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维克多
释义

维克多·雨果(Victor Hugo,l802~1885),法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作家之一,法国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领袖。他的一生几乎跨越整个19世纪,他的文学生涯达60年之久,创作力经久不衰。他的浪漫主义小说精彩动人,雄浑有力,对读者具有永久的魅力。其代表作是:《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等长篇小说。

中文名:雨果

别名:维克多·雨果

国籍:法国

出生日期:1802年2月26日

逝世日期:1885年5月22日

职业:文学 小说家

毕业院校:法兰西学院写

主要成就:法国文学史上一位重要的作家

代表作品:《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笑面人》,《颂诗集》《心声集》

维克多(Victor)

历史背景

在爱尔兰的基督教是由圣派屈克(St. Patrick)布道而广行的,而圣派屈克的启示天使就是维克多。当时是在罗马帝国末期的时期,圣派屈克在十六岁以前都是在罗马生活,受到启示要回到爱尔兰布道,而中途却被英吉利的基督徒拐走作为奴隶,故事中他脱逃的方法呈现了超自然的现象,即被解释为维克多的帮助,后来他逃到了法国,受到了维克多的试炼,才能再回到爱尔兰布道,在历史上留名。(这是解释“圣派屈克”,不是在解释维克多。)

维克多·雨果

背景简介

雨果1802年生于法国东部的贝尚松城。祖父是木匠,父亲是共和国军队的军官,曾被拿破仑的哥哥西班牙王约瑟夫·波拿巴授予将军衔,是这位国王的亲信重臣。

雨果天资聪慧,9岁就开始写诗10岁回巴黎上学,中学毕业入法学院学习,但他的兴趣在于写作,15岁时在法兰西学院写的《读书乐》受到法兰西学院的奖励,17岁在“百花诗赛”得第一名,20岁出版诗集《颂诗集》,因歌颂波旁王朝复辟,获路易十八赏赐,以后写了大量异国情调的诗歌。以后他对波旁王朝和七月王朝都感到失望,成为了共和主义者,他还写过许多诗剧和剧本。写有大量具有鲜明特色并贯彻其主张出小说。

生平

1827年,雨果发表剧本《克伦威尔》及其序言。剧本虽未能演出,但那篇序言却被认为是法国浪漫主义的宣言,成为文学史上划时代的文献。它对法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发展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1830年,雨果的剧本《欧那尼》在法兰西大剧院上演,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确立了浪漫主义在法国文坛上的主导地位。

《欧那尼》写的是16世纪西班牙一个贵族出身的强盗欧那尼反抗国王的故事,雨果赞美了强盗的侠义和高尚,表现了强烈的反封建倾向。

1830年7月,法国发生了“七月革命”,封建复辟王朝被翻了。雨果热情赞扬革命,歌颂那些革命者,写诗哀悼那些在巷战中牺牲的英雄。

1831年发表的《巴黎圣母院》是雨果最富有浪漫主义小说,也是他的代表作之一。小说的情节曲折离奇,紧张生动,变幻莫测,富有戏剧性和传奇色彩,表现了雨果对封建政府和教会的强烈憎恨,同时也反映了他对下层人民的深切同情。

“七月革命”之后,法国建立了以金融家路易·菲力浦为首的大资产阶级统治的“七月王朝”。七月王朝不断对雨果进行拉拢,1841年雨果被选入法兰西学士院,1845年,路易·菲力浦封他为法兰西贵族世卿,还当上了贵族院议员。雨果创作中的斗争热情减弱了,1843年,他写了一个神秘主义剧本《卫戍官》,上演时被观众喝倒彩,遭到了失败。雨果为此沉默了将近10年没有写作。

1848年6月,巴黎人民举行革命,推翻了七月王朝,成立了共和国。开始雨果对革命并不理解,但当大资产阶级阴谋消灭共和国时,雨果却成了一个坚定的共和主义者。1851年12月,路易·波拿巴发动政变,雨果参加了共和党人组织的反政变起义。路易·波拿巴上台后建立了法兰西第二帝国。他实行恐怖政策,对反抗者无情镇压。雨果也遭到迫害,不得不流亡国外。 流亡期间,雨果一直坚持对拿破仑三世的斗争,他写政治讽刺小册子和政治讽刺诗,猛烈抨击拿破仑三世的独裁统治。这时期,他先后发表了长篇小说《悲惨世界》、《海上劳工》和《笑面人》。1870年普法战争爆发,法国在色当兵败之后,普鲁士军队直逼巴黎。在这国家危亡的紧要关头,雨果在流亡了19年之后回到了祖国。他到处发表演讲,号召法国人民起来抗击德国侵略者,保卫祖国。他还用他的著作和朗诵诗歌得来的报酬买了2门大炮,表现了崇高的爱国精神。

巴黎公社起义时,雨果并不理解这次革命。但当公社失败后,反动政府疯狂镇压公社社员时,雨果又愤怒谴责反动派的兽行,他呼吁赦免全部公社社员,并在报纸上宣布将自己在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的住宅提供给流亡的社员作避难所。为此,他的家遭到反动暴徒的袭击,他自己险些丧命,但他仍然坚持自己的立场。

无缘诺贝尔

1885年,雨果逝世。法国人民为这位伟大的诗人举行了国葬。他的遗体被安葬在专门安葬伟人的先贤祠。

首届诺贝尔文学奖颁发于1901年,但雨果死于1885年5月22日,所以尽管他的文学成就很高,可还是无缘诺贝尔。

大事记

1802年2月26日生于法国东部的贝桑松城(Besancon)。

1819年 同浪漫诗人维尼等人共同创办《保守文艺双周刊》。于期刊发表第一首诗。 1822年编成第一本诗集《颂歌与杂诗》。与艾德娜在圣苏比士大教堂结婚。

1825年 被授与荣誉勋章,参加查理十世的加冕典礼。1827年发表韵文剧本《克伦威尔》和著名浪漫主义宣言,成为浪漫主义运动领袖。

1831年完成浪漫主义文学杰作、长篇小说《巴黎圣母院》(即钟楼怪人)。

1841年 被选入法兰西学院,公开表示拥护君主立宪制度。

1843年 剧本《老顽固》(Les Burgraves)失败及女儿列欧波汀意外死亡,停止新作,转向政治舞台。

1845年 晋身贵族,封为雨果伯爵。

1848年 创办《大事纪报》。

1850年 被捕入狱,雨果化名兰文逃离巴黎。1851年 路易˙波拿巴发动政变宣布帝制,雨果被迫流亡国外。 1853年 充满讽刺政治意味的诗集——《惩罚集》出版。

1862年 出版不朽的名著长篇社会小说《悲惨世界》。

1868年 雨果夫人艾德娜去世。

1870年 第三共和政府成立,结束十九年的流亡生活,回到巴黎。

1871年 当选国民大会代表。

1876年 雨果当选参议员。

1883年 完成《世纪的传奇》第三卷。

1885年 5月22日,病逝巴黎。 6月1日,雨果灵榇置于凯旋门下,供万民瞻仰,旋葬于巴黎伟人墓园。

主要作品

1827: 《克伦威尔》(Cromwell) (剧本)

