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文华书院 |
释义 | 1871年,美国圣公会在湖北武昌城内昙华林创办了文华书院(Boone Memorial School)。1885年,英国循道会也在武昌开办博文书院(Bowen College)。加上英国伦敦会在汉口创办的博学书院,并称为武汉地区的三大教会学校。 中文名:文华书院 外文名:Boone Memorial School 校训:求实创新 立德树人 创办时间:1871年 类别:教会学校 现任校长:马敏 所属地区:中国 武昌 简介文华书院,由美国圣公会创办于1871年10月20日武昌,初为男童寄宿学校,名叫文惠廉纪念学堂,中文校名为文华书院,英文名Boone Memorial School。1890年增设高中,成为六年制完全中学。1901年翟雅各任院长之后,发展迅速,1903年又增设大学部, 逐步发展成文华大学。1924年改名为华中大学。1951年组建公立华中大学,1952年,全国高等学校院系调整,中华大学的化学、国文两系与私立华中大学等高校合并成立华中高等师范学校(即华中师范大学)。 1953年定名为华中师范学院,1985年学校更名为华中师范大学,一直至今。 校址在武昌昙华林街111号,现址湖北省中医学院。 华中师范大学于50年代迁至武昌桂子山。 校史沿革1871年 美国圣公会在湖北武昌创办了文华书院(Boone Memorial School)。1885年 英国循道会也在武昌开办博文书院(Bowen College)。加上英国伦敦会在汉口创办的博学书院,并称为武汉地区的三大教会学校。20世纪初,三校各自都开设了大学课程。 1906年 美国耶鲁大学雅礼会在湖南长沙开办了雅礼大学。美国复初会在岳阳也开办了湖滨大学。 1926年 两湖地区受到排外运动的严重冲击,上述学校一度被迫关闭。后来在武昌的文华书院校园内联合办学,校名为华中大学。 1951年 朝鲜战争爆发后,中国政府接管了教会学校。 1952年 华中大学在高校院系调整中被撤销,整体并入华中师范学院(华中师范大学)。20世纪50年代初,华中师范大学迁往武昌桂子山。 1953年 定名为华中师范学院。 1985年 学校更名为华中师范大学,并由中原大学创始人之一——邓小平同志亲笔题写校名。 1993年 江泽民总书记为学校九十周年校庆题词:“发展师范教育事业,提高民族文化素质”。学校在百余年的发展中既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又汲取了外来文化的养分,更弘扬了革命文化教育的传统,形成了“忠诚博雅、朴实刚毅”的华师精神,为国家培养了近20万优秀人才。 师资力量学校下设25个院系、60余个研究所和研究中心。57个本科专业(方向) 面向全国招生。目前各类全日制在校生近3万人,其中研究生8000余人,留学生1000余人。学校基本形成了从本科生到硕士生、博士生及博士后,从全日制到成人教育完备的高等教育体系。 学校现有教职工3800余人,专任教师1500余人,其中教授、副教授900余人,博士生导师200余人,人文社会科学资深教授、“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教学名师”、专兼职院士等20人。是国家首批批准的具有博士、硕士学位授予权的单位之一,有权自行评审和授予教授、副教授职称和博士生导师资格。现有国家重点学科8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1个,湖北省一级重点学科8个,湖北省二级重点学科12个;国家文理科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2个(物理学专业、历史学专业);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数字化学习);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3个(中国近代史研究所、中国农村问题研究中心、语言与语言教育研究中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个(农药与化学生物学、夸克与轻子物理)和教育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教育信息技术);文化部国家文化产业研究中心1个,国家体育总局体育文化研究中心1个。中国语言文学和物理学等10个专业设有博士后流动站,有7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9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80个博士学位授权学科专业,162个硕士学位授权学科专业。 校园生活学校十分重视学生学习和生活条件的改善。目前拥有10余栋现代化教学楼,建有多个体育场馆;建有两座图书馆,馆藏面积13000余平方米,藏书280余万册,并具有先进的“校园文献网络化管理与服务系统”。分布在各院、系、所、中心可供学生学习用的计算机9000多台;已建成与国际互联的校园计算机网络。学校建有多功能体育馆、体操房、游泳池、网球馆等各类现代化体育设施,可以满足学生的体育锻炼需求。 对外交流学校广泛与国内许多重点院校、科研机构建立了密切的合作关系。与美国、德国、日本、俄罗斯、法国、新西兰、澳大利亚、韩国、越南等70多个国家的100多所大学建立了校际交流关系,开展广泛的学术交流与科研合作。学校常年聘有外籍专家和教师在校任教。近几年,学校经常派出人员到国外留学深造,还有一批教师活跃在国际学术讲坛上,为促进中外科技、文化教育交流做出了贡献。学校建有专门的国际文化交流学院,负责招收和培养各种层次的留学生,推进国际汉语教育。 校长简介马敏,男,1955年6月生,四川雅安人。中共党员,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1981年毕业于华中师范大学历史系,1987年在该校获历史学博士学位。1989年7月至1992年1月,在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和耶鲁大学担任客座研究员、访问学者。1997年4月至10月在英国牛津大学担任客座研究员。2003年6月起担任华中师范大学校长。 曾任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首任院长、华中师范大学副校长。现任教育部首届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教材编写组主要专家,教育部历史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国家社科基金(历史)评审组成员,中国历史学会副会长,中国社会史学会副会长,中国经济史学会副会长,中国辛亥革命研究会理事,湖北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副主席,湖北省学位委员会委员。 主要从事中国近现代史的研究,研究方向为辛亥革命史、社会经济史、中国商会史博览会史、教会大学史等。自1985年以来先后承担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等重点和一般社科研究项目10余项,出版学术专著六部,主编学术著作七部,在《中国社会科学》、《历史研究》、《近代史研究》等权威和核心刊物上发表中英文学术论文100余篇。学术成果多次获奖。从1992年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995年被评为湖北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997年入选国家教委人文社会科学“跨世纪优秀人才”,1998年9月获教育部颁发的“全国优秀教师”称号,1999年入选人事部“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人选”。2000年5月被评为全国先进工作者,由国务院授予“五一”劳动奖章,2003年10月获全国“留学回国人员成就奖”。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