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畏兀儿
释义

畏兀儿

(Uihur) 元朝西北族名。宋代称高昌回鹘,元代称畏兀儿。汉文文献中,还有畏吾儿、伟兀、伟吾而、卫吾、委兀、外五、瑰古、乌鹆、畏午儿等不同译法。

畏兀儿据有以合剌火州(又称高昌)和别失八里为中心的地区,其君主称亦都护(Iduq-qut),乃借自突厥拔悉密人的称号,即“神圣陛下”之意。西辽称雄中亚,畏兀儿被迫臣服。西辽派出的少监驻合剌火州进行监治,“骄恣用权,奢淫自奉”。亦都护巴而木·阿而忒·的斤决定依靠蒙古反抗西辽,于是杀少监,归降成吉思汗。成吉思汗称他为第五子,嫁以也立安敦公主,保留亦都护世袭统治畏兀儿的权力,并在别失八里、合剌火州等地派驻达鲁花赤。窝阔台、贵由相继任命回回人麻速忽总管征收畏兀儿至河中地区的税赋。蒙哥以讷怀、塔剌海同麻速忽充别失八里等处行尚书省事。

元世祖时,西北诸王同大汗对抗。海都和帖木迭儿、笃哇及其弟布思麻曾先后侵入畏兀儿地区,包围合剌火州。后诸王军又侵袭哈密力,亦都护火赤哈儿的斤战死。子纽林的斤继亦都护位,被迫迁驻甘肃永昌。元朝为了对付海都、笃哇等,至元二十三年(1286)在畏兀儿地区设置了别失八里、和州(即合剌火州)等处宣慰司都元帅府。成宗时又设北庭都元帅府。同时在亦都护之下相继设畏兀儿断事官、领北庭都护府、大理寺、大都护府等官府,管理畏兀儿人的民政。仁宗封亦都护为高昌王,设王傅官,颁发金印。钤用亦都护印的文札通行于畏兀儿境内,高昌王印的文札则对散居在内地的畏兀儿户通行。

哈剌火州所在的吐鲁番盆地是畏兀儿的中心地区,农业很发达,畏兀儿人民除种植小麦、大麦、稻、高粱、黍、豌豆等粮食作物外,还种植大麻、芝麻、棉花、苜蓿等油料作物、纺织原料和饲料,尤其擅长种植西瓜、甜瓜、葡萄、石榴等瓜果。手工业方面,加工金银铜铁,纺织布帛丝枲,工艺都很精巧。至元十三年,元朝迁移了一批畏兀儿工匠至大都,设别失八里诸色人匠局,专门织造御用领袖纳失失(波斯语,一种丝织品)等段匹。合剌火州酿造的葡萄酒味道极美,为当时东西方的记载所称道。吐鲁番曾出土大量木板印刷的经文,计有畏兀儿、汉、梵、西夏、藏、蒙等文字十七种。在敦煌曾发现过大德四年(1300)刻的畏兀儿文木活字,差不多同王祯的木活字同时。察合台曾开设一条由山丹州起,经过河西走廊、畏兀儿境直到他驻幕地的驿道。元朝建立后,这一驿路仍然畅通,别失八里和彰八里(今新疆昌吉)成为全线驿站的枢纽,这对畏兀儿地区的贸易有很大促进作用。至元十七年,元朝设置畏兀儿境内交钞提举司。二十年,又设立畏兀儿交钞库。中统钞和至元宝钞(见钞)在畏兀儿境内通用。

畏兀儿人很早已使用本民族的文字。畏兀儿知识分子常被其他民族统治者所器重。如塔塔统阿曾被乃蛮太阳可汗尊为师傅,掌其金印及钱谷。后来成吉思汗又令诸皇子跟他受学。哈剌亦哈赤北鲁曾被西辽皇帝聘为诸子师,降蒙古后,又教太子、诸王用畏兀儿字书写蒙古语。岳璘帖木尔、昔班、孟速思和布鲁海牙分别为斡赤斤、窝阔台、拖雷所用,或训导诸王子,或专管分邑岁赋和军民、匠户。日久一批畏兀儿人就成了大汗和诸王的亲信,有关军事、政治、财政、司法各方面的文字工作,常由他们担任。其中不少人因此在朝廷晋居要职。有一些畏兀儿人是兼通蒙、汉、藏、梵文的翻译家,掌管“译写一切文字及颁降玺书”的蒙古翰林院,主要由他们担任翰林学士、承旨等职务。其中有的将《贞观政要》、《资治通鉴》等汉籍译成蒙文,有的将蒙文典章译成汉文。畏兀儿僧人还将梵、藏、汉文佛经译为蒙文。《辽史》、《金史》、元历朝实录的纂修都有畏兀儿人参加。廉敦和贯云石是著有汉文诗文集的畏兀儿作家,贯云石尤精于词曲。搠思吉斡节儿写了一部关于蒙古语的著作《心箍》。鲁明善的著作《农桑衣食撮要》和萨德弥实的著作《瑞竹堂经验方》是畏兀儿人对祖国农学和医学的贡献。

