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胃寒证
释义

疾病概述

胃阳不足或寒邪凝滞胃中所导致,临床以胃脘疼痛,遇冷加重,得温减轻为主要表现的证候。多见于胃脘痛、呕吐以及西医的急慢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等疾病。

病症分析

胃靠胃阳和胃阴的协同作用来发挥腐熟各种饮食物的功能。若胃部受寒或过食生冷,或平素中阳不足,复感寒邪,则会导致阴寒凝滞胃腑,影响胃的生理功能,出现胃寒证。有关胃寒的记载首见于《内经》,有“胃中寒”、“胃中有寒”、“胃中寒则胀满”等论述。汉代张仲景在《伤寒论》中称“胃中冷”、“胃中虚冷”,并创拟了吴茱萸汤、小建中汤等温胃散寒的有效方剂。

临床表现

胃寒证的临床表现,以胃脘疼痛,遇冷加剧,得温痛减,口淡不渴,舌淡苔白滑,脉沉迟为主。可兼见神疲乏力,肢冷喜暖,食后痛减,或胃脘水声漉漉,口泛清水等症。素体胃阳不足,寒邪侵袭,阳气受伤而发病者,为虚寒证,临床表现为胃痛绵绵,空腹痛甚,喜温喜按,食后痛减;寒邪侵袭,过食生冷,阳气被遏而发病者,为实寒证,临床表现为胃脘疼痛,喜温但不喜按,疼痛较剧,得食痛增。寒邪凝滞胃腑,络脉收引,气机郁滞,故胃脘疼痛。寒为阴邪,遇冷则甚,凝滞不行,故疼痛遇冷加剧;阴邪得阳始化,故疼痛得温则减。口淡不渴,是阴不化津,寒邪内盛之征。中气不足,复感寒邪者,则可见神疲乏力,肢冷喜暖。若虚寒证进食后阳气得振,则疼痛暂得缓解。胃中虚冷,不能温化精微,致使水液内停而为水饮,饮停于胃,振之可闻胃脘部漉漉水声;水饮随胃气上逆,则口泛清水。阴寒内盛,胃阳不足,水饮内停,则舌淡苔白滑;脉沉迟为寒邪内停之象。若胃病及脾,可见脘腹痞闷胀痛,食少便溏,头身困重,或面色晦黄等。(见寒湿困脾证)

治疗

胃寒证的治疗,以温胃散寒为法,寒气凝滞而见疼痛暴作,肢冷喜暖者,常用良附丸;过食生冷,食滞胃脘而痛者,合用保和丸;素体阳虚或胃痛反复发作而见遇冷则痛,喜温喜按者,则宜小建中汤等;若病情发展而成寒湿困脾者,又需用理中汤之类。

中药治疗

中成药良附丸或香砂六君丸的,温胃舒颗粒

(1)良附丸加味:高良姜9克、香附9克、炒白术10克、砂仁6克、沉香6克、广木香10克、陈皮10克、干姜10克、炙甘草3克。本方适用于寒邪直中胃腑而致胃痛者。

(2)藿香正气散加减:藿香10克、紫苏叶6克、腹皮6克、白芷10克;陈皮10克、白术10克、法夏10克、生姜6克、云苓12克。本方适于饮食生冷不洁胃寒疼痛者。以上方药,水煎,取汁250~300毫升,分3~4次温服。每日一剂。加减变化:若寒甚痛剧者,于方(1)中加用吴茱萸6克,草豆蔻仁10克,若兼胸腹痞闷,呕吐恶心者,于方(1)中加法半夏10克、枳实10克、鸡内金10克;兼呃逆、呃声沉缓有力者,于方(1)中加丁香3克、柿蒂6克;若胃脘疼痛而表寒不解者,于方(2)中加香附10克等。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3 15:3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