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尉迟寺遗址
释义

尉迟寺遗址,位于蒙城县许曈镇毕集村东150米,是5000年前人类文化遗址。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徽工作队,从1989年至今,先后进行了13次发掘,在一万平方米的范围内,共清理出房迹78间,墓葬300余座及大量的灰坑、祭祀坑等。

基本信息

尉迟寺遗址,位于蒙城县许曈镇毕集村东150米,是5000年前人类文化遗址。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徽工作队,从1989年至今,先后进行了13次发掘,在一万平方米的范围内,共清理出房迹78间,墓葬300余座及大量的灰坑、祭祀坑等。出土各种石器、陶器、骨器、蚌器等珍贵文物近万件,为研究皖北地区原始社会中、晚期的历史提供了十分重要的资料。相传是纪念唐代大将军尉迟敬德在此屯兵而建,故称“尉迟寺”。

简介

尉迟寺遗址,中国原始第一村,位于蒙城县许曈镇毕集村东150米,是5000年前人类文化遗址。相传是纪念唐代大将军尉迟敬德在此屯兵而建,故称“尉迟寺”。

尉迟寺新石器时代遗址,位于安徽省蒙城县许町镇毕集村东约200米处,是国内目前保存较为完整、规模较大、以大汶口文化为主的原始社会聚落遗存。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徽工作队,从1989年至今,先后进行了13次发掘,在一万平方米的范围内,共清理出房迹78间,墓葬300余座及大量的灰坑、祭祀坑等。出土各种石器、陶器、骨器、蚌器等珍贵文物近万件,为研究皖北地区原始社会中、晚期的历史提供了十分重要的资料。

在距今四、五千年以前,尉迟寺一带的自然景观十分优美。溪水潺潺,林木葱葱,各种动物游荡河畔林间,戏水觅食。我们的祖先,就在这块肥沃的土地上繁衍生息,用自己辛勤的双手创造着丰富多彩的古代文化,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历史遗产。通过发掘使这座沉睡了五千年之久的古代遗址重放光彩,并以它独具特色的文化面貌展现着当时人们的居住形式、文化生活、意识形态以及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相传是纪念唐代大将军尉迟敬德在此屯兵而建,故称“尉迟寺”。

遗址呈四周低中间高的凸形的地貌,遗址中的红烧土排房是我国迄今为止已经发现的最完整、最丰富、规模最大的史前建筑遗存。该遗址是国内目前保存最为完整规模最大的原始社会新石器晚期聚落遗存,东西长约370米,南北宽约250米,总面积约为10万平方米。1989年至1994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先后进行了8次大规模的发掘,揭露面积7000多平方米,共清理出红烧土房基10排(组),计41间,墓葬217间,以及灰坑、祭祀坑、兽坑、活动广场等遗址,出土陶、石、骨等文物近万件,被史学界专家称为“可与金矿媲美的资源”。该遗址于2001年7月17日被列为第五批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89年至1994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先后进行了8次大规模的发掘,揭露面积7000多平方米,共清理出红烧土房基10排(组),计41间,墓葬217间,以及灰坑、祭祀坑、兽坑、活动广场等遗址,出土陶、石、骨等文物近万件,被史学界专家称为“可与金矿媲美的资源”。该遗址于2001年7月17日被列为第五批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历史

在原始社会中、晚期,古老的居民使用原始工具进行刀耕火种,发展生产,同时也进行采集、渔猎和家畜饲养,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器皿在这里应有尽有,碗、钵、盆、罐、豆、瓶、杯、鼎、甑、鬹等生活用具,充分展现了当时人们已创造了丰富的饮食文化。

这里出土的大型红烧土排房式建筑,是我国原始建筑史上的瑰宝,无论是规模还是建筑形式,均为国内罕见。通过科学的发掘,这座埋藏在地下数千年的大型聚落遗存,终于破土而出,向世人诉说我们的祖先营建这座大型房屋的壮观场面。

一条宽20余米、深4米多、南北跨度为230米、东西跨度为200米的大型壕沟,把遗址的中心部分团团围住,说明当时人们在长期居住过程中营造了必需的防御设施。

大片的氏族公共墓地,是原始居民在意识形态方面的反映,成人实行土坑葬,儿童实行瓮棺葬,形成了迥然不同的埋葬方式,但头向一致,说明当时存在着浓厚的原始宗教信仰。

房迹、围沟、瓮棺葬的发现,填补了大汶口文化史前聚落考古研究的空白。

结构

尉迟寺遗址东西长约370米,南北宽约250米,总面积10万平方米左右。自1989年起,对这里先后进行了10多次大规模发掘,揭露面积上万平方米,清理出五千年前的红烧土房56间、墓葬200多座及灰坑、祭祖坑、兽坑、活动广场等遗址,出土石器、陶器、骨器、蚌器、玉器等珍贵文物上万件,发现了大型广场和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时期原始人居住过痕迹,1994年被评为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2001年被列入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红烧土房:史前豪宅

