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巫君玉 |
释义 | 巫君玉,男,北京中医医院主任医师。历任北京市第六医院中医科主任、鼓楼中医医院院长、北京市卫生局副局长、北京第二医学院教授、北京中医学会副理事长、北京市第八届人大代表、中国中医药学会疑难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等职。运用中医药治疗现代治病,如皮肌炎、慢性溃疡性结肠炎、多发性硬化、慢性疲劳综合征、白塞氏病、慢性胰腺炎等,经验丰富,疗效独特。 中文名:巫君玉 国籍:中国 出生地:江苏省无锡市 出生日期:1929年3月 职业:医生 毕业院校:北京中医进修学校 代表作品:《脉学今语》 个人经历巫君玉1929年3月出生于江苏无锡,12岁因病辍学而师从陆治中、杨亭学习中医,17岁行医 ,19岁与当地同道组织“国医砥柱社”无锡分社,任推行主任,发起同道学术交流; 1951年组织“工农联合诊所”,1952年扩大为“安镇联合诊所”,任所长,并任“安镇区卫生工作者协会”副主任兼秘书,1954年毕业于中央卫生部北京中医进修学校,同年9月由卫生部录用于“卫生部机关卫生处直属第六医院”,正式建立部属综合医院第一批中医科。1956年在《中华医学杂志》上发表了第一篇临床总结《以茵陈蒿汤为主治疗黄疸》; 1958年随院与北京市第六医院合并,随之建立北京市综合医院中第一所中医病房,1962年晋升为中医科副主任。在上述期间,当选为北京市劳动模范、北京市先进工作者。1966年受文革冲击,遣送回乡。1970年平反,并任无锡县东绛人民医院(今无锡市滨湖区中医院)中医内科、针灸科、骨科负责人,还担任了无锡县中华医学会秘书长。1978年当选为苏州地区卫生先进工作者。1979年调北京第六医院工作,1981年调任北京市鼓楼中医医院院长,开展中医急诊,与北京中医学院附属东直门医院、中国中医研究院广安门医院共同创建中医病历格式。1982年秋被批准为北京第二医学院中医副教授,同年晋升为主任医师。1983年当选为北京市第八届人民代表,同时调任北京市卫生局副局长,分管中医药及中西医结合工作,以两年半时间建立北京市18个区县中医机构,巩固北京联大中医药学院,恢复北京中医学校,使北京市、县、乡各级中医有人才来源,建立北京中西医结合基地,并建立市中医晋升、中医医疗事故评审委员会。1984年11月参予创办光明中医函授大学,曾任副校长。1987年任北京市第七届政协委员,1990年被批准为全国第一批500名老中医之一。于1999年6月10日上午10时在北京因病逝世。 诊疗特点长于中医温病,擅治急性热病及消化系统病,善用经方,主张师古而不泥古,兼取各流派之长,常运用丹溪气血痰火湿食六郁之论治疗慢性肝病。 以托毒生肌之法治疗溃疡病。以大黄治疗上消化道出血等。 临床时极其重视诊断, 强调四诊务必详尽,曾以力学、流变学之理,以肌肤、血管、心搏之变化释脉之变 化。著书《脉学今语》撰有“溃疡病的诊疗”、“肝炎随谈”,“五行的起源及其 在内经中的运用”等论文30余篇。诊疗咨询内容:运用中医药治疗现代治病,如皮肌炎、慢性溃疡性结肠炎、多发性硬化、慢性疲劳综合征、白塞氏病、慢性胰腺炎等,经验丰富,疗效独特。 主要职务巫君玉还曾担任中国中医药学会第二届常务理事、顾问,中国民间中医药研究开发协会第一、 二届常务理事、顾问,中国医学基金会第一届理事,中医内科学会第二、三届副主任,中医疑难病学会第一、二、三届主委,北京中医药学会副理事长,北京联合大学中医药学院顾问,以及北京中医药大学客座教授,原光明中医函授大学副校长、北京光明中医学院副董事长、《光明中医杂志》主编。 主要著述《现代难治病中医诊疗学》(主编)(中医古籍出版社出版),《瓣杏医谈》(北京科技出版社出版),《中医带教录》(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以及校注的《痢疾明辨》(中医药出版社“明清医学小丛书”内容之一)以及学术论文30余篇等等。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