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文蛤
释义

文蛤,科属软体动物门,瓣鳃纲,帘蛤目,帘蛤科,文蛤属。俗称“花蛤”,贝类中的珍品,因贝壳表面光滑并布有美丽的红、褐、黑等色花纹而得名。

简介

名称学名

Meretrix meretrix Linnaeus

俗名

花蚬子,车螺,花蛤,黄蛤,海蛤,贵妃蚌,在台湾俗称蚶仔,粉蛲等。

概说

文蛤主要产于沿海一带,其经济价值高、营养丰富、肉质鲜美,为如东县出口创汇的主要海产品之一。

文蛤又名花蛤,属软体动物门、双壳纲、真瓣鳃目、帘蛤科、文蛤属。其贝壳略呈

三角形,腹缘呈圆形,壳质坚厚,两壳大小相等,喜生活在有淡水注入的内湾及河口附近的细沙质海滩。文蛤肉嫩味鲜,是贝类海鲜中的上品,含有蛋白质10%,脂肪1.2%,碳水化合物2.5%,还含有人体易吸收的各种氨基酸和维生素及钙、钾、镁、磷、铁等多种人体必需的矿物质,唐代时曾为皇宫海珍贡品。

文蛤不仅肉质鲜美、营养丰富,而且具有很高的食疗药用价值。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上说,它能治"疮、疖肿毒,消积块,解酒毒"等病。近代研究又表明:文蛤有清热利湿、化痰、散结的功效,对肝癌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对哮喘、慢性气管炎、甲状腺肿大、淋巴结核等病也有明显疗效。食用文蛤,有润五脏、止消渴,健脾胃,治赤目,增乳液的功能,深受国内外食客欢迎。 相传两三千年前,人们就开始取食文蛤。清乾隆皇帝下江南时在苏州吃到文蛤,御封它为“天下第一鲜”。从此,这个雅号就一直流传至今,闻名于世。文蛤的外壳呈扇状,上有如釉涂就的五彩花纹,肉质白嫩,含有人体必需的氨基酸、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钙、铁以及维生素等成份。其味鲜而不腻,百食不厌。文蛤的吃法多种多样。可将其作为主菜,以旺火爆炒;或作为配菜,调色提味;或把它斩成肉泥,辅之以面粉、鸡蛋、姜葱,煎成文蛤饼。将文蛤肉洗净后,用盐稍稍腌一腌,再于清水中洗净,浇上白酒、麻油、酱油和醋拌上生姜末和白糖,最宜于作下酒菜。将文蛤肉制成文蛤

酱,更是海边人的绝活。把鲜蛤肉装进罐或瓶,放上盐、姜、葱、酒等佐料,再将口封上,置于阴凉通风处,过上一段时间揭开盖子,便如陈年老酒,醇香扑鼻,绕梁三日不散。平时居家过日子了,可作早晚小菜,既可口又下饭。若是家中有人要出远门更要带上一两瓶,可作旅途食用。文蛤药用价值也较高,古代医学认为食用文蛤可治恶疮,现代医学认为文蛤软体、消化育囊的提出物对癌细胞有抑制作用。目前,我国文蛤主产区如东县沿海地区大约有35万亩海滩的养殖规模,年产量在3万吨左右。其中,60%左右出口到日本、欧美等国家,一部分销往我国沿海大中城市。整个如东县目前有7家水产养殖公司出口文蛤。

生态习性

文蛤是埋栖型贝类,多分布在较平坦的河口附近沿岸内湾的潮间带,以及浅海区域的细沙,泥沙滩中,靠斧足的钻掘作用有潜沙习性。栖息深度随水温和个体大小而异,冬季时2—3cm文蛤潜居深度为6—8cm,而4—6cm文蛤潜居深度则为12cm左右。夏季高水温期,栖息在不到lcm深的滩涂表层,冬季水温低,其栖息深度可达10—20cm。气候稳定温暖时伸缩其足作活泼运行;寒冷时则潜入沙泥中,潜泥深度一般在5—25厘米。文蛤为广温性半咸水贝类,对低盐度海水有一定的适应性,其幼苗对低相对密度海水的适应性更强些。适宜生活水温10—30℃,适应海水比重在1。0140—1。0240。文蛤耐干燥能力较强,耐干强弱程度与温度及个体大小有关,大个体比小个体文蛤耐阴干能力强。文蛤是滤食软体动物,依靠自身的出入水管道行呼吸与摄食。涨潮时,文蛤将出入水管伸出沙面,利用海水通过鳃小孔的机会达到呼吸与摄食的目的;退潮后,文蛤才把水管缩回壳内。文蛤以微小的浮游(或底栖)硅藻为主要饵料,间或摄食一些浮游植物,原生动物,无脊椎动物幼虫以及有机碎屑等。

