄武岩”、“火山”(SS-N-21)、“白蛉”、“孔雀石”反舰导弹系统都直接或者间接地使用该系统,通过苏联已有的“风帆”卫星通信系统、KRS-27型被动识别及制导系统以及VZOI型信息交换系统来实现各型反舰导弹能间接通过“神话”卫星系统来实现制导功能。这使战舰不再依靠自身的雷达电子设备来侦测敌方的战舰并发起攻击。“神话”卫星系统在1982年曾经成功对英阿马岛海战进行了侦察,在战后甚至有苏联媒体放言称:如果当时阿根廷能够得到苏联当局的情报,那么战争的结果可能会发生重大的改变。由于“神话”系统巨大的威慑,美国情报部门始终将该系统作为重点关照对象,而且美国80年代研制的反卫星武器系统的首要打击目标也是“神话”系统。

1972-1976年,“风帆”卫星通信导航系统第一次出现在苏联海军的舰艇上,该系统包安装在卫星上的“风帆”-AM通信导航天线、装备在舰艇上的“风帆”-BM天线以及装备在地面接收站的“风帆”-VM天线。由于该系统性能可靠,而且功能强大,所以从80年代以后,苏联海军舰艇开始将原有的“结晶体”通信导航系统换装成了“风帆”卫星导航通信统。

“神话”海上侦察导航系统较大尺寸的卫星上最关键的部件为17F16型雷达系统它担负着“神话”卫星系统最核心最重要的海上侦测和目标指示功能。它装备有高性能侧视观测雷达,可以全天候侦测海面并自动选择海上和空中目标,包括那些实施无线电静默的目标也难以逃脱“神话”雷达系统的侦测。“神话”系统的卫星重达4.3吨,运行在距离地面280千米的近地轨道上。由于运行在距离地面较近的轨道上,无法高效使用太阳能电池板,所以最终设计人员采用了核动力电池。而“神话”系统尺寸较小的卫星装备有17K114型无线电侦察系统,它可以发现并确定那些能够产生电磁信号目标的位置。其中包括潜航中进行通信的潜艇,这种小尺寸的卫星具备高精度的三坐标模型体系,可更加精确地标注目标。这种卫星重达3.3吨,运行在距离地面达420千米的远地轨道上,所以使用了太阳能电池板提供能源。

虽然“神话”卫星系统备受苏联海军重视,而且美国也对其严密关注,但是该系统的实际使用效果却不得而知,单从苏/俄都不遗余力地花费大量资金和时间来维持这一系统的正常运行可见,该系统对于苏俄海军的重要性。然而,就其稳定性而言却着实让人不敢恭维。1 977年发射的该系统的“宇宙”-964号卫星在近地轨道仅仅投入运行了一个多月后就突然发生故障最终带着核反应堆电池坠入了大气层,其残骸在空中化成上万碎片以及数亿计的发射性尘埃作为苏联一份“厚礼”送给了加拿大,其残骸散落在加拿大的不列颠哥伦比亚省夏洛特群岛上的大奴湖东部5万多平方千米的地区,给该地区造成了永久性的放射性污染。后来在世界范围内的一片反对声之后,苏联放弃了依靠核电池为动力的雷达侦察卫星,取而代之的是以太阳能为动力的卫星,而且针对可靠性进行了一系列改进,但是后继失事的卫星都宣告了苏联努力的失败。直到今日改换门庭的俄罗斯仍在努力维持这一系统的正常运行。2006年6月25日,俄罗斯还发射了1颗名为“宇宙”-2421的侦察卫星,但是升空后的卫星一块太阳能电池板没有打开,导致这一卫星很多功能无法使用,今年2月停止了工作。4月14日美国宇航局在其官方网站上公布有关地球轨道太空垃圾的报告中称:该卫星已经破裂成300多块碎片。但是次日俄罗斯国防部就加以否定。但无论如何“神话”系统卫星的可靠性,直到俄罗斯时代仍然没有能够很好地解决。