回鹘在漠北时信仰摩尼教,西迁后统治者又接受了高昌盛行的佛教。基督教聂思脱里派、祆教也在百姓中流行。11世纪后,黑汗王朝统治下的可失哈耳(今新疆喀什)等地人民已改信伊斯兰教,并逐渐传到畏兀儿地区亦都护辖境,蒙哥汗时,穆斯林在社会上已有相当影响。由于元末察合台后王改信伊斯兰教,其他宗教都被排挤。察合台汗国黑的儿火者汗占领了哈刺火州(高昌城)。火州陷落后,伊斯兰教信徒对这里的以畏兀儿人为主体的佛教教徒进行了血腥屠杀,对佛教文化进行了毁灭性的破坏。

畏兀儿人民由于战乱等原因大批迁到甘肃、陕西等地。南阳、襄阳、乌蒙等地都有畏兀儿军和农民迁驻或从事耕垦。畏兀儿人种植棉花、西瓜、苜蓿、葡萄和酿制烧酒的经验,有的在元朝才传播到内地,有的则在这一时期得到较普遍的推广。参考书目蔡美彪等:《中国通史》第7册,人民出版社,北京,1983。

分布区域:

畏兀儿人历史上分布在以高昌(吐鲁番高昌故城)和别失八里(昌吉吉木萨尔北庭故城)为中心,西到库车,东到哈密的地区。

人口:

畏兀儿族是新疆的民族,元太宗时期人口约50万人。

语言:

畏兀儿语属阿尔泰语系东突厥语分支。使用回鹘字母为基础的回鹘文。

历史:

起源和兴盛时期

回鹘汗国时代,已有一些回鹘部落迁居到今天山以北和河西一带。公元840年,回鹘汗国灭于黠戛斯,大批回鹘人和其他铁勒部民自漠北逃至西域,其中有一支迁居到今天山东段南北地区,宋辽金时代的汉文史料称之为高昌回鹘或西州回鹘,这就是后来畏兀儿人的前身。西州回鹘在仆固俊(仆固天王,不可汗)之后的几代君主统治时期成为西到巴尔喀什湖,东到哈密,南越塔里木沙漠,北达阿尔泰山的巨大汗国。一度在大宝于阗国之后成为西域佛教、聂斯脱利派基督教及摩尼教的宗主和保护国。在元代以前的穆斯林史料中,他们又被称为“九姓”(Toghuzghuz)。并称之为波斯到中国之间最文明之国家——“托古思古兹”。

亦都护时期

金灭辽后,辽宗室耶律大石率部迁中亚,建立西辽,畏兀儿成为其属部,降其首领称号为亦都护。畏兀儿的贵族大臣除了袭用本部头衔外,还接受西辽封号,以为荣耀。畏兀儿文化对西辽有相当影响,西辽末帝直鲁古曾召畏兀儿唆里迷城人哈剌亦赤北鲁为诸皇子之师。西辽属部乃蛮人延请畏兀儿人塔塔统阿为乃蛮王主持文书记事,并掌印玺钱谷诸事。

直鲁古统治末年,畏兀儿亦都护月仙帖木儿死去,其子巴而术·阿而忒·的斤年幼,西辽命太师僧少监至其国,驻于火州城。1206年,成吉思汗建蒙古国,巴而术·阿而忒·的斤亦都护杀少监叛西辽。事成后遣使成吉思汗表示降服。不久,蔑儿乞残部脱脱诸子逃入畏兀儿境,巴而术派兵将之驱走,并遣使报告蒙古宫廷。1211年,巴而术应召携贡物至漠北,成吉思汗使与诸皇子齿,列第五,并许嫁以皇女也立安敦。畏兀儿成为蒙古属部后,除了亦都护应岁时进贡珍宝方物、遣贵族弟子入质以外,成吉思汗还在畏兀儿的一些城市设置达鲁花赤,直接管辖。

