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文革文物
释义

简介

1966年至1976年在中国历史上命名为“文革时期” ,在这十年间诞生的具有历史纪念价值的物品,统称“文革文物”。

市场

文革文物收藏和投资从 2000 年崭露头角以来,市场一片红火。全国最大的古玩交易市场──北京潘家园,2003 年率先建立以文革文物为主的现代收藏品专业市场,面积 3000 平方米,约 100 个店面,吸引全国 10 多个省市的文革文物收藏商来此开业。新张不久,月成交额就达到上千万元人民币。这一把“红色回忆”之火,立即延烧到全国各地古玩市场,纷纷跟进开辟文革文物等现代收藏品专柜。

经历过文革的人都记得,那个时代最热门的书籍是《毛主席语录》,最流行的纸品是铺天盖地的大字报和传单,当离那个疯狂年代越来越远时,富于时代特色的文革宣传品益发珍贵,许多文革出版刊物经过几十年风雨,大部分已经散入历史尘埃,能够保存下来的非常稀少。随着全民收藏热的兴起,文革物品独树一帜,迅速成为一项专门类别的收藏。

书画

在众多的文革收藏品中,文革书画作品极富特色,因文革的特殊性,反映了时代主题,既有文物、史料价值,又有政治性、艺术性及观赏性。同时由于书画作品在文革本来就少,存世量更少,因而身价日增。如文革初期 (1967 年 6 月 )创作的油画《毛主席去安源》,早在1995 年 7 月的拍卖会上,就拍得 550 万元人民币的高价,得主是中国建设银行广州分行。

另外,在北京天安门城楼上悬挂的毛泽东画像的母本,今年 5 月 17日出现在北京华辰公司的春拍上。这幅画像是由“毛泽东肖像专业画家”张振仕在五○年代中期创作,最后落到美国一位华人收藏家手中,再回流大陆,将于 6 月 3 日推出拍卖,预估价 100 万至 120 万元人民币。

邮票

文革期间,对毛泽东的个人崇拜臻至顶峰,毛泽东画像、像章风靡全国,其中毛泽东像章因为其造型、图像、色彩、文字、制作工艺、质地等,花样层出不穷。据统计,从 1966 至 1969 年,全国制造瓷质、胶质、木质、竹质、玻璃质及各种金属质的毛章达 80 亿枚之多,按当时大陆全国人口 8 亿多计算,每人平均有 10 枚。

广为人知的珍邮《全国山河一片红》,于 1968 年文革期间面世。当时大陆 29 个省、直辖市及自治区均成立革命委员会,为了表示纪念和庆祝,邮电部决定在1968 年 11 月 25 日,发行一枚面值 8 分钱的《全国山河一片红》邮票,图案为工农兵手持《毛主席语录》,背景是革命委员会的红旗汇成红色海洋和工农兵群众热烈欢呼,上方为一幅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图,地图上除台湾省外全部绘成大红色,上面印有“全国山河一片红”金字,集邮者称为“一片红”。

这枚邮票首先在北京发行,发行时间不到半天。一名中国地图出版社的编辑发现邮票上的中国地图画得不准确,没画出西沙群岛和南沙群岛。经向邮电部反映,急令全国各地邮局停售,要求全数收回邮票。但已有个别邮局提前售出,致使有少量邮票流出。由于“一片红”邮票发行及存世数量少,且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唯一一枚因图案设计和命题有重大失误而停售的邮票,因此成为大陆邮票中著名的珍邮,并名列世界珍邮,拍卖屡创高价。

1997 年 4 月 20 日,在中国嘉德 97 春季拍卖会上,一枚《全国山河一片红》四方连邮票,预估价 58 万至 60 万元人民币,成交价74 万 8000 元人民币。同年 10 月 1 日,在广州举办的中国邮票博览会上,首次展出全新 50 枚一整版《全国山河一片红》邮票,这版堪称国宝级的珍邮,市场价逾一千万元人民币。

瓷器

文革瓷是近年收藏市场的亮点,所谓“文革瓷”指的是上世纪六○年代中期至七○年代中期 10 年间生产制作的、带有文革色彩的瓷器,如装饰瓷器、生活用具及反映当时生活风貌的瓷版画等。以瓷质划分,文革瓷分为陶瓷和搪瓷;以种类分,有碗、杯、壶、花瓶、笔筒等生活日用品,其中首推印有毛主席像的瓷器及唐山出产的各种规格的毛主席瓷雕像最具收藏价值,还有以革命圣地地图、毛泽东语录、诗词为图案的器皿,均具备文革时代的陶瓷艺术特征。文革瓷无论在制作工艺、图案造型、题款铭文等方面,与历代瓷器都区别较大。

熟悉文革物品收藏情况的原上海工人革命造反派总司令部负责人、骨董商潘国平指出,凡与毛泽东有密切关联的文革物品都有极高的收藏价值,而最能体现历史价值的收藏品是“主席瓷”。“主席瓷”是“文革瓷”的一种,是专为毛主席生产的瓷器,制作精良,当年由景德镇瓷厂(一说在湖南)成立专门班子制作,瓷质细腻,精美绝伦,图案多为梅花 (因毛泽东喜欢梅花 )。为毛泽东制作的专用瓷器包括食具、茶具等,全部配套,多达数十种,统称“主席瓷”。

潘国平说,“主席瓷”有“当代官窑”之称,无论从瓷土原料、制坯成型、烧窑制成及颜料选配等,要求都极其严格。在拍卖会上屡创新高,成为文革文物收藏家情有独钟的藏品。

关注

中国著名文学家巴金生前曾提议建立中国现代文学馆和文化大革命博物馆。

文革”物品之崛起有代表性。1995年左右,一个研究中国“文革”史的美国人,每次来北京市潘家园都带着麻袋,“文革”发掘热潮就此在潘家园掀起。

四川人樊建川有两大收藏在中国民间堪称第一:“文革”文物和抗战文物,这为他赢得了“文革收藏第一人”“中国民间抗战文物收藏第一人”等美誉。而“文革”文物是他最重要的收藏,总数有30多万件。其中包括8000件瓷器、10万枚毛主席像章及20多套制造像章的原始模具、10多万件票证、2万多张宣传画,以及数以千计的玻璃镜子、座钟表、收音机等“文革”时期的生活用品。 2006年 8月16日,由广州民间收藏家邹永生先生举办的“特殊的记忆”文革期间文物展在广州花都区“故乡里”景区低调揭幕。

2009年11月04日在英国伦敦,布伦斯拍卖行(BloomsburyAuctions)明天将举办中国文物拍卖会。其中,1963年版《毛主席语录》估价最高。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5 9:3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