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我站在铁索桥上 |
释义 | 作者介绍顾工,1928年生,诗人。上海市人。书法篆刻家。江苏淮安人。东南大学艺术学院博士生。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楹联学会会员、江苏省青年书法家协会副秘书长兼篆刻委员会副主任、江苏省收藏家协会书画收藏委员会副主任、江苏省美术家协会会员、苏州市书协学术委员会秘书长、东吴印社副社长、昆山市青年联合会副主席、昆山书画院院长、国家二级美术师。1945年参加新四军。195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新四军政治部文工团团员、第三野战军政治部文工团创作员。历任西南军区政治部文工创作员、八一电影制片厂编剧、《解放军报》记者、总后勤部政治部文创作员。是著名诗人顾城的父亲。著有长篇小说《红军的后代》、《疯人院》、《刑警姐妹》,中篇小说集《被遗弃的天使》、《泪光》,诗集《喜马拉雅山下》、《成熟的季节》、《军歌·礼炮和长虹》、《挥动小马刀》、《火的喷泉》、《战神和爱神》,散文集《风雪高原》、《大海的子孙》、《鲜花和乐器》等。长篇纪实文学《年轻时,我热恋》,童话《幸运儿和倒霉蛋》,电视连续剧剧本《根在淮水》,电影文学剧本《冰山雪莲》,诗歌《我站在铁索桥上》等。《我站在铁索桥上》被选小学语文鄂教版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一课。他的作品大多反映少数民族和边疆建设者的生活。 诗歌全文我站在铁索桥上,桥身在轻轻地摇晃。 头上飘过二郎山的云雾, 脚下滚着大渡河的白浪。 英雄的红军, 曾在这里强渡, 高举着红旗,迎着火光。 勇士们哪, 攀着一根根铁索, 冒着密密的弹雨, 冲破了敌人的火网! 啊! 当年激烈战斗的楼房, 如今成了孩子们的课堂; 勇士们洒过鲜血的地方, 满树的梨花正在开放。 人民捧着美丽的鲜花, 轻轻地,轻轻地撒在这英雄的土地上。 我站在铁索桥上, 心潮汹涌激荡。 头上飘过二郎山的云雾, 脚下滚着大渡河的白浪。 啊! 在这英雄的土地上, 我要高声歌唱! 教学设计一.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学生查找资料,了解红军当年勇夺泸定桥的英勇事迹;了解顾工的相关资料;理解重点词句。 2 . 过程与方法:通过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红军英勇无畏的战斗精神;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自学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红军英勇顽强、无所畏惧的革命精神,教育学生热爱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二. 教学过程: (一). 激趣导入: 同学们请看这张图片(教具展示),这就是红军长征曾夺取的泸定桥,睹物思人,不禁让我们想起了无数革命先烈为了让后代过上好日子,抛头颅,洒热血的情景,同学们是否了解红四方面军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的激烈战斗场面,诗人顾工站在泸定桥上心潮激荡写下了现代诗(板书课题) (二).展示交流:学生展示所查资料和图片,简介作者顾工,讲述红军长征的故事,简介背景,相互交流学习。 (三).自读自悟:学生自由朗读诗文,边读边悟:诗人站在铁索桥上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四).合作探究: 1.检查自悟情况(学生发言互评) 2.范读、指导朗读(注意节奏,语势,感情) 3.指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师生评) 4.学生配乐朗诵诗文 (录音机、磁带) 5.学生有感情的齐声朗读诗文 6.讨论每节诗写了什么内容? 学生黑板前列提纲 7.分析第二节中所用动词的作用 (再现铁索桥图片) 8.探究文章结尾诗人要歌唱什么? 并归纳文章主旨 9.讨论分析写作技巧(寓情于景,借景抒情) 10.欣赏经典歌曲《我站在铁索桥上》(录音带) (五).学后随想: 1.假如你站在铁索桥上你会想起什么? 2.学习本文后,你想对无数先烈说些什么? (六)布置作业 1.背诵诗 2.写一篇不少于300字的读后感。 (七).