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纬书 |
释义 | 汉代依托儒家经义宣扬符箓瑞应占验之书,相对于经书,故为纬书 中文名:纬书 七纬:易,书,诗,礼,乐,春秋,孝经 其他:尚书纬,诗纬,乐纬,孝经纬等 简介汉代以神学迷信附会儒家经义的一类书,其中保存不少古代神话传说,也记录一些有关古代天文,历法,地理等方面的知识.简称纬. “七纬”《易》﹑《书》﹑《诗》﹑《礼》﹑《乐》﹑《春秋》及《孝经》均有纬书,称"七纬"。纬书内容附会人事吉凶,预言治乱兴废,颇多怪诞之谈;但对古代天文﹑历法﹑地理等知识以及神话传说之类,均有所记录和保存。纬书兴于西汉末年,盛行于东汉,南朝宋时开始禁止,及隋禁之愈切。炀帝即位,搜天下书籍与谶纬相涉者皆焚之,其书遂散亡。纬书虽亡失殆尽,但散见于诸经注疏及为其他书籍所征引者不少,后代学者曾加以搜辑。明孙瑴辑有《古微书》,清马国翰有《玉函山房辑佚书》,其所辑纬书名目如下:《易纬》八种:《乾坤凿度》﹑《乾凿度》﹑《稽览图》﹑《辨终备》﹑《通卦验》﹑《干元序制记》﹑《是类谋》﹑《坤灵图》。 《尚书纬》《尚书纬》五种:《璇玑钤》﹑《考灵曜》﹑《刑德放》﹑《帝命验》﹑《运期授》。另有《尚书中候》十八篇。《诗纬》三种:《推度灾》﹑《泛历枢》﹑《含神雾》。《礼纬》三种:《含文嘉》﹑《稽命征》﹑《斗威仪》。《乐纬》三种:《动声仪》﹑《稽曜嘉》﹑《叶图征》。《春秋纬》十四种:《感精符》﹑《文耀钩》﹑《运斗枢》﹑《合诚图》﹑《考异邮》﹑《保干图》﹑《汉含孳》﹑《佐助期》﹑《握诚图》﹑《潜潭巴》﹑《说题辞》﹑《演孔图》﹑《元命苞》﹑《命历序》。另有《春秋内事》。《孝经纬》九种:《援神契》﹑《钩命诀》﹑《中契》﹑《左契》﹑《右契》﹑《内事图》﹑《章句》﹑《雌雄图》﹑《古秘》。 乾坤度乾度庖牺氏先文 公孙轩辕氏演古籀文 苍颉修为上下二篇,遽理微萌,始有熊氏。知生化柢,晤玆天心。念思慷,虑万源无成。既然物出,始俾太易者也。太易始著,太极成;太极成,乾坤行。老神氏曰:性无生,生复体,天性情,地曲巧,未大道,各不知其自性,乾坤既行,太极大成。黄帝曰:圣人索颠作天,索易以地,俯仰而象,近而物,浩而功,然而立。太古断元,圣人法地,极先生而设位,物成而丽诸形。错煸以文,改茹以鱼,兽以韦,上齿以,法物以,析以,运蓍以,王天下者也。太易变,教民不倦。太初而後有太始,太始而後有太素,有形始於弗形,有法始於弗法。极先元,见軏辙,像章流,立文以诂。息孙而後传授天老氏,而後传授於混沌氏,而後授天英氏,而後传无氏,而後传授中孙炎帝神农氏,中圣古法淳物,元造不足,益之器用,农谷衣。以饰,卑以饰足,而後传烈山氏,而後授三孙帝氏,次授老孙氏。公孙轩辕氏益之,法神器车符,文左武右,三器备。自上古及下帝孙,大熟。化演,设民弗倦,益物弗限。秘先之,囗阙接引。圣人显其机智。圣人曰:乾坤对,太易兴,设法軏,囗而息。智之易,八卦变,囗象囗,庶物老,天地限,以为则。庖氏先文乾囗囗。天门以为名,古有先文,未析真冥。太古文目。先元皇介而後有囗皇囗,而後有万形经,而後有乾文纬,而後有乾囗囗,而後有考灵经,而後有制灵图,而後有河图八文,而後有希夷名,而後有含文嘉,而後有稽命图,而後有坟文,而後有八文大籀,而後有元命包,一十四文大行。帝用囗皇囗与乾文纬,乾坤二囗囗,此三文,说易者也。元皇分,虽测问囗囗,术行大囗也。乾囗度,圣人颐,乾道浩大,以天门为名也。乾者天也,川也,先也,川者倚囗天者也。乾者乾天也,又天也,乾、先也。乾训健,囗健不息,日行一度。囗者开也,圣人开作度者,度、路,又道。圣人囗开天路,显彰化源。大天氏云:一大之物目天,一块之物目地,一囗之囗名混沌。一气分万囗,是上圣?破虚无,断气为二,囗物成三,天地之道不囗。黄帝曰:观上古圣,驱駧元化。劈棤万业,徒得为懋,训究体译。元肇颐浚澳作沐悬心,轮薄不息,以启三光,上飞籥风雨,下囗渀河沱,得元气,澄囗阳,正易大行,万囗生。 上古变文为字,变气为易,画卦为象,象成设位。 古文八卦古文天字,今为乾卦。重,圣人重三而成立,位得上下,人伦王道备?,亦川字覆万物。 古囗,地字,軵於乾,古圣人以为坤卦,此文本於坤囗度囗,後人益之,对乾位也。 古风字,今巽卦。风散万物,天地气?不通,由风行之,逐形入也,风无所不入。 古山字。外阳内?,圣人以山含元气,积阳之气成石,可感天,雨降石润然,山泽通元气。 古坎字。