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文化特质
释义

文化特质的概念

Culturaltrait,组成文化的最小单位,亦称文化元素。例如,一只茶杯,一张弓,一个动作和一个符号等都是文化元素。由于最小单位的确定是相对的,故文化特质或元素亦有其不确定性。如果将文化特质界定为文化的一个最小的功能单位,把它视为一个较大的文化复合体的基本元素,则只有能够发挥一定文化功能的元素才是文化特质,而组成它的更小的元素就不能视为文化特质。如一只茶杯是文化特质,而制造茶杯所用的原料则不是文化特质。

文化特质是研究者抽象出来的概念,它舍弃了组成文化复合体的基本单位的不同性质,没有显示出文化的功能。因此,有些学者尤其是功能学派反对使用这个概念,认为这样会把不同性质的元素当作相同的元素对待,并且“元素”的划分是不确定的,使用这个概念没有意义。而多数学者认为,一个文化复合体的繁简是由它所包含的文化元素的多少来衡量的,使用文化特质或文化元素概念来分析文化,有利于对文化进行定量分析。

由于文化元素的组合不同,从而呈现出不同的文化;有时在这个意义上,也称某种文化为具有不同文化特质的文化。

种类

儒家文化

儒家文化以儒家思想为指导的文化流派。儒家学说为春秋时期孔丘所创,倡导血亲人伦、现世事功、修身存养、道德理性,其中心思想是孝、弟、忠、信、礼、义、廉、耻,其核心是“仁”。儒家学说经历代统治者的推崇,以及孔子后学的发展和传承,使其对中国文化的发展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在中国文化的深层观念中,无不打着儒家思想的烙印。孔子一生大部分时间都是从事教育,相传所收弟子多达三千人,贤人72,教出不少有知识有才能的学生。孔子为春秋末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学学派的创始人,任鲁国司寇;后携弟子周游列国;最终返鲁,专心执教。在世时已被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千古圣人”,是当时社会上最博学者之一,并且被后世尊为至圣(圣人之中的圣人)、万世师表。因父母曾为生子而祷于尼丘山,故名丘,曾修《诗》、《书》,定《礼》 、《乐》,序《周易》,作《春秋》。孔子的思想及学说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史记·孔子世家》载:“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

1. 儒家思想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文化影响

儒家思想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很深,几千年来的封建社会,所传授的不外<四书><五经>.传统的责任感思想,节制思想,和忠孝思想,都是它和封建统治结合的结果,因此,儒家思想是连同我们当代在内的主流思想.

2. 儒家思想对中国政治、经济的影响

儒学在中国存在几千年,对于中国的政治、经济等各个方面依然存在巨大的潜在影响.

客家文化

客家文化的基本特质是儒家文化,移民文化与山区文化也是客家文化的重要特质。至大者佛法,无所不包,任由人心自想。而文化,温化,自己慢慢升华,平易近人,慢慢温化别人,和自己纳为一体,便是文化。

儒家文化对客家文化的影响突出地表现在崇祖先,重教育以及守旧与变革的两重性方面.

(1)崇祖先.崇祖是儒家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客家文化深受理学家崇祖思想的影响,忠实地继承了儒家的崇祖文化.在传统的客家社会,客家宗族无论大小都建立起自己本族的祠堂,祠堂是祖先的妥灵处,其主要功能就是崇颂和祭祀祖先.祠堂放置祖先的牌位,俗称"祖公牌","神主牌",置于祠堂上厅的神案上.一块神主牌代表一位祖先,历史悠久的大宗族的祠堂,往往分几层陈列着几十块甚至上百块神主牌,密密麻麻,蔚为大观.在许多传统的客家祠堂,盛行在春节等节日挂祖宗像的做法,表示对祖先的崇敬与思念.春节挂祖先像一般是从农历腊月二十五日开始,至正月十五结束.

