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文笔峰
释义

1、丽江文笔峰

地理位置

位于云南丽江坝西南的文笔峰,土语称之为“抚鲁纳”,意为“黑银石山”,海拔4350米,与北向玉龙雪山遥相呼应,各领风骚。文笔山形如一支巨笔直指云霄,挺拔俊秀,故名。

“东壁图书照丽阳,湖边文笔碧霄翔。峰常绚彩何须梦,天字书云为纪祥。列层岫峦皆几案,行云流水尽文章。巨灵千载题春雪,始信如椽出大方”。这是文笔峰的最好写照。取下直指蓝天的巨笔,把文笔海当作一池浓墨,饱蘸挥毫,便可记下豪言与壮语,写下虔诚与执著。

旅游资源

文笔山景区由十二个景点组成,以文峰寺为主要代表。1999年文峰寺被列为“99世博会”对外开放旅游景点,同年,丽江文笔山旅游开发公司开始投资,进行保护恢复以及旅游基础配套设施建设,使文峰寺重新放射出藏传佛教圣地及旅游胜地的异彩。

文笔山旅游景区是丽江传统的宗教胜地和观光度假景区,这里不仅以神秘的藏传佛教展示出丽江多元文化的神奇魅力,而且以其超凡卓绝的自然景观吸引着世人。它不但拥有名刹、灵洞、静坐堂、神泉、圣石、桑纳迦湖等宗教旅游景点;还保持了天然良好的古朴地貌与森林植被,是现代旅游观光的胜地。

著名的藏传佛教圣地文峰寺,就坐落在风景秀丽的文笔山腹地。始建于清乾隆四年(1739年),西藏噶玛噶举(白教)四宝法王到丽江,要求知府官学宣倡建庙宇,历时五年修成。道光八年(1828年)重修大殿,藏名称“桑纳迦桌林”。意为“秘密宗教圣地及乐天福地的喇嘛寺”,后改名文峰寺至今。历史上兴旺时期曾有公房五大院,僧房二十四院,僧侣多至数百人,规模居丽江寺院之首。现存大殿和僧房二院。大殿为三重檐楼阁式建筑,殿内空是宏大,高达4米。寺内有佛像、壁画和古树名木,尤以山茶、杉闻名遐迩。寺周松杉藏密,溪流潺潺,空气清新,环境幽静,至今仍为游览胜地。

文峰寺是中国滇西北噶玛噶举派十三大藏传佛教寺院的最高学府,凡要取得“都巴”学位的喇嘛,必须在离寺不远的静坐堂日夜静坐三年三月三日三时三刻,才有资格主持法事。文峰寺不仅在滇、川、藏地区颇具盛名,而且在印度、尼泊尔、缅甸等国家的佛教界中也有一定影响。

1956年,佛祖释迦牟尼的舍利(佛牙),从缅甸接回中国,8月8日,文峰寺迎来佛祖舍利,举行了盛况空前的迎佛牙大典,成为佛教史上一件重要事件,更使文峰寺披上了光辉的宗教色彩。

1986年10月19日,十世班禅额尔德尼确吉坚赞大师来到文峰寺为文峰寺提写藏文寺名“法雨林”,并向寺内赠予《上师本尊诸菩萨画像》11幅及大师肖像,作为寺院宝物珍藏。

寺庙周围遍布古树奇花,鸟语花香,空气清新;茂密的森林,冬可避风,夏可纳凉,环境幽静。借了“南洲第一灵洞”的灵气,修炼者难说能参悟佛性,“圆通冠顶”。

相传,这里的一块黑石里面藏有开启天国大门的钥匙。如果要到鸡足山朝拜大佛,必须先到此烧香“借钥匙”,拜后返回,再到此“还钥匙”。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来来往往的善男信女,接踵不断的虔诚信徒,已使黑石发亮,难说夙愿已成为现实。

主要景观

文峰寺

文笔山景区由十二个景点组成,以文峰寺为主要代表。著名的藏传佛教圣地文峰寺,就坐落在风景秀丽的文笔山腹地。文峰寺坐落于文笔山腹地,始建于乾隆四年(1739年),西藏噶玛噶举(白教)四宝法王到丽江,要求知府官学宣倡建庙宇,历时五年修成。道光八年(1828年)重修大殿,藏名称“桑纳迦桌林”。意为“秘密宗教圣地及乐天福地的喇嘛寺”,后改名文峰寺至今。