文蛤具有随水质因子变动或生长习性由中潮区向低潮区下带移动的习性,俗称"跑流"。即在生长过程中除能借助其斧足移动外,还可以通过分泌明胶质带而随潮流移动。移动发生的季节,主要是在5月下旬到6月下旬和9月中旬至下旬这两个阶段的大潮期的涨潮初期和退潮末期,尤以5—6月最盛。潮流停止后,移动即终止,文蛤潜入滩中,透明带消失。

繁殖特性

繁殖

文蛤雌雄同体,无性变现象,一般二年性成熟,性比1:1,成熟的性腺包围在内脏块周围并延伸至足的基部,在繁殖季节用肉眼观察性腺时可分辨雌雄,雄性性腺乳白色,雌性性腺淡黄色。两性在外形上无第二性征。卵沉性,圆球形,卵径为 72-90μm,初级卵膜外有一层胶质膜,称次级卵膜。精子头部一边稍凹,呈狭茧形,长约3μm。在4月份性腺未成熟之前和10月份繁殖期后性腺消退时,文蛤雌雄难以辨认,解剖性腺看不到卵子和精子的占 90%以上。文蛤怀卵量和产卵量与个体大小及外部条件有密切关系,据解剖测定一般3,4龄文蛤怀卵量为40-200万粒,排放量为 20-40 万粒。成熟的文蛤一年繁殖一次,但文蛤的生殖细胞是分批成熟,分批排放,在海水中受精孵化,变态生长。

就全国来说,文蛤繁殖期为3—9月,但海况与气候因子变化会影响文蛤繁殖期的提前或推迟。一般来说,南方早于北方,全国文蛤繁殖期:广西5—7月,福建,江苏6—7月,辽宁,山东7—8月(青岛5—9月)。文蛤繁殖水温24—25。5℃,最佳水温25℃。

生长规律

最适宜文蛤生长的海水温度约为15-30℃,春天水温达到11℃以上时开始生长,冬天水温降至10℃以下停止生长,浙南地区文蛤生长最快的时间是4-6月和9-11月,12月至翌年2月生长速度极慢。文蛤生长速度随个体大小而有明显差异,个体较小的文蛤,其壳长和体重增长速度远远超过个体大的文蛤。虾塘养殖文蛤较理想水位是控制滩面上水深30-50厘米,此外塘内的饵料丰富与否,底质的优劣都是影响文蛤的生长速度的重要因素。养殖期间,文蛤除了因密度太大或其他原因必须移动外、尽量少移动。一旦移动后,文蛤的生长将受到很大影响。

适养苗种的培育

文蛤适养苗种就是将0.5-1.0毫米大小的文蛤幼苗分阶段培育成50-70颗/500g适苗种。第一阶段将0.5-1.0毫米的幼苗培育成0.8-1.5厘米的小苗,筛取后,再均匀分散,培育成3厘米左右的适用中苗,培育池滩面上水深15-30厘米,以利底栖硅藻能较快地繁生,水位随水温升高而适当加高,比重保持在1.010-1.017,池水以略带硅藻的暗褐色为好。

