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文化视野下的近代中国 |
释义 | 《文化视野下的近代中国》展示了2007年7月1—2日由北京师范大学中国近代文化研究中心主办、北京文化发展研究基地协办的“近代文化与近代中国”学术研讨会所取得的丰硕成果。书中选录了参会论文中的五十二篇。这些论文大致分为文化与社会、文化思潮及知识分子类;学术、史学类;教育、艺术类;社会文化及文化事业类;中外文化类等六部分,作为《文化视野下的近代中国》的主体内容。 图书信息书 名: 文化视野下的近代中国 作 者:郑师渠 刘勇 出版社: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9年05月 ISBN: 9787811274127 开本: 16开 定价: 98.00 元 内容简介《文化视野下的近代中国》展示了2007年7月1—2日由北京师范大学中国近代文化研究中心主办、北京文化发展研究基地协办的“近代文化与近代中国”学术研讨会所取得的丰硕成果。 编辑推荐《文化视野下的近代中国》的出版得到了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社长蔡翔教授的大力支持。出版社语言艺术编辑部欣雯主任、黄松毅编辑,为《文化视野下的近代中国》的出版多方策划,倾注了大量心血。中国历史进入近代之后一方面,中国国内的经济关系,政治制度,阶级构成和社会发生了剧烈的变动。另一方面,许多在文化类型上与中国完全不同的国家,同中国发生了尖锐的对抗。这种情况反映到文化领域,便造成了在文化问题上激烈的冲突和论争,有人归纳说,中国近代的文化发展是在“古、今、中、外”四个字的矛盾冲突中展开的。 图书目录代序·坚持文化史研究的正确方向:“近代文化与近代中国”学术研讨会致词 第一编 政治变革与文化转型 现代性构建与现代三大文化思潮 论中国近代的“国民性”改造 欧战前后:国人的现代性反省 晚清文化保守思想家与近代儒学的新陈代谢 论民国初期道德问题之争论 中国近现代社会思潮与知识分子心态类型 略论晚清“条约口岸知识分子” 挣脱身心束缚,努力创造价值——20世纪初叶知识分子的价值实现观探析 30年代初中国知识界的社会主义思潮的历史考察 论前后“甲寅派” 孙中山对待中西文化的态度 丁文江:一个科学家的政治关怀 章门弟子与五四文学革命 科学·革命·救国——任鸿隽科学救国思想之审视 第二编 “尊德性”还是“道问学”——以学术本体为视角 “乾嘉新义理学”与清代汉学研究 “谱系”与“建构”:中国近世清代学术史论述 从“汉宋鼎峙”到“汉宋合流”——兼论晚清汉宋学关系 学术调融与晚清礼学的思想活力 晚清时期的理学社会 救亡图强思潮·进化史观·唯物史观——中国近代史学的三次跨越(论纲) “新史学”思潮的产生及其学术建树探析 罗泽南“尊朱黜王”思想略论 刘师培的文字学 傅斯年“史学只是史料学”再析 蒋廷黻史学理念释要 再论《十批判书》的撰著动机与论学宗旨 第三编 老树能否接新枝:晚清议改科举新探 清末新式学堂的伦理教育与伦理教科书探论——兼论现代伦理学学科在中国的兴起 科举制度的革废与近代中国文化之演进 试论清末新政时期兴学经费的解决方案与实践 清末学堂教育中的意识形态控制 马叙伦与五四运动后浙江教育界的派系之争 近现代山东吕剧的兴衰与发展 第四编 清末民初城市的“公共休闲”与“公共时间 晚清社会传闻的心理因素探析 “新政”时期清政府文化社团政策的调整、 晚清变通旗制及其对满族社会文化的影响 民间社会的职业重构——邓演达的职业代表制思想述评 清末民初家庭财产继承中的民事习惯 论中国近代新法接生的引进与推广 从民国时期社会调查的繁盛看国人认知观念的转变 第五编 社会性别视野中的五四报刊媒体——以北京《晨报·妇女问题》为中心 邝富灼与清末民初商务印书馆“英文部” 陆费逵与中华书局史实辨析 中国近代图书馆制度之建立 第六编 清代的外交礼仪之争与文化传统 晚清广东教案与中西文化冲突 清季中国人种、文明西来说研究——以法国汉学家拉克伯里(TerrienDeLacouperie)学说进入中国为例 双重困境中的李提摩太——性格、心态、宗教精神与传教 杜赞奇《从民族国家拯救历史》解读 附录“近代文化与近代中国”学术研讨会综述 后记 …… 文摘第一编政治变革与文化转型耿云志从清末以来,中国社会就进入近代转型期。从戊戌维新开始,直到民国时期,变革政治制度成为人们最迫切的追求。政治革命与改革遂成了社会大变局中最中心的议题。我们研究这一时期的文化转型,处处都会碰到与政治变革的关系问题。从理论上说明它们之间的关系是很必要的。一、政治与文化的意义界定要了解政治与文化的关系,先要对政治与文化作一清楚的界说。但很遗憾,至今尚无世所公认的权威的界说,无论是政治,或是文化,都是如此。为了提出我们对于政治变革与文化转型的关系的见解,我们只好综合各家的说法,提出我们自己对政治与文化的界说。《中国大百科全书政治学卷》关于政治是这样说的:政治是“上层建筑领域中各权力主体维护自身利益的特定行为以及由此结成的特定关系。它是人类历史发展到一定时期产生的一种重要社会现象,在阶级社会中主要表现为阶级之间的斗争;在剥削阶级作为阶级消灭之后,主要表现为调整人民内部关系和管理公共事物。政治对社会生活各方面都有重大影响和作用。”接着,它又指出:“这一社会现象很复杂,各时代的政治学家和政治家都从不同角度和不同侧重点对它作过各种论述,但至今还没有公认的确切定义。”①该书还介绍了西方学者关于政治的一些界说的大意。它列举出下述几种说法:“认为政治是国家的活动,是治理国家,是夺取和保存权利的行为”;“认为政治是权力斗争,是人际关系中的权力现象”;“认为政治是人们在安排公共事物中表达个人意志和利益的一种活动。政治的目标是制定政策,也就是处理公共事物”;“认为政治是制定和执行政策的过程”;“认为政治是一种社会利益关系,是对社会价值的权威性分配”。该书也征引了几条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论述。如“一切阶级斗争都是政治斗争”;“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政治就是各阶级之问的斗争”;“政治就是参与国家事务,给国家定方向,确定国家活动的形式、任务和内容”②。从上述各种界说来看,一方面确如该书编者所说,历来政治学家和政治家从不同角度和不同侧重点对政治作出不同的界说,还没有一个为大家所公认的唯一权威性的定义。另一方面,我们还是可以透过各种不同的界说,发现这些界说中含有某些共同的因素。第一,都涉及到各社会行为主体,即各阶级、阶层、群体、集团和个人,以及他们的权力和利益。正如《政治科学》一书的作者指出的:“权利是政治的最主要的组成部分”。①第二,都离……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