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未央宫
释义
1 西汉宫殿

未央宫,中国西汉皇家宫殿,如今位于今陕西西安西北约3千米处,当年位于西汉都城长安城的西南部。因在长乐宫之西,汉时称西宫。为汉高祖七年(前200)在秦章台基础上修建,同年自栎阳迁都长安。

简介

中国西汉皇家宫殿。今址位于今陕西西安西北约3千米处。当年位于西汉都城长安城的西南部。因在长乐宫之西,汉时称西宫。为汉高祖七年(前200)在秦章台基础上修建,同年自栎阳迁都长安。汉惠帝即位后未央宫基本建成,开始成为主要宫殿。惠帝元年至五年(公元前194~前190)修筑城墙。

组成

未央宫位于今陕西西安西北约3千米处,建于长安城西南角,为长安城地势最高之处。因在长乐宫之西,汉时称西宫。为汉高祖七年(前200)在秦章台基础上修建,惠帝即位后,开始成为主要宫殿,成为西汉诸帝的日常起居和办公场所。其周回二十八里。前殿五十丈,深十五丈,高三十五丈。宫内有宣室、麒麟、金华、承明、武台、钩弋殿等,另外还有寿成、万岁、广明、椒房、清凉、永延、玉堂、寿安、平就、宣德、东明、岁羽、凤凰、通光、曲台、白虎、猗兰、无缘等殿阁32。其殿台基础是用龙首山的土作成,殿基甚至高于长安城。由于其处西南,命名很可能是位于未(西南方)的中央宫殿之意。

宫名出处

未央一词出自诗经:"夜如何其?夜未央"。未央:未尽、未深之意。《长恨歌》:归来池苑还依旧,太液芙蓉未央柳。唐亦有宫名未央宫,然此未央划入长安城中,乃宫苑中之宫苑。

历史沿革

长安是中国西汉的都城,它是在秦朝兴乐宫的基础上增扩而成。北墙依渭水而建,南墙也依宫墙变化。城内的主要建筑是宫殿,其中长乐宫和未央宫最为著名。

汉未央宫是汉朝君臣朝会的地方。总体的布局呈长方形,四面筑有围墙。东西两墙各长2150米,南北两墙各长2250米,全宫面积约5平方公里,约占全城总面积的七分之一,较长乐宫稍小,但建筑本身的壮丽宏伟则有过之。

据记载,四面建宫门各一,唯东门和北门有阙。宫内有殿堂四十余屋,还有六座小山和多处水池,大小门户近百,与长乐宫之间又建有阁道相通。今日发现的建筑遗迹,有位于中央的前殿,前殿基坛东西宽约200米,南北长约350米,最高处15米,的所在。据勘测,前殿居全宫的正中,其基坛是利用龙首山的丘陵造成的。第二号宫殿遗址在前殿之北,第三号宫殿遗址在前殿之西北,均为建于夯土台上的组群建筑,各有门殿多重。据出土遗物推断,前者为后妃居住的后宫,后者属宫廷的官署。较为特殊的是,二号宫殿的夯土基下掘有地道多条,其墙立壁柱,墙面则涂草泥抹白灰,地面铺以条砖。

据史料记载,未央宫建于长乐宫修复后不久,是汉高祖称帝后兴建,由刘邦的重臣萧何监造。自未央宫建成之后,汉代皇帝都居住在这里,所以它的名气之大远远超过了其他宫殿。在后世人的诗词中未央宫已经成为汉宫的代名词。整个宫殿由承明、清凉、金华等40多个宫殿组成。南部正门以北偏西建未央宫前殿,现在汉未央宫的遗址仍存有当时高大的夯土台基。

主要建筑

未央宫,宫内的主要建筑物有前殿、宣室殿、温室殿、清凉殿、麒麟殿、金华殿、承明殿、高门殿、白虎殿、玉堂殿、宣德殿、椒房殿、昭阳殿、柏梁台、天禄阁、石渠阁等。其中前殿居全宫的正中,基坛南北长约350米,东西宽约200米,北端最高处约15米,据说是利用龙首山的丘陵造成的。据历史书籍的记载,未央宫的四面各有一个司马门,东面和北面门外有阙,称东阙和北阙。当时的诸侯来朝入东阙,士民上书则入北阙。