1829:《东方诗集》(les Orientales) (诗)

1830:《欧那尼》 (Hernani) (戏本)

1831:《巴黎圣母院》(即《钟楼怪人》)(Notre-Dame de Paris) (小说)

1838:《吕布拉》(Ruy Blas) (剧本)

1853:《惩罚集》 (les Chatiments) (诗)

1856:《沉思集》(les Contemplations) (诗)

1862:《悲惨世界》(les Miserables) (小说)1869:《笑面人》(L’Homme qui Rit) (小说)

1859-1883:《世纪传说》(la Legende des siecles) (诗)

1874:《九三年》(Quatre-Vingt-Treize) (小说)

《巴黎圣母院》

《巴黎圣母院》(1831)是雨果第一部大型浪漫主义小说。它以离奇和对比手法写了一个发生在15世纪法国的故事:巴黎圣母院副主教克罗德道貌岸然、蛇蝎心肠,先爱后恨,迫害吉卜赛女郎爱斯梅拉尔达。面目丑陋、心地善良的敲钟人卡西莫多为救女郎舍身。小说揭露了宗教的虚伪,宣告禁欲主义的破产,歌颂了下层劳动人民的善良、友爱、舍己为人,反映了雨果的人道主义思想。

《笑面人》

《笑面人》发表于1869年 小说有着和巴黎圣母院一样的美丑对比。主人公格温普兰出生贵族,但因宫廷内的勾心斗角,小时候被毁容。后来被民间艺人"熊"(或音译"乌苏斯")收养。所以说,格温普兰是人民的儿子。后来小说峰回路转,格温普兰命运大起大落,可是因为爱人“女神”(音译"蒂")的病逝,彻底绝望,投河而去。《笑面人》的创作标志着作者向现实主义迈出了一大步。

《悲惨世界》

《悲惨世界》最能代表雨果的思想艺术风格,他以卓越的艺术魅力展示了资本主义社会奴役劳动人民、逼良为娼的残酷的现实。然而,作家深信唯有道德感化是医治社会灾难的良方。小说虽不乏现实主义因素,但就人物形象的塑造、环境的描写,象征和对比手法的运用等方面而言,仍然是一部浪漫主义的杰作。

《九三年》

《九三年》 是雨果最后一部小说。小说的两个对立人物,革命派郭文和保皇派郎特纳克侯爵是雨果的又一善恶对比。郭文在捕获郎特纳克侯爵之后,因念郎特纳克侯爵救了三个孩子,竟不惜把自己送上断头台,而放走了敌人头子。这种安排,最能体现雨果对慈悲为怀,对纯洁良心的信仰。 《巴黎圣母院》和《悲惨世界》多次被拍成电影,在世界上广为流传,成为经典之作。

作品简介

雨果的诗歌

雨果在半个多世纪的创作生涯中,一共写下了26部诗集。在世界诗歌史上,雨果应该占有着一个突出的席位,因为他的诗歌给我们展示了一个“人类基本感情的雄辩的和普通的形象”,他心中“拥有政治的和社会的神话”( 埃唐·皮孔《世界文学史》)。

1、基本主题:

对自由的向往;对民族解放运动的热情支持;对暴政的揭露与反抗;对贫富分化的现实的关注;对重大历史事件的严正态度;对人生、爱情、自然景色的感叹与歌颂等。

2、艺术成就:

(1)开拓了诗歌领域,无论抒情、讽刺、写景、咏史,还是哲理沉思,写来都得心应手;

(2)富于激情,时而庄严凝重,时而气度恢宏,风格豪放阔大,洋洋洒洒;

(3)将对比原则用于诗歌创作,如意象比照、用相反词语、结句出人意料,对比强烈;

(4)善用同位语隐喻,如“心灵一牝狼”、“欧洲一巨人”,将抽象概念和具体意象相结合,产生新的含义,与象征手法一脉相通;

(5)想象力丰富,伊甸园的瑰丽、东方之夜的辉煌,都写得五光十色,连无生命的东西也具有生命形态;

(6)语言丰富多采,韵律运用自如,能以牧歌写情诗,以颂歌写哲理沉思,与象征派和巴那斯派直接相通。

3、雨果诗歌欣赏

半睡

暗影沉冷的气息充盈住房,

夜已深,万籁俱静,黑暗的形

在入睡者身旁来回游荡。

当我化为物,我感到

身边之物变为人,

我的墙是一副面孔,在探望灰暗天空,

《巴黎圣母院》

《巴黎圣母院》是雨果浪漫主义小说的代表作和雨果小说创作的里程碑。

1、内容梗概:

流浪艺人爱丝梅哈达是一位美丽动人、心地纯洁的吉卜赛少女。当她在巴黎圣母院前格雷弗广场载歌载舞欢度“愚人节”时,圣母院副主教克罗德对她动了淫心,当即指使他的养子、圣母院畸形敲钟人伽西莫多去劫持少女。少女被正在巡逻的国王卫队长弗比斯救下,她随即爱上了这个轻浮而又负心的军官。伽西莫多被鞭打示众,口渴如焚,少女出于同情,将水送到他的嘴边。当爱丝梅哈达与弗比斯幽会时,克罗德扮作妖魔刺伤了弗比斯,并嫁祸于爱丝梅哈达。爱丝梅哈达因此被判绞刑。爱丝梅哈达宁死也不愿屈从于克罗德的淫威,拒绝了克罗德的以贞操换生存的无耻要挟。行刑之日,伽西莫多从法场上将少女抢入圣母院楼顶避难,日夜守护着她。当法庭无视圣地避难权决定逮捕少女时,乞丐王国的流浪汉们闻讯攻打圣母院,国王下令镇压。混战之中,克罗德将少女劫出圣母院,再次逼迫她屈从自己的淫欲。遭到拒绝后,克罗德将少女交给了追捕的官兵,亲眼看着少女被绞死。绝望的伽西莫多认清了克罗德的真面目,将他从楼顶上推下摔死,自己则抱着少女的遗体默默死去。故事离奇曲折,充满悬念,感情充沛。情节经常中断,小说中常夹杂大量非小说因素,插入大量议论。