(2)重教育.儒家素有重视教育的传统

(3)保守性与变革性.客家文化在一定程度上继承了儒家守旧的一 面,表现为客家人重视传统,习惯因循,性格偏内向; 另一方面,客家文化又发扬了儒家变革性的特点,客家人勇于变革和革命,这方面自近代以来表现得尤为突出.当政治腐朽,社会黑暗,民不聊生的时候,他们往往挺身而出,揭竿而起,向腐朽势力发动冲击.例如,太平天国的领袖人物洪秀全,东王杨秀清,西王萧朝贵,南王冯云山,北王韦昌辉,翼王石达开等皆为客家人,其部众中也有大量的客家人;

辛亥革命的领导者中不仅孙中山是客家人,其创立的第一个革命团体兴中会的32名会员中,有31人是客家人

移民文化

客家民系是中国历史上多次移民运动的产物.客家民系经历了5次大的迁徙活动:从汉末至东晋,中原汉人南迁鄂,豫南部,到达皖,赣,进入长江流域,这是第一次大迁徙。东晋至五代,汉人又由长江流域南迁至皖南,及赣之东南,闽之西南,以至粤之东北边界.这是第二次大迁徙;第三次大迁徙是客家民系形成中的大迁徙.宋高宗南渡期,客家先民的一部分,由第二次大迁徙后的旧居,分迁至粤之东部,北部;第四次大迁徙是明末清初,满族南下及入主时期,客家先民的一部分,由二,三次大迁徙后的旧居,分迁至粤之中部及滨海地带,与川,桂,湘及台湾等地;第五次次大迁徙为同治年间,受到广东西路事件及太平天国事件的影响,客家一部分人民,分迁于广东南路及海南岛,台湾,香港,澳门,南洋群岛以及欧美等地,为世界范围的迁徙. 这些迁徙活动之于客家民系是非常重要的,没有这些移民运动就不会产生"客家",而客家文化的产生与变迁也是与移民运动密切相关的.客家文化的移民文化特质表现得颇为鲜明.

客家人重视传统,不忘本源,他们将其宗族之渊源以及其先人南迁的概况,郑重其事地写进祠堂的楹联,以昭示后代.这些楹联,一方面成为人们研究客家先民南迁及客家民系形成的重要资料,另一方面,流露出客家人重传统,重宗族,重本源的观念,表现出客家文化之移民文化特质.

山区文化

客家地区的地理地貌的基本特征是多山.赣闽粤边区这一客家大本营是典型的丘陵山地.黑格尔认为:"助成民族精神的产生的那种自然的联系,就是地理的基础……这地方的类型和生长在这土地上的人民的类型和性格有着密切的关系."客家民系由于迁居于山区,山区作为客家人生于斯,长于斯的地方,作为客家人从事生产以及各种经济,政治,文化活动的大舞台,亦即黑格尔所说的"地理基础",反过来对客家人精神文化的塑造也产生重要的影响,使得客家文化表现出浓厚的山区文化的特质. 山歌是客家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文艺形式之一,它广泛流传于客家地区,其内容贴近生活,语言生动,情意真切,神韵自然,堪称是民族艺术的奇葩.而山歌之所以能产生和流行,最为重要的客观环境就是因为有"山".至于客家人的生活,因为他们所处的环境的关系,所以每日作业于田野山岭间的,颇占多数,并且男女俱出,没有'男子事于外,女子事于内'之严格差别.他们的气质,大都简朴耐劳,很少慵惰浮夸的恶习,犹保存古代人民的风范.客家的茶文化也显现出山区文化的特色.茶叶树喜暖湿和酸性土壤,广泛分布于中国南方山区,客家地处山区,气候与土壤皆适宜茶的生长,因此,茶成为客家重要的经济作物,如阳岭茶,小布岩茶等都具有一定的知名度.因产茶,客家人又将茶叶,芝麻,花生,甘草等原料置于擂钵,擂成茶泥,再冲入沸水,制成擂茶,是为风味独特的客家饮料,成为客家饮食文化中的珍品.因生产茶叶,在采茶劳动中,客家人又创作了采茶戏,使得客家地区成为采茶戏的发源地,与采茶相关,还有采茶歌舞,茶篮灯等等茶树,茶叶,擂茶,采茶戏以及采茶歌舞等,形成富有特色的客家茶文化,而这种茶文化,其根基和土壤皆在山区,从这个意义上可谓是一种山区文化. 客家人的精神,气质和视野等方面也与这种山区文化有密切的关联.

