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魏格宁
释义

魏格宁,1880年4月3日,出生于奥地利维也纳一个富裕的犹太手艺人家庭。1903年,23岁时发表他生前惟一的一部著作《性与性格》。同年10月4日,23岁的魏格宁因苦闷绝望,在贝多芬的故居开枪自杀,结束了自己年轻的生命。

现代性学是西方精神病学、心理学的产物,在我们谈论性学时言必弗洛依德、蔼理士,把这两位尊为现代性学的奠基人。弗洛依德以性本能“力比多”,影响了西方科学和人文科学的发展;蔼理士以在性学中提出人的性心理,而奠定了他在性科学中地位。可是,在与弗洛依德、蔼理士同时代生活,对现代性学做出开创性贡献的还有一位,那就是弗洛依德的同乡奥地利犹太人奥托·魏格宁先生。

一百年来,《性与性格》被誉为不可多得的天才之作,对西方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在维特根斯坦、克劳斯、弗洛依德、布洛赫、卡夫卡、劳伦斯和乔伊斯的著作中,都可以看到魏格宁的影响。法国女作家西蒙娜·波伏瓦写的《第二性》中,对女性研究的名言“女人不是生成的,而是造就的”,就能在《性与性格》中听到先声;德国女作家韦娜那本轰动一时、引起广泛争议的性心理学论著《被操纵的男人》,其核心思想“女人操纵男人”也表达了和《性与性格》相同的女性观。

西方知识界一向不乏对魏格宁及《性与性格》的高度评价,弗洛依德、西蒙娜·波伏瓦就对魏格宁赞叹不已,波伏瓦说,我们全都受到魏格宁的影响。那些被他影响过的人都认为,魏格宁著作中的丰富的思想、警句式的言辞,惊世骇俗的见解,不得不让人留意并思考。不过,人们对《性与性格》也存在着不同的看法。有些人甚至对魏格宁口诛笔伐,认为《性与性格》是一部伤风败俗的作品,散布性开放的言论。但是,魏格宁的《性与性格》不是坊间常见的那种打着性学旗号的庸俗读物,而是一部专门研究人类性心理、同性恋和女性性问题的学术作品。它不但提出了带有普遍性和根本性的两性问题,而且从哲学、心理学、逻辑学和伦理学等多个角度对这些问题进行反传统的探讨。

魏格宁生活于19世纪的“世纪末”,整个西方世界刚刚从清心寡欲的维多利亚时代走出来,但有陷入没有方向的颓废时代里,用英国诗人王德尔的话说,那是一个“赤裸裸的金钱和赤裸裸的肉欲”的时代。在那个时代,人性被金钱扭曲,性与爱情被异化成了商品;虚伪当道,物欲横流,高尚的人性的光辉消失殆尽;除了金钱和肉欲,大多数人已经忘掉了更高精神的存在。《性与性格》就是在这样一种氛围下出场的。

在《性与性格》中,魏格宁从独特的视角剖析了性与个人生活、性与人类发展的问题。性的复杂性,雄性与雌性,病理学中的性,性别与生理学鉴定,性吸引力、性偏好,婚姻与自由恋爱,同性恋、性心理错乱、医学治疗同性恋,性与性格、体形学与性,妇女性爱倾向、女性气质与性、生物学中的女性、妇女解放与性自由,心理学上男人与女人,女性心理学,男女性冲动差异,女性性欲的易激性,女人性生活的领域,认知上的男女性心理差别、两性性感受度、男人性意识特点,两性心灵生活的特殊性、男人的等级思想,女人有没有灵魂、女人的虚荣心、男女精神生活的差异,母亲与妓女、卖淫与母爱、女人在性交中的感觉、卖淫的动机,爱欲与性欲、女性美与性冲动、爱与性道德、男人为什么爱女人,性交与爱情、女人被奴役、母亲与人类性教育、禁欲是不道德的、童贞与贞洁、男女性生活的意义等,都是魏格宁研究的对象。他不仅仅从生物学、心理学、哲学和逻辑学等学科上研究人类性现象,更注重性在日常生活中与人们的关系,希望通过对人类性现象不同层面、不同角度的观察,揭示出性问题的本来面目,还性一个清白。

《性与性格》的研究纬度十分深广,它所关注的一些问题,性现象的复杂性、性心理、妇女解放、女人与文化等,今天依然是一些热门话题。可是,在一百年前,就被一个23岁的思想家所注意,并提出与众不同的见解,确实让我们汗颜。

《性与性格》被性学界忽略了,魏格宁被性学界遗忘了,我们被弗洛依德误导了。因为弗洛依德是从精神病的角度观察人类性现象,给我们提供的实际是人类性生活中的异常现象(病症),而魏格宁则是从心理学、哲学、生物学的立场关注人类性现象,展现给我们的是人类正常的性生活现象(健康),其意义比弗洛依德的《性学三讲》(《爱情心理学 》)要丰富的多。

附:魏格宁《性与性格》,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9月第一版。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13 2:5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