2、人物形象:

(1)爱丝梅哈达——善与美的象征

爱丝梅哈达是雨果塑造的理想人物,是人性美的象征。她纯洁善良,酷爱自由,热情豪爽,品格坚贞。她从内心的善良愿望出发对待任何人。对于误入乞丐王国的诗人甘果瓦,她挽救了他的生命;她还不计前嫌送水给受刑时的伽西莫多;她对爱情抱着至死不渝的信念,丝毫不怀疑心上人的背叛,不允许别人说一句他的坏话;面对克罗德的淫威,她宁死不屈。她的被毁灭,是对封建专制残酷统治和教会邪恶势力的有力控诉,同时也唤起了人们对真善美的追求。

(2)伽西莫多

伽西莫多是雨果理想中“善”的化身,是雨果根据美丑对照原则创造的人物形象。他外表丑陋,受尽嘲弄,但内心崇高,是一个富有正义感、富于感情的人。他对爱丝梅哈达的爱慕是一种混合着感激、同情和尊重的柔情,一种无私的、永恒的、高贵质朴的爱,完全不同于克罗德那种邪恶的占有欲,也不同于花花公子弗比斯的逢场作戏。雨果通过这一形象,树立起一个人类灵魂美的典型。这一形象还体现了善战胜恶,真诚战胜虚伪的理论。

(3)克罗德

克罗德是一个双重性格的人物。一方面,他是宗教恶势力的代表,道貌岸然,内心阴险毒辣,为满足自己的欲念不择手段:他出于淫欲指使伽西莫多劫持爱丝梅哈达;他出于嫉妒刺伤弗比斯却嫁祸于爱丝梅哈达;他因得不到爱丝梅哈达的爱情而将她置于死地。另一方面,他又是宗教禁欲主义的牺牲品,长久的禁欲扭曲了他的灵魂。他越是意识到自己失去了人间的欢乐,便越是仇恨世人,仇视世间一切美好的事物。这是小说中最有深度的人物。

3、主题(思想意蕴):

《巴黎圣母院》通过以15世纪巴黎社会生活为背景的历史陈迹的再现和三个主要人物的悲剧,暴露了邪恶的宗教势力的黑暗、封建专制司法制度的残酷,揭示了禁欲主 义压抑下人性的扭曲和堕落的过程,表达了作者对下层人民的深切同情,宣扬了博爱、仁慈的人道主义思想。

4、艺术特征:

《巴黎圣母院》是一部典型的浪漫主义小说,它的浪漫主义艺术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强烈的主观感情色彩。

作品中在表达作者真善美的主观理想,在每个人物身上注入了强烈的感情色彩,爱憎十分鲜明。

(2)成功地运用了对比原则。

美与丑,崇高与滑稽,悲剧因素与喜剧因素,善与恶,真与假等,组成了《巴黎圣母院》多层次、多序列的矛盾对照格局。

首先,场面之间的对比。小说在情节内容的安排上,将腐朽的封建王朝和高尚纯洁的“奇迹王朝”,两个法庭,两种审判,两个绞架,两个社会等进行对照描写。

其次,人物之间的对照。主人公爱丝梅哈达就是在与其他人物的对照中显示形象的完美的。她与伽西莫多对照,外貌一个奇美,一个奇丑,而心灵同样高洁;她和克罗德对照,一个纯洁善良,一个虚伪卑鄙。

再次,人物自身的对比。伽西莫多外貌的丑陋和心灵的美好的对比;弗比斯外表的潇洒和内心的丑恶的对比;克罗德外表的道貌岸然和内心的邪恶的对比。

通过这几种矛盾对照格局,小说实现了“丑就在美的旁边,畸形靠近着优美,丑怪藏在崇高的背后,美与恶并存,光明与黑暗相共”的浪漫主义美学原则,显示出了巨大的艺术感染力。

(3)其他鲜明的浪漫主义因素

小说通篇展现为典型的浪漫主义的非凡环境和场景(中世纪的巴黎和宗教狂欢场面,耸立着绞架的刑场,阴森的巴士底狱,使人意夺神骇的圣母院激战等)、非凡的人物(传奇性的克罗德,伽西莫多,爱丝梅哈达等)、曲折离奇的情节(克罗德对爱丝梅哈达的追逐迫害,爱丝梅哈达的身世经历等)以及强烈的戏剧性(充满悬念、大量的偶然因素和巧合,用对话来刻画人的内心世界)等。

《悲惨世界》(原名《苦难的人们》)

作者宣称力图“把一切史诗融合在一部高级的、终极的史诗中”,这部史诗表现“从恶到善、从非正义到正义、从假到真、从渴望到觉醒、从腐朽到生命、从兽性到责任、从地狱到上天、从虚无到天主。”

1、内容梗概:

小说共分五部,分别是:“芳汀”、“珂赛特”、“马吕斯”、“卜吕梅街的儿女情与圣安东尼街的英雄血”、“冉阿让”。小说故事发生在1815到1833年间。全书110多万字,中心人物是冉阿让。

贫苦的失业者冉阿让本是一个修树枝的工人,一直靠自己微薄的收入帮助姐姐养活七个孩子。失业后,为了七个孩子,他偷了一块面包,被判五年苦役。四次越狱未遂,被加重处罚,总共在监狱中度过了十九个年头。冉阿让终于出狱后徒步来到狄涅城,人们对待他“连狗都不如”,只有该城的主教米里哀热情地款待了他。但多年来所受到的不公正待遇激起冉阿让对社会的仇恨心理,使他偷走了主教的银餐具。被抓住后,主教又解救了他,并把自己最心爱的一对银烛台也送到他手上。冉阿让受到感化,从此立志行善。

