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艾鼬
释义

中文标准名称艾鼬,又称作艾虎、地狗,是鼬科鼬属的小型毛皮动物,体形象黄鼬,身长30-45cm,尾长11-20cm。吻部钝,颈稍粗,足短。前肢间毛短,背中部毛最长,略为拱曲形。尾毛稍蓬松。体侧淡棕色。栖息于海拔3200m以下的开阔山地、草原、森林、灌丛及村庄附近。喜近栖生活,洞居,黄昏和夜间活动。主要以鼠型啮齿动物为食;艾虎是用艾做成的虎。旧风俗端午节佩戴艾虎,认为可以辟邪除秽,流行于中原和中国江南地区。

基本资料

StepPe polecat,学名Mustela eversmanni,该物种已被列入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在我国分布于东北、华北、西北及西南等地;国外见于亚洲北部许多地区。

体长290-460毫米,体重500-1000克。颈较粗长,四肢短,雄大于雌。背部及尾基2/3为淡棕色,腰背及臀部的毛尖皆为黑褐色;鼻周、下唇、面颊及下颌白色,耳尖白色;额部灰棕色而杂白毛;喉、胸、四肢及尾末端1/3段为黑褐色;腹部中央淡棕褐,腹侧浅棕黄色。

栖息于多种生境中,常在开阔的山丘和草原中出没,穴居。行动敏捷,能攀爬树木。黄昏或夜间觅食,主要以啮齿动物为主如鼠、范及旱獭等;亦吃小鸟、鸟卵和鱼、蛙等。2-3月发情有争雌现象,每窝产8-10仔。

在自然界捕杀大量害鼠,对农林牧业有益。

外形特征

上唇、鼻周和下唇为白色,眼周和两眼之间呈棕黑色。被毛暗褐至浅黄褐色,绒毛米黄色。体重可达2千克,体长40~45厘米,尾长12~16厘米。颈部较长且粗,尾较短不及体长的1/2。体背面呈浅黄褐色;颈与前背混杂稀疏的黑尖毛,后背及腰部毛尖转为黑色;喉、胸部向后沿腹中线到鼠蹬部均为黑褐色,腹中线两侧乳黄色;四肢、尾部为黑色。

分布范围

分布于欧洲大部、亚洲的西伯利亚南部、蒙古、克什米尔地区和中国吉林、 辽宁、内蒙古、 河北、山西、陕西、 青海、新疆、四川、西藏、江苏。

生活习性

栖息地海拔高度为4000m以下。常活动于高原的开阔山地、草原、森林草原、高寒草甸灌丛地带。营独栖生活,栖息于荒山草原的自然洞穴中,昼伏夜出,多夜间活动。视觉和听觉敏锐,行动敏捷。性凶猛,能攀缘,也会游泳。肛门腺能放出恶臭。食物以小型哺乳动物鼠类、鼠兔、旱獭为主,亦捕食鱼、蛙和地面营巢的鸟类及鸟卵,还食浆果、坚果等。常侵占喜马拉雅旱獭或其他动物的洞穴为巢。

亚种分布

(5种)

1.艾鼬赤峰亚种(Mustela eversmanni admirata),Pocock于1936年命名。分布于在中国大陆河北、辽宁、内蒙古等地。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内蒙古赤峰。2.艾鼬东北亚种(Mustela eversmanni dauricus),Stroganov于1958年命名。分布于贝加尔湖(东南部)以及中国大陆的吉林等地。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贝加尔湖附近,斯摩棱斯克的尼塔地区。

3.艾鼬西藏亚种(Mustela eversmanni larvatus),Hodgson于1849年命名。分布于克什米尔地区以及中国大陆的西藏、青海、四川等地,主要生活于4300米左右的高山草甸和草甸灌丛。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锡金北部。

4.艾鼬北疆亚种(Mustela eversmanni michnoi),Kastsxhenko于1910年命名。分布于外贝加尔湖的南部和西部、蒙古以及中国大陆的新疆等地。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外贝加尔湖特洛什可沙夫斯克。

5.艾鼬静宁亚种(Mustela eversmanni tiarata),Hollister于1913年命名。在中国大陆,分布于江苏、陕西、青海、贵州、山西等地。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甘肃省兰州东部静宁。

生产繁殖

艾鼬2—3月发情交配,怀孕期为5—8周,4月中旬至5月产仔。一年繁殖两窝。每胎平均5~8只,16~20周龄时达成年艾虎的体型和体重。人工饲养以动物性饲料为主,繁殖期适当补充矿物质和维生素等。艾鼬怕热,夏季要注意防暑,一般冬季取皮。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1/17 0:0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