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魏显德
释义

一位来自民间的“故事篓子”,能讲1700多个故事,500多首歌谣,1000多条谚语和歇后语。他就是重庆走马镇的民间故事讲述家魏显德。 2007年6月5日,文化部公布第一批民间文学、杂技与竞技、民间美术、传统手工技艺、传统医药等5大类的226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走马镇民间故事”代表性传承人,84岁高龄的魏显德老人获此殊荣。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传承人开展传习活动为重要特征,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的公布,对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弘扬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事件介绍

时间

2009年4月15日凌晨1点,重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故事大王”魏显德因心肌梗塞而辞世,享年86岁。

事件经过

在重庆市巴渝腹地走马镇的走新街59号,曾经住着一位耄耋之年的长者魏显德,他的一生与讲述民间故事、演唱民间歌谣紧密联系在一起,被当地群众称为民间故事大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授予他“中国十大民间故事家”称号。

魏显德出身在一个贫苦农民的说唱世家,他的幺公和父亲都会讲民间故事、能唱民间歌谣。14岁时,他跟随幺公跑江湖卖草药,走遍了云、贵、川三省交界的城乡集镇,广泛接触社会。几年后,魏显德回到家乡,又给当地一个能讲会唱的姓谢的农民放牛,工余常听主人讲故事、唱山歌,记下了许多山歌、谚语和民间故事。走马镇,昔日是成都到重庆运输物资途中一个繁荣场镇,众多过往行人来来去去,说说唱唱,丰富了魏显德的说唱素材。

20岁时,魏显德回到自己家中种田务农。每当劳动之余,特别是在夏天纳凉的夜晚,在自己院坝里,魏显德聚精会神、津津有味地听父亲讲一个个故事。父亲不仅讲故事给儿子听,还向儿子传授讲故事、唱山歌的一些要领技巧和讲故事要讲做人的道理及内容要有意义;唱山歌要触景生情,有感而发,做到抒情表意。在父亲的言传身教下,年轻的魏显德开始留心观察周围和身边的一些人和事,从中获取可供讲故事的题材,还搜集了大量的风土人情素材和民间风俗资料,使他开始向民间故事家方向发展,成为他家民间说唱艺术第三代传人。

魏显德26岁时,新中国成立,他当上了村农会主席,后又担任了走马乡乡长。民主改革和发展生产中他常用讲故事发动群众,效果很好。1983年,魏显德退休,这时中国民间文学迎来了生机盎然的春天,魏显德满腹的故事和歌谣,有了用武之地。他全身心地投入到收集民间故事、民间歌谣、谚语和歇后语的活动中去,不易凭头脑记的,就用本子记录下来,再抽时间进行整理编写。20世纪90年代初,全国各地开展了《民间文学三套集成》普查工作。他全力配合普查人员,把他讲过的和收集到的故事、歌谣、谚语、歇后语,毫无保留地全盘托出,白天面对采录人员的录音机,讲述那一则则民间故事,晚上又在脑海里反复回忆搜索过去数十年中曾讲述过的各种民间故事和演唱过的无数首歌谣,即使生病卧床,魏显德也要把录音机放在床头,用病中微弱的声音,慢慢地讲述故事,就这样持续了10个月之久,把他能讲述的民间故事、歌谣、谚语、歇后语,全部录了下来。

他的家乡走马镇成立了民间文学协会,魏显德担任协会副主席。他把讲述故事与改革开放和精神文明建设结合起来,将科学种田、勤劳致富、计划生育、扶贫帮困、邻里和睦、尊老爱幼、尊重科学等新的富有时代精神的内容,融会到所讲的故事中去,并把过去故事中带有旧观念的内容去掉,使故事的内容和可听性,有了一个质的飞跃,既富乡土气息,通俗易懂;又有时代特征,与时俱进,让群众更加喜欢。不管他走到哪里,那里的大人、小孩都会围拢来要他讲故事,他经常为本镇广播站的文艺栏目录制故事、歌谣等,成为重庆市乃至全国讲述民间故事的知名人物。