水情内刚外柔,性下不上,恒附於气也。大理在天潢篇。 古火字。为离,内弱外刚,外威内暗,性上不下,圣人知炎光不入於地。 古雷字。今为囗,动雷之声形,能鼓万物,息者起之,闭者启之。 古泽之,今之兑。兑泽万物,不有拒,上虚下实,理之泽万物,象断流曰泽。 者庖牺,圣人见万象弗分,卦象位囗,益之以三倍,得内有形而外有物,内为体,外为事,八八推荡,运造纵横,求索觅源,寻颐究性,而然後成。 大象八天,地,日,月,风,雷,山,泽。 立乾坤巽艮四门 乾为天门,圣人画乾为天门,万灵朝会囗生成,其囗囗囗。重三三而九,九为阳囗之囗,亦为天囗,天囗兼坤囗之成也,成而後有九。万形经曰:天门辟元气,易始於乾也。 坤为人门,画坤为人门,万物蠢然,俱受囗育,象以囗此。坤能囗厚迷囗,含和万灵,资育人伦,人之法用。万门?於地利,故曰人门;其囗广厚,迷体无首,故名无疆。囗生而六,六者纯囗,囗刚杀囗,配在天。坤形无囗,下从其上,故曰顺承者也。 巽为风门,亦为地户。圣人曰:乾坤成气,风行天地,运动由风气成也。上阳下囗,顺体入也。能入万物,成万物,扶天地,生散万物。风以性者,圣人居天地之间,性囗囗阳之道,风为性体,因风正圣人性焉。万形经曰:二阳一囗,无形道也。风之发洩,由地出处,故曰地户。户者牖户,通天地之元气,天地不通,万物不蕃。 艮为鬼囗门。上圣曰:一阳二囗,物之生於囗昧,气之囗於幽蔽。地形经曰:山者艮也,地土之馀,积阳成体,石亦通气,万灵所止,囗於囗门,言鬼其囗也。囗物囗於艮,艮者止也。止宿诸物,大齐而出,出後至於囗申艮囗如囗暗,不显其路,故曰鬼门。 庖牺氏画四象,立四隅,以定囗物。发生门,而後立四正。四正者:定气一,日月出没二,囗阳交囗三,天地囗正四。 立坎离?兑四正 月,坎也,水魄。圣人画之,二囗一阳,内刚外弱。坎者水,天地囗,周流无息。坎不平月,水满而圆,水倾而囗,坎之囗也。月者,阙,水道,圣人究得源囗,浰涉沦涟,上下无息。在上曰汉,在下曰囗,潮为浍,随气曰濡,囗阳囗礉为雨也。月囗精,水为天地信,顺气而潮,潮者水气来往,行险而不失其信者也。 日,离,火囗,正中而明,二阳一囗,虚内实外,明天地之目。万形经曰:太阳顺四方之气。古圣曰:烛龙行东时肃清,行西时囗囗,行南时大囗,行北时严杀。顺太阳实元,煖熯万物,形以鸟离。烛龙四方,万物向明,承惠煦囗,实而迟重。圣人则象,月即轻疾,日则凝重,天地之理然也。 雷木,囗,日月出入门。日出囗,月入於囗。囗为四正囗,形囗万物不息。圣人画二囗一阳,不见其体,假自然之气,顺风而行,成囗作烈,囗时而息,天气不和,囗能囗息;万物不长,囗能鼓养。万形经曰:雷、天地之性情也。情性之理自然。万形经论。 泽金水,兑,日月往来门,月出泽,日入於泽,四正之体。气正元体,圣人画之,二阳一囗,重上虚下实,万物燥泽,可及天地。怒泽能悦万形,恶泽能美,应天顺人。承顺天者,不违拒;应人者,泽滋万业,以帝王法之,故曰泽润天地之和气然也。 圣人索象画卦(以下略) 坤度庖牺氏先文 公孙轩辕氏演籀 苍颉修为下文 坤囗度者,太古变乾之後,次囗坤度,圣人法象,知元气隤委。固甲作捍颢。孕灵坤囗。圣人断元,偶然成地。积土形不骞囗,太极有,地极成,人极灵。如履薄厚,如资长极。天有太极,地有太囗。黄帝曰:天地宜囗阖,地道距水澈。女娲断定足,其隤一址。坤母运轴,而後大央氏、百庭氏、大元氏立坤元,成万物,度推其理,释译坤性,生育百灵,效法之道囗。 坤元十性(以下略) 易纬稽览图【卷下】 以三十六乘六爻,得二百一十六,少阳爻七。以二十八乘之六爻,得一百六十八。已上二囗合得三百八十四,因而倍之有七百六十八。假令坤六位老囗爻六,以二十四乘六爻,得一百四十四。少囗爻八,以三十二乘之六爻,得一百九十二。已上二囗合得三百三十六,因而倍之有六百七十二。囗乾坤二轨囗合,有一千四百四十。凡阳爻用六十四为法,囗得倍之。囗凡囗爻用五十六为法,囗得囗倍之。 推一百九十二爻。术曰:置六十四卦,折半有三十二,以六囗之,得阳爻一百九十二,囗爻亦一百九十二,合二囗得三百八十四。 又法,六爻以八乘之,得四十八,又八乘四十八得三百八十四爻也。 从伏羲天元甲寅已来,至大唐贞元年乙亥,积二百七十六万一千二百二十算。至元和年三月,二百七十六万一千二百三十一算。(以下略) 演孔图节。今据《郎顗传》 兴三百三十九岁,高祖?亥仲二季 阳嘉二季在戌仲十季。来季入季。是阳生酉仲,阴生戌仲,举 仲为言,囗初囗季也。酉仲为太初,戌仲为太始,雄雌巳代? 也。天开於子仲,以三节囗之,至酉仲?