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文化批判 |
释义 | 概念 (1)通过书籍、报刊、广播电台、电视等公共舆论媒介对某种学说、言论、行为予以公开批评、驳斥的一种舆论方式。批判者与批判对象在形式上构成正确与错误的双方。但在一些具体的情况下,也可能是错误的一方批判正确的一方。文化批判有政治性批判、学术性批判、道德性批判,以及组织性批判和组织性批判等多种形式。 (2)对待传统文化文化糟粕的系统清算方式和态度。参见“文化继承和批判”。 《文化批判》简介 1928年1月,《文化批判》创刊,成为创造社同鲁迅进行革命文学论争的中心。《文化批判》登载了多篇文章对鲁迅进行"笔尖的围剿"。鲁迅冷静地理性思考,写下一系列文章对《文化批判》一些近乎谩骂式的攻击进行了尖锐中肯的反批评。值得关注的是围绕着"趣味文学"二者进行了一场激烈的的批评与反批评。这对中国现代文学、社会发展起到了不容忽视的推动作用。报刊作为大众传播媒介,使知识分子有了论争的可能性同时,也使其有了更多的思考与进步,通过论争,鲁迅的思想有了很大的转变,从此开始了他更具睿智的战斗。 著名文章与评论冯乃超评论当代作家 1928甲1月15日,冯乃超参与倡导"革命文学"论争,在《文化批判》创刊号上发表《艺术女社会生活》。冯乃超首先对当代文坛代表性作家进行分析批判:叶圣陶是中华民国的一个最典型的厌世家。鲁迅常从幽暗的酒家楼头,醉眼陶然地眺望窗外的人生。他反映的只是社会变革期中落伍者的悲哀。郁达夫的悲哀,令一般青年切实地同感的原因,是因为他所表现的愁苦与贫穷是他们所要申诉的。但是,他对于社会的态度与上述二人没有差别。冯乃超认为:郭沫若是一个具有反抗精神的作家《王昭君》、《聂政》、《卓文君》里面叛道的热情就是作者对于社会反抗的翻译。而通俗作家张资平只描写学生的平凡生活,小资产阶级无聊的叹息和虚伪的两性生活。冯接着指出:"革命的艺术家是那一类的人物?.......在历史的舞台上,有新兴社会出现之时,属于新兴阶级的哲学者与文学家,负有批判旧社会制度与旧思想的任务。他们所以伟大的原因就是在他们这种革命的任务上。.......伟大的艺术家,他们所以伟大的缘故,并不在发明何种流派,而在他们代表同时代的一种社会的伟大的人格,就是说他们以热烈的革命精神,熔铸表现时代的Tempo的作品"。"若果提出结论来就是这样:艺术人类意识的发达,社会构成的变革的手段"。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