历史上兴旺时期曾有公房五大院,僧房二十四院,僧侣多至数百人,规模居丽江寺院之首。现存大殿和僧房二院。大殿为三重檐楼阁式建筑,殿内空是宏大,高达4米。寺内有佛像、壁画和古树名木,尤以山茶、杉闻名遐迩。寺周松杉藏密,溪流潺潺,空气清新,环境幽静,至今仍为游览胜地。

文峰寺是中国滇西北噶玛噶举派十三大藏传佛教寺院的最高学府,凡要取得“都巴”学位的喇嘛,必须在离寺不远的静坐堂日夜静坐三年三月三日三时三刻,才有资格主持法事。文峰寺不仅在滇、川、藏地区颇具盛名,而且在印度、尼泊尔、缅甸等国家的佛教界中也有一定影响。

1956年,佛祖释迦牟尼的舍利(佛牙),从缅甸接回中国,8月8日,文峰寺迎来佛祖舍利,举行了盛况空前的迎佛牙大典,成为佛教史上一件重要事件,更使文峰寺披上了光辉的宗教色彩。

1986年10月19日,十世班禅额尔德尼确吉坚赞大师来到文峰寺为文峰寺提写藏文寺名“法雨林”,并向寺内赠予《上师本尊诸菩萨画像》11幅及大师肖像,作为寺院宝物珍藏。寺庙周围遍布古树奇花,鸟语花香,空气清新;茂密的森林,冬可避风,夏可纳凉,环境幽静。借了“南洲第一灵洞”的灵气,修炼者难说能参悟佛性,“圆通冠顶”。

相传,这里的一块黑石里面藏有开启天国大门的钥匙。如果要到鸡足山朝拜大佛,必需先到此烧香“借钥匙”,拜后返回,再到此“还钥匙”。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来来往往的善男信女,接踵不断的虔诚信徒,已使黑石发亮,难说夙愿已成为现实。

南洲第一灵洞

在文峰寺后山中有一灵洞,洞门向东,洞内清泉滴沥,洁净异常,佛教传说是上乐金刚与金刚亥母嬉戏之地。据说,藏传佛教噶举派大宝法王噶玛喇嘛从西藏远道来滇,曾三渡金沙江,终于在丽江找到这一神奇美丽的地方。

佛教典籍中把世界分为四大部洲,即东胜神洲、南赡部洲、西牛驾洲、北俱卢洲。相传,南赡部洲有24个“神灵之洞”,而其中第一个洞便是丽江文峰寺灵洞。洞前壁上题有“南洲第一灵洞”六字及跋语数行,依洞建有灵文阁(静坐堂),为滇西北喝举派13大喇嘛寺已取得“格隆”称号的喇嘛静坐修行处所。

据说在此盘腿打坐学经,历时三年三月三日三时三刻结业后,取得“都巴”学位,就能在佛寺活动中主持法事。

灵洞北侧大石

灵洞北侧有一大石,中间附有高1尺、宽2尺,可松动又不能取下的石块,据说石中藏有开启天国大门“华首门”的钥匙。相传迦叶来东土传教,曾在文笔山讲经说法,并在去鸡足山华首门入定前,将一把钥匙留存在此石内。迦叶是释迦佛的十大弟子之一,是佛教第一次集结的召集人。佛教传说,鸡足山是弥勒佛将来下生的道场,迦叶在华首门守着释迦牟尼袈裟入定,等待佛祖下生时传给他法业,由于这个传说,过去凡要到鸡足山朝佛的青海、西藏、四川、云南香客,先要到文笔山灵洞侧烧香借钥匙,返回时也要到此烧香还钥匙。文峰寺因而成了远近闻名的佛教圣地,成了藏、蒙古、纳西等各族人民友好团结的象征和标志,在印度、尼泊尔、缅甸等国的佛教界中也有一定影响。文笔山旅游景区不但有名刹、灵洞、静坐堂、神泉、圣石、桑纳迦卓湖等宗教景点。还有天然良好的地貌和森林植被,冬暖夏凉,是旅游观光的胜地。

