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维·苏·奈保尔
释义

维·苏·奈保尔(1932- )年生于中美洲的特立尼达和多巴哥的一个印度婆罗门家庭。1948年毕业于特立尼达与多巴哥的首都西班牙港的一所学校。1950年获奖学金赴英国牛津大学留学。毕业后为自由撰稿人,曾为BBC做”西印度之声”广播员并为《新政治家》杂志做书评。1955年在英国结婚并定居。1960年代中曾在世界各地广泛游历。

中文名:维·苏·奈保尔

外文名:Vidiadhar Surajprasad Naipaul

国籍:特立尼达和多巴哥

民族:印度

出生地:特立尼达和多巴哥

出生日期:1932年

职业:文学家

毕业院校:牛津大学

主要成就:2001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代表作品:《埃尔韦垃的选举权》、《世途》、《米古埃尔街》

个人简介

维·苏·奈保尔(1932-)年生于中美洲的特立尼达和多巴哥的一个印度婆罗门家庭。1948年毕业于特立尼达与多巴哥的首都西班牙港的一所学校。1950年获奖学金赴英国牛津大学留学。毕业后为自由撰稿人,曾为BBC做“西印度之声”广播员并为《新政治家》杂志做书评。1955年在英国结婚并定居。1960年代中曾在世界各地广泛游历。

50年代奈保尔大学毕业,就留在了英国,不久,他就给名刊《新政治家》撰稿。他在报刊上发表了很多的政论文章,可以说在英国他早已是个公共人物了。

他的祖上属印度教的婆罗门阶层,这个宗教与周围的另一种宗教斗得十分厉害。奈保尔分别在80年代和90年代访问过印尼、马来西亚、伊朗等亚洲国家,写了两本文化游记,卖得很好。他对原教旨主义批判得很严厉,一般白人知识分子是不会这样批评异文化异宗教的,无论是左派还是自由派,都愿意表现出对他种文化的尊重。此外,“第三世界”在奈保尔的小说中多是以负面的形象出现,其实这也是可以接受的。第三世界国家往往把自身的问题归结为殖民地时期的后遗症,其实它自身也的确有问题———比如道德规范不能建立的问题,官员是否廉洁的问题,也就是推翻旧的殖民统治以后新的良性社会不能真正建立的问题。对独立后新国家的批评,是否就意味着留恋以前的殖民统治呢?也不能这样说。新国家的残忍度有时更大。从这一点上看,奈保尔走得很远,他说出了西方白人不敢说出来的话。

奈保尔是二十几年来最重要的英语作家之一,20年前就有人预言他要得诺贝尔文学奖。西方的评论家十分佩服他。英国的布克奖1969年才设立,他1971年就获了奖,当时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索尔·贝娄还是评委之一。普里切特说:“奈保尔是在世的英语作家中最出色的一位。”由此可见其文学地位之高。他早期的小说分三类:一是关于特立尼达的家乡小说,二是第三世界独立后国家所面临的问题,三是与他的个人经历有关的带有自传成分的小说。他写英国题材的小说也有,很少,主要是写一种没落,有以牛津为题材的小说,也是充满讽刺。

获奖

2001年10月11日,瑞典文学院宣布,将本年度诺贝尔文学奖授予移民作家维·苏·奈保尔。随着这一决定的公布,人们将目光投向了这位曾被英国著名评论家普里切特称为“在世英语作家中的佼佼者”的英国移民作家。有意思的是,就在奈保尔获奖的那天早上,当瑞典文学院终身秘书霍勒斯·恩达尔打电话通知他这个喜讯的时候,奈保尔的妻子阿尔维叫了好几次,这位文学大师才不情愿地从床上爬起来接电话。得知获奖的喜讯后,奈保尔欣喜若狂。奈保尔出生在特里尼达的一个小村庄,是印度婆罗门的后裔。其祖父作为契约劳工从西印度移居到特里尼达。生长在这个贫穷、不和谐的移民家庭里,奈保尔从孩提时代起就酷爱文学,而且在其记者父亲的悉心指导下,表现出了极高的文学天分。他曾经在自传中写道:“第一次踏上英国这片土地的时候,我还是个清贫的学生,如今51年过去了,我的职业从未改变过,写作就是我唯一的选择。”对于此次的获奖,奈保尔表现出难以抑制的激动。他说:“我高兴极了。这完全是意外的荣誉。这是对英国,我的家乡,以及对印度——我祖先的家乡的巨大贡献。”

主要作品

小说

《神秘的按摩师》(1957),《埃尔韦垃的选举权》(1958),《米古埃尔街》(1959,获毛姆奖),《比斯瓦斯有其屋》(1961),《斯通先生与骑士伴侣》(1963, 获霍桑登奖)、《效颦者》(1967,W.H.史密斯奖)、《黄金国的失落》(1969)、《在一个自由国家里》(1971, 获布克奖)、《游击队员》(1975)、《河湾》(1979)、《到达之谜》(1987)、《世途》(1994)、《半生》(2001)《魔种》(2004)