尉迟寺遗址成为考古界公认的“中国原始第一村”,最重要的原因是在这里首次发现了新石器时代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的房屋遗址。这里出土的红烧土房,为当时人类最豪华的住宅。每间房子均由墙体(主墙和隔墙)、房门、室内桩、房顶、居住面、灶址等部分组成,建造时均经过挖槽、立柱、抹泥、烧烤等工序。

红烧土房制作工艺复杂,先用粗木和泥土混合物搭建出墙体和屋顶,再用火烘烤,直至整个房屋变成红色。红烧房是原始人烧制的最大最硬的一件陶制品,这样的房屋冬暖夏凉,坚固美观。

第二阶段发掘

为全面寻找当时的村落规模,2001年考古专家对中国原始第一村进行了第二阶段发掘,出土了大量的儿童瓮棺葬、陶杯、陶器、红烧土排房等文物,并在村落中央发现一个总面积达1300平方米的大型中心广场,圆形,用红烧土粒铺设而成,表面光滑,厚10厘米,从剖面可明显看出人工铺垫的迹象。这次清理出的15间红烧土房,面积从2平方米到20多平方米不等,总长度达75米,与先前出土的几间红烧土房相对接。整个村落呈现为由3排平行主体房屋组成的“丰”字型格局,表明这个村落在建设前有过统一规划,加上村落中央的大型广场和外围大型的环形濠沟,形成一个宏大的整体格局。

中国建筑史学会会长、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顾问杨鸿勋说,尉迟寺遗址重要遗迹就是这些房子,在中国史前建筑保存得如此之多、如此完整的不多。这些红烧土排房不但是一次性建成的,而且有可能因为自然灾害或战争,整个村庄又一次性被遗弃,从而使遗址保存得如此完整。

考古发掘

鸟形神器:惊天发现

2002年春对尉迟寺遗址进行的考古发掘又有惊人发现,考古工作者在大汶口文化层首次发现了一尊被专家称为“惊天的发现”的陶制鸟形神器。

鸟形神器为陶制品,出土于尉迟寺遗址大型广场的东部的地层中。该器物经复原由3部分组成,最底层为圆柱形,中间是圆锥形,圆锥大头向下反扣在圆柱上,同圆柱连为一体,在圆锥的两边还有两个酷似鸡冠的饰物,圆锥的顶端是一只像鸟一样的东西。整个器物通高59.9厘米,底径16厘米,上径20厘米,采用手工工艺,红褐色器表有烧制时氧化的灰褐色斑块,颈部以下为空体,器形像瓶,又像一个长颈背水壶,主体的象形造型与附加的抽象造型合为一体,结构合理。

考古专家结合现场发掘情况分析,鸟形神器应当不是一件实用器具,而是一件象征性器物,很可能是一种与聚落有关系的鸟图腾,是权威的象征,摆放在固定的神台上,供村民敬仰和膜拜。

鸟形神器是尉迟寺遗址出土的器物中最高档的、最有代表性的、最有特点的、最有典型意义的一件器物,成为代表中国原始第一村的一个标志物。在尉迟寺遗址和其他地方的大汶口遗址的发掘中,这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为完整的图腾,属首次发现,对史学界研究早期的陶器史、聚落考古史、宗教、图腾等方面都有典型的意义。

稻壳容器:透露文明

尉迟寺遗址出土的农作物遗存、动植物资料及文化堆积层和出土的动物骨骼表明,距今5000年前,这里河湖相通,平原山地相间,植物茂盛,为古人类的生存提供了良好的生存环境。

自然环境与古代文化、古代农业的发展及与人类经济生活,密不可分。史前农业的起源和发展,受制于自然环境。自然环境和文化传统的影响,又决定了农业经济的生产方式和发展水平。在尉迟寺遗址房基倒塌的墙体中,发现了较多的稻壳拌泥痕迹,还发现粟类浮选标本,证明五千年前这里有肥沃的土地,加上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光热资源丰富,给农业生产提供了可能。在农作物的种植上,当时的农业文化已经进入到了迅速发展时期,当时的尉迟寺人由于受到南北文化相互交融的影响,最早起源于北方的粟类作物向南方传播;南方的稻作文化向北传播,并在皖北地区形成交融。在遗址周围发现大米和小米,正是尉迟寺遗址中农业文化的一个新内容。

