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文学通论 |
释义 | 《文学通论:原理》适用于本科阶段高年级学生,偏重于文学理论的深层次发展,尽可能地提高其理论素养,增进应用理论来认识和解决具体文艺现象的能力。 书名:文学通论:原理 作者:李志宏 ISBN:9787560145068 定价:28.00 元 出版社:吉林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9年06月 开本:16开 内容简介《文学通论:原理》适用于本科阶段高年级学生,偏重于文学理论的深层次发展,尽可能地提高其理论素养,增进应用理论来认识和解决具体文艺现象的能力。在文学创作及理论建设、批评实践不断发展的形势下,除对文学理论的基本内容有较深入的把握外,还要关注理论思想及文学思潮的纵深发展,注重前沿性问题的提出和解决,因此这一部分的教学及教材都需要具有一定的开放性。 根据近年来文艺理论及美学理论的发展,《文学通论——原理》的体例不采取“本质论”“创作论”“构成论”“发展论”“批评论”等几大板块并列的传统方式,而是以文学的审美性为核心,呈放射状地辐射到相关领域和问题。希望能够有利于突出文学的审美规律,增强文学各部分之间的内在有机联系。 图书目录前言 第一章 文学审美性界说——文学的功利性与非功利性 一、审美发生与文学审美性的获得 (一)人类审美活动的发生过程与机制 (二)审美理论正确的逻辑起点 二、文学审美性是文学整体的功能性属性 (一)审美性是文学的特定功能 (二)审美性由多种因素组成 三、文学审美性的内涵和表现 (一)文学审美性的非功利性质来自于文学元形式的存在性质 (二)艺术性不等于审美性 四、文学功利性与非功利性的关系 (一)文学中功利性与非功利性并存的现象 (二)功利性概念内涵的界定 (三)功利与非功利关系解析 五、功利在文学审美性中的地位与作用 (一)审美功利性要通过人的认识而产生作用 (二)功利是怎样成为审美的基础和前提的 (三)文学的社会功利作用与文学审美性中的功利因素 第二章 文学审美性的构成性特征——文学的形象性 一、文学形象与文学形象的形成 (一)文学形象是形式化了的生活 (二)形式化的主要过程 二、文学形象与语言 (一)语言为什么能够建构形象 (二)语言如何构建形象 三、文学形象的内部结构 (一)文学形象的四个层次 (二)语言层 (三)语象层 (四)具象层 (五)思想层 第三章 文学审美性的条件——文学的真实性与倾向性 一、文学的真实性 (一)文学真实性作为审美条件的原理 (二)文学真实性的特点 (三)现实主义作品对真实性的要求及表现 二、文学的倾向性 (一)文学倾向性作为审美条件的原理 (二)文学倾向性的种类 (三)文学倾向性的表现 (四)文学倾向性的显现状态及艺术表现方式 三、文学倾向性与文学真实性的关系 第四章 文学审美价值的实现——文学接受 一、从审美需要的角度看文学接受的美学基础 二、文学接受主体的构成 (一)审美知觉的构成 (二)审美意识的构成 三、文学接受客体的构成 (一)接受客体审美价值的来源 (二)文本客体潜在审美价值的属性条件 四、文学接受与文学审美价值的实现 (一)文学审美价值的多样可能性 (二)文学审美价值得以实现的制约因素 第五章 文学审美价值的评价——文学批评 一、文学批评的性质 (一)关于文学批评性质的几种学说 (二)文学批评的艺术性与科学性 二、文学批评的标准 (一)关于文学批评标准的几种代表性学说 (二)关于社会主义文学批评标准的探讨 三、文学批评的方法 (一)文学批评的基本原则 (二)文学史中几种主要的批评方法 (三)“美学-历史”批评方法 四、文学批评实践中须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批评标准要与批评对象对应、统一 (二)批评方法要与批评对象相适应 (三)批评标准、批评对象、批评方法的对应契合统一 第六章 文学的构成性本质属性——文学是可以具有意识形态性的审美社会意识形式 一、文学的社会意识性质 二、文学是社会意识的分工形式之一 三、文学是可以具有意识形态性的审美社会意识形式 (一)“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存在的问题 (二)马克思恩格斯所使用的“意识形态”概念内涵 (三)根据唯物史观原理对“意识形态”概念内涵的合理界定 (四)意识形态不等同于观念上层建筑 (五)文学本性不是审美意识形态而是可以具有 意识形态性的审美社会意识形式 四、文学审美性与意识形态性的关系 (一)要在科学的理论基础上认识文学审美性与意识形态性关系 (二)对某些作品来说,文学审美性要以意识形态性为前提条件 (三)怎样科学地坚持文学的意识形态性 第七章 文学审美性的关联性思考 ——“文学性”问题研究的理论与阐释 一、关于“文学”的词源学考察 二、几种不同的研究模式 三、“文学性”问题的滥觞 四、“文学性”问题的演化 五、“文学性”问题的实质及其方法论意义 ……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