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文笔 |
释义 | 1 汉语词汇◎ 基本信息【词目】文笔 【拼音】 wén bǐ 【英译】style of writing;writings 【基本解释】 1. 写作的技巧;文章的风格。 2.指文章。 ◎ 详细解释◎ 出处1. 文辞,文章。 《晋书·习凿齿传》:“ 凿齿 少有志气,博学洽闻;以文笔著称。” 唐 李肇《唐国史补》卷下:“ 元和 已后,为文笔,则学奇诡于 韩愈,学苦涩于 樊宗师。” 巴金《沉落集·化雪的日子》:“我刚刚读完了一部传记,为书中的情节和文笔所感动,非常兴奋。” 2. 指文章的笔法或风格。 《北齐书·封隆之传》:“ 孝琰 文笔不高,但以风流自立,善於谈谑。” 唐 司空图《题后》:“ 张曲江五言沉郁,亦其文笔也。” 3. 六朝时期分文章为文、笔两大类。有韵者为文,无韵者为笔。 南朝 梁 刘勰《文心雕龙·总术》:“今之常言,有文有笔,以为无韵者笔也,有韵者文也。” 章炳麟《文学说例》:“由 魏 逮 唐 ,分异文笔。” 4. 指五色笔。传说 南朝 梁 文学家 江淹,晚年梦见 晋 郭璞对他说:“吾有笔在卿处,可以见还。” 淹 “探怀中得五色笔”一枝奉还,从此文才大减。见《南史·江淹传》。后因以指文才。 唐 王勃《秋日楚州郝司户宅遇饯崔使君序》:“请扬文笔,共记良游。” ◎ 示例文笔流畅。 ◎ 相关典故中国古代文论术语。最早见于东汉王充《论衡·超奇》:“乃其中文笔不足类也。”这是以文章为文笔。到南朝“文笔”分为两个词,《南史·颜延之传》:“竣得臣笔,测得臣文。”这是分别“文”和“笔”的最早记录。颜延之以有韵而有文采的作品为“文”,无韵而有文采的作品为“笔”,没有文采的作品为“言”。刘勰《文心雕龙·总术》说:“今之常言,有文有笔,以为无韵者笔也,有韵者文也。”又说:“颜延年以为笔之为体,言之文也;经典则言而非笔,传记则笔而非言。”传记有文采,所以是笔;经典没有文采,所以是言。但刘勰不同意他的说法,认为“《易》之《文言》,岂非言文?若笔〔不〕(果)言文,不得云经典非笔矣。”刘勰认为经典里也有笔,不能说经典不是笔(同前)。 文与笔的区分,反映了当时人们对文学作品与非文学作品的认识。颜延之的认识,还停留在语言形式和表现手法上。所谓有韵无韵,有无文采,其实并不能成为区分文学作品与非文学作品的真正标志。随着人们认识的深化,文与笔的区分也逐渐从形式手法方面转向了文学性质方面,如刘勰论文,在《文心雕龙》的《体性》篇里强调风格,《风骨》篇里称“是以怊怅述情,必始乎风”,强调抒情而形成风格的才是文,又如萧绎在《金楼子·立言》中说:“屈原、宋玉、枚乘、长卿之徒,止于辞赋,则谓之文,……至如不便为诗如阎纂,善为章奏如伯松,若此之流,泛谓之笔。吟咏风谣,流连哀思者,谓之文。……至如文者,惟须绮縠纷披,宫徵靡曼,唇吻遒会,情灵摇荡。”认为文的性质是以情动人的,在表现上又具有一定的艺术特点,这样的认识就大大前进了一步。 南北朝时,还有诗、笔对举的用法,如萧纲《与湘东王书》中所说的“诗既若此,笔又如之”。到了唐朝,以诗笔对举更为普遍,如“杜诗韩笔”等。唐以后诗文分家。 2 文学作品集《文笔》是北魏文学家温子升的作品。史载温子升著有《文笔》有《文笔》35卷及《永安记》3卷传于世。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