繁殖方法

文蛤的全人工育苗技术在我国已有新的突破,但至今工厂化育苗尚未形成生产能力。靠工厂化育苗提供大量商品文蛤苗种,目前尚有困难。苗种来源主要依靠采捕自然苗或半人工采苗。以拦网与耙滩相结合的文蛤半人工采苗既简便,又易操作,成本又低,这一采苗方法是可行的,值得推广。进行文蛤半人工采苗时,文蛤产卵盛期的时间和场地选择尤为重要。据调查每年6月下旬到7月下旬是渤海湾南岸文蛤产卵盛期。每隔 2-3 天对文蛤亲贝性腺发育进行连续观察,再利用浮游生物网进行海上拖网调查,每隔3—5天利用浮游生物网拖网一次,一旦发现海上大量文蛤浮游幼虫出现,应立即进行拦网与耙滩的文蛤半人工采苗。 文蛤人工育苗所用的亲贝主要来源于自然海区。一般通过人工强化培育亲贝的肥满度和性腺发育情况都比海区亲贝好得多。在文蛤自然繁殖季节前,到海区选择壳表新鲜,无损,活力强,性腺发育较好的3-4龄文蛤,放置亲贝暂养池进行强化促熟培养。亲贝强化促熟培养管理要求是:海水比重1.018-1.020,pH值8.3,溶解氧不低于6.8mg/L,温度控制在26℃,每天彻底换水一次,并冲洗底质,去除排泄物,换水后投喂饵料,饵料生物量不低于50万个藻细胞/L水体,选用的饵料生物最好是海区的油泥或人工培养的底栖硅藻。连续充气培养。定期观察亲贝性腺发育情况,掌握好育苗的时间。 采用人工促熟,可以使亲贝比海区提早成熟近2个月或更早,可以根据生产的需要控制亲贝成熟时间。催产宜在干燥的气候条件下进行。最有效的方法是以物理与化学刺激相结合进行人工诱导,文蛤人工诱导的最佳方法为:阴干(3-10小时),流水刺激(2-3 小时), 0。15-0.30‰氨海水(以市场上出售的 25%-28%分析纯氨水作为100%加过滤海水配制到所需要的浓度)浸泡20—30分钟,升温(3-5℃),亲贝的排放率可达到50%以上。发现壳频繁开启,再放入高于原水温3—4℃升温水中,在短时间内能集中获得大量成熟卵。亲贝先后开始出现排放,排放时,雄贝出水管喷射出烟雾状浅黄色的精液,很快使水体变得混浊。雌贝从出水管排放出乳白色的卵粒或卵块,沉淀于水底。在光学显微镜下,成熟的卵圆形或椭圆形,精子游动活泼。

苗种培育

亲蛤催产排放后,应尽快使卵子脱离高浓度精液的水层。使每个卵子周围能有1—3个精子,以保证单精受精,选留沉淀较快的进行孵化。孵化用水要清洁,在水温为24℃,比重1。018,pH8。1的环境条件下,经8小时静水孵化,进入原肠期,逐渐上浮水中。胚胎上浮后,及时吸取上浮早且发育较为一致的幼体稀释后继续培育。当胚胎发育到 D 形幼虫阶段时,进行浮游幼虫择优培育。选留浮游活泼,壳缘圆滑,绞合部平直,生长一致的幼虫按一定的密度移入幼虫培养池进行培育。幼虫培育期间,每天观察幼虫的浮游,摄食和生长情况,发现异常如沉底等情况及时分析解决,没有培养前途的一律弃去。根据幼虫浮游期短(5—8d),变态速度快等特点,经过选留的D形幼虫移入培育池中培育密度选择在8-l0个/mL较为合适。幼虫培育期间可以采用微量充气使幼虫分散均匀,提高水中溶氧含量等。文蛤幼苗对海水盐度具有较广的适应性,对低盐度海水的忍耐性很强。但文蛤幼苗对淡水的忍耐力很弱,因此要尽可能避免文蛤幼苗与淡水的直接接触。 幼虫进入变态期时应及时移入幼苗培育池继续培育。当文蛤幼虫壳长长到约150μm时,就要注意幼虫是否已形成初生的棒状足。幼体完全变态根据以下三点:①面盘完全消失;②足部形成;⑧鳃形成,鳃丝开始转动。发现少量壳顶后期幼虫面盘萎缩或消失,及时将其移入幼苗培养池继续培育。由于刚变态幼虫,下潜8-l0 d(进入稚贝期)后,开始大量分泌粘液,苗体因粘液造成壳表面粘附脏物,处理不好会影响稚贝生长和成活,甚至大量死亡。当幼体发育到稚贝期时,应及时投放处理好的细砂,砂厚为0。5-1。5cm,以满足幼虫进入稚贝期的生长环境,并用多次倒池来加快附着。每天换水的同时用3。8l cm潜水泵冲洗,脏物随着虹吸管换水排除池外,稚贝培育密度应选择50-100个/cm2较为适宜。 幼体培育期间,饵科及适宜的饵料投喂量也是关键的一环。当D形幼虫消化道完全形成后,应及时投喂饵料,每天换水后投饵。文蛤苗较其它品种的投喂量低,是因为文蛤育苗时处于高温季节,水质易坏,另外文蛤幼虫浮游期短仅 6-8 天,相对需饵量少。前期幼虫投喂数量控制在10万个细胞/ml水体,后期应增加到20万个细胞左右/ml,以免残余饵料引起水质变环而影响幼虫的成活及变态。文蛤幼虫对饵料没有生物选择性,只对饵料的大小具有选择。要求选用金藻,牟氏角毛藻,扁藻等在较高的温度条件下能正常生长繁殖,又比较容易培养的单细胞藻类作饵料。混合投喂对稚贝的饲育效果优于单独投喂。