三百季,此纬云‘天 运三百岁,雌雄代囗。’其此义与!或据《乾坤凿?》?德之 ?,木金水火土德各三百四岁,则又一说。或据《囗乾图》‘ 三百季改宪。’谓岁星行天,一岁移一辰,率百四十四岁而? 一辰,若再?则又改?。此又一说。或又据天地?六?而为三 十,积?至於三百。十囗其囗,囗之极也。应阶桉天地?六。 《素问》《?志》《唐志》说各不同。《素问》谓天以六节, 地以?制,周天气六期为?,终地气?岁为周。?六合者,岁 三千七百二十,气为一纪,六十岁。千四百四十,气为一周。 《路史》苹注谓以六加?,则?岁而馀一气,故迁一位以承 六,则常六岁乃?天元之气。故六季周而复始。《?志》引 《传》曰:‘天六地?,?之常也’。又引《左氏》‘天?六 气,降生?味。’?六者,天地之中合。《困学纪闻》谓: 《左传》之说?《素问》说。?沿《?志》之说。此一义也。 顾《?志》先云‘天之中??,?为声。地之中?六,六为 律。’其意?以天?地六为中。又以天六地?为中之合。说不 衷於一?。《唐志》主大衍?以?六之中为合。又 ?以纬书,谓一月中?卦?天策,六候?地策。应阶谓?天地 之中合,当从《唐志》。若天地?六之?,则《左氏传》《素 问》《?志》义当两存耳。”正气为帝,间气为臣,宫商为姓,秀气为人。(以下略) 汉代“纬书”中的政治观念前言纬书将流行于两汉的“天人一体化”理论发展到极致。它把神、自然、人一体化:神自然化、人化;自然神化、人化;人神化、自然化。纬书中充满了“天人相副”、“天人感应”、“天人合一”的内容,用自然现象比附社会现象,为统治者制造神话,故成为封建君主制度的理论基础。 纬书以政治为中心,将天理想化和社会功能化,天既象征人事,又对人事作出主动反应,从而表达了纬书作者的均平、无为的政治理想,政治调整观及政治价值观,反映了中国古人的一种普遍的政治文化心态。 纬书在两汉思想文化领域,具有突出的地位,上自朝廷,下至民间以及知识、官僚界,都有广泛的影响。西汉后期、新莽和东汉前期,是它的发达期。从整体上看,纬书杂论阴阳五行、天人感应、天人合一、天文历法、地理、风俗、历史、占算之术等等,但其核心是论述社会政治问题。正因为如此,所以才引起朝野上下广泛重视。它既是俗文化,又是雅文化,在民间广泛流传,同时经官方删定,在很长时期又被列入官学。 “纬”同“谶”、“图”、“符命”源不同而合流。“纬”相对于“经”而言”。儒家有“六经”、“七经”,相应有“六纬”、“七纬”。早在西汉成帝、哀帝时已流行,李寻注“五经六纬,尊显术士”[1]。有的学者把董仲舒的《春秋繁露》等也视为纬书。 “谶”指预卜吉凶的隐语,早在春秋战国已流行。后来与“符命”结合在一起。“符命”主要讲天降瑞祥以及天象之学。“图”、“书”指《河图》、《洛书》。谶可以专指《河图》、《洛书》,又可作为上述诸项的通称,这些原本是阴阳家方术士的发明。 随着儒家与阴阳家、方术士的结合,“纬”、“谶”、“符命”、“图”、“书”揉合为一体,通称为“谶讳”或“讳书”。还有“图书”、“图纬”、“图谶”、“谶记”、“经谶”等称。谶纬属于儒家中的一个流派,与今文学相杂,难分难解,古文学家也每每有通谶纬的,如刘歆、贾逵均通谶纬。当时的许多经学家也兼通谶纬。 谶纬的主旨是维护封建秩序,但其中神意太浓,与王权每每发生冲突,三国以降,屡遭禁绝,隋以后几无完书。辑本有明孙谷的《古微书》、清黄?《汉学堂丛书》中辑谶纬55种、马国翰《玉函山房辑佚书》辑纬书40种、赵在翰辑有《七纬》。日本安居香山、中村璋八合辑《纬书集成》最为完备。 [1] 《汉书·李寻传》。 大一统专制主义的理论基础天人合一是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总观念。天人如何合一,各家各派各有独特的思路和论述。纬书的特点是杂糅诸家各派,没有统一的中心,也没有逻辑起点。勉强概括之,即神、自然、人混合性的一体化。神自然化、人化;自然神化、人化;人神化、自然化。这里的人不是一般的个人,仅指圣人、特异的帝王将相。 神、自然、人一体化之论,如:“中宫大帝,其尊北极星,含元出气,流精生一也。”[1] “天皇大帝,北辰星也,含元秉阳,舒精吐光,居紫宫中,制御四方,冠有五采文。”[2] “斗者,天之口舌。”“房心为天地之明堂。”“咸池曰五潢,五帝东舍也。”“轸南众星曰天库。”[3]星辰之间被钩筑成君臣关系。“太白之精下为风伯之神,主司刑。”