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爱丁堡广场码头
释义

爱丁堡广场码头(1958年-2006年11月12日),全称爱丁堡广场渡轮码头,俗称中环天星码头或天星码头,香港海事结构编号HP126,是指香港中环爱丁堡广场一个已拆卸的渡轮码头。它所提供的服务已被中环码头(七号和八号)所取代。该码头一度成为香港特区政府和部分香港人所争议的对象。

历史

中环天星码头

中环天星码头随着多年来的填海工程,已多次搬迁。在1958年,因为中环填海的关系,天星码头和皇后码头被搬至现时位置。因为这是第二次搬迁,所以码头又可称为“第三代中环天星码头”。

码头的设计以简朴实用为主。它设有一个由比利时王子送赠给怡和洋行,再由怡和洋行转赠给天星的大钟,大钟的制造商Thwaites and Reed亦曾设计英国伦敦的大笨钟。它是香港最后一个机械钟楼。大钟每15分钟报时一次,是香港所余无几的旧式钟楼之一。至2006年尾,码头及钟楼已沿用49年,曾是中环的著名地标之一。

受到2003年开始的中区填海第三期工程影响,码头于2006年11月12日作第三度搬迁至中环码头,并成为该码头的组成部分,被编到位于民光街与民耀街交界的7号及8号码头。据土木工程拓展署发表的消息,爱丁堡广场码头、钟楼、皇后码头及大会堂码头的位置将会夷平作道路和商厦用途,并于11月新码头启用后清拆。

详细介绍

2006年12月15日,清拆工程的有关部门在仍有部分市民

及大学生表示反对,社会广泛关注,以及有人进行绝食抗议之下,即日向环保署申请噪音许可书,并获即日批准。工程即通宵拆卸钟楼,至翌晨8时45分,由趸船把钟楼上半部分移走。

有消息指,钟楼可能被当作建筑废料被弃置于堆填区,令部分人士所期待的原个钟楼保留重置的愿望落空:香港工会联合会的陈婉娴批评,政府违背2002年在立法会的承诺,没有原址保留天星钟楼;民主党李永达批评,政府急急将已拆卸的钟楼送到填料库,是无诚意表现。

于12月18日下午2时,环保团体地球之友成功联络工程承办商,表示可以免吊臂费用出让钟楼的石屎残骸,购买者只需自行安排趸船接收。但至傍晚时间,承办商突然改称

要再考虑,土木工程拓展署则证实钟楼在拆卸过程中出现破损,已经送往填料库作为填料之用。同日在立法会就天星钟楼的会议中,房屋及规划地政局常任秘书长刘吴惠兰表示,钟楼已经与其他建筑废料混在一起,无法还原,希望外界不要有遐想。英国大笨钟制造商Thwaites and Reed的专家Neil Wright则在同一会议上表示,“如果(政府)容许重置,要钟楼再次运作并不是问题。……情况更差的钟我都维修过……”他表示,天星钟楼很独特,且极具价值,其运作模式跟伦敦的大笨钟一样,过去只见过两个跟天星钟楼相似的钟,认为钟楼是现代发展的象征。

相关事件

香港一些民间团体和自发的香港市民曾尝试阻止政府将之拆毁

。据《南华早报》报道,11月12日凌晨12时,钟楼在“最后的钟声”12响之后,随即把钟楼关灯,结束48年的服务;而集会人士高喊“保留”,表逹原地保留码头和钟楼的意愿。同年12月12日,有十多名示威者走入天星码头地盘企图阻止工人清拆,外面亦

有数十名市民声援示威者。当局长孙明扬与立法会议员商讨应否保留码头和钟楼时,警察在下午三时左右以武力清场,驱散集会的示威者,而地盘内的工人在同日继续清拆工程。现时仍有十多名市民绝食,要求政府立即停止清拆工程,原地

保留码头建筑群,并让香港市民共同参与城市规划。对于香港市民的反抗行为,孙明扬指责示威者在政府五年内的咨询都一直保持沉默,

但到拆卸时才走出来高呼反对。然而,有网友找回五年前的剪报,指政府进行咨询时的民意调查已清楚表明有过半数受访市民反对拆卸码头。其中一名绝食发起人王浩然认为,政府无诚意与市民沟通,漠视公众诉求。他又认为,钟楼是公众财产,政府应该向市民道歉,并且公布钟楼残骸的去向。多个团体会在12月24日平安夜晚上8时在爱丁堡广场发起“盼望天星的圣诞”烛光集会,要求政府复修爱丁堡广场码头,并争取保留即将拆卸的皇后码头。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14 23:5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