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文笔之辨
释义

书名:文笔之辨

又名:文笔式

作者:刘勰

类别:文学

页数:40页

定价:未定

出版社:古代

出版时间:魏晋

装帧:精装

开本:234*458

概念解释

文笔之辨,即二分法。

二分法是我国最早的分类法,也是“文学”与“文章”尚未分家时的一种粗略的分类方法。它是根据作品的语言是否押韵而把所有的文章分为韵文和散文两个大类。韵文指有一定节奏和韵律的作品,如诗、词、歌、赋、铭、诔等;散文是指没有固定节奏和韵律的作品,如神话、寓言、游记、小品、小说、论、表、奏、檄,以及历史、哲学、各种社会和人文科学的文章等。

二分法也叫“文笔”之分。在魏晋以前,有韵的韵文作品叫“文”,无韵的散文作品叫“笔”。如刘勰说:“今之常言,有文有笔,以为无韵者笔也,有韵者文也。”那时的“文笔之辨”,也就是韵文与散文的区别。后来文学样式增多,“二分法”显得过于笼统,局限性较大,不能适应文学体裁发展的需要,人们不再使用这种分类方式。

文笔之别

在南朝,文笔之辨是文体学研究的首要内容。《文心雕龙·序志》:“若乃论文叙笔,则囿别区分,原始以表末,释名以章义,选文以定篇,敷理以举统:上篇以上,纲领明矣。”文章家们试图从目录、音韵和情感上对文笔作进一步的分辨。

从目录上分辨。《文镜秘府论》引《文笔式》云:“制作之道,唯笔与文。文者,诗、赋、铭、颂、箴、赞、吊、诔等是也;笔者,诏、策、移、檄、章、奏、书、启等也。”《文心雕龙》分文为诗、乐府、赋、颂、赞、祝、盟、铭、箴、诔、碑、哀、吊、杂文、谐隐等15种,笔为史传、诸子、论、说、诏、策、檄、移、封、禅、章、表、奏、启、议、对、书、记等18种。《文心雕龙·奏启》:“夫奏之为笔,固以明允笃诚为本,辨析疏通为首。”这样的区分并不十分完整。因为在史料中,文笔与诗笔相当,几乎是文人一切非学术著述的创作的总和,决非以上所举这些文体所能包括。

从音韵上分辨。《文心雕龙·总术》:“今之常言,有文有笔,以为无韵者笔也,有韵者文也。”《文心雕龙札记》:“六朝人分文笔,大概有二途:其一以有韵者为文,无韵者为笔;其一以有文采者为文,无文采者为笔。谓宜兼二说而用之。”刘勰认为,文的特点是有韵,笔的特点是无韵。他的这一观点,对后世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文镜秘府》引《文笔式》云:“即而言之,韵者为文,非韵者为笔;文以两句而会,笔以四句而成。文系于韵,两句相会,取于谐合也;笔不取韵,四句而成,在于变通。故笔之四句,比文之二句,验之文笔,率皆如此也。”《文笔式》把刘勰的文笔理论作进一步论证,认为文由两句组成,所以容易押韵,笔是四句组成,所以不容易押韵。这种说法与实际情况有很大出入。范文澜注:“论文叙笔,谓自《明诗》至《哀吊》皆论有韵之文,《杂文》《谐讔》二篇,或韵或不韵,故置于中;《史传》以下,则论无韵之笔。”实际的情况是:笔也有韵。《文镜秘府》有文笔十病得失,即言文与笔都有平头、上尾、蜂腰、鹤膝、大韵、小韵、正纽、傍纽、隔句上尾、踏发声等十种声韵上的得失。《文心雕龙·声律》:“属笔易巧,选和至难,缀文难精,而作韵甚易。”刘跃进说:“入梁以后,对于文学特征的认识进一步深入,许多作家已经不满足于仅从有韵等形式特征上区分文与笔的差异,因为许多应用文字也用韵”[⑤]。

从情感上分辨。文是带情感的,笔是不带情感的。《金楼子·立言下》:“至如不便为诗如阎纂,善为章奏如柏松,若此之流,泛谓之笔。吟咏风谣,流连哀思者,谓之文。……笔退则非谓成篇,进则不云取义,神其巧惠笔端而已。至如文者,惟须绮縠纷披,宫征靡曼,唇吻遒会,情灵摇荡。……潘安仁清绮若是,而评者止称情切,故知为文之难也。”萧绎极力从情感上区分文与笔。他这种理论的区分与实际创作仍有很大的距离。事实上,笔不可能不带感情。《文心雕龙·时序》:“观其时文,雅好慷慨,良由世积乱离,风衰俗怨,并志深而笔长,故梗概而多气也。”建安时代志深笔长,其他朝代的笔又为何不是如此。?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1 14:3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