冉阿让化名马德兰,在蒙特漪市大办福利事业,使该城迅速繁荣起来。在他的工厂里,有一个名叫芳汀的女工,受骗失身又遭遗弃,把私生女珂赛特寄养在巴黎附近一个酒店主德纳第家里。为了按时给自己的女儿寄去抚养费,她拼命工作,但不幸身世暴露,被工厂开除。芳汀只好沦为妓女,饱受侮辱。马德兰在芳汀病死前答应把她的女儿抚养成人。但不久他自己又因前案,被警官沙威逮捕。

1823年,被判终身苦役的冉阿让再次伺机逃出监狱,出重金从德纳第夫妇手中接走了珂赛特。他们来到巴黎,先隐居在贫民区,后为躲避沙威的追捕,冉阿让到修道院里当了工人,一直在此抚养珂赛特长大成人。

八年后,珂赛特和信仰共和主义的青年马吕斯发生了爱情,但遭到马吕斯祖父的坚决反对,马吕斯深感悲观失望。 1832年6月5日 ,巴黎爆发了轰轰烈烈的人民起义,出于对共和主义的信仰,也因为爱情上的失望,马吕斯参加了街垒战。冉阿让前来参加街垒战的救护工作,不巧遇上了混入起义者行列的密探沙威。冉阿让请求起义者让自己处决沙威,但他私下里却把沙威放走了。街垒战失败后,冉阿让通过下水道救出了昏迷中的马吕斯。在下水道出口,沙威发现了冉阿让,打算在冉阿让把马吕斯送回家后再将他逮捕。但是,冉阿让多年从善的人格力量,使沙威陷入极度的矛盾之中,最后,沙威投入塞纳河自杀了。

1833年初春,冉阿让成全了马吕斯和珂赛特的婚事。但当他主动向新婚夫妇说出自己的身世后,却遭到了他们的误解和疏远。冉阿让在孤独中日渐衰弱。最后马吕斯夫妇认识到了冉阿让德行的崇高和伟大,并前来看望他,但冉阿让此时已经衰老不堪了。在马吕斯和珂赛特的哭泣和拥抱中,冉阿让离开了这个悲惨的世界。

2、主题/思想意蕴(雨果人道主义思想的集中体现):

《悲惨世界》是雨果的代表作,这是一部以现实主义为基调的浪漫主义杰作。以宏伟的篇幅、磅礴的气势、深刻的内容,探讨了一系列社会问题,被誉为“社会史诗”。作品集中地体现了雨果的人道主义思想。

首先,作品对贫苦人们的不幸遭遇表示了深切的同情,对当时的社会进行了揭露和控诉。

在小说的作者序里,雨果提出了当时社会的三个迫切问题——“贫穷使男子潦倒,饥饿使妇女堕落,黑暗使儿童羸弱。”在作品中,对下层人民痛苦命运的描写占据了主要地位。冉阿让、芳汀、珂赛特以及街头流浪儿格夫罗舍,都属于这些不幸的人。他们受尽痛苦,遭遇到无情迫害,被社会所唾弃。雨果在描写他们痛苦的命运时,揭露了资本主义的尖锐矛盾和贫富悬殊的鸿沟。

其次,谴责了资产阶级的法律,指出资产阶级现存法律是低级法律,只会使罪犯重复犯罪,而人道主义才是高级法律,它能使罪犯弃恶从善、终止犯罪。

在《悲惨世界》中,雨果以冉阿让的经历为线索,抨击了资产阶级法律和习俗的虚伪反动,认为他们人为地制造黑暗,将人间变成地狱。一个纯朴的工人,为了饥饿的孩子而偷了一块面包,竟服了19年苦役。女工芳汀是一个贫苦和诚实的姑娘,被人骗诱后沦落到社会的底层,伪善残忍的资产阶级道德和法律竟剥夺了她工作和生存的权利,最后她被迫去出卖自己的肉体,终因贫病交加而死。雨果以极大的愤怒斥责了那个逼良为娼的资本主义社会。雨果还揭露了波旁王朝和复辟年代里政治混乱,道德沦丧,资产阶级损人利己、无恶不作的社会现象。小说中的德纳第夫妇可谓丧尽天良、十恶不赦。他们的形象集中地说明了这一现象。雨果因而将世俗资产阶级法律视作人间最低等的法律,它仅靠严厉的惩罚去消灭罪恶,不但达不到目的,反而会使一个想翻身的人继续堕落,会使犯罪加剧。只有饶恕、仁爱才是高级的法律,才能拯救人的灵魂,从根本上消除罪恶,因而被雨果视为改造社会的重要途径。作品中的米里哀主教就是这种高级法律的体现。冉阿让在他的感化下也以仁爱对待他人,有许多的善举和英雄行为。冉阿让的以德报怨,也最终使沙威“人性”复活,最后精神崩溃而投河自杀。

再次,作者还以满腔热情歌颂了共和党人的英勇斗争精神,表达了他的人道主义理想。

在《悲惨世界》中,雨果以酣畅淋漓的浓墨重彩描绘了共和党人起义,塑造了一系列共和党人的英雄形象。他们虽然都英勇地牺牲了,但是他们身上为人民而战的精神却永远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总之,雨果在《悲惨世界》里,以极大的艺术力量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中的下层人民受苦受难的悲惨遭遇以及资产阶级法律与人民为敌的本质。但作家又把“仁慈”、“博爱”当作一种医治社会弊端的灵丹妙药,充分表明了雨果人道主义的内在矛盾。

3、人物形象分析

(1)冉阿让

冉阿让是《悲惨世界》的中心人物。雨果通过这个人物坎坷不平的命运,显示了自己的悲愤、同情、爱憎和理想。冉阿让的性格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是他心灵上升又堕落的阶段。(偷窃——服苦役——获释——决心自食其力——重入社会受挫——萌生报复社会心理)第二阶段,是人性复苏阶段。(米里哀款待——以怨报德而偷银餐具——受感化——决心弃恶从善)第三阶段是人性复苏后的进一步发展,道德升华。(主动地舍己救人,完全利他。)最终成了一个人道主义和仁爱的化身,一个道德的圣者。(小说开头时冉·阿让刚刚走出服刑十九年的监狱,怀着对社会的刻骨仇恨。米里哀主教以德报怨的高尚行为,使他心头的坚冰开始融化。但人性刚刚开始复苏,心灵复又堕落,下意识地抢了一个扫烟囱的孩子的钱。但最终因牢记主教教诲,人性升华,由乐善好施的造福者上升到完全利他的高尚者,成为人道和慈爱的化身。)冉阿让这一形象最后所集中体现的人道主义者的一切美德,一定程度上具有明显的空想性质。