文笔山旅游景区行程时间安排非常灵活,既可以安排为半日游程或者下午3时左右开始游览,也可以安排为整天游程,在旅游淡季可以在旅游天数不变的情况下并同玉龙雪山一起安排,也可以替代玉龙雪山单独作丽江古城休闲游。

其中囊括了纳西族的农耕文化、东巴文化、饮食文化、民间艺术等等。不仅深入了解了丽江纳西族的民俗民风、宗教信仰,还便捷(不用去到香格里拉)的认识了纳、藏民族所信奉的神秘的藏传佛教。

“东壁图书照丽阳,湖边文笔碧霄翔。峰常绚彩何须梦,天字书云为纪祥。列层岫峦皆几案,行云流水尽文章。巨灵千载题春雪,始信如椽出大方”。这是文笔峰的最好写照。取下直指蓝天的巨笔,把文笔海当作一池浓墨,饱蘸挥毫,便可记下豪言与壮语,写下虔诚与执着。丽江玉龙雪山声名远播,但知道丽江文笔山的游客相对不多。正所谓山外有山,玉龙雪山与文笔山一北一南,玉龙雪山以自然景观著称,而文笔山则以人文景观闻名。这里游客不多,更多是丽江本地人周末来此远足探幽、休闲、朝拜。著名的丽江五大喇嘛寺之一——文峰寺就在这里。自然的云雾缭绕加上寺庙的香火飘渺,在人少的时候,给人以仙境的错觉。

2、海南文笔峰

简介

文笔峰,位于海南省定安县的中部,它平地拔起,山色秀美,为定安八大名景之一。文笔峰从山腰至山顶主要由玄武岩和片理岩组成,山上植被茂盛,山顶常有云雾缭绕。

文笔峰,又名文豪岭。"文笔"、"文豪"的意思就是:文采、有文采的人。古代这里出了不少的文人、才子,被明朝明神宗誉为"三朝硕士,一代伟人"的礼部尚书王弘诲,就出生在文笔峰脚下雷鸣镇龙梅村。王弘诲一生著作很多,文学上颇有成就,其中著有《南溟奇句录》、《尚友堂稿》等。至今,龙梅村还有一座为纪念王弘诲所建的富有海南建筑特色的明代牌坊,建筑设计造型古朴雄伟、坚固大方,叫做"太史坊"。

传说

关于文笔峰的由来有一个神奇的传说:相传很久以前,有位仙人挑着一担仙土准备送到王母娘娘的蟠桃园,路经定安的时候,看到这里人杰地灵、美景如画,便停下来歇歇脚、饮酒赏景,一筐土放在自己的脚下,另一筐土放在旧州,不知不觉仙人就喝醉睡着了,这一睡就睡了很久很久,召集化成了仙人石,两担土变成了两座山,定安这座山就是现在的文笔峰。

山不在高,有仙则灵。文笔峰上留下的仙迹有:仙人洞、仙人大脚印、仙人手掌、仙人酒杯、仙人石、娘子房等。(娘子房的来历:王母娘娘在天宫里等啊等,怎么那挑土的仙人还不到呢?于是,派了七仙女当中的一个下凡来找找,仙女在定安找到了挑土的仙人,但他喝醉睡着了,怎么叫也叫不醒,仙女看看到天色还早,不到回宫的时间,她就坐在旁边等仙人醒来,仙女等得也困了就躺下来睡着了,等她醒过来已经到了回天宫的时间,可是挑土的仙人还在呼呼大睡,没办法,仙女只好一个人回到天宫向王母娘娘复命去了,而她睡过的地方留下了一张石床,石床所在的岩洞被称为娘子房。

3、瓮安文笔峰

位于贵州瓮安县城东1公里,沿石级攀登800多级后及至坡顶,但见一塔秀颀直立,这便是文笔峰又称为文峰塔,它修建于清道光14年,后曾倒塌和遭雷击,1981年重建为六解形七级翘角石塔,高15米。塔坡半山腰修建有烈士墓和纪念碑,峰、塔、墓、石级、绿树,将“文笔峰”变成了瓮安的一大胜景。

4、铜仁文笔峰

文笔峰在贵州铜仁城南的对岸,其峰高插入云端,陡峭如削。每当旭日东升,朝霞偶尔掩映在山巅之上,天幕就像五色纸一样绚丽多彩,不愧为铜仁城的一大奇观。如橼巨笔在五彩天幕挥洒泼墨,其景不愧为铜仁一大奇观。

