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维特根斯坦传 |
释义 | 版权信息书名:维特根斯坦传 ISBN:9787308081528 作者:瑞·蒙克 定价:¥79.00 出版社:浙江大学出版社 简介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是20世纪西方最伟大的哲学家之一。本书即是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W.W.巴特利倾十年心血所著的关于维特根斯坦的传记,不仅以亲历四方所搜寻的第一手资料叙述了维特根斯坦神秘莫测的成长经历及其现代、新潮的哲学观点,而且也成功地勾勒出维特根斯坦特立独行的展现了出来;其间当然也包括了为世人所瞩目的他的同性恋问题。全书虽然描述了一个非凡的人”,但却去除了维特根斯坦头上的光环,使他实实在在地活在现实中,是一部读来给人以非同凡响感觉的优秀传记。 作者简介巴特利(William Warren Bartley,Ⅲ),1934年生于美国匹兹堡,曾就读于哈佛大学和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并在卡尔·波普爵士指导下完成博士学位论文。 巴特利先后任职于伦敦大学、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加利福尼亚大学、坎威尔和卡诺斯大学、剑桥大学、匹兹堡大学、斯坦福大学等校。其主要作品还有《卡罗尔的象征派逻辑》、《回归诺言》(先后被译成五种文字)、《道德与宗教》、《沃纳·艾哈德;一个人的转变》(est基金会创立者的传记,一本畅销书)等,是《泰晤士文学附刊》、《纽约书评》、《科学的美国人》、《评论》、《遭遇》等杂志的撰稿人。 巴特利是下列机构的成员:英国与新西兰的美国教育委员会、美国国会学习协会、美国哲学协会、德国交流学者协会、加利福尼亚大学人物研究会、est基金会、Danforth基金会、Vera and Walter Morris基金会、Thyssen基金会等。其广泛往来于美国、欧洲和东方各国作学术讲演。 目录致谢 序 第一部分 1889-1919 第一章 自我毁灭的试验场 第二章 曼彻斯特 第三章 罗素的爱徒 第四章 罗素的导师 第五章 挪威 第六章 火线之后 第七章 在前线 第二部分 1919-1928 第八章 印不出的真理 第九章 “一个纯农村的岗位” 第十章 走出荒野 第三部分 1929-1941 第十一章 第二次到来 第十二章 “证实主义阶段” 第十三章 迷雾散去 第十四章 一个新的开始 第十五章 弗朗西斯 第十六章 语言游戏:《蓝皮书和棕皮书》 第十七章 “投身行伍” 第十八章 忏悔 第十九章 奥地利终结 第二十章 不情愿的教授 第四部分 1941-1951 第二十一章 战时工作 第二十二章 斯旺西 第二十三章 这个时代的黑暗 第二十四章 一种面相的转变 第二十五章 爱尔兰 第二十六章 无所归属之民 第二十七章 故事终 附录:巴特利的维特根斯坦及加密札记 引注 书目选 索引 译者后记 文摘这种对二流演奏的无法容忍可能妨碍了胆怯的路德维希学习乐器,大概试一试都不敢;直到三十多岁他才学习演奏单簧管,那是教师培训的一个环节。幼年时,他以别的方式让自己得到赞美和喜爱——正确无误的礼貌、对他人的感受力和乐于助人。无论如何,他放心地知道,只要自己显出对工程的兴趣,就总能得到父亲的鼓励和称赞。 日后他强调自己童年的不快乐,但在家人的印象里他是个满意快活的男孩子。这一反差无疑是前述他少年时反思诚实的症结所在。他考虑的不诚实并非琐碎的那种——比如偷了东西却否认——而是更微妙的一种,例如对人说某些话,因为那话是受期许的,而非因为那是真话。他之异于兄弟姐妹,部分就是他愿意屈从这种形式的不诚实。起码他后来是这么认为的。他记住的一个事例是哥哥保尔病倒了。家人问保尔想起床,还是想在床上多躺一会儿时,保尔平静地回答更想躺在床上。“而在同样的情况下,”路德维希回忆道,“我没说实话(说的是想起床),因为我害怕周围的人对我有不好的看法。” 敏感于别人的不好看法是他记得的另一事例的要旨。他和保尔想加入一个维也纳体操俱乐部,但发觉它(跟当时多数这种俱乐部一样)只接受“雅利安”血统的人。他打算隐瞒犹太背景以获得接纳;保尔则不。 根本上,问题不在于是否在所有情况下讲实话,而在于是否压倒一切地要求自己是真实的——是否应当不顾相反的压力坚持做自己。对保尔来说,由于汉斯死后卡尔的心意转变,这个问题容易些了。他被送去文法学校,此后的人生都在从事音乐事业——他的天生爱好。路德维希的情况更复杂些。要顺从别人愿望的压力已成了同样外在的和内在的。担负着这种压力,他听任大家认为,他天生爱好的是可训练他从事父亲的钟意职业的技术性事务。私下里他觉得自己对工程“既无感觉也无天分”;但在这种情形下,家人则很合理地认为两样他都具备。 林茨的实科中学并未办成训练未来工程师和实业家的可靠基地。若说它还有点名气,那是因为它是阿道夫·希特勒的世界观的温床。事实上希特勒是维特根斯坦在那儿的同辈,而且(如果《我的奋斗》可信)正是这所学校的历史老师利奥波德·波奇第一次教希特勒把哈布斯堡帝国看做一个“堕落的王朝”,教他分辨忠于哈布斯堡的绝望的王朝爱国主义和(对希特勒来说)更动人的泛日耳曼运动的民粹主义的国家主义。希特勒跟维特根斯坦几乎完全同龄,但在学校却低两届。他俩在那里的日子只有1904-1905年的一年重合,之后希特勒就因成绩糟糕被迫离校。没有证据表明他俩有任何交涉。 1903年到1906年,维特根斯坦在这所学校呆了三年。他在校的成绩单还找得到,从上面可看出总体上他是个相当糟的学生。如果把学校用的五个科目等级换算成A到E,那么他在校时只得过两次A——两次都是宗教课。大多数科目他拿的是C或D,偶尔在英语和自然史上进到一次B,一次在化学上退到了E。如果非要说他的成绩有什么特点,那就是科学和技术科目比人文科目更差。 他糟糕的成绩或许部分源于在学校的不快乐。有生以来第一次在家庭的特权环境之外生活,他发觉在工人阶层为主的同学里交朋友并不容易。头一次见面他就被他们粗俗的举止吓着了。“Mist!”(“大便!”)是他的第一印象。对他们来说,他像是(其中一人后来对他姐姐赫尔米勒说)从另一个世界来的。 |
随便看 |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