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温坊战斗 |
释义 | 名词解释关键词: 歼灭战 穿插分割 诱敌深入 进攻战 分类: 民主革命战争 相关人物: 林彪 聂荣臻 发生时间: 1934年8月31日~9月3日 发生地点: 福建省连城县温坊地区 事件介绍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在福建省连城县温坊(今文坊)地区对国民党军进行的袭击战,歼其1个旅另1个团一部,俘2400余人。见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 事件意义此战的胜利给敌东路军以沉重的打击,是第五次反"围剿"作战以来少有的胜利。虽然它已不能改变红军的被动局面,但它却有力地说明了"左"倾冒险主义的战略方针是错误的,"诱敌深入"的战略方针是正确的。 链接:追寻《红星报》“温坊战斗”史料纪实也许人们了解1934年中国工农红军在福建连城朋口组织著名的“温坊战役”的战况,但还没有人了解邓小平笔下对“温坊战役”的生动描述。2004年在“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100周年”的日子里,笔者在查阅大量有 关资料,撰写《邓小平与红星报》一文时,意外地发现一条十分珍贵而又鲜为人知的线索:邓小平在担任《红星报》主编时,曾经撰写过一篇通讯,报道闽西连城的“温坊战斗”。为了了解邓小平文章的全貌和他在闽西的革命实践活动,笔者在三年多的时间里义无返顾地走向了追寻这份《红星报》史料的艰难历程。 《红星报》是中国工农红军的机关报,1931年12月11日创刊于瑞金。1931年夏,邓小平从上海到中央苏区瑞金时,曾路经永定、长汀,而且在长汀逗留了几天。在瑞金,邓小平先后担任瑞金、会昌县委书记、江西军区政治部主任、中共江西省委宣传部长等职。1934年由邓小平担任主编的《红星报》经常报道闽西苏区红军的战斗消息,极大地鼓舞了根据地军民的革命斗志。 2004年,笔者在查阅有关资料时意外地发现一条线索:1934年9月初,在朱德、聂荣臻等的指挥下,中国工农红军红一团和红九军团的最后一次大战,红军以极小的伤亡取得了战役的重大胜利。战后,邓小平敏锐地抓住此战例,迅速约请李聚奎、舒同、耿飙、赖传珠等九位战地指挥员写稿,提供战斗情况,然后邓小平根据他们的来稿综合整理,写成一篇题为《温坊战斗的胜利》的文章,在《红星报》的“前线通讯”栏目上刊登。 《红星报》是在那一期?什么时间?邓小平笔下是如何具体地向当年苏区军民报道“温坊战斗”的?文章有多少字?全貌如何?带着这一系列问题,笔者首先查阅了《连城文史资料》、《连城党史资料》、《闽西文史资料》,到连城档案馆、县党史部门,古田会议纪念馆了解,最后甚至查到了福建省档案馆,没有查到《红星报》报道“温坊战斗”的资料。随后,我又大量购购买了《中央革命根据地新闻史》、《中国人民军队报刊史》、《中国共产党历史报刊名录》、《中国革命史参考资料主要期刊目录》,《红色号角》等书刊资料,希望能够从中找到答案,也均未果。最后还抱着一线希望,到朋口文坊村当年战役的遗址,三上江西瑞金、四次去福建长汀,追寻《红星报》“温坊战斗”的硝烟和足迹,也没有一点收获。在三年多的时间里,笔者为了查找这份《红星报》,无论是财力、时间和精力都付出了极大的代价,难道有关报道失实?从来就没有这么一回事?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我想到了北京的集报朋友,经过他们的帮助和几次的辗转,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让我如愿以偿,在国家有关档案馆里找到了这份封尘了72年的《红星报》(复印件)。1934年9月邓小平用“编者”署名,发表于该报第三版的《温坊战斗的胜利》文章里,全文约2000余字,以生动的笔触,详细地报道了温坊战斗的战绩和全过程以及经验教训,为详细研究当年“温坊战役”战史增加了实物文献依据,为进一步了解邓小平在闽西的革命实践活动留下了珍贵的史料。笔者也有幸成为全省第一个发现和唯一拥有这份史料的收藏者,弥足珍贵。 但唯一遗憾的是,它仅仅了却了我一半的心愿,因为这份报纸由于当时印刷条件的限制和油墨太浓的原因,全文除了标题、副标题以及三分之一的文字外,其他文字都比较模糊看不清楚而留下深深的遗憾。今年是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为更好地了解邓小平在闽西的革命实践活动,为了保存“温坊战役”史料的完整性,为了党史部门能更好地利用这段鲜为人知的史料,为闽西的党史、文史和新闻史研究留下一份珍贵的文化遗产,笔者希望得到海内外乡亲,特别是各级党史、文史、新闻界,革命前辈的支持和帮助,提供有关《红星报》的资料和出版信息,以便在不久的将来,能有一份清澈的文字,向读者们介绍邓小平在《红星报》上报道温坊战斗的全貌。