[4] “地为山川,山川之精上为星辰,各应其州域,分野为国,作精神符验也。”[5]在这些著述中,所有的圣王以及孔子都是神种。具体而言,有的为“黑帝”、“白帝”、“赤帝”、“黄帝”、“苍帝”之种,有的为“龙种”,有的是“感天”而生,有的是“梦长人”而生,有的是感天之异象而生,有的是生宿下凡,连萧何也是“昴星精生”[6]。 神、自然、人一体化的方式,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几种: 其一,生成关系。宇宙万物是一个生成关系,但其元点,又不一致。 天生成万物,主宰万物:“天之为言,颠也。居高理下,为人经纬,故其字一大以镇之,此天之名义也。天之为体,中包乎地,日、月、星辰属焉。”“群阳精也,合为太乙,分为殊名,故立字一大为天。”[7]天是太乙神,又称天帝。“天皇大帝,北辰星也,含元秉阳,舒精吐光,居紫微中,制御四方。”“大帝冠五采,衣青衣,墨下裳,抱日月,日在上,月在下,黄色正方居日间,名曰五采。”[8] 元气生万物:“元气阖阳为天。”[9]“元者,端也,气泉。”“元气之阳为天精,精为日,散而分布为大辰。”[10]“元清气为天,浑沌无形体。”[11] 水生万物:“水者,天地之包口,五行之始焉,万物之所由生,元气之腠液也。”[12] 太易浑沌生万物:“夫有形生于无形,乾坤安从生?故曰:有太易,有太初,有太始,有太素也。太易者,未见气也;太初者,气之始也;太始者,形之始也;太素者,质之始也。气形具而未离,故曰浑沌。浑沌者,言万物相混成而未相离,视之不见,听之不闻,循之不得,故曰易也。”[13] 八卦生万物:“八卦之序成立,则五气变形,故人生而应八卦之体,得五气以为常,仁义礼智信是也。夫万物始出于震,震东方之卦也,阳气始生,受形之道也,故东方为仁。”[14] 以上所说的宇宙万物之“元”,各有异而又互相混杂,无法截然分开。 其二,天人同度,天人合一,天人相副,天制约人。 “天人同度,正法相受。天垂文象人行其事谓之教。教者,效也,言上为而下效也。”[15]“天有四表以正精魂,地有四渎以出图书。”[16] “天文地理各有所主,北斗有七星,天子有七政也。”[17]所设之爵位,三公、九卿以及官位均与天象相应。[18]刑罚也应天而来:“大辟之属二百象天之刑。”[19]人的身体器官也与天地相应。“人头圆法天。”“足方法地。”“五脏法五行。”“四肢法四时。”“九窍法九州。”“目以法日月。”“人有十八象,皆法之天也。”[20]“人之七孔内法五脏,外方五行,庶类气契度也。”[21]连十二生肖也体现天人相副:“此二十象稽之于天,度之于地,推于万物,象方之庶类,画天法地,是故为人取象于天地。”[22] 其三,宇宙数字化。这种观念在《易传》中已初步形成。董仲舒进一步提出“人副天数”,谶纬中把象数相推向极致,宇宙万物皆以数相应而相联系。“阳气数成于三,故时别三月,阳数极于九,故三月一时九十日。”“阴阳之性以一起,人副天道,故生一子。”[23]“三九二十七,七者阳气成,故虎七月易生。阳立于七,故其尾长七尺。斑斑文者,阴阳杂也。”[24] 这些论述极多,作为哲学高度概括,是《易·乾凿度》中所讲的:“大衍之数五十阂天下之物。”“五十”指日十干,辰十二,星二十八宿,由此而演化出整个万物及其数字结构。 其四,宇宙与观念、道德的组合。“三纲之义,日为君,月为臣,列星为民也。日以阳明,月以阴承化,行昼夜,星纪乃行,列星分布耀舒精。日者,阳之精,耀魄,光明所以察下也。”[25]“元气混沌,孝在其中。”[26]“君臣之义生于金,父子之仁生于木,兄弟之叙生于火,夫妇之别生于水,朋友之信生于土。”[27]“王者叙长幼,各得其正,则房心有德星应之。”[28] 纬书有关天人一体化的理论虽然十分驳杂,不成体系,但有一个基本精神却是一致的,这就是宇宙的统一性与泛必然性的观念。任何个体无不处于统一体系之中,无不是必然中的一环或附件。这正好成为君主一统专制的理论基础。 [1] 《春秋·文耀钩》。 [2] 《春秋·元命苞》。 [3] 《春秋·文耀钩》。 [4] 《河洛纬·龙鱼河图》。 [5] 《春秋·感精符》。 [6] 《春秋·佐助期》。 [7] 《春秋·说题辞》。 [8] 《春秋·合诚图》。 [9] 《河图纬·叶光纪》。 [10] 《春秋·元命苞》。 [11] 《春秋·说题辞》。 [12] 《春秋·元命苞》。 [13] 《易·乾凿度》。 [14] 《易·乾凿度》。 [15] 《春秋·元命苞》。 [16] 《河图纬·河图括地象》。 [17] 《春秋·合诚图》。 [18] 见《春秋·元命苞》。 [19] 《尚书·刑德放》。 [20] 《孝经·援神契》。 [21] 《春秋·元命苞》。 [22] 《春秋·元命苞》。 [23] 《春秋·元命苞》。 [24] 《春秋·考异邮》。 [25] 《春秋·感精符》。 [26] 《孝经·左契》。 [27] 《乐·稽耀嘉》。 [28] 《礼·含文嘉》。 君主专制主义精神政治观念是纬书的中心。在某种意义上,这是必然的。一方面,纬书是对经书的阐释与发挥,而经书是政治教科书与法典,这就决定了纬书也必然以政治为中心;另一方面,汉代的天人合一、天人感应的社会思潮重点不是自然科学,而是为了论证当时社会的合理性和如何调整社会关系,以趋吉避凶。纬书将这种思潮进行了彻底的发挥,直到庸俗、粗陋不堪的地步。 由于纬书极强的政治性,所以引起了统治者的极大兴趣,不仅被统治者视为官学,而且被视为“内学”,经书反而被降到“外学”的窘境。明帝令王苍正《五经》章句,以谶为准;章帝令曹褒撰礼典,杂《五经》谶记之文。统治者所以十分重视纬书,除了直接利用它为自己制造谶语神话之外,最主要的是它充满了王权专制主义精神。 贯穿于纬书中的一个基本内容,是造神,“天子皆五帝之精宝”[1],神化古来的帝王与刘邦,可谓纬书作者的新创造,新发明。在纬书作者的编造中,孔子这位旷世圣人几乎是汉家的先锋,为汉家而生,为汉家创制大义:“丘览史记,援引古图,推集天变,为汉帝制法,陈叙图录。”[2]“元丘制命帝卯(“刘”字简写)行。”[3]刘邦不仅是赤帝之后,而且早为孔圣人预定坐天下。汉家在一派神话中,变为历史的必然。当然,纬书不无反对汉家天下之言,但占主导地位的是为汉家制造神话。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中,神话是历史必然性与合理性的最好论证,反过来,制造神话又是为历史必然性和合理性提供了社会心理认同的依据。 在纬书中最能表现君主专制主义精神的是帝王职能的神化。帝王原太素,通天地,立“五始”,修德成化,统调阴阳,通神人,体历史。总之,天人合一,帝王为枢纽。 太素为宇宙之原,所以“反太素冥茎,盖乃道之根也”。“帝者得其根罧,王者得其英华,伯者得其附枝。”[4]与太素之根相合,既是成就帝王的条件,又是帝王的功能。 天地生万物,天子通天地:“天子之尊也,神精与天地通,血气与日月总。含五帝之精,天之爱子也。”[5]天子的精神和血气通天地,本身也就是天地的化身,天地的功能与天子的功能也就可以一体化:“五帝修名立功,修德成化,统调阴阳,招类使神,故称帝,帝之言 :也。”[6] “帝者承天立五府(五帝之庙)以尊天,重象。”[7] 帝王的功能有时又被神化为最原始的创造者:“黄帝受命有(又作“立”)五始。元者,气之始;春者,四时之始;王者,受命之始;正月,政教之始。”“元者,端也,气泉无形,以起有形以分,窥之不见,听之不闻。”[8]黄帝虽然是古帝王,其功能与“元气”为一,又比元气更丰富而多能。 基于上述诸因,帝王理所当然地成为人间秩序的起点和准则:“诸侯不上奉王之正则不得其位,正不由王出不得为正。”[9] 帝王与万物之“元”、“神”、“德”是一体化的。“孔子曰:皇象元,逍遥术,无文字,德明谥。”[10]其义即《春秋公羊传解诂·成公八年》所说:“德合元者称皇。”“德合天者称帝;《河》、《洛》受瑞。可放仁义,合者称王,符瑞应天,天下德归。”《春秋·文耀钩》云:“王者,德也,神所向德,人所乐归。”帝王既然与“元”、“神”、“德”一体化,自然就成为人间绝对权威。 等级制是君主专制主义的基础。纬书从不同方面论述了等级的普遍性与绝对性,人受制于天,天本身就是一种等级构成,人副天数,人间的一切也必然是等级结构。人本身就有“圣”、“愚”之分,“人与天地并为三才。天以见象,地以效仪,人以作事,通乎天地,并立为三。其精之清明者为圣人,最浊者为愚夫。而其首目手足皆相同者、有不同于常者则为禽兽矣”[11]。先验的圣、愚论是等级制重要的理论基础之一。《易·乾凿度》把六爻的排列视为社会等级的符号和表征:“终于上初为元士,二为大夫,三为三公,四为诸侯,五为天子,上为宗庙(郑玄注:宗庙,人道之终)。凡此六者,阴阳所以进退,君臣所以升降,万人所以为象则也。”等级原则无处不在,连乐器意调也与等级制相匹配。