(2)米里哀

米里哀是被作家美化的一个基督教人道主义者,他教育和感化冉阿让,使他改恶从善。这一形象的意义在于阐明仁爱感化是改造社会的重要途径。

(3)沙威

沙威这一形象集中体现了资本主义社会法律的冷酷、刻板和残暴。作者通过这一形象,表达了对当时法律的憎恶和痛恨。但沙威最终的自杀,说明了道德感化的力量,以及他身上人性的复苏。

(4)其他人物

芳汀是女工悲惨命运的化身;童年珂赛特是被摧残被虐待的童工代表;德纳第夫妇是资本主义罪恶的象征。

4、艺术成就

(1)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有机结合。

《悲惨世界》是一部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作品。小说的很多章节,闪烁着现实主义的光辉,如冉阿让被迫害的经历、芳汀的悲惨命运,以及滑铁卢战役、1832年巴黎的街垒战等,都写得比较真实。警探沙威的形象,除了他最后的“人性复活”外,基本上也是现实主义的,但是《悲惨世界》里浪漫主义的特色,仍然十分鲜明。小说对一些人物如冉阿让、沙威和德纳第的描写,虽然有明显的现实主义因素,但同时他们又都是不寻常的人物。如冉阿让的超人的体力和惊人的自我牺牲精神,以及德纳第的许多恶行,都体现着这种特点。这些都是浪漫主义夸张手法的反映。

(2)情节安排上的浪漫主义色彩。

作者的浪漫主义手法,在小说的情节安排上也比较明显。作家力图使情节戏剧化,因此写了不少“非凡的”事件,如冉阿让攀上阿利雍号战舰的极高的横杠去救一个水手而自己投入海中,竟能从海底生还;冉阿让抱着珂赛特被警察追捕得走投无路的情况下爬高墙进入修道院,而碰到的人恰恰是自己救过命的割风老人。冉阿让躺在棺材里被抬出修道院,他从街垒上救出马吕斯,在巴黎下水道中碰到的人恰恰是德纳第等等,都是离奇的。跌宕的情节,紧张的气氛,极度的夸张,大量的巧合等,都具有鲜明的浪漫主义色彩。

(3)政论性。

《悲惨世界》也充满政论性的风格。雨果力图把自己的作品变成社会讲坛,因此不断亲自出来表达对一些问题的看法,力图在感情上影响读者,使之接受自己的观点。

(4)语言高昂、激烈、热情,叙述有史诗的风格。

小说的语言也表现出雨果的特色:高昂、激动和热情,经常运用多义词,富有隐喻性,有的句子类似成语格言。这些特点使这部小说的叙述具有一种崇高的史诗般的风格。

《悲惨世界》不仅在法国,而且在国外,都受到极高的评价。列夫·托尔斯泰认为它是法国当时最优秀的作品。高尔基曾这样赞美雨果:“作为一个讲坛和诗人,他像暴风一样轰响在世界上,唤醒人心灵中一切美好的事物。……他教导一切人爱生活、美、真理和法兰西。”

人物评价

资产阶级民主作家

雨果一生追随时代步伐前进,是法国文学史上一位重要的作家,也是19世纪前期积极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领袖,法国文学史上卓越的资产阶级民主作家。贯穿他一生活动和创作的主导思想是人道主义、反对暴力、以爱制“恶”,他的创作期长达60年以上,作品包括26卷诗歌、20卷小说、12卷剧本、21卷哲理论著,合计79卷之多,给法国文学和人类文化宝库增添了一份十分辉煌的文化遗产。雨果几乎经历了19世纪法国的一切重大事变。他从小崇拜法国早期浪漫主义作家夏多布里昂。1827年发表韵文剧本《克伦威尔》和《序言》(1827),“序言”被称为法国浪漫主义戏剧运动的宣言,是雨果极为重要的文艺论著。1830年他据序言中的理论写成第一个浪漫主义剧本《爱尔那尼》,它的演出标志着浪漫主义对古典主义的胜利。

法国文化先驱者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1861年,当雨果得知英法侵略者纵火焚烧了圆明园后发出了满腔义愤。他义正辞严地写道:“法兰西帝国从这次胜利中获得了一半赃物,现在它又天真得仿佛自己就是真正的物主似的,将圆明园辉煌的掠夺物拿出来展览。我渴望有朝一日法国能摆脱重负,清洗罪责,把这些财富还给被劫掠的中国。” 1885年5月22日,法国伟大的民族诗人、著名小说家维克多·雨果在巴黎与世长辞。100多年来,法国人民和世界各国人民一直缅怀这位伟大的法国文化先驱者。雨果的不朽名著《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九三年》等小说杰作至今为广大人民所喜爱。

