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温造 |
释义 | 温造,宇简舆,并州祁县(今山西祁县东南)人,生于唐永泰元年(765年),卒于唐大和九年(835年),唐德宗、穆宗、文宗时期官吏。 人物资料唐代河内济源人(763一833),任河阳节度使,升任兵部侍郎、礼部尚书、受封右朴射。年轻时隐居王屋山铁岸村琵琶泉处,由于铁岸村和药园村地头相连,古代地域不分,或先有铁岸村后因温造种药,才分离出药园村。有五方面证明: 1.祖辈口传,村名原称“温公药园” 简称:药园村。村中两条大街分别命名为温公街和药园街。 2.药园关帝殿前有一通清代光绪13年(1887年)重修碑。碑中有如下文字:邑北5里许,有村药园非无故也,唐有河阳节度使温公造者,受此地之岳秀川灵,泉甘土肥,种药于斯,遂以为名。 3.白居易作诗《过温尚书旧庄》记叙:白石清泉抛济口,碧幢红旆照河阳,村人都不知时事,犹自呼为处土庄。 4.温造出仕后,韩愈写了《送温处士赴河阳军序》一文,称温造隐居王屋为良马、推荐人乌重胤为佰乐,主题是说温造的才能出众。当时温县、济源、河清县同属孟州管辖。 5. 父亲埋葬在济源, 他年少时在济源的可能性很大。 温造有两大功劳: 1.平叛安史之乱。 2.兴修水利造福人民。一地在山东,一地在济源。温造在太和五年平叛后,因有耳疾,求退洛阳,授河阳节度观察使职。此期间奏请皇上,复修枋口渠(五龙口广利渠),可灌溉济源、沁阳、温县、武陟4县土地5000顷。济源人为了纪念他,在枋口渠首刻碑留念;在县城东关把有股泉水称为“仆射泉”(因温造死后,朝延赐“右仆射”)。 温造出生于一个世代官宦之家,五世祖温大雅,官至礼部尚书;祖父温景倩,曾任南郑令,父亲温辅国,官至太常丞。 筒介温造青少年时英俊潇洒,酷爱读书。他目睹唐中期以后宦官专权,藩镇割据的混乱局面,“自负节概,少所降志,隐居王屋,以渔钓逍遥为事”,过着悠然自得的闲适生活,时人称其居所为“处士墅”。后来,寿州刺史张建封闻其声名,致书超请他为自己谋方划略,温造认为张建封是值得为之献计献策的人物,于是欣然前往。张建封待若上宾,动静咨询,但不敢靡以职任。贞元四年(788年),张建封改任徐州节度使,温造辞归下邳(今江苏睢宁西北),“有高天下之心”。张建封认为温造确是颇有谋略的难得人才,惟恐一旦失去温造,就将自己的侄女嫁给了他。 经历唐代后期藩镇纷纷叛乱,拥兵自立。唐德宗在饱经忧患之后,开始加强中央禁军对京畿附近各地的控制,并考虑裁抑藩镇之策。时范阳节度使刘济向朝廷表示忠诚,唐德宗密诏张建封选择“特达识略”之士前往,“尽选朝廷倚赖之意”。张建封经慎重考虑,强行任命温造为节度参谋,出使幽州。富有谋略长于文辞的温造不负重托,委婉而全面地转达了唐德宗的旨意,话还没说完,刘济就俯伏流涕,表示“愿得率先诸侯,效以死节”,温造圆满地完成了任务。张建封因之向唐德宗介绍了温造,唐德宗召其驰驲入奏,经过交谈,对他的才略颇为赏识,准备让他做朝廷谏官,但因语泄未果。温造离开京师,隐居东都。 长庆元年(821年),温造被任命为京兆府司录参军。当时,刚刚继位不久的唐穆宗继唐宪宗之后,继续展开裁抑藩镇的斗争。是年,卢龙(治所在幽州)节度使刘总请以所部九州归附朝廷。唐穆宗认为温造“识机应变”,任命他为起居舍人,太原、镇州、幽州宣谕使,出使河朔,宣达朝廷旨意。温造行至范阳,刘总櫜鞬郊迎。温造宣读圣旨之后向他开示祸福,刘总诚惶诚恐,若兵在颈。不久,刘总就藉所部九州入觐,朝廷以张弘正取而代之。温造归朝后,因功升为殿中侍御史。 任礼部尚书长庆二年(822年)谏议大夫李景俭酒后谒见宰相,温造因与其共饮,出为郎州(今湖南桃源以东的沅江流域)刺史。温造赴任后关心农业生产,修筑后农渠97里,溉田2000顷。当地人民为了纪念他的功绩,改渠名为右史渠。4年后,温造又被召入京师,任命为侍御史,掌监察,执法。