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闻过则喜 |
释义 | 词条释义闻过则喜 ( wén guò zé xǐ ) 解释 :过:过失、错误;则:就。听到别人批评自己的缺点或错误就很高兴。形容虚心接受意见。 出处: 先秦·孟轲《孟子·公孙丑上》:“子路,人告之以有过则喜。” 用法: 紧缩式;作谓语、定语;含褒义 示例: 宋·陆九渊《与傅全美书》:“故其~,知过不讳,改过不惮。” 近义词: 严于律己、知错必改、从善如流、从谏如流 反义词 :文过饰非、知错不改、讳疾忌医 示例:现代学生缺乏一种闻过则喜的精神,这种现象值得人沉思。 故事文献【原文】 孟子曰:“子路,人告之以有过,则喜。禹闻善言,则拜。大舜有①大焉,善与人同②,舍己从人,乐取于人以为善。自耕稼、陶、 渔以至为帝,无非取于人者。取诸人以为善,是与人为善③者也 故君于莫大乎与人为善。” ——《孟子·公孙丑章句上》 【注释】 ①有:同“又”。②善与人同:与人共同做善事。③与人为善: 与:偕同。 【翻译】 孟子说:“子路,别人指出他的过错,他就很高兴。大禹听到有教益的话,就给人家敬礼。伟大的舜帝又更为了不得:总是与别人共同做善事。舍弃自己的缺点,学习人家的优点,非常快乐地吸取别人的长处来行善。从他种地、做陶器、捕鱼一直到做帝王,没有哪个时候他不向别人学习。吸取别人的优点来行善,也就是与别人一起来行善。君子。最重要的就是要与别人一起来行善。” 战国时期,孟子对他的弟子们谈到勇于接受批评的问题时,举出历史上三个善于接受别人意见的人,即子路、禹和舜。春秋时期鲁国人子路是孔子的弟子之一,他为人诚实,刚直好勇,别人指出他的缺点时,他虚心接受,并且十分高兴。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