十三世纪以前,蒙古人文化较为落后,畏兀儿知识分子遂成为他们的老师。成吉思汗曾命令诸皇子就学于畏兀儿学者哈剌亦哈赤北鲁。畏兀儿因很早就主动依附蒙古,所以有元一代,畏兀儿人的地位很高。

元定宗贵由死后,成吉思汗家族内部在确定皇位继承人问题上产生尖锐分歧。蒙古亲贵之间的这场皇位之争也延及畏兀儿贵族之中。失烈门等人派八剌必阇赤(Bala Bitikchi)与撒连地联络,引诱撒连地参加他们反对蒙哥即位的叛乱。撒连地等人的密谋被泄露出去。宪宗即位后下令处死撒连地,其弟斡根赤(Ogench,即玉古伦赤)受命承继亦都护之号。

蒙哥死后,拖雷家族内爆发阿里不哥与忽必烈争位的内讧。中统元年,河西阿里不哥之军战败后,于同年冬十月自沙州赴伊州(哈迷里),入畏兀儿境抵别失八里。哈剌不华军在北庭仅驻守三月,次年三月,又向西行至昌八里城。四月至仰吉八里西马纳思河,离畏兀儿境,沿马纳思河谷而下行一月,五月乃至贵由封地叶密里城。忽必烈于河西大败阿里不哥军后,很快亦踵哈剌不华之迹,将势力伸入畏兀儿地。

阿里不哥之乱平定后,朝廷对畏兀儿地的政治统治也渐渐恢复,至元三年,忽必烈命死去的的马木剌的斤之子火赤哈儿的斤为亦都护,统治畏兀儿地。阿里不哥之后,海都成为威胁朝廷在西北统治的主要势力。尽管元廷采取了许多措施,海都等叛王还是迅速把战火烧迸畏兀儿地区,火赤哈儿亦都护被迫放弃别失八里。此后亦都护家族的统治再也没有回到北庭,畏兀儿地区变成了元朝和西北叛王争夺的场所。

至元十二年(1275)①都哇及其弟卜思巴(即上文提到的不思麻)率大军进围火州,在此之前,他们击败了阿只吉、奥鲁只等统领的军队。都哇军围城六月,城中食且尽。亦都护不得已献出女儿也立亦黑迷失别吉,换取都哇退兵。战后火赤哈儿亦都护入朝,世祖妻以定宗女巴巴哈儿公主,又赐钞12万锭,并以火赤哈儿保卫火州城的事例教训诸皇子。由于别失八里已陷敌,火州城安全受到威胁,火赤哈儿只得再度东迁,移居哈迷里。不久西北叛王兵突至,猝不及防,火赤哈儿战死。

灭宋后,元廷腾出手来对付西北叛王,大批蒙古军、汉军、探马赤军进入西北。别失八里及其周邻地区又归入朝廷手中。自至元十七年开始,戍守别失八里的是都元帅綦公直。他在那里建立与太和岭相连接的驿站30个,并设置冶场,鼓铸农器,使军士屯田。就在元军事力量涌入畏兀儿境的同时,元廷开始在这里建立了直接统治,至元十五年,在畏兀儿地设立提刑按察司,次年又命畏兀界内计亩收税。至元十七年再于其地设交钞提举司,不久改畏兀儿断事官为北庭都护府。

就在元朝的军队一批一批进入畏兀儿地区,元廷不断加强对这里的统治的同时,海都等叛王的军队仍不断深入掳掠。至元十七年,禾忽之子秃古灭入掠火州城民,抢劫粮食。至元二十二年(1285)元廷因总兵于西的诸王阿只吉失律,改由丞相伯颜代领其职。次年,海都袭来,至别失八里附近的洪水山,伯颜率元军迎战海都,结果失利,都元帅綦公直亦被俘。至元二十九年,别失八里一带发生混乱,忽必烈降旨命康里大将明安讨之,明安在别失八里附近对叛军的战斗中获胜。由于双方的军队在畏兀儿地区反复争夺,当地人民被迫两面进贡,生活极为困苦。