名言

1、世界上最宽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阔的是人的胸怀。

2、未来将属于两种人:思想的人和劳动的人,实际上,这两种人是一种人,因为思想也是劳动。

3、在绝对正确的革命之上还有一个绝对正确的人道主义。

4、人的智慧掌握着三把钥匙,一把开启数字,一把开启字母,一把开启音符。知识、思想、幻想就在其中。

5、世人缺乏的是毅力,而非气力。

6、大胆是取得进步所付出的代价。

7、应该相信,自己是生活的强者。

8、艺术的大道上荆棘丛生,这也是好事,常人都望而怯步,只有意志坚强的人例外。

9、谁虚度年华,青春就要褪色,生命就会抛弃他们。

10、笑声如阳光,驱走人们脸上的冬天。

11、勉强应允不如坦诚拒绝。

12、释放无限光明的是人心,制造无边黑暗的也是人心。

13、书籍是造就灵魂的工具。

14、人,有了物质才能生存;人,有了理想才谈得上生活。

15、脚步不能达到的地方,眼光可以到达;眼光不能到达的地方,精神可以飞到。

16、多办一所学校,可少建一座监狱。

17、生活就是面对微笑。

18、人的两只耳朵,一只听到上帝的声音,一只听到魔鬼的声音。

19、我宁愿靠自己的力量,打开我的前途,而不愿求有力者垂青。

20、人类第一种饥饿就是无知。

创作历史

早期创作

从中学时代,雨果便爱好文学创作,开始写诗。1819年,与诗人维尼等人创办《保守文艺双周刊》,经常在刊物上发表诗作,很多是拥护波旁王朝、歌颂保王主义和天主教的。1822年发表第一本诗集《颂歌集》,获得路易十八的年金赏赐 。后相继出版《 新颂歌集 》和《 颂诗与长歌》,在内容和形式上有所突破。在此期间,还发表两部中篇小说《冰岛魔王》与《布格·雅尔加》。 1824年,自由主义日趋高涨,他的政治态度也有所改变,与浪漫派文艺青年缪塞、大仲马等人组成“第二文社”,开始明确反对伪古典主义。1827年,雨果发表的《〈克伦威尔〉序言》,是他为自己的剧本《克伦威尔》撰写的。剧本因不符合舞台艺术要求,未能演出,而这篇序言则成为声讨古典主义的檄文、浪漫主义运动的重要宣言、浪漫主义文艺理论的经典。雨果本人也因此被公认为浪漫主义运动的领袖。序言里提出浪漫主义的美学主张,宣扬滑稽丑怪与崇高优美的对照原则,力图扩大艺术描写的范围。从这一年起直到1840年,他以丰富的戏剧、诗歌以及小说创作显示出浪漫主义的实绩。主要有批判专制王权的戏剧《玛丽蓉·德·路尔墨》(被禁演),歌颂希腊民族解放斗争的诗集《东方吟》,批判不合理法律制度的小说《一个死囚的末日》。

1830年 ,发表的《爱尔那尼》是浪漫主义戏剧代表作。剧本叙述16世纪西班牙贵族出身的强盗为父复仇而与国王抗争的故事,具有明显的反封建色彩,艺术上打破了古典主义关于悲喜剧的界限,显示了浪漫主义丰富多采的风格。此剧在演出时,古典主义派与拥护浪漫主义的文艺青年在剧场内外斗争激烈,最后演出大获成功,标志着浪漫主义的胜利,成为法国文学史上的重要事件。

1831年,长篇小说《巴黎圣母院》问世。小说通过描写善良的吉普赛少女爱斯梅拉尔达在中世纪封建专制下受到摧残和迫害的悲剧,反映了专制社会的黑暗,反动教会的猖獗和司法制度的残酷 , 突出了反封建的主题 。故事情节复杂,人物性格夸张,整部作品以色彩浓郁的笔墨写出,充分体现了浪漫主义小说的特点。在《巴黎圣母院》之后,雨果又相继发表了浪漫主义戏剧《吕克莱斯·波尔吉》、《玛丽·都铎》、《昂杰罗》,诗集《秋叶集》、《黄昏之歌》、《心声集》、《光与影》,小说《穷汉克罗德》以及杂文《文学与哲学杂论》等。这一时期的作品充满了反封建反教会的精神。

流亡期间的创作

七月王朝金融资产阶级统治的建立和巩固,使雨果逐渐在政治上采取了妥协态度。1841年,他被选为法兰西学院院士。此后,他在文学创作上比较沉寂。1848年六月革命后,他逐渐走向共和的立场,在总统选举中,他投票支持路易·拿破仑,不久,又成为他的反对派。1851年路易·拿破仑发动政变,宣布帝制,大肆进行镇压,雨果被迫流亡国外,达19年之久。 流亡期间,雨果从未停止过文学创作 ,并以笔作武器,对拿破仑的独裁政权进行斗争。1852年出版辛辣嘲笑拿破仑三世的政治小册子《小拿破仑》,撰写了揭露政变过程的小册子《罪恶史》。1853年著名的政治讽刺诗集《惩罚集》问世,它充满革命气势,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曾鼓舞爱国志士的反纳粹的斗志。1856 年出版的《 静观集 》概括了作者1830~1855年间的思想感情。他的《历代传说》是法国文学史上主要的史诗作品。全书共3卷,以圣经故事、古代神话和民间传说为题材。雨果在流亡期间的其他文学作品有诗集《街头与林际之歌》 ,长篇小说 《悲惨世界》、《 海上劳工》、《笑面人》,文艺批评专著《论莎士比亚》。

《悲惨世界》是雨果最重要的长篇小说,也是世界文学宝库中的杰作。小说篇幅浩大 ,共 5部。主人公冉阿让是贫农出身的工人 ,一直帮助姐姐养活 7 个孩子 , 因饥寒交迫,偷了块面包而被判苦役,多次越狱,又被加重处罚。出狱后,在米里哀主教感化下,立志从善,改名换姓,经营工业,促进小城的繁荣,赢得当地人的推崇,当上市长。为了解救被误认的无辜者,毅然自首,再度入狱。为了实践自己对被遗弃而死于贫困的女工芳汀的诺言,逃离监狱,收养她的女儿珂赛特,隐居巴黎。珂赛特长大后,与马利尤斯相爱。马利尤斯参加1832年起义,起义失败时身负重伤,被冉阿让冒着生命危险救出。最终长期追捕冉阿让的警长沙威面对多年舍己为人的人格力量,精神发生崩溃。整部小说突出了贫穷人民悲惨的命运和处境的主题。作者通过冉阿让、芳汀、珂赛特的不同经历真实地表现了劳动人民苦难生活的画面,而且以更加丰满有力的形象描绘把劳动人民的悲惨与不幸完全归咎于社会的压迫和资产阶级社会的“文明”。

晚期创作

1870年拿破仑三世垮台,雨果回到巴黎,受到巴黎人民的热烈欢迎。在普法战争期间,他以激昂的爱国主义热情投入斗争。他发表演说鼓舞人民斗志,并报名参加国民自卫军。巴黎公社时期,他在布鲁塞尔。开始他对公社不甚理解,公社失败后,他挺身而出,为被判罪的公社社员辩护。还曾刊行诗集日记《凶年集》,表达了对普法战争和在巴黎公社时期的思想感情。 《九三年》是雨果最后一部重要作品。1862 年开始创作,1872年完成 。作品以1793年法兰西共和国军队镇压旺岱地区反革命叛乱这一重大历史事件为题材,表现了资产阶级革命中惊心动魄的历史内容和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斗争规律 。封建贵族的凶狠残暴、雅各宾专政时期的革命气氛、共和军的英勇善战,都得到了生动的描绘。