(李贞刚) 温坊战斗前后具体经过(史料转载)国民党军在第五次围剿中采取的“战略上进攻”、“战术上防御”的“以守为攻”方略,在充足的兵员和庞大的财政支撑下奏效了。 广昌、建宁相继失守后,林彪更加迫切地向中革军委提出“诱敌深入”,制造运动战战机的要求。5月20日,林彪同聂荣臻致电朱德: “敌占广昌、建宁以后,战争已转到新的形势,因敌开始深入基本苏区,其每次前进的距离当更短……很少有大的运动战给我们打的可能。因此再次建议,军委如没有新的情报,敌人没有新的动向,则仍应采取运动战,集中主力,以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 林彪于6月9日又同聂荣臻致电朱德、周恩来: “目前敌已入我基本苏区,近来每次前进距离较其过去在边区为短,较在白区则更短,在组织短距离的前进中,我军突击敌人,因地域甚窄,容不下大的部队进入战斗,同时因战斗发生系突然,战斗经过时间极短,等大部队赶到后,战斗已结束。因此,建议红军第一军团东移……”。 虽然林彪一再建议寻机打运动战,但红一军团得到的中革军委命令,依旧是东奔西走,疲于奔命地四处“抗击”、“突击”~于“古龙岗、江口一带地区,抗击国民党军北路军”、在“南坑、蔡江以北抗击敌人”、到“黄陂、东韶、吴村抗击国民党军第四十三师、第九十七师、第八师”、在“新安、赤水间抗击国民党军罗卓英部第五纵队”……. 固执的林彪于7月13日又一次同聂荣臻致电朱德、周恩来,建议将主力后移,引敌冒进: “我军与敌过于逼近,极有利于敌采取以堡垒与火力掩护的方法推进,在此情况下,我们意见,我军应以求得歼灭敌之有生力量为主要目的,须将部队后移,保持与敌十五里左右地域集结……待发现敌进攻时再出动主力歼灭敌人。” 这次得到的指令仍旧是“抗击”----“抗击向永安进攻的李延年纵队,并掩护红军第九军团安全转运资材。” 于是,红一军团奉命抵达苏区东部闽西的曹坊地域,准备抗击敌东路军李延年纵队。 至1934年秋,西起龙冈,中经广昌,东迄建宁、永安、连城,南至筠门岭的大片地区在红军的节节“抗击”中相继失守,福建苏区只剩下汀州(长汀)、宁化等接近江西边界的狭长地区。 此时,刚取得剿灭十九路军胜利的东路军总司令蒋鼎文,在6月份占领连城后,更是加紧了由东路进攻苏区的步伐。李延年率第四纵队第三师、第九师、第三十六师、第八十三师4个兵员充足、武器精良的“整理师”共19个团进占朋口后,目标是攻占中央苏区东大门的重要屏障松毛岭,继而一举拿下汀州城,而后直取红都瑞金。 红一军团于8月25日移至闽西曹坊地区,林彪勘察地形后发现:李延年纵队从朋口向汀州(长汀)急进必经过温坊村(现名文坊)。温坊位于闽西长汀县东南,距朋口二十里,沿途地势险峻,两侧高山绵亘,可以埋伏大部队,是一处有利于在运动中歼敌的极好地形。在选择地形上,林彪有着独特的眼光。 一军团首长主意既定,军团参谋长左权立即派出一军团侦察科长刘忠带军团便衣侦察队和红二师侦察连,并携电台一部深入敌人纵深摸清敌人动向。 [1] 8月26日,一军团接到朱德电令:“李延年纵队定三十日集中朋口、碧州地域,准备向河田、汀州进攻”,“我军目前作战任务是:(一)以一军团(缺十五师)协同二十四师,在朋口以西地域抗击李纵队,并以九军团为预备队”。[2] 虽然军委朱德的命令依旧是抗击死守,但林彪、聂荣臻认为,之前按照军委那种“一步一顶牛”的“堡垒对堡垒”和“短促突击”战术,结果都是节节“抗击”,屡战屡败。而且,由于我军节节“抗击”,使得敌人每次运动只前进二三里,我军自然失去了在运动战中消灭敌人的机会。 林彪坚持认为:如果红军主力离得较远些,敌人则会大胆前进比较远的距离,那就会造成某一局部脱离其整体,为红军提供打运动战的条件。[3] 于是,林彪、聂荣臻决心“违背军委的‘短促突击’原则”,将主力后撤20里,以期诱敌深入。[4] 其实,林彪的这个构想已经接连向中革军委提过十数次。早在年初(2月10日),林、聂就向中革军委提出: “我第一防线与第二防线应相距一天至少三十五里以上路程,以便万一我第一防线失守后,敌向我第二防线进攻时我以第二防线阻敌。而以主力在第一、二防线之间,以运动战侧击或夹击和尾击敌人。” 但2月12日朱德回电否定了林、聂的建议:“提议防区之间要相距一日行程,我们是不同意的,因为照例不是离开自己堡垒几十里,而是要补筑工事。” 按照军团首长“诱敌深入”的思路,军团作战科长陈士榘奉命拟定了作战计划: 在敌人大胆前进20里时,乘其立足未稳,工事尚未修好之前,迅速地大胆插入分割,以“黑虎掏心”战术,利用夜幕掩护,主攻部队直插敌人指挥中心将其消灭,再分割围歼其余各处敌人。[5] 8月26日,林彪、聂荣臻即命令红军第二十四师伪装为地方部队,在猪鬃岭、萧坊、桥下一线“休息整理”、“修补工事”,以诱使李纵队大胆地向长汀跃进。林、聂则自率红军第一军团、红军第九军团主力隐蔽南移。[6] 林、聂这次不照军委命令~死守温坊来打击敌人,反而自行机动,将主力退进苏区二十里,承担了巨大的压力(恐军委的责备而两天两晚睡不着觉)。 [7]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