元灭宋后,大批元军涌入葱岭以东地区时,拜延八都鲁之子兀浑察从征斡端。至元二十六年,元廷罢斡端宣慰司元帅府后,兀浑察所部并未移驻内地,至元三十年(1293),兀浑察死,其子袭职,被授以“曲先塔林左副元帅”,这应是统领曲先附近塔里木河流域驻军的武职。成宗朝初年,元廷仍控制着畏兀儿地区。不过,由于元朝放弃了斡端等今塔里木盆地西端和西南端的据点,畏兀儿地区除了在北方受到从阿力麻里和霍博、也迷里方向的威胁以外,在天山以南曲先以西方向也受到压力。为了增强对畏兀儿地区的防卫,元贞元年(1295),元廷同时设立北庭都元帅府和曲先塔林都元帅府。

然而此时元廷已无意恢复它昔日在畏兀儿地区的地位,故一面增强驻守当地的诸王术伯的力量,一面尽量避免与海都、都哇在这一带地区冲突。与元朝企图在畏兀儿地区维持现状的打算相反,都哇一直没有放弃侵占畏兀儿全境的打算,至元十二年以来,他在葱岭以东地区始终保持着进逼的势头。面对畏兀儿地区从一面受敌变为南北两面受敌的现实元廷不得不取守势,步步后退,双方的这种一进一退的战略态势一直保持到1304年蒙古诸汗国约和前夕,这时火州已不再为元戍边诸王所及,都哇也把火州完全看成自己的领地。

火州并入察合台汗国后,都哇家族在畏兀儿地区扶植了自己的亦都护,并设置官守、征收赋税。从《元史·地理志·西北地附录》和《经世大典图》可以看出元朝廷与察合台汗国在河西方向辖地的分界在火州和哈迷里之间,但火州仍然与元廷保持着特殊的关系。哈剌火州有义务向朝廷贡献葡萄酒,年年不断,订有长例。贡酒者,除了火州的官员之外,还有当地的富民大户。延祐年间,元朝与察合台汗国之间再度爆发战争,战事除了在也儿的石河以南直到塔剌思一带展开外,也波及到畏兀儿地区。火赤哈儿亦都护死后,亦都护家族避居甘肃永昌,与畏兀儿之地政治上已没有什么联系,延祐三年(1316),元仁宗封纽林的斤为高昌王,设王傅之官。其王印行诸内郡,亦都护印行诸畏兀儿境,领兵火州,复立畏兀儿城池。这一连串行动无疑与元军战胜也先不花有关。不过,元朝在获胜后很快撤回境内,永昌的亦都护家族也没有在畏兀儿地区站住脚。至顺元年(1330)九月,元廷在火州“复立总管府”,这应是一个代表机构。尽管畏兀儿地区已被察合台汗国所并,但当地制度仍深受汉地制度影响,许多贵族仍拥有源自汉语头衔。察合台汗国所立亦都护别帖木儿称为丞相,他手下人分别称为右丞,左丞,并且位次也是右高于左,同于内地。

后来的发展

在元朝时期,高昌等地的混战中,大批畏兀儿人为躲避战乱随亦都护家族或者结伴越过戈壁,避居甘肃永昌、敦煌、酒泉、张掖一带。到明朝时他们和亦都护仆氏家族一样,逐渐溶于汉族之中。在明朝建立伊始,察合台汗国黑的儿火者汗占领了哈刺火州(高昌城)。火州陷落后,伊斯兰教信徒对这里的以畏兀儿人为主体的佛教教徒进行了血腥屠杀,对佛教文化进行了毁灭性的破坏。明朝洪武年晚期留居高昌哈密等地的畏兀儿人退居鄯善哈密若羌青海一线,隶属于明朝罕东、阿端、曲先、哈密、安定等卫,后于明正统年间,由于西蒙古卫拉特(瓦拉)兴起,明朝收缩至嘉峪关青海一线,畏兀儿人一同内迁至祁连山南北两麓。迁徙后遭遇一次惨重的疫情,人口损失巨大。这些畏兀儿人现在是裕固族。

生产方式:

畏兀儿人到了宋代已经完成了产业分工,主要人口开始从事农业;北庭、巴里坤等地畏兀儿人依然从事畜牧业;高昌等大城居民有不少从事商业和手工业。

节日:

畏兀儿族深受汉文化和佛教文化影响,从流传下来的回鹘文残卷中发现,畏兀儿的节日主要有春节、佛诞节、重阳节等。

宗教:

畏兀儿族信仰摩尼教、景教和佛教,从明朝中叶以后迁徙到祁连山的畏兀儿人改信喇嘛教。

服饰:

从吐鲁番西州回鹘时期壁画发现:畏兀儿人穿着圆领长衫,基本形制类似现在蒙古族;有些信仰摩尼教的僧侣会带白色高帽,或者在发髻上有三叉戟型的冠。

文化:

在元代以前的穆斯林史料中,他们又被称为“九姓”(Toghuzghuz)。并称之为波斯到中国之间草原荒漠上唯一文明之国家——“托古思古兹”。畏兀儿人使用回鹘文,这种文字在元代称为畏兀儿文。这是回鹘人840年西迁以后逐渐采用的一种文字,它的字母取自粟特字母,与其他阿拉美系统的字母一样,每个字母都分为开头形、中间形和结尾形。敦煌发现过元代的回鹘文木活字,这说明当时曾用活字版来排印回鹘文书籍,回鹘文对我国历史上一些北方民族的文化发展产生影响。据文献记载,辽代人迭剌创造契丹小字时就受了回鹘文拼音的影响,而契丹文又对金代女真人创制女真文产生过影响。蒙古灭乃蛮后,蒙古族开始用回鹘文字母拼写蒙古语,此后经过改制,成为今天通行的老蒙古文和托忒体蒙古文。十六世纪末,满族又在蒙古文的基础上创造了满文。元代畏兀儿文使用的范围并不限于畏兀儿地区,随着蒙古征服者的扩张,金帐汗国、察合台汗国都把畏兀儿文作为官方文字之一来使用。明代的帖木儿帝国也使用过这种文字。直至十七世纪(康熙年间),甘肃酒泉还用畏兀儿文刊刻佛经,清初朝廷致新疆地区的官方文书也用这种字书写。可以说畏兀儿人的文化(回鹘人,以及后来的西州回鹘人)对于我国北方广大地区的影响是深远的、有特色的和显而易见的。

畏兀儿与维吾尔关系

在现有的史料支持下,将两者说成有传承的关系应该是极不严谨而且错误的。同时,因为百度百科的影响,造成的谬误和影响也是不可小视的。 首先,畏兀儿不是维吾尔。这两者在族源上是有巨大差别的。畏兀儿的族源是蒙古草原上下来的回鹘外九族的仆固、浑等部落和一部分内九族组成的部分回鹘人。维吾尔的族源是产生于现在吉尔吉斯楚河流域的西突厥库耶私部落和西突厥咽唛部落,由于这两个部落较早依昄伊斯兰教并且首先于唐朝末年占领喀什,才使伊斯兰教大规模进入新疆地区。后来伊斯兰教不断通过圣战消灭新疆佛教徒,乃至畏兀儿(西州回鹘)灭亡并东迁至甘肃,这是元明两代历史里写明的。真正的畏兀儿人作为佛教徒,大规模内迁至甘肃陕西、甚至是河南河北等地。因为与内地人文化相仿,这些畏兀儿人在明朝时就融入汉族社会了。少数牧区的畏兀儿融入藏族蒙古族或者被叫做裕固族。 其次,维吾尔的族名来源于1940年代,由于新疆某民族长期没有固定称谓,加之当年盛行的苏联式的民族甄别活动和建立民族加盟共和国的思潮。在知识界,有意给新疆该民族冠以维吾尔族的名号。一则有维系你我这一团结之意;二则追思当年与内地关系良好的古代畏兀儿人,希望新疆当期能如当年畏兀儿时期文明安定。其实这个特定民族在明朝叫做察合台人,在清朝叫做缠头回(分白帽、黑帽),他们自称也不是维吾尔,而是突厥。 最后,既然百度百科是一个知识性的项目,这又是一个关于古代文化历史的词条。请把畏兀儿留给不掺杂现实争议的古代文化吧,谢谢。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1 2:16: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