雨果晚年仍笔耕不辍,先后完成诗集《做祖父的艺术》、《历史传说》、《精神的四种风尚》,政论文集《教皇》、《至高的怜悯》和一部戏剧《多尔格玛达》。

雕像入驻圆明园

2010年10月16日,150年前愤怒谴责英法联军烧毁圆明园暴行的法国大文豪维克多·雨果,其半身雕像正式入驻圆明园,被安置在大水法遗址东侧约50米处。

雨果雕像为全青铜制品,宽50厘米,高84厘米,重90公斤;底部长30厘米,宽25厘米。雕像由法国雕塑家娜什拉-凯努女士制作,法中友协联合会、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和法国东方华人协会共同捐赠。雕像用中法文字镌刻了说明词。在雨果雕像之南,一块书形石雕上,特地镌刻了雨果150年前谴责英法联军洗劫圆明园暴行的《致巴特勒上尉的信》节选部分。

拿破仑时代的法国元帅

维克多于1764年12月7日出生于洛林省的拉马尔齐,是公证人沙尔·佩兰之子。1781年入炮兵,担任鼓手。购买委任状后转入国民自卫队当了一名掷弹兵。大革命爆发后迅速升迁。1792年9月15日,成为布歇斯-杜-罗尼志愿军第二营的中校营长。后转入意大利军团服役,参加了1793年9月7日-12月19日的土伦包围战,在12月17日的强攻中,受了重伤,但达成了攻占关键性的小直布罗陀要塞的目标,并因此受到拿破仑的青睐。12月20日,即因为战功提升为临时准将。1794-1795年在东比利牛斯军团服役,后再次转入意大利军团(军团司令拿破仑),并参加了迭戈(1796.4.14-15)、勃尔赫托(5.30)、洛纳托(8.2-5)、罗维里多(9.4)、圣吉尔吉(9.15)等一系列战斗,在最后一次战斗中负伤,因为战功提升为临时少将。伤愈后又参加了里沃利(1797.1.14)、拉法沃利(1.16)、安科纳(2.9)等战斗,作战中表现不俗,尤其在拉法沃利之战中,他指挥的部队博得了"无畏军"的称号,勇敢的士兵用刺刀猛扑奥地利军队的防线,击溃了所有企图抵抗他们的敌人,这场在山地进行的歼灭战很快就结束了,仅俘虏就有6000人之多。3月10日,获正式少将军衔,并提升为师长。

在拿破仑远征埃及期间,维克多仍在意大利军团服役。但由苏沃洛夫元帅率领的俄奥联军攻势凌厉,不管法军表现得多么勇敢,也抵挡不住联军的攻击,维克多也在特雷比亚(1799.6.17-19)的战斗中负了伤。1800年3月,当拿破仑组建预备军团时,维克多担任其中一个军(15000人)的军长,并随第一执政翻越阿尔卑斯山,攻占伦巴第的首府米兰。奥地利军统帅梅拉斯立即命令奥特将军抢占伏赫拉,以确保波河渡口。6月9日清晨,奥特的部队(18000人)在芒泰贝洛与拉纳军(8000人)遭遇,展开激战。跟在拉纳后面的维克多闻讯,立即率领身边的沙门巴克师(6000人)投入战斗,与拉纳一起奋战9个多小时,终将奥军歼灭。6月4日,维克多和他的军参加了决定性的马伦哥会战,他在起初失利和随后的反攻中都表现得十分勇敢。停战协议签订后,维克多离开意大利军团,出任法国驻尼德兰(今荷兰)占领军总司令。1803年,被任命为北美路易斯安那殖民地的上将总督,但他还没有来得及上任,殖民地就被卖给了美国。1805年任法兰西帝国驻丹麦大使。对第四次反法联盟战争的普鲁士战役期间,被任命为第五军参谋长,在拉纳元帅属下,参加了在萨尔菲尔德(1805.10.10)、耶拿(10.14)、西班多(10.25)、普乌图斯克(12.26)进行的战斗。1807年1月任第十军军长,但却在斯德丁附近遭到哥萨克骑兵的突然袭击而被俘。在艾劳会战(2.7-8)后经交换战俘而获释。6月5日,维克多接替负伤的贝尔纳多特元帅任第一军军长,经历了海尔斯堡(6.10)的苦战后,在弗里德兰会战(6.14)中表现出色,圆满完成了协助第六军正面突破俄军防线的任务。7月13日,被授予帝国元帅称号,并出任普鲁士及柏林总督,时年41岁。

1808年9月,刚刚被封为贝卢诺公爵的维克多作为第一军(29000人)的军长随皇帝远征西班牙。11月9日,第一军在埃斯皮诺萨对布莱克将军的西班牙左翼军团发动猛烈攻击,西班牙军大败而逃,损失近5000人。11月30日,突破了西班牙首都马德里的最后屏障--高达1500英尺的索莫谢拉山脉隘口。12月2日,攻占马德里。1809年,西班牙司令英范塔多公爵在马德里东南集中了21000人,计划突袭首都,但却在1月13日在乌克列斯遭到维克多重创,公爵也因此被撤职。3月28日,维克多所率领的18000名法军与库埃斯塔将军的西班牙军在西葡边境的梅德林发生遭遇战。西军在人数上有相当大的优势,仅步兵就多出法军6000人,因此,西军首先发动进攻,法军进行顽强抵抗,并成功地保持了自己的队形;在激烈的防御战后,维克多转入反攻,一举将西军击溃,并造成了其万余人的伤亡。4月22日,英将威灵顿率2万余英军在葡萄牙登陆,并联合葡军打败了深入葡萄牙的苏尔特元帅,乘胜进入西班牙。法军连忙集中兵力,企图一举将英国人赶下海,但率先赶到的维克多欲抢头攻,不待其他法军赶到,便于7月27日傍晚向英军设防的塔拉韦腊阵地发起突然攻击,曾一度得手,但因夜色渐浓,未能扩大战果。28日晨,维克多再度发动猛攻,多次试图突破英军之左翼,但均未成功。英军佯做退却,用阵后的大炮猛轰蜂拥而来的法军,40分钟内即重创法军一个师,使其损失1300余人。下午2时30分,维克多孤注一掷,展开最猛烈的攻势,英军形势一度十分危急,经威灵顿投入预备队后,阵势始告稳定。29日凌晨,维克多乘英军不备,悄然撤走,战役宣告结束。此战英-西联军共55441人(其中英军20641人),法军只有2万人。在战斗中,法军共损失7400人,联军损失6500人(其中英军5600人);战斗中,法军表现出了高于对手的勇气和战斗素养,如果维克多能等待主力赶到(这样法军可达46000人)后再进攻的话,失败的很可能是联军一方。因此事后皇帝严厉地批评了维克多,指责他未经侦察,即对占据有利地形的敌人进攻,是"让士兵白白地送死"。英国也并不认为这是胜利,主战的首相、外交大臣、陆军大臣都因此战而被迫辞职,威灵顿也认识到自己的力量还不足以打败法军,所以在战役结束后主动撤回葡萄牙,静观待变。