“神话”卫星系统对于乌舰而言,能将其作用最大程度发挥到极限,因为乌舰是苏联海军第一艘具备攻防兼备作战能力的航母。不但配备了威力巨大的舰载武器,而且其搭载的大量舰载航空兵力量在弹射器的帮助下,能真正执行远距离攻击作战。虽然苏联遗留的“库兹涅佐夫”号航母也可以使用“神话”卫星系统,但是“库兹涅佐夫”数量单薄而且攻击距离有限的舰载航空兵力,对于“神话”系统近2000千米的探测距离显得“无福消受”。但是最终历史也没有能够成全苏联海军几代将领的“神话”-在无遮无拦的大海上组建真正强大、完善的远洋海空作战力量的“神话”……

解体原因

两个西方皮包公司将前苏联航空母舰工业连根拔起

众所周知,苏联建造所有大型水面舰艇的造船工业都集中在乌克兰,如乌克兰著名的尼古拉耶夫造船厂。苏联解体时,苏联海军的第四代巨型核动力航母、已经完成建造近30%的“乌里扬诺夫斯克”的命运,成了一个最大的未知数。

关于这艘巨舰的命运,结果是这样的:这艘巨舰最终在乌克兰的尼古拉耶夫船厂,在老厂长马卡洛夫的亲自组织下彻底拆毁了,并且以极低的价格当废钢铁卖掉。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当时,俄罗斯付不出钱,乌克兰拿不到钱,就在双方争论不休的时候,西方国家开始出面打破这个僵局。

首先到尼古拉耶夫船厂来的是一家挪威的造船公司。它向尼古拉耶夫船厂下了建造6艘大型商船的订单。这些商船很大,以至于只能在尼古拉耶夫船厂的建造“乌里扬诺夫斯克”的零号船台建造。同时订单很急,要求马上就要开建,而且订单下的定金也很丰厚。为此,就要空出船台来造商船。船台怎么空出来?造了30%的“乌里扬诺夫斯克”号还放在船台上,总不能直接把它推到海里去吧?

就在船厂不知道该怎么办的时候,另一家美国废旧钢铁回收公司找上门来,由副总裁亲自带队,说要收购废旧钢铁,而且开价一吨450美元,这个价大大高于当时国际废钢铁的收购价格。还有比这天上掉馅饼更好的事吗?还有别的选择吗?一边等着要零号船台,一边急着要废钢铁,而且开高价,一边佣金丰厚,一边收购价格很高,甚至连定金都给了。尼古拉耶夫船厂上上下下,已经没有别的任何选择了,毕竟生存下去才是最重要的。于是,他们做出了唯一可能做出的选择,把这艘完工30%的苏联海军第一代核动力航空母舰彻底解体。

就在解体工作基本结束但还没有完全完成的时候,西方的两家公司都变卦了,挪威船厂那边通知尼古拉耶夫船厂,由于市场环境影响,原来的订单取消违约金照赔。美国收购旧钢铁的公司派来了一个新的代表,说不了解国际市场废钢铁的行情,开的价格过高,继续卖也可以,价格150美元一吨,不是450美元。

最后,尼古拉耶夫船厂也没有别的选择,航母已经解体,150美元一吨也得卖。就这样,两个皮包公司,两个虚假的合同,在付出了几乎可以忽略不计的违约金的情况下,就把苏联海军的一代杰作“乌里扬诺夫斯克”号彻底“做掉”了。可以说,这就相当于把苏联海军几十年发展的积蓄,苏联航空母舰工业在尼古拉耶夫船厂几十年的巨大投入,甚至整个航空母舰工业都给连根拔起了。

苏联-俄罗斯,这个曾经拥有9艘航母的海上大国,如今仅剩下“库兹涅佐夫”号孤独地守望着辽阔的海上疆域。在内讧和外强的双重阻挠下,不过五十年的时间,苏联航母一步步从低谷走向巅峰,又从巅峰瞬间坠落。“乌里扬诺夫斯克”号航母的最终陨落,标志着苏联几十年航母梦的彻底终结。见证了苏联几代航母下水的尼古拉耶夫船厂老厂长马卡洛夫这样哀叹:“这不仅是一艘航母的终结,而且是俄罗斯航母时代的终结,是工厂及全国为之奋斗了近三十五年伟大事业的终结,是伟大强国骄傲与威严的终结。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26 15:47: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