5、惠安文笔峰

简介

位于福建省惠安县境内,传说,明洪武年间的一天,惠安知县坐堂办公,不经意间举头远眺,只见对面有座山峰两坡对称,似有人正对着这里朝拜的形状。

历史典故

古人思忖道:这不正是堪舆家所称的“面对平肩无头山”,乃最犯嫌招烦的风水。县衙正对“无头山”,如何是好?一连几天,他内心忐忑,茶饭无味,更无心于公案。他再也坐不住了,就带上衙役,朝着那座山的方向勘察而去。但见山顶上三石错峙,两旁若鼎耳,中间突如香炉状。环望四周,群山争雄,若兽而蹲,若螺而盘,若人而拱,若而翔,若俯而付,或断或续,或向或背,确实为一处难得的胜境宝地。便请来风水先生,商定在鼎耳筑石为尖顶,既如“文笔朝天”,又意于香炉上插一柱香,以卜县运昌盛,人才辈出。于是,知县回衙后,即着手向社会士绅募捐,发动附近民众义务献工,就地采石,修筑香炉尖顶高二、三丈。后来,香炉山遂改名为文笔峰。

石刻记载

据文笔峰摩崖石刻记载:惠安县城孔庙背负螺山,前则斜对文笔山,明嘉靖初年(约1523年),知县万整修孔庙,同张岳协商策谋,将孔庙改面对文笔峰。嘉靖八年(1529年),知县莫尚简将文笔峰垒石增高,“嗣时气运宣朗,才隽盛”。明隆庆之际,文笔峰遭受风雨摧剥,以致“科目郁滞,髦惑志焉”;后知县刘弘道捐金倡导重修。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十一月初八、初九,惠安连续两天地震,文笔峰再遭颓塌,知县宁维新捐出薪俸重修,并增高五尺,更显雄状。

自此,惠安县堂、孔庙正面对着“境主公”青山官和卜县远之“文风斐然”的文笔峰,而文笔峰又与县城西北部的笔架山遥相呼应。据传文笔峰修筑后,成为“县之朝案”,惠安果真文运昌盛。人才辈出,仅文笔峰附近就有“六部”、“九卿”、“十八堂”的人物脱颖而出。

明代惠安名士、吏部郎中李恺慨道:“……夫人不山川不生,山川不人不镇,地遗其缺,人补其全矣。邑先后士君子阖相助,读书积行,毋诟辱兹山哉。”

6、南漳文笔峰

简介

位于湖北省南漳县城郊,据清代道光年间《南漳县志》记载:“文笔峰(塔)在玉溪山东阜,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知县姜国祺建”。当时就与珍珠泉、凤山书院、白马洞、徐庶庙、五龙壁并称漳城“六大风物”。一个半世纪以来,文笔峰塔历经了风云变幻,饱受了世间沧桑。“大跃进”时期,曾一度改作“高炉”炼铁。文化大革命年代,又拆砖建电影院.改革开放以后,为了弘扬传统文化,1988年,县政府决定重建此塔。

建筑特点

文笔峰塔结构精巧,塔呈八角型,高30余米,七层八檐,层高4米,现为砖石结构建筑,檐角高翘,下悬风铃。底层青石浮雕,砌墙6面,门朝南开。塔顶用整块青石凿成,八角凌空,气势雄伟。塔身内径3米,底层砖铺地面,上为6层板楼。塔内壁嵌有70公分宽的石级计117步青石台阶盘旋而上,外有浮雕石栏环卫,游客可踏石阶倚栏登上顶层。各楼有窗户6扇,分6面开设,窗高2米,下半部装有板石雕花栏杆,塔门前有一片开阔地,建有仿古草庐,可供游客小憩及珍藏名人书画艺术佳品。塔周围被苍松翠柏掩映,从山脚下永丰渠顺石级信步穿林直攀百余米即可至塔,似曲径通幽,柳暗花明。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登塔远眺,北视可饱览县城“晓市绿烟”之美景,呈半圆形的县城历历在日,静卧于九龙山龙头之下,街道纵横交错,似玉带缠绕,高楼鳞次栉比,商店、工厂林立,一幅文明开放的现代化城市图尽收眼底,大有“一览众山小”之势。