故事特点

魏显德讲述的民间故事,门类多,题材广,内容丰富,语言朴实,通俗上口,易记易传,形象鲜明,个性突出。他共能讲述民间故事1045则,演唱民间歌谣433首,背述民间谚语676条、歇后语271条,重庆出版社专门为他出版了一本《魏显德民间故事集》。

20世纪90年代中期,魏显德引起了国际民间文学研究人士的兴趣,加拿大、日本等国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国际友人,多次来到走马镇采访魏显德,听他讲述中国民间故事。1998年12月16日,年已75岁的魏显德,应邀出席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联合召开的“中国十大民间故事家命名大会”,被授予“民间故事家”称号。

他在83岁时,却仍思路清晰,记忆力强,表述清楚,当笔者阳春三月采访他时,魏显德不假思索地朗诵了一段名为《垛子山》的民谣:“垛子山,名誉宽,前面是巴县(重庆市巴南区前身的县名),后面是壁山(重庆市一县名),上走北京城,下到佛图关,交通虽方便,要走好多天。站在坡脚看,戴的帽子都要翻,走在半山看,乌云遮满半边天,爬到山顶看,重重叠叠是高山,莫说人难过,雀鸟插翅也难翻……”他已将祖上传承下来的这一民间文艺种类,传授给了孙子魏国建,魏国建现在部队服兵役,在部队开展文艺活动中,时常演唱民歌、民谣,很受战士们的欢迎。

人物介绍

个人简介

在重庆市巴渝腹地走马镇的走新街59号,住着一位耄耋之年的长者魏显德,他的一生与讲述民间故事、演唱民间歌谣紧密联系在一起,被当地群众称为民间故事大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授予他“中国十大民间故事家”称号。

84岁的魏显德是重庆走马镇工农村人。走马镇是民间文学之乡,而工农村更是出名的“故事窝”。“躲子山下一匹坡,坡脚是个故事窝,大人细人都能讲故事,男人女人都能唱山歌。”1997年的一项统计数据显示,当时全镇的“故事篓子”有300多人,已统计的故事目录有11000多则,大多出自工农村。魏显德是其中的佼佼者。记者仅仅在一本《走马镇民间故事》中,就发现了他的故事目录1367则。

“故事都是听来、学来的,肚子里长不出来。”魏显德因为贫困辍过学,说过评书,卖过草药,做过水泥匠,后来又当过乡干部,但他一直没停止过学故事。

他从小受到民间文化的熏陶,山歌听得多,故事装得饱,积累比较丰富,后来跟着叔公先后到云南、四川、贵州等省说书卖药,他只要听到过路人讲了精彩的故事,就一定要拿纸笔记下来。

据他回忆,当时即便是晚上睡觉时忽然想起一个故事,也往往兴奋不已,爬起来就记。“当时没有电灯,我就划火柴,一根火柴可以写十几个字。”他逐渐成了镇上最大的“故事篓子”。

老魏曾经捐出自己的稿费,在村子里办过“民间故事讲述培训班”,给近百个老乡讲过课。但现在身体不好,听力和记忆力都下降了,口齿也没有当年伶俐了,还患有心血管和前列腺疾病。前不久重庆巴南区有几人慕名前来拜师,但由于担心老人的身体,终于遗憾地放弃了。

走马镇专门负责民间文化保护工作的干部钟守维表示,当地正在加紧对民间故事、歌谣等的采集和整理,以免除“断代”之危。魏显德说:“我没有被记录下来的故事还有很多。我想把故事都传下去,让大家都能听到,这是我的心愿。”

