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文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释义

云南文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滇东南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的文山县和西畴县境内,地理坐标为东经103°53′~104°10′、104°41′~104°52′,北纬23°16′~23°25′、23°21′~23°24′,属森林生态系统类型的自然保护区。保护区总面积26 867.0hm²,核心区总面积为10 304.62hm²,缓冲区面积7 793.48hm²,实验区面积8 768.90hm²。文山自然保护区始建于1980年,2003年经国务院批准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保护区分布有维管束植物228科1046属3347种(据后文统计),其中蕨类植物41科100属262种,种子植物187科946属3085种,分布密度达每平方公里有12.5种维管束植物;其中有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5种,二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32种。分布有兽类9目29科60属86种,鸟类13目37科221种,两栖爬行类5目22科56属92种,鱼类4目15科44属60种(亚种),昆虫11目75科222种;其中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18种,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20种。

该区也是华夏植物区系的核心部分,是种子植物演化中心,古老和新生类类群在此地同时发展,而形成一个植物演化的历史博物馆,可看到许多种子植物清晰的演化史。保护好这个植物生存的大环境及其丰富的植物物种,对研究植物进化及种子植物起源有着重要理论意义。

历史沿革

建立时间:1958年8月经云南省林业厅批准建立文山县老君山和西畴县坪寨两个个国营林场; 1980年6月5日文山州革命委员会批准合并建立州级保护区;

1986年3月批建小桥沟省级保护区;

1997年批建老君山省级保护区;

2000年7月扩建合并为“云南文山自然保护区”;

2003年6月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地点:云南省文山县、西畴县经纬度。

海拔范围:1400—2991.2米。

总面积:26867公顷。

属森林生态系统类型的自然保护区。主要景观有森林、地貌、水域、人文等,如薄竹山、老君山、林海、竹海、溶洞、温泉、瀑布、雪帘等。

植物有华盖木、长蕊木兰、钟萼木、红豆杉、云南穗花杉、南方红豆杉、大叶木兰、香木莲、滇桐、毛枝五针松、伯乐树、马尾树等。 分布有兽类9目29科60属86种,鸟类13目37科221种,两栖爬行类5目22科56属92种,鱼类4目15科44属60种(亚种),昆虫11目75科222种;

其中有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5种,二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32种;如蜂猴、倭蜂猴、熊猴、云豹、印支虎。

自然环境

文山自然保护区:位于滇东南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的文山县和西畴县境内,处于北回归线附近。 地理坐标:为东经103°53′~104°10′、104°41′~104°52′,北纬23°16′~23°25′、23°21′~23°24′。

面积:保护区总面积26867公顷,核心区总面积为10304.62公顷,缓冲区面积7793.48公顷,实验区面积8768.90公顷。

土壤:保护区内主要为黄壤、黄棕壤分布,PH值6—6.5,厚度60至120厘米,坡向3/4的为北向(阴坡),坡度15—25度之间。

地貌:地处滇东南,为典型的岩溶地貌区。属华南褶皱系西端滇东南褶皱带西北部与扬子准地台嵌合,境内山峦起伏,河流沟壑纵横;区内沉积地层发育,构造复杂,岩浆活动频繁、强烈,岩类多样,具有得天独厚的成矿环境,形成了丰富的矿产资源。

气候特征:地处云南省东南部低纬度高原,东南近北部湾,西南离孟加拉湾不远,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随海拔高低,兼有中亚热带、北亚热带、南亚热带和温带气候。

多年平均气温17.8℃,极端最高气温27.7℃,极端最低气温-3℃。多年平均日照319天、2023.1小时。

降雨有“春旱、夏霪、秋湿、冬干”的特点,多年平均降雨量为992.7mm,多年年平均无霜期359天,占98.36%,多年年平均有雾14.8天。

植被类型: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型,季风常绿阔叶林和山地苔藓常绿阔叶林。 保护区内的茫茫林海,生长着117种国家级珍稀树种;肥沃大地,蕴藏着55种宝贵矿产。把健康与富裕的梦想变成现实的文山三七,早在明代就被医学家李时珍写进《本草纲目》,誉为“金不换”;更有极富地方特色的辣椒、八角、八宝米、草果、阳荷、烤烟、油桐、茶叶等声名远播。河川纵横,水资源总量127.5亿立方米,水能理论蕴藏量323万千瓦,可开发利用134万千瓦。

植物资源

北回归线穿境而过,气候适宜,资源丰富。具有南亚热带森林类型,保存着众多的动植物种群,是亚热带植物区系中心发源地之一,分布着连片的天然原始阔叶林。林内生物古老而丰富,植被类型和动物种群多种多样,具有“北回归线的绿洲”之称。

该区也是华夏植物区系的核心部分,是种子植物演化中心,古老和新生类类群在此地同时发展,而形成一个植物演化的历史博物馆,可看到许多种子植物清晰的演化史。保护好这个植物生存的大环境及其丰富的植物物种,对研究植物进化及种子植物起源有着重要理论意义。

保护区分布有维管束植物228科1046属3347种(据后文统计),其中蕨类植物41科100属262种,种子植物187科946属3085种,分布密度达每平方公里有12.5种维管束植物。

文山三七 三七:为五加科人参属植物,因枝分三枝,为七片,故称为“三七”,又名田七、金不换等,古时亦称昭参、血参、人参三七、田三七、山漆、三七参等。

因常在春冬两季采挖,又分为“春七”和“冬七”。由于三七同为人参属植物,而它的有效活性物质又高于和多于人参,因此又被现代中药药物学家称为“参中之王”。

三七以根、根状茎入药,是中国特有的名贵中药材,也是中国最早的药食同源植物之一,生用可止血化瘀、消肿止痛,是云南白药主要成分。三七自古以来就被公认为具有显著的活血化瘀、消肿定痛功效,具有“金不换”、“南国神草”之美誉。同棵植物的花叶也能入药,当茶饮。 三七生长的地域性很强。文山州由于自然条件得天独厚,是三七的原产地和主产地,生产性栽培三七已有近500年的历史,栽培历史悠久,七农经验丰富,因而三七产质优、产量高,占中国总产量的90%以上,质量居中国之冠,成为名副其实的“三七之乡”。早在清朝就已蜚声海内外。经中国农学会特产经济专业委员会认定:文山县、砚山县分别为“中国三七之乡”。

动物资源

分布有兽类9目29科60属86种;

鸟类13目37科221种;

两栖爬行类5目22科56属92种;

鱼类4目15科44属60种(亚种);

昆虫11目75科222种;

其中有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5种,二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32种。如蜂猴、倭蜂猴、熊猴、云豹、印支虎。

倭蜂猴

倭蜂猴

倭蜂猴是亚洲灵长类中分布狭窄、高度受危而在分类上为少种属中的一个种,国家级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在中国云南东南部目前有倭蜂猴分布的自然保护区有马关老君山自然保护区、屏边大围山自然保护区和金平分水岭自然保护区。 形态特征:倭蜂猴与蜂猴十分相似而体型更小,只有蜂猴的一半大,其身长21-22.5厘米,尾长1.2厘米,体重325-425克。

头圆,眼圆而大,无颊囊,口、鼻、唇白色。体毛细绒状,多为橙色至赤褐色。从背部中央至头顶有一深色纹,腹部、四肢有银灰色光泽。

鉴别特征:中国体型最小的一种原猴类,成体体重0.3-0.4kg,仅及蜂猴的1/3,体长不及250mm。

在毛被、毛色和斑纹上,倭蜂猴的面部和颈肩部大部为橙棕色而无灰色。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26 15:0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