7、昆山文笔峰

概况

位于江苏省苏州市昆山市玉山镇玉峰山紫云岩之顶,为纪念昆山第一位状元南宋秦国公卫泾所建。是一座醒目的碑塔,高5.5米,清末重修。民国初,在原石笔外敷水泥加固,镌刻“文笔峰”三篆字。赵朴初赐翰重题,1997年公布为昆山市第二批文物保护单位。

历史传说

南宋时期,昆山县石浦卫泾,赴临安(南宋首都杭州)考试,三场连捷,考中了孝宗淳熙十一年(1143年)甲辰科状元。后授为秘书省正字等职。他清正廉洁,要求严格,常以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名言为座右铭,起堂名为“后乐堂”,自号“后乐居士”。六十八岁那年,卫泾病重,十月故世,葬于湖州归安县石佛山,谥号文节。

昆山士人十分敬仰卫泾,在玉峰山出现过魁星的妙峰塔旁,造起了一座牌坊,取名为文笔峰;把石浦陆鳌山改名状元山;把卫泾求学的塾馆,改称“文节书院”。以此纪念卫泾。后来,历经沧桑的文笔峰牌坊还是倒塌了。直到本世纪初,昆山地方热心人士为弘扬民族文化,以乡贤卫泾为师表激励后进,在紫云岩畔重新浇铸了一支更为形象的大椽笔,上面镌刻着三个篆体大字——文笔峰。

8、宜春文笔峰

数百年来,在宜春民间广泛流传着这样一首妇孺皆知的顺口溜:“东门笋,南门塔,西门鼓楼洞,北门秀江桥。”其中所说的东门笋,就是文笔峰。文笔峰是一座砖塔,因位于城东,并且形状似竹笋,宜春人把它通俗化,称其为东门石笋。

自唐朝会昌年间,宜春学子卢肇、易重夺得江西历史上第一、第二个状元之后,宜春教育愈加兴盛,学风浓郁,人才辈出,唐朝三十多人中进士,宋朝五十多人中进士,名符其实地享有“袁州进士半江西”的盛誉。然而,不知是何缘故,到明朝时开始大幅度滑坡,进京赴考经常失望而归,有的年份居然一个进士也考不到,呈现一派萧条落败的景象,令宜春上下扼腕叹息,焦急不安。

心有不甘的人们纷纷查找其中的原因,左分析,右判断,最后还是听信了风水先生的说法:袁州府城山之龙脉“自南来,水从东注,层峦叠嶂,非不环拱”;只是“秀江一派泻卢洲尾”,即秀江过卢洲之后朝北流泻,再不环拱袁州城。

为了改变卢洲尾“强抱之脉微,贵砥柱之力峻”的现状,宜春知县王家宾与袁州知府、宜春乡绅以及文人学士一起商议,决定在卢洲尾的东南岸水口山麓“建文笔峰镇之”,以“连翩雀起,继卢、易而魁天下”,重振宜春文运,续写宜春辉煌。

文笔峰于明天启二年(1622年)夏天开工,第二年冬天落成。它是一座砖木结构的建筑,造型独特,圆锥形,尖顶,高30米,塔基为六棱形,直径10米。内分7层,列级盘旋而上,每层均十分宽敞,最低层可摆放8个圆桌,最高层可摆放4个圆桌。从此,文笔峰牵引着无数关注的目光,成了宜春人的精神寄托,也成了宜春城一大标志性景观。

文笔峰落成后,宜春的广大文人学士纷纷吟咏唱和,胸臆欢快,祈求希冀。主持此事的宜春知县王家宾赞曰:“崔嵬者峰,倬彼震方。挹兹辛流,回澜于狂。济济多士,应时其昌。于万斯年,邦家之光。”历朝历代的其它名人学士也留下了不少咏叹文笔峰的佳作。果然,天启五年会试,后来成为著名民族英雄的宜春考生袁继咸即中得进士。

数百年来,文笔峰一直都是宜春人登高览胜的风景点。登上矗立于秀江之滨、卢洲之尾的文笔峰,举目四眺,美丽的宜春景色尽收眼帘。东面,田野郁郁葱葱,牛耕羊叫,人们在辛勤劳作;南面,仰山层层叠叠,隐隐绰绰,展示着别样风景;北面,秀江蜿蜒穿过,时而奔腾跳跃,时而浅吟低唱,好一幅美轮美奂的图画;西面,古城巍然而立,楼宇栉比鳞次,亭阁错落有致,景观独特无比。1959年底,文笔峰被批准为省文物保护单位。

