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卫城镇 |
释义 | 1 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盐源县卫城镇卫城镇位于盐源盆地东南,地理坐标北纬27°28′,东经101°33′。镇政府所在地海拔2562米,距县城15公里。地势东南高、西北低平,山地占全镇面积的60%,坝区40%,是盐源的主要粮仓。属暖温带气候,年平均温度12℃,年日照时数达2600小时,年降雨量825毫米,四季分明,冬春干燥,夏秋温润。境内有清水河、中河、瓦窑河、南门河。矿产资源主要有煤矿、铁矿、铜矿等,矿产储量大、质地好、品位高,具有良好的开发价值。 ◎ 乡镇概况卫城镇是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盐源县辖镇。1950年设卫城乡,1958年改公社,1984年复置乡,1992年建镇。 该镇农业主产水稻、玉米、豆类。畜牧业以牛、马、羊、猪、禽为主。东街烈士陵园安葬烈士294名,刻有邓小平“为人民事业牺牲的烈士们永垂不朽”的题词。 ◎ 历史与人文作为盐源古县城:卫城在元十七年设府,以该地环山多柏树而名柏兴府,后改为盐井卫。明朝洪武初年修筑城墙,名卫城。清朝雍正六年设置盐源县,直至解放后的1950年皆为县城所在地。1993年撤区并乡建镇,将水关乡、香房乡的磨盘村、香房村等七个村划归卫城镇。全镇共辖十四个行政村,一个居民委员会,128个村民小组,5243户,总人口为23395人。该镇是一个属汉、彝、蒙、回、藏多民族聚居的农业大镇。 ◎ 经济发展该镇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更好地实施科技兴农,加快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实现农业新技术、新品种的试验、示范和推广应用,卫城镇党委、政府以发展特色农业、产业化农业为抓手,结合各村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在县委、县政府和相关职能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建成了盐源县农业科技示范园区。通过园区的示范辐射带动下,卫城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发生了战略性调整,农业产业化水平不断提升,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大步转型。 ◎ 人口数据以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为例: 总人口 19596 男 10101 女 9495 家庭户户数 4621 家庭户总人口(总) 19596 家庭户男 10101 家庭户女 9495 0-14岁(总) 6703 0-14岁男 3519 0-14岁女 3184 15-64岁(总) 11831 15-64岁男 6086 15-64岁女 5745 65岁及以上(总) 1062 65岁及以上男 496 65岁及以上女 566 户口本地住在本地 19101 2 贵州省贵阳市清镇市卫城镇卫城镇,属贵州省清镇市所辖。始建于明崇祯三年(1630年),称镇西卫,自古为商贾云集、商贸之地,素有“小荆州”之美称,历史文化悠久,是贵阳地区仅次于“青岩”的古镇之一,距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在2009年被贵州省政府评为第三批省级历史文化名镇。卫城镇位于清镇市中北部,总面积210平方公里,东接麦格乡,南界站街镇,东北面以修文为界,西南连接犁倭乡,西和西北与暗流河为界,与王庄乡、暗流乡为邻。镇政府驻卫城镇和平中路,距清镇市区34公里。 明崇祯三年(1630年)设镇西卫,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撤卫与威清卫合并置清镇县改名卫城至今。 新中国成立以来,卫城镇的行政机构经过多次变化,1991年底撤区并乡建镇,将原管辖的暗流乡、木刻乡划出新建暗流乡;蔡水乡的岩脚、老院子、盖山、大寨、大坝等5个村划归犁倭乡,新建的卫城镇辖2个居委会,36个行政村。 卫城镇位于贵阳市城西55公里,距国家级风景区红枫湖约24公里。总面积210多平方公里,人口6.2万余人(五普数据),共有汉、苗、布依、仡佬、彝、回等14个民族,民风淳朴。 卫城饮食历经300余年荟粹融合,现形成以川味为主,兼有广味的独特风味,不少特色菜均已申请注册商标并在省内外10余个城市发展有加盟店。境内旅游资源丰富,有蔡水河、猫跳河、乌沙河、马场河、小甘河(属乌江水系),迎燕水库、红岩湖以及梯级人工湖等,级具开发潜力。 贵阳市给我们的定位是“两城三星中的一星”、“四基地”,矿藏资源丰富,企业众多,已形成集冶炼、化肥、铸造、造纸、磨具磨料、市政设施、喜庆用品、盆景花卉、建筑材料于一体的产业群,在工业区内目前有兴海钢铁有限公司、伟城纸业公司、北达彩色路面砖公司、特种合金铸造厂、卫城复合肥厂、东海爆竹厂、卫城油石厂、酒曲酿酒厂、新发水泥厂等。年产值2亿余元。 矿产资源主要有煤、铁、铝、硅、白晶石等,其中,产煤区达75平方公里,已探明储量 吨,主要分布在大土、兴中、关口、龙井、迎燕、莲花、坪寨、新发等村;产矿区(均为铁铝伴生)整体连片达20平方公里,已探明储量1300余万吨。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