《乐·稽耀嘉》说:“八卦以乾为君,八音以磬为长,故磬之为器,其音石,其卦乾。乾位西北而天屈之,所以立辨(别)也。故方有西有北,时有冬有秋,物有金有石,分有贵贱,位有上有下,而亲疏长幼之礼皆辨于此。”把这些现象相匹相配,排列组合,实在风马牛不相及,然而在天人相副的氛围中,是可以使人折服的,而其精髓则是等级贵贱原则的普遍化和绝对化。《礼·稽命徵》对人的等级、生活方式的等级以及用物的等级作了详细具体的规定。祭祀、用物的等级化由来已久,纬书的新义在于进一步从天人一体化方面进行了论证。 等级制的基本精神是人身支配与被支配、占有与被占有、专制与被专制的关系。纬书从天制约人的角度,反复论证了君主专制的必然性。“天地成位,君臣道生。”[12]“三才之道,天、地、人也。天有阴阳,地有刚柔,人有仁义。法此三者,故有六位……天动而施曰仁,地静而理曰义,仁成而上,义成而下,上者专制,下者顺从。正形于人,则道德立而尊卑定矣。”[13]这类比附除了天人合一的方法论有某种合理意义外,在科学认识上可以说毫无道理。然而方法论常常比道理更能使人接受和认同。作者得出的“上者专制,下者顺从”、“尊卑定矣”的结论,像方法论一样,成为当然之论。《易·乾凿度》从“易”之变中肯定了易姓革命,但同时又论证了君臣之位是不变的。“不易者,其位也。天在上,地在下,君南面,臣北向,父坐子伏,此其不易也。”又说:“君道倡始,臣道终正。是以乾位在亥,坤位在末,所以明阴阳之职,定君臣之位也。”对于帝王,臣民自不待言,要顺从君:“臣者,坚也,守节明度修义奉职也。”[14]公、侯、伯、子、男各级贵族也须“皆上奉王者之政教礼法,统理一国,修身洁行矣”[15]。 纬书中的专制主义精神还表现在,用“一体化”方法论证社会指导思想与神、自然、人是互相渗透和互相体现的。 礼、乐是儒家思想的主干,纬书对礼、乐的神化格外显目。《礼·稽命徵》说:“礼之动摇也,与天地同气,四时合信,阴阳为符,日月为明,上下和洽,则物当如其性命。”“制礼作乐得天意则景星见”,“王者得礼之宜则宇宙生祥物”。礼同气、日月、阴、阳、神、鬼合为一体。 《乐·动声仪》对乐也用一体化精神作了极为独特的论证。乐始于“五元”(上元——天气;下元——地气;中元——人气;时元气——受气于天,布之广地,以时出入万物者也;风元气——物莫不以风成熟也)。“天有五音,地有六律”。五音各代表一种社会角色:宫——君;商——臣;角——民;徵——事;羽——物。五音又代表了不同的社会政治境况。十二个月各有一音律,为十二月律。人的五脏与五音相适;五音又与五星相应,与四时、阴阳、五行、四方相配。古代的圣王各有自己时代的乐章。这些论述近于胡诌,然而它的作用却是极为重大的。礼、乐体现着那个时代的社会秩序和精神,神化礼乐正是神化当时社会的基本制度。 仁、义、礼、智、信被儒家奉为“五常”,“五常”正是天地、阴阳、五行、五方的精神体现。《易·乾凿度》说:东方为仁,南方为礼,西方为义,北方为信,中央为智。“中央所以绳四方行也,智之决也。故中央为智。故道兴于仁,立于礼,理于义,定于信,成于智。五者道德之分,天人之际也。圣人所以通天意,理人伦而明王道也。昔者圣人因阴阳、定消息、立乾坤,以统天地也。”《诗纬》中讲:“木神为仁,金神为义,火神为礼,水神为信,土神为智。”《孝经·钩命诀》又有另一种配方:“性者,生之质,若木性则仁,金性则义,火性则礼,水性则智,土性则信也。” 汉代格外提倡孝。纬书对孝的论述同上述方法是一样的,这里须要说明一点:《孝经·左契》把孝视为元气混沌的本性之一,“元气混沌,孝在其中,天序日月星辰以自光,人序孝悌忠信以自彰”。 更为有趣、也更为荒唐的是,人的器官也被道德化、神化、天地化。《孝经·援神契》说:“肝仁、肺义、肾智、心礼、胆断、脾信,膀胱决难,发法星辰,节法月,肠法铃。人有十八象,皆法之天也。”又讲:“人头圆法天”,“足方法地”,“五脏法五行”,“四肢法四时”,“九窍法九州”,“目明法日月”。更令人莫明其妙的是器官之间都由道德加以联系而形成不同的功能。“脾仁故目视;肺义故鼻候;心礼故耳司,肾信故窍泻;脾智故口海。” 上述种种论述,以今人视之皆为大谬,然而在那个时代,却是被人们普遍接受和认同的。特别是“一体化”的方法论,成为理所当然的思维前提,它的意义是不可低估的。封建专制主义的精神不仅获得了合理的论证和说明,而且融于人们的肌体,成为人的器官的一种本能和功能。人,完全变成封建专制主义的工具和零件。