汉长安宫殿是中国历史上存在时间最长的宫殿:在汉高祖刘邦之后,王莽政权、西晋、前赵、前秦、后秦、西魏、北周都以此作为中央政府的行政枢纽,直至隋末被毁.。而西汉的许多重大历史事件曾经发生在这里:张骞从这里出发开辟丝绸之路;美女王昭君在这里自愿行出塞,和亲匈奴;赵飞燕曾居住于此。

未央宫遗址

位于未央宫乡西马寨以北、大刘寨以西、卢家口以东。汉高祖刘邦称帝后七年(公元前200年)始建。由萧何监督工程,为皇帝朝会之处。50年代至90年代,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汉城工作队多次发掘,未央宫平面呈方形,四面各有一门,周筑围墙,东、西两墙各长2150米,南、北两墙各2250米,周长合汉代21里,面积约5平方公里,占汉长安城总面积1/7左右。东、北两门外有阙,称为东阙和北阙。据文献记载,宫内主要建筑有前殿、宣室、温室、清凉、麒麟、金华、承明、高门、白虎、玉堂、宣德、椒房、昭阳、柏梁等殿和天禄、石渠两阁等,共40余座。

未央宫在西汉之后是新莽、西晋、前赵、前秦、后秦、西魏、北周等七个朝代的理政之地,使用时间达360多年。

前殿遗址 前殿是未央宫的主体建筑,居全宫中轴线南端夯土台基北部,至今残高达15米,南北长350米,东西宽约200米,有前、中、后三大殿,是利用南北向的龙首山丘陵修建的高台建筑。台基由南向北分为三层台面,中间台面是大朝正殿,凡皇帝登基,朝国群臣,皇家婚、丧大典大礼等均在此殿举行。前殿两侧有东厢、西厢;北部还有宣室殿和皇帝下朝后所居的非常室,以及清凉殿、温室殿等等。

官署遗址 距前殿西北880米,有一管理全国工官的官署遗址,西距未央宫西宫墙105米,发掘总面积9600平方米。围有夯土墙,围墙内有外壁柱,对称分布。除东墙外,其余三墙均有廊。墙外均置斜坡散水。院内中部有一南北的排水渠将其分为东西并列的两座院子。东院东西宽57米、南北长65.5米,有北、西两门,院内有两排共6座房屋。以南排西房面积最大,达215.04平方米。西院东西72.7米、南北65.5米,有两排共7座房屋。东、西院内均有天井、地漏、回廊等遗迹。

前殿西北400米处,又发掘一处官署遗址,高出地面1米多,发现有成排的柱础,内有封泥,是西汉皇室的少府或其所属的官府遗址,是执掌皇室钱财物品收入开支的管理机构。

椒房殿遗址 位于未央宫乡大刘寨村西180米处,是皇后居住的宫室。1981~1983年发掘探明,面积12392平方米,发掘回填仍作村民果园。遗址南部是大殿,北部是院落和小房子。发掘资料表明,有正殿、配殿、厢房及宫内暗道等建筑。

出土文物有汉代砖、瓦、瓦当等建筑材料,另外还有汉代铜器、铁器、兵器、工具、生活用品等。

麒麟阁遗址 麒麟阁,汉未央宫阁名。《庙记》云:“麒麟阁,萧何造。”《资治通鉴》卷二十七胡三省注:“麒麟阁,在未央宫中。张晏曰:‘武帝获麒麟时作此阁,图画其像于阁,遂以为名。’”甘露三年(公元前51年),汉宣帝“思股肱之美”,图画霍光、张安世、韩增、赵充国、魏相、丙吉、杜延年、刘德、梁丘贺、萧望之、苏武十一人像于麒麟阁,“法其容貌,署其官爵姓名”,“是以表而扬之”。中国古代图写功臣的画像制度即自此开始。麒麟阁遗址在今未央宫乡小刘寨西北。

天禄阁遗址 天禄阁,汉未央宫藏书阁名。西汉初由丞相萧何主持营建,位于未央宫北部,南距前殿730米。《三辅故事》载:“天禄、石渠并阁名,在未央宫北,以阁秘书”;汉武帝刘彻时“建藏书之策,置写书之官,下及诸子传说,皆充秘府”。天禄阁主要存放国家文史档案和重要图书典籍,为中国历史上最早的皇家图书、档案馆。汉成帝时,曾命著名学者刘向、扬雄等人在此阁进行过一次大规模的图书典籍的整理和校勘工作。“每一书成,向辄撰为一录,论其指归,辩其讹谬,叙而奏之”,并著有《别录》,故刘向被后人誉为中国目录学之鼻祖。刘向死后,其子刘歆秉承父业,总括群篇,撰成《七略》,为中国第一部图书分类目录。为纪念刘向的功绩,后人在此阁原址上修建了刘向祠。天禄阁遗址在未央宫乡天禄阁小学内,今尚有高约10米、边长约20米、底部呈正方形的夯土台基可见。并立有文物保护石碑一座。