文笔峰历经三百余年的风风雨雨,先后在清初顺治年间和民国初年遭受了两次小劫难,但都损坏不大,并未伤筋动骨。然而,文化大革命这场千古浩劫,却让文笔峰被当成“四旧”而拆毁,并在原基础上建水塔。一座独具风格而且内涵深远的文物,就这样毁于一旦。

抚今追昔,文笔峰古塔的兴废,不能不让人们心潮澎湃,思绪万千。文笔峰的丰采依然铭刻在宜春人民的心目中,长留在宜春的史册里,成为永恒的风景。

9、浙江平阳文笔峰

浙江平阳中学旁有一山,为龙山,五个小山峰相连,中高头尾低,最高峰海拔45米,相对高程约为38米。头向西南,尾朝东北。坡南塘河自北向南,经龙山西侧至龙山口部时,分成东、西两河,通向鳌江及钱仓。从九凰山高坡遥望,恰似两条龙须,伸向远方。九凰山东为凤山,南侧山下有千年学宫(现为县实验中学校址),学宫两侧有弦溪七条。故有"九凰五凤七弦溪,一龙三河八仙棋"之说。

龙山头部山顶建有文明塔(现为浙江省重点文保单位),为六角七层青砖结构,底直径5米,高21米,外观挺拔,塔内原有木梯盘旋至塔顶。塔从一层开始向上收缩,形如笔,前人亦称"文笔峰"。据《(民国)平阳县志》载:此地原有两塔,建于宋乾道年间,毁于清乾隆二年(1737)。据文明塔塔碑载:宋至明,平阳文风昌盛,人才辈出,有"小邹鲁"之称。清乾隆后,文风日下,百余年间竟无中第者。光绪间,知县汤肇熙在乡人倡议下,建造此塔。现为县城唯一的古塔。

10.山东威海文笔峰

概况

山东威海文笔峰也叫塔山。在环翠楼东南二里,山峰园突,海拔119米,《威海卫志》(清乾隆本)称为‘文庙案山'。清康熙时邑贡生夏士彦等欲‘文运肇兴’,曾在山上建一座九层石塔,高约二丈,因称塔山。

清代威海卫教授张介正

有《文笔峰》诗一首:

谁将巨颖插山颠,

撑起蓬壶半壁天。

意到挥毫无绢素,

兴来泼墨有云烟。

频沾玉露锋芒韵,

近接银河星斗悬。

惭愧从前闻见陋,

谩夸文笔大如椽。

11.湖南醴陵文笔峰

概况

湖南醴陵城北凤凰山腰有一枝突兀的山石,临河矗立,高近7米,像是朝官手中的象牙笏板,称为笏石。不过更像是一支毛笔,又名文笔峰。相传是醴陵侯江淹留下的五彩神笔。在山岩下原有石井,泉水从石壁中沁出,甘冽醇和,相传饮用后令人心智顿开,如醍醐灌顶,故称为醍醐泉。

历史传说

关于醴陵侯,有一个“江淹得笔聪”的成语故事。说是江淹在梦中遇到一个白胡子老头,送他一枝五彩笔,醒来后文辞大进,考中状元。若干年后,又梦到老头来索回彩笔,状元从此也就“江郎才尽”了。据史书记载,南梁天监元年(公元501年),山东济阳考城人江淹因军功为散骑常侍左卫将军,封临菹开国伯,一年后因病迁金紫光禄大夫,改封为醴陵侯。《梁书·江淹传》说这个江淹“少以文章显,晚节才思微退”,倒是和传说相符。江淹一生撰文百余篇,自己整理成前后两册,书名就叫做《醴陵集》。

现状

后人就在文笔石旁建起笔圣亭,塑有笔圣像。1993年加建笔圣寺,2000年建山门,修曲折台阶从渌江电站公路盘旋而上。石壁上刻有全国人大副委员长耿飙题词“飞泉挂碧峰”,醴陵籍文职将军李铎题写“姜湾文笔点春秋”。

还有副对联写得很好:文笔峰峰上生枫风吹枫动峰不动,状元洲洲边有舟水推舟行洲未行。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7 14:5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