只有了解了这一点,才能理解为什么谶纬之中常有对统治者的攻讦,而统治者们却仍把它作为圣学而加以尊崇。 如果以这种时代精神为背景去看未来的玄学精神,才能真正体味玄学的历史意义。 [1] 《春秋·演孔图》。 [2] 《春秋纬》。 [3] 《春秋·演孔图》。 [4] 《礼·斗威仪》。 [5] 《尚书·璇机玲》。 [6] 《春秋·运斗枢》。 [7] 《尚书·帝命验》。 [8] 《春秋·元命苞》。 [9] 《春秋·元命苞》。 [10] 《春秋·说题辞》。 [11] 《春秋·元命苞》。 [12] 《易·坤灵图》。 [13] 《易·乾凿度》。 [14] 《孝经纬》。 [15] 《春秋·元命苞》。 均平、无为的政治理想与政治调整在天人相应思维模式中有一个理所当然的思路,即把天理想化和社会功能化。天既像征人事,又对人事作出主动反应。在这种互动的论述中表达了纬书作者们的政治理想、政治调整和政治价值观念。 天帝是公正无私的,人间天子首先应效法此道。“帝者,天号;王者,人称。天有五帝以主名,人有三王以正度。”[1]“帝者,天号也。德配天地,不私公位称之曰帝。天子者,继天治物,致政一统,各得其宜,天父地母以养人,至尊之号也。”[2]另外一些纬书的“帝”与“天子”相近。《乐·稽耀嘉》说:“德象天地为帝,仁义所生为王。”总之,“公”是天子德性之首,“在政不私公位称之曰帝”[3]。人主必须遵循法天的原则施政、制度:“文王因阴阳,定消息,主乾坤,统天地。”[4]人主应像“露以润草”那样,“恩泽济万民”[5]。“大人者(按指天子),圣人之在位者也。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6] 帝王的责任就是致太平。“圣帝明王所以致太平也。”[7]“帝王奉命永治安。”[8]致太平之道就是均平和无为。 均平并不是平等或绝对平均,而是以等级差别为基础的协调和相对平衡。《乐纬·协图徵》对均平有一个轮廓性的描绘,要之有如下几点: 其一,实行井田。“圣人授民田”,每家一百亩。“以九顷,成八家。上农夫公九口,中者七口,下者五口,是为官者不足以奢,贫者无饥馁之忧。”《乐纬》对井田制还有另一种设计:“九家为井,八家共治,公田八十亩,已外二十亩为八家井灶庐舍。”这又为诸种井田说增加了一种新设计。 其二,实行“五均”。这里所谓五均与王莽的“五均”不同,是指“为官者虑贪;强者不侵弱;智者无诈愚;市无二价,万物同均,四时共得;公家有余,恩及天下”。 其三,尊卑各有等。君臣有差,上下皆次,衣服有制,明礼义、显贵贱,女工有差,男行有礼,宫室度量,章制有宜,大小有法,贵贱有差,上下有顺。 其四,崇公尚贤。“圣王法承天以定爵禄,爵禄者不能过其能。”“功成者爵贵,功败者刑罚。” 其五,刑罚得当。“圣王法承天以制刑,刑罚诛一动千,杀一威万,使死者不惧,生者不怨。” 均平是一种制度,无为则主要是政策。制度定下来,要实行无为而治。《春秋·运斗枢》讲:“若德命叙,伏羲、女娲、神农是三皇也。皇者天,天不言,四时行焉,万物生焉。三皇垂拱无为设言,而民不违道德。”[9]托孔子言曰:“政尚静而恶哗也。”《礼·含文嘉》说:“王者深礼之制,不伤财,不害民,君臣和辑,草木昆虫各蒙正性。” 均平、无为一方面是针对汉代当时的社会动荡和弊政而言的,另一方面,又是人们的一种超越朝代的政治理想,是封建时代颇流行的一种理想。所以它超出了政策范围,也超出了各家各派的局限,成为中国古人的一种普遍的政治文化心态。 理想源于天人合德,现实却又是一回事,常表现为天人相悖。纬书以及汉代思想家几乎一致认为,天人相悖的原因是由人造成的。“凡天象之变异,皆本于人事之所感,故逆气成象而妖星见焉。”[10] 人主失德、政乱会引起天象与自然变异。这类论述举不胜举,仅列数例以示其概:“帝淫*#,政失平,则月生足。”[11]“逆天道,绝人伦,当夏雨雪。”[12]“人君不好士,走马被文绣,犬狼食人食,则六畜谈言。”[13]“夫失礼,烦苛,则旱鱼螺变为蝗虫。”[14]“冤民系狱,十月不雨,言王者刑罚失平,民冤莫白,则旱魃为虐,滴雨不行。”[15] 人主失德、政乱、不公会造成社会动乱,同时也会引起整个自然界失序、失常。这种观念无疑对人主具有约束和谴责的积极含义,但是在谴责声中又夸大了人主的影响力。它的副作用之一,就是强化了对政治权威无限渴望的社会心理,甚是可悲! 与上述论述方向相反而方法相同的另一种观念是:天象变异预示着政治之变或对某政治行为的谴责。这就是天谴观。