中国的文化特质

文化即人生,人生有其长成之过程。在此过程中,时时变者为生活。而有一不变者贯注其中,此之谓常,乃生命。惟生命有长有成,乃生活之目的。而生活则仅为生命长成之手段。

此一不变者,中国人谓之性。此一过程与其终极目标,中国人谓之道。性道合一,乃为中国人生最高理想,亦中国文化一最大物质。

性则个人小体生命所各别具有,道则人群大生命之共同趋向,由此以成其悠久广大之大生命。

性之合於道者谓之德,德具於内,不待外求。食衣住行物质生活,皆须赖於外。苟求之外而忘其内,丧其德,有生活,无生命。生活日变,在今日而已忘其昨日,亦将不知有明日,此之谓无常。无常则是人生一大苦痛。生活不能日新又新,而生命能之。生活不能进步无疆,而生命能之。生活只有变,而生命则有常。

生活赖於外,而生命成於己。生活人相异,而生命则群相同。生活无大小,而生命则有大小之别。生活不能脱离自然,而生命则必融入人文。中国人言之生,则曰性命。此之谓"一天人,合内外"。

中国人在生活中表现其生命者为礼。礼在外,属人文。仁在内,属天性,亦即属自然。由天性自然之仁,演化出人文之礼。社会结构,政治组织,皆本于仁而立於礼。

生活维持为手段,生命成长为目的。知为手段,行为目的。中国人则必言"知行合一",或言"知易行难",或言"知难行易",行以生其知,知以成其行。

孔子仁礼并言,又仁智并言。仁属行,智属知,违於仁为不智。离于行为无知。故中国人言德行。又言学问,学与问皆属行。行有常,在外为道,在内成德。

生活可分别的,生命则是共同和合的。由共同和合的大生命中演化出小生命,非由分别的小生命中可凑合为大生命。大生命是天,是自然。人是小生命,乃有生活。

生活必多欲,生命则多情。欲必向外争取,情亦向外而求和合。中国人生大道有五伦,皆本於情,非本於欲。中国文化最重人情,但不重物欲。欲当知足,情无止境。道由情来,不由欲来。日新又新,日进无疆,乃指德言。德亦主情不主欲。多欲即缺德。近代科学进步,乃供人欲,非养人情。情愈薄而世愈乱,中国古人早以为戒。

道见於群,德本於己。中国人尚德,为己即以为人。西方人尚欲,欲必求於外,取於外,於是乃为人而失己。虽主个人主义,而成唯物史观,物为主,人为奴。其实人已物化,更倾听已之有。今人又好分言物质人生与精神人生,其实此心多欲,亦是一种精神状态。惟中国古人言精神,则此心之物欲减之又减,达於至精,乃得通神。此乃中国文化一最高境界,亦非今人所谓之精神。

中国人重德不重业,尊品不尊位。尽在抽象虚无处著想,不在具体实有处用力。遂建其道义共通之大,而避免了功利分割之小。中国乃成为五千年广土?民大一统之民族国家,而此即为中国文化一特质。

天地和合是一大生命,道是生命进程。在其进程中,演化出人类小生命。在人类生命中,又演化出中国人。所以说:中国一人,天下一家"。在中国人中,又演化出各别小我个人来。在各别之生命中,明道、行道、传道,即由其小生命来明得此大生命而行之传之,使每一小生命各得其大生命。

宋儒张横渠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即此义。

中国文化特质亦此义无他旨。

西方文化的特质:

注重理性,科学思维。在其教育理念当中,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从而增强个体在社会中的生存能力

是最核心最重要的教育目标。

创新文化

创新文化是苏东坡在黄州登上文坛峰巅的原动力和灵魂,也是东坡文化在黄州兴起、发展和散发极大的影响力的原动力和灵魂。苏东坡谪居黄州期间所创作的《赤壁赋》、《后赤壁赋》和《念奴娇·大江东去》词,世称“二赋一词”,其最大的“亮点”或“看点”,那就是创新。“二赋一词”乃是苏东坡在词、赋创作上进行改革创新的结果。创新文化成为东坡文化的旗帜性的文化特质。

多元、包容性文化

是东坡文化又一文化特质。东坡文化源于苏东坡在黄州的贬谪生活阅历和生活视野。苏东坡在黄州,主要生活内容就是杜门思愆,坐禅悟性,躬耕东坡,放浪山水,亲善渔樵,交朋访友……不难看出,他的生活是多元的、具有包容性的。苏东坡在这种多元的、具有包容性的生活中,创作的文学作品,并由这些文学作品所生成的东坡文化,具有多元、包容性文化特质,是自然的,是符合文学艺术规律的。它具有积极性、进取性、创新和开拓性;所以,它具有思想性、广泛性和认同性。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4 4:03: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