个人经历

魏显德出身在一个贫苦农民的说唱世家,他的幺公和父亲都会讲民间故事、能唱民间歌谣。14岁时,他跟随幺公跑江湖卖草药,走遍了云、贵、川三省交界的城乡集镇,广泛接触社会。几年后,魏显德回到家乡,又给当地一个能讲会唱的姓谢的农民放牛,工余常听主人讲故事、唱山歌,记下了许多山歌、谚语和民间故事。走马镇,昔日是成都到重庆运输物资途中一个繁荣场镇,众多过往行人来来去去,说说唱唱,丰富了魏显德的说唱素材。

20岁时,魏显德回到自己家中种田务农。每当劳动之余,特别是在夏天纳凉的夜晚,在自己院坝里,魏显德聚精会神、津津有味地听父亲讲一个个故事。父亲不仅讲故事给儿子听,还向儿子传授讲故事、唱山歌的一些要领技巧和讲故事要讲做人的道理及内容要有意义;唱山歌要触景生情,有感而发,做到抒情表意。在父亲的言传身教下,年轻的魏显德开始留心观察周围和身边的一些人和事,从中获取可供讲故事的题材,还搜集了大量的风土人情素材和民间风俗资料,使他开始向民间故事家方向发展,成为他家民间说唱艺术第三代传人。

魏显德26岁时,新中国成立,他当上了村农会主席,后又担任了走马乡乡长。民主改革和发展生产中他常用讲故事发动群众,效果很好。1983年,魏显德退休,这时中国民间文学迎来了生机盎然的春天,魏显德满腹的故事和歌谣,有了用武之地。他全身心地投入到收集民间故事、民间歌谣、谚语和歇后语的活动中去,不易凭头脑记的,就用本子记录下来,再抽时间进行整理编写。20世纪90年代初,全国各地开展了《民间文学三套集成》普查工作。他全力配合普查人员,把他讲过的和收集到的故事、歌谣、谚语、歇后语,毫无保留地全盘托出,白天面对采录人员的录音机,讲述那一则则民间故事,晚上又在脑海里反复回忆搜索过去数十年中曾讲述过的各种民间故事和演唱过的无数首歌谣,即使生病卧床,魏显德也要把录音机放在床头,用病中微弱的声音,慢慢地讲述故事,就这样持续了10个月之久,把他能讲述的民间故事、歌谣、谚语、歇后语,全部录了下来。

他的家乡走马镇成立了民间文学协会,魏显德担任协会副主席。他把讲述故事与改革开放和精神文明建设结合起来,将科学种田、勤劳致富、计划生育、扶贫帮困、邻里和睦、尊老爱幼、尊重科学等新的富有时代精神的内容,融会到所讲的故事中去,并把过去故事中带有旧观念的内容去掉,使故事的内容和可听性,有了一个质的飞跃,既富乡土气息,通俗易懂;又有时代特征,与时俱进,让群众更加喜欢。不管他走到哪里,那里的大人、小孩都会围拢来要他讲故事,他经常为镇广播站的文艺栏目录制故事、歌谣等,成为重庆市乃至全国讲述民间故事的知名人物。

成就荣誉

20世纪90年代中期,魏显德引起了国际民间文学研究人士的兴趣,加拿大、日本等国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国际友人,多次来到走马镇采访魏显德,听他讲述中国民间故事。1998年12月16日,年已75岁的魏显德,应邀出席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联合召开的“中国十大民间故事家命名大会”,被授予“民间故事家”称号。

他已83岁,却仍思路清晰,记忆力强,表述清楚,魏显德不假思索地朗诵了一段名为《垛子山》的民谣:“垛子山,名誉宽,前面是巴县(重庆市巴南区前身的县名),后面是壁山(重庆市一县名),上走北京城,下到佛图关,交通虽方便,要走好多天。站在坡脚看,戴的帽子都要翻,走在半山看,乌云遮满半边天,爬到山顶看,重重叠叠是高山,莫说人难过,雀鸟插翅也难翻……”他已将祖上传承下来的这一民间文艺种类,传授给了孙子魏国建,魏国建现在部队服兵役,在部队开展文艺活动中,时常演唱民歌、民谣,很受战士们的欢迎。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4 3:4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