这是汉代普遍流行的一种观念,连反对谶纬的人,如王充、张衡,也深信不疑,只不过他们较为谨慎,所谓以“实证”为据。纬书的特点是用得太滥,利用天变异议政、传播谤言,为政治之变制造舆论等等。事关政治大事的比比皆是,略而不论,这里举几例以示其荒唐:“正月月蚀,贱人病,籴石四千……”“月犯房星,四足之虫多死,期不出年。”[16]以今人视之,荒唐自不待言,然而在当时,这种以天变为据的流行,是颇能赢得社会各界人士认同和信奉的。一个谶语,在某些时候可能胜过十万大军!这个问题留给历史学家去讲。 既然天变异根源在人、在人主,所以还是有补救之术的,这就是人主改邪归正。“夏震者,治道烦苛,徭役急促,教令数变,无有常法。”补救的办法是“举贤良,爵有功,务宽大,无诛罚则灾除”[17]。“人君政治休明,贤良悉用,无疑是件好事,然而其中也同样蕴藏着君主通天普救众生的观念。人们在规劝君主改邪时,把期盼完全寄于君主之身,从而使自己更渺小,君主更伟大。这种既怨恨君主又期盼君主的思维定势,使人们无法从君主崇拜中跳出来,实在是悲剧。 在政治调整中,最激烈的莫过于“革命”论了。纬书的作者从天命和历史说明了“革命”是不可避免的。没有永远不变的家天下。“自三皇以下,天命未去飨善,使一姓不再命。”[18]“天道煌煌,非一帝之功;王者赫赫,非一家之常。顺命者存,逆命者亡。”[19]“天道无常亲,常与善人。”[20]“天道无适莫常,传其贤者。”《易·乾凿度》在论述“易”的含义时,曾讲到“革命”的必要性。“君臣不变不能成朝,纣行残虐天地反,文王下吕(尚)九尾见,夫妇不变不能成家,妲己擅宠殷以之破。大任顺季享国七百,此其变易也。” “革命”易姓是历史不可避免的,甚至是规律。但革命的发生是有条件的,要之有如下几点: 其一,王之暴虐如桀纣,造成“天地反”之势。整个社会机制败坏,只有革命才能使天地之道正常运转。 其二,革命的承担者须有天意的瑞符兆示。如前面讲的文王有九尾狐之瑞。正如《春秋·演孔图》说的:“天子皆五帝之精宝,各有题叙,以次运相据,起必有神灵符记,使开阶立队。”纬书中对历史上“革命”的神灵符记的编造极为繁杂,也极为离奇,离奇正是神圣的象征。 其三,新王受命必改制。“王者三百所一蠲法”,“五帝异绪”[21]。《乐纬》讲天道的特点是“质”,地道的特点是“文”。质、文行之长久故有弊,须质、文互变,互补,故而有改制。 “革命”是改朝易姓,无疑意味着社会大变动。“革命”论是社会的一种普遍认识,连帝王本人也多不否认,但这并不是说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公开讲“革命”,这只有在社会危机之时,或允许议论,或禁之不绝。如果实行压制,“革命”论就会从朝堂走到社会、民间,乃至秘密流传。这种情况在西汉、新莽和东汉前期都有过充分的表现。 “革命”虽涉及改朝换代,但对基本制度只是一种调整手段。封建的基本秩序是不变的。这也就是《易·乾凿度》所讲的“易”而“不易也”。一句话,虽“革命”而不离君主专制体制之宗。这里再重复我们的一个基本看法:古代的“革命论”同民主论不是一个范畴中的问题,不可同日而语,然而作为政治调整,也可谓是激烈的了。 天人一体化是两汉时代雅俗共通的一种思维方式。纬书把这种思维方式发展到了极致,推向了极端。一至极端便不免于滥,然而在那个时代,人们并不以滥为滥,反而以为是一种深邃的道理。专制主义政治不仅需要理性的论证,更需要神性的装扮。纬书在这两方面都有它特殊的功用。 [1] 《尚书纬》。 [2] 《易纬》。 [3] 《尚书·璇机玲》。 [4] 《易·乾凿度》。 [5] 《春秋·元命苞》。 [6] 《易·乾凿度》。 [7] 《易纬》。 [8] 《易·辨终备》。 [9] 《诗·含神雾》。 [10] 《春秋·元命苞》。 [11] 《河图纬·秘徵》。 [12] 《诗·推度灾》。 [13] 《易·萌气枢》。 [14] 《易·九厄谶》。 [15] 《春秋·考异邮》。 [16] 《河图纬·帝览嬉》。 [17] 《易纬》。 [18] 《尚书·帝命验》。 [19] 《春秋·元命苞》。 [20] 《易纬》。 [21] 《春秋·保乾图》。 《真三国无双OL》中的纬书分类纬书属于辅助道具。 效果纬书的效果为:战斗后获得的义变为通常的2倍。 合成目前暂时无法合成纬书。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