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文汇报新闻班
释义

上海文汇报历史上一次重要的培养新闻人才的教学尝试,也是国内新闻史上关于新闻从业人员培养方式的重要创新活动。

1981年春,时任上海文汇报副总编辑、红色老报人陆灏提出应以自己独特的办班方式,培养文汇报跨世纪的新闻从业人员。当时的背景是,经历了文革十年浩劫,并一度沦为“四人帮”“帮报”的文汇报面临新闻人才断层的问题,靠当时仅有的几个大学新闻系每年培养很少的新闻专业大学生,无法满足文汇报谋求新时期发展的需要。陆灏的设想是由文汇报根据自己的文化价值判断,招收优秀的应届高中毕业生入学深造,与复旦大学新闻系联合开办“文汇报新闻班”,学制4年,按文汇报的新闻理念培养大学生,毕业后由复旦大学授予毕业文凭和学位,为文汇报工作。这个设想得到了时任文汇报总编辑马达的支持。

陆灏曾经是抗战时期《晋察冀日报》的记者,解放后曾任《人民日报》驻莫斯科首席记者,50年代出任复旦大学新闻系教授,对新闻教学有自己独特的认识。他的“文汇报新闻班”计划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当时的高考高教制度,要绕过高考直接招生,按需培养,毕业后发给文凭,这在当时难以做到。中国新闻学泰斗,时任复旦大学新闻系主任的王中教授,鼎力支持这个计划,但他也难以逾越很多障碍,最后王中伸出援手,商定学成后到他担任校长的复旦大学分校领取文凭。复旦大学分校后来改名为上海大学文学院,文汇报新闻班最终落户上海大学文学院,建制设在中文系。

1981年春,文汇报派出招生组到全市各重点中学招收文科尖子生,一共进行了3轮招生工作,招生考核主要是面试,以及考核分析能力、判断能力和写作实践,并不完全看卷面成绩。最终圈定30名应届高中毕业生,其中女生14名。这些学生按文汇报安排全部放弃高考,直升进入文汇报新闻班。

1981年秋,文汇报新闻班开学,第一年校址设在上海长风中学内(今广中路广灵路口),第二至第四年设在复旦大学校内。班主任为彭斯英,辅导员为徐国亮,均为文汇报委派。30名学生的班长为冯学锋,团支部书记为王伟。

1985年,文汇报新闻班学员顺利毕业,全部进入文汇报编辑部工作,担任记者、编辑和新闻资料研究工作,并陆续成长为文汇报的骨干。

90年代后,其中大部分女生都走上了出国发展的道路,而男生中也有因升迁或另谋发展而陆续离开文汇报的,至2009年,仍在文汇报工作的已不足三分之一。这个班的学生中有如今担任上海市政府新闻发言人的陈启伟,有出任香港大公报副总编辑的王伟,还有东方早报社长兼党总支书记陆炎、上海商报总编辑冯学锋、新民周刊社长丁曦林(原名丁俊宝)。有影响的新闻工作者还包括陆灏(与上述老报人陆灏同名)、郑逸文、陈晓黎、沈传信、马美菱、朱国秋等。部分学生稍后也有走上经商道路的,其中包括上海永业企业(集团)有限公司副总裁及上海城投永业置业发展有限公司(上海思南公馆管理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卢永锋、媒体投资人万钧、上海对外信息服务热线有限公司及上海益浩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乐迪等。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4 4:19: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