石渠阁遗址 石渠阁,未央宫藏书阁名。西汉丞相萧何主持营建,位于未央宫的西北部,距天禄阁约520米。因阁下有石为渠导水,故名石渠阁。石渠阁是西汉时期国家最大的藏书阁。汉宣帝甘露三年(公元前51年)曾“诏诸儒讲五经同异”。《后汉书·翟酺传》载:“孝宣论六经于石渠,学者滋盛,弟子万数。”此阁为一座高台殿阁建筑,现仍有一南北65米、东西67米、高约8米的夯土台基可见。石渠阁遗址在未央宫乡小刘寨村西南、周家河湾村东。

柏梁台遗址 柏梁台,汉未央宫台名。汉武帝元鼎二年(公元前115年)春建。《三辅黄图》卷五载,柏梁台“在长安城中北阙内”。柏梁台铸铜为柱,是一座高达二十丈(合今约47米)的高台建筑,因此台建筑以香柏木为梁架,“香闻数十里”,故名柏梁台。又因台顶之上置有铜凤凰,故亦称为凤阙。柏梁台遗址在未央宫乡卢家口村,今村东仍有一高约7米的夯土堆遗址可见。

建筑现状

长安未央宫现在为中国西汉都城遗址。

2 京剧剧目

情节

考《西汉演义》,高祖伪游云梦,擒楚王韩信,降封淮阴侯。废置咸阳,赫赫功勋,付诸流水。无怪韩信之郁郁不乐,而羞与降灌为伍也。陈豨奉高祖命,平代州番寇,往辞韩信。韩信动以利害,嗾其起反,且约为内应。陈豨至代州,遂自立为王。高祖亲征之,委托吕后及丞相萧何监国。临行犹再三谆嘱,注意韩信之举动。韩信与陈豨两处,均有函札往来。家仆谢公箸,醉后漏言,韩信欲杀未果。谢公著迳至丞相府告变,吕后即与萧何定计,伪称高祖已杀陈豨,诱韩信入贺。至未央宫前。突出武士数十人,缚见吕后,宣以反状,证以家仆,斩于长乐殿钟楼之下,并夷其三族。后之人无不为之痛惜,当夫楚汉争衡之际,若非韩信赞助,高祖万万不能得天下。乃坐未安席,而擒之废之,且又杀之族之,高祖之不仁实甚矣,虽属吕后之主谋,高祖不有疑忌之心,不敢为此。焉知非高祖临行时,授意於吕后耶。《二十四史》中,残暴之君,指不胜屈,当推汉高祖为第一。

赵麟童、郭德纲等人均演唱过此剧目。

郭德纲版

未央深宫是禁地 相国~

尊一声相国听端的,楚平王无道行无义,败纲常父纳子的妻。

金顶撵改换银顶轿,吴香女改换马昭仪。

那一日平王射猎游春去。偶遇着国母皇娘泪惨凄,冲冲怒拔剑要斩费无极,

谁料想塌天祸起金瓜相击太子爷死的屈。

老忠良伍奢上殿把本启,怒恼了奸党动杀机。深宫设下一条计,

可怜他一家大小三百余口一刀一个血染衣!

子胥逃出樊城地,思亲叹国一夜就白了须。

出离了龙潭虎穴偶遇浣纱女,吹萧吴市换龙衣。

头一荐他与那专诸拜兄弟,鱼藏剑刺杀王僚谋社稷。

河东反了贼庆忌,二次保荐那要离。

要离为国断了臂,抛父母舍贤妻,

在这城头上短剑挥挥血凄凄,侠义数第一在那万古美名提。

三次保荐孙武子,校场演阵斩美姬。

吴国兴楚国衰,无道的昏王身已死,

伍子胥鞭碎平王尸,到后来吴越刀兵起,越王勾践为奴隶。

献出了美女叫西施,还有文仲与范蠡。

西施献媚做内细,那吴王夫差被色迷。

听信太宰贼伯嚭,吴王他杀了伍子胥

说什么忠良死得苦,道什么忠臣死得屈。

似这样汗马的功劳前功尽弃,难道我今天要学伍子胥,也要身首离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7 11:3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