时李祐自夏州入拜金吾,违制进马150匹,温造正衙弹奏,李祐股战汗流。事后,李祐私下对别人说:“吾夜逾蔡州擒吴元济,未尝心动,今日落胆于温御史。”由于温造恪守职责,不久迁左司郎中,又官拜御史中丞,时“朝廷有丧不以礼,配不以类者,悉劾之”。以后,又被擢为尚书右丞,加大中大夫,封祁县、开国子、赐金紫。 大和四年(830年),兴元军发生叛乱,杀死朝廷委派的节度使李绛。唐文宗以温造“气豪嫉恶”,授其为检校右散骑常侍、兴元尹、山南东道节度使,前往平定叛乱。温造赴镇详细了解了兴元军叛乱的情况,上报皇帝,唐文宗许以便宜从事,授其手诏四通,并命神策行营将董重质、河中都将温德彝,郃阳都将刘士和等,均听命于温造。温造冒着风险赶赴兴元,运用计谋围杀了发动叛乱的教练丘铸及参加叛乱的官健千人,因功加检校礼部尚书。 任兵部侍郎大和五年(831年)四月,温造改任兵部侍郎。七月,检校户部尚书、东都留守、判东都尚书省事。九月,制改授河阳、怀州节度观察等使。在此期间,温造鉴于河内(今河南省黄河以北地区)土地肥沃,但民户凋瘵,奏请开浚了怀州古泰渠枋口堰,役工4万。工程完成后灌溉济源、河内、温县、武陡4县农田,受益面积逃5000余顷。大和七年(833年),温造入为御史大夫,九年转礼部尚书,其年六月病卒,终年70岁,赠尚书仆射。 综述温造气豪嫉恶,富有谋略,长于文辞,效力于唐德、穆、文三朝,为唐中央政权削弱藩镇割据势力和国家的统一作出了积极的努力和贡献,他关心民生,兴修水利,施惠于民,政声颇著。 野史逸闻宪宗之代,戎羯乱华。四方徵师,以静边患。诏下南梁,起甲士五千人,令赴关下。将起,帅人作叛,逐其帅,又惧朝廷讨伐,因团集拒命者岁余。宪宗深以为患。择帅者久之。京兆尹温造请行。宪宗问其兵储所费。温曰:"不请寸兵尺刃而行。"至其界,梁人觇其所来,("来"原作"求",据明抄本改)止一儒生,皆相贺曰:朝廷必不问其罪,复何患乎?温但宣诏敕安存,至则一无所问。然梁帅负过,出入者皆不舍器仗,温亦不械之。他日,球场中设乐,(明抄本"乐"作"宴")三军下士,(明抄本"士"作"令")并任执带弓箭赴之,遂令于长廊之下就食。坐筵之前,临阶南北两行,悬("悬"字原缺,据明抄本补)长索两条,令军人各于面前索上,挂其弓剑而食。逡巡,行酒至,鼓噪一声,两头齐抨其索,则弓剑去地三丈余矣。军人大乱,无以施其勇,然后阖户而斩之。五千余人,更无噍类。其间有百姓随亲情及替人有赴设来者甚多,并玉石一概矣。南梁人自尔累世不敢复叛。余二十年前职于斯,故老尚历历而记之矣。(出《王氏见闻》) 【译文】 唐宪忠李纯时,边境少数民族作乱,朝廷四方征召军队,用以平定边境之乱。诏书到了南梁,召集到五千多士兵,命令他们开赴关下,刚要走,士兵叛乱,赶走了军帅,他们又害怕朝廷来讨伐,他们聚在一起拒不服从命令一年多,宪忠认为这是一大祸患。选择新的军帅很长时间了,京兆尹温造请求担当此任。宪忠问他请求多少兵卒和费用。温造说:"我不请一兵一枪,就这样去。"到了南梁,南梁看他只是一介书生面已,互相庆幸说,朝廷必然不向我们问罪了,我们没有什么可怕的了。温造宣读了诏书,让大家平安的生活,其余的事情一概不问。然而梁帅却深知自己的过错,出入的军人都带着武器,温造也并不戒备。后来,在球场设宴,命令全体官兵可以带武器去赴宴。去后命令在长廊下就餐。宴会之前,军人靠台阶站成两行,挂两条大绳子,命令军人把弓、剑挂在绳上。不一会,酒上来了,有人大喊一声,两头将绳子拉起,弓、剑离地三丈多高,军人大乱,没有了武器,也就无法施展他们的勇气。然后将这些军人都关押在屋里,一个个的都斩了首,五千多人,没有一个活着的。其中有探亲的,有替人赴宴的无辜者很多,不分好坏一概屠杀。南梁人从那以后再不敢反叛了。我二十年前在这任职,听到此事把它一一记录下来。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