板书设计: 看到了云雾、白浪 我站在铁索桥上 追忆战斗的场面 抚看今朝鲜花盛开 赞颂英雄的土地和人民 一、教材解读 本课是一首诗,曾被谱成曲子,填作了歌词。这首诗追忆了工农红军抢渡大渡河的激烈战斗,歌颂了红军英勇顽强、勇往直前大无畏的革命精神;追昔惜今,表达了对先烈的缅怀和对今天幸福生活的热爱。 全诗共四节:第一节,写身临铁索桥,“站在铁索桥上”所看到的景物,头上的云雾,脚下的白浪;第二节,追忆红军当年飞夺卢定桥激烈战斗的场面;第三节,抚看今朝,烈士们当年激战过的地方成为今天鲜花盛开的地方;第四节,反复吟咏,寓情于景,进而直抒胸臆,高歌英雄的土地、英雄的人民! 用形象说话,用一系列事物构成鲜明的意境,是本课表达的主要特点。如:“二郎山的云雾”“大渡河的白浪”“激战的楼房”“孩子们的课堂”“梨花正在开放”……本诗寓情于景,借景抒情,最后直抒胸臆。全诗感情强烈,节奏鲜明。 二、学情分析 经过六年的学习,大部分学生已经能初步从整体上把握全文,理清条理,写出课文的提纲,但这之中也需要老师给以适当的引导。学生基本都能通过理解重点语句,理解课文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目标 1、通过自读感悟,交流讨论,理解重点词句,理解课文的思 想感情。 2、培养学生的自读能力,分析课文的能力和积累运用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使学生的心灵在故事中得到熏陶、感染和净化。 四、教学过程 (一) 激趣导入 师:俗话说,睹物思人,是啊,每当看到鲜艳的五星红旗,不禁想起无数革命先烈为了让后代过上好日子,抛头颅、洒热血的情景,同学们是否还记得四方面军抢渡大渡河的情景作者顾工站在铁索桥上心潮汹涌激荡写下了现代诗。(板书课题) (二) 自渎自悟 分组学习 甲组:学习吟咏四节诗,边诵边悟。这首诗每节写什么?看到,想到什么? 乙组:吟咏每节诗,思考诗人站在索桥上看到什么,想到什么? 丙组:通读四节诗。 (三) 讨论交流 1、 检查自悟情况 2、 分析:作者借景抒情,直抒胸怀。 3、 指导朗读,注意韵律 (1) 找甲组同学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鼓励乙组同学有感情朗读课文 (3) 讨论思考每节诗写什么? 4、 找出比喻句,有何作用 5、 文章结尾,诗人要歌唱什么? 6、 齐声朗诵 (四) 置疑: 1、 假如你站在铁索桥上你会想起什么? 2、 学会本文后,你想对无数先烈说些什么? (五)作业:背诵诗 课文中的铁索桥特点和位置位于四川省泸定县的城西大渡河上,以9根铁链铺上木板构成,左右两侧各安两根铁链当扶手,铁链粗如碗口,每根长150米左右,重约一吨。 泸定铁索桥坐落在泸定县城西大渡河上,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该桥始建于清康熙44年,建成于康熙45年(1706年)。康熙御笔题写"泸定桥 ",并立御碑于桥头,桥长103米,宽3米,13根铁链固定在两岸桥台落井里,9根作底链,4根分两侧作扶手,共有12164个铁环相扣,全桥铁件重40 余吨。两岸桥头堡为木结构古建筑,风貌独特赤我国国内独有。自清以来,此桥为四川入藏的重要通道和军事要津。 桥的两岸有桥台,高20米,上为梯形,下为方形,用条石砌筑而成。两个桥台的后面各开有一口深6米的落井,每口井都有生铁铸就的地龙桩7根或8根,与桥身平行地插在井底的井壁上。地龙桩下面再横卧一根铁铸卧龙桩,每根重1800斤。泸定桥的铁索就固定在这些卧龙桩上,由桥台和桥桩的重力来共同承受桥的拉力,坚固无比。两岸的桥台上都建有桥亭,既可防止雨水侵蚀落井,也是官府征收过桥税费的场所。东桥亭内有康熙“御制泸定桥碑”,记述造桥的始末,西面有康熙帝亲自书写的“泸定桥”三字碑。东桥亭背后还有观音阁,登临其上可俯瞰整个泸定城。 泸定桥参观游览点由三部分组成,一是泸定桥。二是泸定桥革命文物博物馆,馆内以照片,资料,实物展出红军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等情况,以及当时红军领导的题词,著名书法家,画家的书法、名画。三是"红军飞夺泸定桥纪念碑"以及其公园,邓小平题定的碑名,聂荣臻撰写的碑文。位置就在泸定县城内,川藏公路旁。 铁索桥和红军长征1935年5月29日,中国工农红军长征途经这里,以22位勇士为先锋的突击队,一手抱木板,一手抓着铁链,边前进边铺桥板,冒着敌人的枪林弹雨,缘铁索匍匐前进,一举消灭桥头守敌,红军遂过大渡河。泸定桥自此闻名中外。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