1812年9月,维克多被召回法国,负责指挥由德意志人组成的第九军(32000人),随皇帝远征俄罗斯,驻守斯摩棱斯克。在从莫斯科撤退的那个残酷的冬天里,他担任后卫,在强渡别列津纳河时,指挥1万余残部独自留在左岸抵挡维特根斯坦的4万多俄军,打退了他们的多次冲锋。11月29日清晨,他率领最后3000人渡过了河,随即将桥焚毁。1813年3月12日,任第二军军长,参加德国战役。8月26日,赶到德累斯顿参加会战。27日,受命率领20000名突击队从奥军正面实施攻击,奥军在维克多的正面猛击和缪拉元帅骑兵的侧面冲杀下,很快溃散,12000人当了俘虏。10月9日-19日,在缪拉指挥下阻击莱比锡南面的联军波希米亚军团,表现杰出。在1814年法国战役期间,率领12000名残部在斯特拉斯堡抵挡联军施瓦岑堡军团(20万人),以异常英勇的精神参加了布里埃纳(1.29)、拉罗特埃尔(2.1)的血战。由于在蒙特里桥争夺战(2.17)中失利被解职,但又立即被任命为近卫军的两个师的指挥官,直至在克朗的苦战(3.7)中受重伤为止。他没有参加百日王朝,因此被路易十八封为法国贵族、皇家卫队司令。1815年12月,他在审讯内伊元帅的法庭上投票赞成处决内伊。1816年,任第十六军区司令。1821年任陆军大臣兼第十六、第十七、第十九军区司令。后陆续担任国务大臣、国会议员、军事委员会主席等职。1830年革命后退休。1841年3月1日病逝于巴黎,享年77岁。

维克多是一位精力充沛、勇敢善战的指挥员和卓越的战术家,还是一位纪律严明颇有才华的管理者。他自始至终没有背叛过拿破仑,只是出于厌战他拒绝了百日王朝的邀请。

罗马帝国时期史家——维克多

维克多(Sextus Aurelius Victor)

公元4世纪人,来自北非。他是位史学家和异教徒,公元389年成为罗马城市摄政官。

公元360年,写就帝国简史《凯撒》(De Caesaribus)。之后不久,许多非维克多本人所著的其他作品被辑入《凯撒》一书。

网络游戏人物——维克多·机械先驱

维克多·机械先驱:英雄联盟(简称lol)人物。强力法师

背景故事

在年轻时,维克多就发现了他对科学与发明的激情,特别是机械自动化这一领域。他参加了祖安享有盛名的科技魔法大学,并带领了一支队伍,研发出了布里兹这一科学史上的突破,并期待着这项发明能够让他登上职业生涯的巅峰。

英雄资料

生命值:

385(+78/每级)

魔法值:

240(+50/每级)攻击力:

49(+3/每级)攻击速度:

0.62(+2.11%/每级)护甲:12(+4/每级)

0护甲穿透:

0%护甲穿透百分比:

0%移动速度:

310物理伤害减免:

11.11%生命恢复:

6.75(+0.65/每级)/5秒魔法恢复:

4.30(+0.45/每级)/5秒法术伤害:

0魔法抗性:

30(+0/每级)暴击几率:

0%暴击伤害加成:

0%魔法穿透百分比:

0%射程:

525魔法伤害减免:

23.1%

英雄技能

能量转移[ Q ]

维克多轰击敌方单位,造成80 / 125 / 170 / 215 / 260 (+0.65 AP加成)点魔法伤害。并给维克多制造一个伤害数值40%百分比的护盾。(海克斯增幅器:+3法术强度/等级,+220生命,+6生命回复/5秒。3秒内强化维克多的移动速度30%。)

重力场[ W ]

维克多制造一个强重力场,减速 28 / 32 / 36 / 40 / 44 % 区域内所有敌人并每0.5秒叠加一个负面效果。3层负面效果之后区域内所有敌人被眩晕1.5秒。(海克斯增幅器:+3法术强度/等级,+200法力值,+10冷却时间减免,+5法力回复/5秒。技能增幅: 超重力场增加额外的30%施法范围。)

死亡射线[ E ]

维克多使用他的机械手臂发射一束狂暴的射线,径直穿过目标区域,对路径上所有敌人造成点70 / 115 / 160 / 205 / 250 (AP加成0.7)魔法伤害。(海克斯增幅器:+3法术强度/等级,+45法术强度。技能增幅: 死亡射线使敌人燃烧,在四秒内造成30%的额外魔法伤害。)

混乱风暴[ R ]

维克多在区域内制造一个无限重力的奇点,造成150 / 250 / 350 (AP加成0.55)魔法伤害并短暂沉默0.5秒敌人。之后奇点对附近所有敌人每秒造成魔法伤害。维克多可以重新引导奇点位置。灭世风暴激活状态下:狂风所指——将奇点导向你鼠标指针所在的位置并每秒造成 40 / 60 /80 (AP加成0.2)魔法伤害。

英雄使用技巧

当你使用维克多

能量转换[ Q ]和死亡射线[ E ]都是高法伤加成的技能。利用海克斯内核强化他们。配合大招的AOE沉默效果你能秒杀一切脆皮!

当对手使用维克多

维克多是一个双控制爆发。被维克多的超重力场击中后马上离开。当维克多使用完大招灭世风暴后。尽快击杀他!

运动品牌维克多

VICTOR公司创立于1968年,主要生产羽毛球拍,羽毛球,网球等运动用品生产商,是很多国家羽毛球重大赛事的指定用品; VICTOR是台湾品牌,南京是生产基地。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3 5:4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