敌害生物疾病的防治

文蛤育苗正值夏季,水温较高,敌害生物的防除和疾病的防治尤为重要。育苗用水须以黑暗沉淀,沙滤,紫外杀菌等方法处理,或用(5-10)×10-6浓度的漂白粉处理。培育过程中用EDTA来螯合水中的重金属离子,以0。5mg/L的土霉素防治病害,可抑制幼苗的大量繁殖,利于幼虫发育生长。因此在幼虫,稚贝培育期间,每天投1—2g/m3(氯霉素,新诺明,呋喃唑酮,土霉素)的抗菌素抑制细菌繁殖是必要的。当稚贝壳面附有聚缩虫时,投2—4g/m3呋喃唑酮控制聚缩虫的繁殖,效果较好。往饵料池内泼洒4—6g/m3青霉素,链霉素也能取得良好的防病效果。

引起文蛤死亡的主要原因

①、密度过高、繁殖后个体瘦弱是导致文蛤死亡的原因之一。据检测,繁殖盛期前文蛤的软体部丰满,肥满度达15-25%,而繁殖盛期过后立即消瘦,肥满度降为4-12%,这种文蛤当环境因子突然改变时很容易死亡。

②、高温、暴雨、低气压是产生文蛤死亡的重要气象因素,烈日暴晒后的雷阵雨对文蛤极为有害,连续的暴雨会使江河口的海水比重会迅速下降到1.003以下。

③、高温期死亡文蛤腐败,相互感染,引起周围文蛤的大批死亡。

④、寄生虫病,塘内水质,底质遭受污染,底质遭受污染,底质污泥量过高等。

成贝养成

目前,各地文蛤养殖方式是:区域固定,一养到底,一般放养壳长1。5cm—2。5cm的文蛤苗,养殖2—4年收获。这种养殖方法生产周期长,风险大,也不能适应文蛤不同生长期对环境的不同要求。为此,应改"一养到底"为"三级放养":即在中潮区的中部建小苗育种场,放养壳长1。5cm的贝苗,当年可长至3cm此为第一级放养;在中潮区下部建大苗育种场,放养壳长3cm的苗种,当年长至壳长4。5cm左右,此为第二级放养;在低潮区建成贝养殖场,放养壳长 4。5cm 的大苗,当年可养到壳长 6cm 以上的成贝,此为第三级放养。这三级分别由三个养殖场承担,实行专业化管理,流水养殖,都能做到当年放养当年受益。

文蛤新吃

冬瓜文蛤汤

口味:汤色清澈,清香鲜美

主料:冬瓜300克 文蛤300克 香葱2棵 生姜1小块

调配料:料酒1大匙 胡椒粉1小匙 精盐2小匙 味精1小匙

制作过程:

1.冬瓜去皮去籽,切成2厘米见方的块;生姜、香葱洗净

2.文蛤用清水清洗干净,放入沸水中加精盐、生姜、香葱、料酒汆去腥味

3.待文蛤张开后,出去内脏及泥沙

4.往汤碗内倒水,放入文蛤,上蒸锅蒸制半小时,出鲜味后取出

5.往汤内加冬瓜块,用精盐、胡椒粉、味精调味,加盖再蒸10分钟即可。

茶壶海鲜蒸 原料:文蛤2个、鸡肉20克、鲷鱼20克、虾30克、银杏10克、香菇1个、山叶少许、裙带菜5克、清酒30ML、木鱼水250ML、柠檬10克

制作: 1.以清酒和水煮开文蛤。

2.将蛤水滤清,蛤肉清理后备用。

3.鸡肉、鲷鱼、虾、银杏及香菇放入陶瓷壶内。

4.注入蛤水及清汤各60ML,上笼蒸15分钟。

5.即加入蛤肉及山竹蒸2分钟即可。

6.将柠檬及陶瓷壶汤置于盘中。

龙井文蛤竹荪汤

材料:

竹荪10根、文蛤300克、老姜3片、龙井茶1碗(约500ml,干茶约10克)、清水800ml、盐1/2茶匙(3克)。

做法:

1、文蛤提前用淡盐水浸泡2小时,以便吐沙。竹荪用冷水浸泡10分钟,只要竹荪回软发脆即可。将浸泡回软的竹荪,切去头和尾部的网,改成5厘米长的小段。老姜洗净切片。

2、用500ml沸水将龙井茶泡开后,滤掉茶叶,留下茶汤备用。

3、砂锅中倒入800ml清水煮开后,放入文蛤和姜片,撇去浮末,待文蛤开口后,倒入茶汤和竹荪段,煮开后调入盐即可,也可根据自己口味调入少许胡椒粉。

小贴士:

文蛤需要用淡盐水浸泡吐沙,但现在市场上一般出售的,都是养殖的蛤蜊,不必淡盐水泡太久,2个小时足够了。否则,胶质流失,肉质变差,会影响口感。

蛤蜊最好食用新鲜的,如果买来后不能及时食用,就要冷冻保存。但在冷冻前,也要让其吐沙,洗净后沥干再冷冻。要注意的是,解冻过的蛤蜊,不能再次冷冻,所以要估算好做菜的数量,一次吃完。

文蛤的形状

略呈三角形,向外隆起,长3~l Ocm,高2~8cm,壳厚1.5~5mm,外而灰白色,近壳顶处或全部布有棕色或银灰色的轮纹,或被棕色薄膜,平滑而有光泽。壳顶圆而歪向一方,内而具齿,腹缘光滑。内面为乳白色或略带青紫,平滑而有光泽。质坚硬而重,但可折断,断面显层状。气无。味淡。

中药

文蛤 (《本经》)

【异名】花蛤(《梦溪笔淡》),黄蛤(《现代实用中药》),圆蛤(《药材资料汇编》),白利壳(《中药志》)。

【来源】为帘蛤科动物文蛤的贝壳。

【采集】4~10月间采捕,去肉,洗净,晒干。

【药材】贝壳略呈三角形,向外隆起,外面灰白色,近壳顶处或全部布有棕色或银灰色轮纹,或被棕色薄膜,平滑而有光泽。内面乳白色或略带青紫,平滑,亦有光泽。质坚硬而重,断面显层状。气无,味淡。以光滑,黄白色,无泥垢者为佳。

产广东、山东、福建、江苏等地。本品和青蛤的贝壳,药材通称为海蛤壳。

【炮制】文蛤:洗净晒干,碾碎。煅文蛤:将文蛤置无烟火上煅红,取出放冷,碾碎。

①《本草汇言》:"用酒煮一时,乘热捣细用。"

②《本经逢原》:"用酸浆水或醋,煮半日许,捣粉用。"

【性味】咸,平。

①《别录》:"味咸,平,无毒。"

②《本经逢原》:"咸,平,微寒,无毒。"

【归经】①《注解伤寒论》:"走肾。"

②《长沙药解》:"入手太阴肺、足太阳膀胱经。"

【功用主治】清热,利湿,化痰,软坚。治口渴烦热,咳逆胸痹,瘰疬,痰核,崩漏,痔瘘。

①《本经》:"主恶疮蚀,五痔。"

②《别录》:"咳逆胸痹,腰痛胁急,鼠痿,大孔出血,崩中漏下。"

③《汤液本草》:"能利水。治急疳蚀口鼻,烧灰腊猪脂和涂之。"

④《长沙药解》:"清金利水,解渴除烦,化痰止嗽,软坚消痞。"

【用法与用量】内服:煎汤,2~4钱,或入散剂。外用:研末调敷。

【宜忌】《本草经巯》:"病属邪热痰结者宜之,气虚有寒者不得用。"

【选方】①治渴欲饮水不止者:文蛤五两。上一味,杵为散,以沸汤五合,和服方寸匕。(《金匮要略》文蛤散)

②治痰饮胶结不化,为咳逆、为胸痹者:文蛤一两(烧存性,研极细末),姜制半夏、胆星、厚朴、陈广皮、白芥子、于白术、枳实各一两(俱同麸皮拌炒)。上研为末,每早晚各服一钱,食后白汤调服。(《方脉正宗》)

食疗价值

帘蛤科动物文蛤的肉。文蛤又称花蛤、黄蛤、海蛤。分布于我国沿海。获得后,取肉洗净鲜用。

味甘、咸,性微寒。有类似蛤蜊滋阴和软坚散结的功能和应用。此外,文蛤的组织提取液对艾氏瘤型、肝癌腹水型和肝癌实体型有较高的抑制率。可备选用。煎汤或煮食。

美学价值

当地人说,天底下没有两个一模一样的文蛤图案,此话不假。文蛤图案精美细致,色彩鲜艳,张开多像展翅的花斑蝴蝶。在日本,很多民间艺人利用文蛤的天然花斑美制作工艺品,目前在中国很少见到,几乎没有。在如东县,只有一位名叫华子玉的民间艺人在从事文蛤工艺品的制作。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1/16 17:45: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