从遗址中出土的大量水器、容器分析,这类器物与酿酒和饮酒有关。只有粮食有剩余才能进行酿酒,尉迟寺大量酒具的存在,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的生产规模和生产水平。当时尉迟寺农业发达,人们不仅吃有好米,喝有美酒,还可以狩猎捕鱼,食有鱼肉。

尉迟寺遗址的发掘和保护引起国人的关注,有关方面正积极对遗址进行复原,筹建国家级大型博物馆,重现辉煌的中华史前文明。

尉迟敬德

尉迟恭(585—658),字敬德,朔州鄯阳人,鲜卑族。魁梧骁勇,善骑射,使槊。隋大业末年,从军高阳,授朝散大夫。刘武周起事南征,任他为偏将。唐武德二年(619)与宋金刚在霍县重创唐军。武德三年(620)三月三日,战事失利,刘武周和宋金刚先后北逃。尉迟恭收拾残兵孤守介休城。几经鏖战,秦王李世民知其是个不可多得的将才,遣人入城劝降,尉迟恭与大将寻相率部投唐。

李世民封尉迟恭为秦王府右一府统军,让其仍率旧部。李世民攻打王世充的时候,尉迟恭属下的一些将领相继叛逃,唐诸将对其产生怀疑,将其囚禁。屈突通、殷开山劝李世民杀尉迟恭以免后患。李世民深知尉迟恭的为人,不听馋言,将其释放,还引入内室,赐以金银,加以安慰。就在当天,秦王李世民带兵打猎于榆窠,王世充骁将单雄信挺槊直奔秦王。正在危急之际,他正骑马而至,大喝一声,一槊将单雄信打落马下,救了秦王。他保护李世民杀出了重围,又率骑击败王世充,擒其大将陈智略及士兵六千多人,秦王大赏尉迟恭。之后,秦王征讨刘黑闼,刘已将秦王重兵包围,尉迟恭率精兵壮士冲入重围,大破之。李世民又代任他为秦王府左二府护军。尉迟恭单骑入陈,不仅能防众槊,且能夺槊反刺之。齐王李元吉马上槊术颇熟而又忌妨尉迟恭的才能,在一次与他较量中,顷刻就被尉迟恭三次夺槊。唐武德九年(626),李氏兄弟矛盾日深,太子李建成密诏尉迟恭,劝他归附,并赠给金器一车,尉迟恭坚决不要,并把此事告诉了李世民。后来,李建成及李元吉派人刺杀尉迟恭未成,又在高祖李渊前说他的坏话,高祖听信谗言,要杀尉迟恭,经秦王再三力劝,才赦无罪出狱,殷、齐二王密谋,企图杀掉秦王。尉迟恭与长孙无忌闻讯后向秦王进言;“为保社稷,必灭二王。”但秦王不忍。后经尉迟恭等再三劝说,秦王才同意先发制人。

唐武德九年(626)元月,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亲手将太子李建成射死,尉迟恭伏兵杀死齐王李元吉。当时众府兵在玄武门前互相斯杀。尉迟恭持建成,元吉首级示众,众兵见大势以去,方才换散去,接着,尉迟恭又奏请高祖李渊,讨得手敇,令诸军听秦王节制调度,内外才得安定。李世民被定为皇太子,欲将与殷、齐二王有百余人财产没收,族人抵罪。尉迟恭进言:作恶者仅他二人,今以被杀,若追究其余党,非取安之道。秦王纳其言,并论功行赏,赐尉迟恭绸万匹和齐王府全部金银器皿,授右武大将军,封吴国公。突厥入犯,尉迟恭任泾州道行军总管,敌至泾阳,他轻骑与战,敌大败而逃。尉迟恭将所获金银分发给众将士,从此声誉更佳。后改为鄂国公,拜宣州刺史。征高丽时,他以本官行太常卿事,任马一右军总管。回师后,在家休养。晚年,笃信方术,闭门不出达16年之久。

无价之宝

我们的祖先就是这样在这里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生活着,给我们创造了在今天难以用金钱估价的财富。这处遗址的发现和发掘,曾引起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国家文物局、省、地、县各级领导都给予了大力支持。全国各大新闻媒体都曾作过报导。中国社科院古建筑研究专家杨鸿勋教授来遗址看后,盛赞其可与“金矿”媲美,并欣然挥笔,写下“宝地”二字。这的确是我们祖先留下的无价之宝,通过进一步的发掘、研究、保护和利用,将为安徽,为苏、鲁、豫、皖结合部,增加一个重要的旅游景点,对当地的经济腾飞将起到巨大的促进作用。

几年来,通过考古工作者的不懈努力和各级部门的大力支持,遗址的发掘和研究工作硕果累累,2001年7月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我们将继续努力,以求获得完整资料,早日建成尉迟寺遗址博物苑,让这处古代遗址重放异彩。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1/16 6:44: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