非小说

《中间通道》(1962)、《黑暗地区:印度亲历》(1964)、《过分拥挤的奴隶市场》(1972)、《印度:受伤的文明》(1977)、《刚果日志》(1980)、《伊娃·庇隆归来》(1980)、《在信徒中间:在伊斯兰地区的旅行》(1981)、《寻找中心》(1984)、 《南方转弯》(A Turn in the South, 198)《印度: 百万反叛》(1990)、《选择无家可归》(1994)《孟买》(1994)、《难以置信》(1998)、《父子之间》(1999)

奈保尔主要作品中译本

A.花城出版社“20世纪外国文学精粹丛书”系列。

《米格尔大街》 张琪 译 花城出版社 1992年9月第1版。

B.译林出版社“译林世界文学名著·现当代系列”

《河湾》 方柏林译 译林出版社 2002年6月第1版。

《毕司沃斯先生的房子》 余珺珉译 译林出版社 2002年6月第1版。

C.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文化生活译丛·印度三部曲”系列。

1.《幽暗国度:记忆与现实交错的印度之旅》 李永平译 三联书店2003年8月第1版。

2.《印度:受伤的文明》 宋念申 译 三联书店2003年8月第1版。

3.《印度:百万叛变的今天》 黄道林 译 三联书店2003年8月第1版。

D.浙江文艺出版社“巨擘文库·奈保尔核心文集”系列。

1.《米格尔街》 王志勇 译 浙江文艺 2003年1月第1版。

2.《抵达之谜》 邹海仑 蔡曙光 张杰 译 浙江文艺 2006年1月新1版。

3.《奈保尔家书》 北塔 常文祺 译 浙江文艺 2006年1月第1版。

E.上海译文出版社“奈保尔作品”系列。

1.《灵异推拿师》 吴正 译 上海译文 2008年1月第1版。

2.《自由国度》 刘海民 施荣根 徐畅 译 上海译文 2008年5月第1版。

3.《浮生》 孟祥森 译 上海译文 2010年4月第1版。

4.《魔种》 吴其尧 译 上海译文 2008年1月第1版。

F.南京大学出版社“精典文库”系列。

《作家看人》 孙仲旭 译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9年3月第1版。

传世之作

本年度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维·苏·奈保尔(1932-)自20世纪50年代开始出书。他最初几部作品以他出生成长的地方特立尼达为背景。其中短篇小说集《米古埃尔街》(1959)可以被视为是作者用以与“故乡”西班牙港告别的篇章,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并绘声绘色的塑造了一系列生动的人物。与乔伊斯的一些短篇相似,这些故事也是从一个孩子的角度讲述的。出身贫苦的他小小年纪就开始打工挣钱,最后终于得到机会离开这个殖民地城市去留学。“离开了他们大伙儿,头也不回,轻快地走向飞机,只看着眼前自己的影子,那在跑道路面上跳动的小矮子。”简简单单几句话,彼情彼景,栩栩如生。

稍后问世的《比斯瓦斯先生有其屋》(1961)为奈保尔赢得了许多读者的心。虽然瑞典文学院的评奖人似乎认为讲述一(定居英国的)殖民地作家心路历程的《到达之谜》(1987)是奈保尔的扛鼎之作,但是笔者个人却和不少偏爱他的早期作品的读者一样,私心里觉得恐怕《比斯瓦斯》才是他真正的传世杰作。

奈保尔直言,那部小说是以他父亲为原型的:“他是个深沉的人。他一生创巨痛深,决非外人所能道出。”小说细致入微地记叙了出生在西印度群岛的比斯瓦斯先生渴求拥有一所房子的人生悲喜剧。他是特立尼达一处甘蔗种植园里印度劳工的后代,生有六指,一出生被认为尅父的“不祥”物。他两个哥哥十来岁就开始做童工。他本人则从来不知道吃饱饭的滋味。加上幼年丧父,孤儿寡母被邻居欺侮,一家人不得已背井离乡。比斯瓦斯在贫穷和肮脏中挣扎长大,娶妻后因没有自己的房产只得寄住妻子娘家,仍然是寄人篱下,少不得要听闲话受闲气。他发愤努力,当了新闻记者,并终于买下了一栋简陋的旧房。对于他,房子不仅是遮风避雨安身立命的“家”,也是事业成功和人格尊严的象征。

西方评论常常说奈保尔的写作主题是去国者(exile)的困境和“外方人”(outsider)的疏离感。这固然不错。作为生长在西印度殖民地的印度族孩子,法语文化环境里接受英语教育的青年,定居于英国的西印度作家,常常漫游在众多第三世界国家的西方化了的知识分子,一种无可摆脱的“外人”感始终缠绕着他。然而,阅读《比斯瓦斯》等书,打动我们的却并非某些西方学者所热衷的人的普遍而抽象的孤独、“失根”的生存境遇;而是殖民地外裔劳工生活那些具体鲜明的细节。说到小比斯瓦斯的“孤独”,奈保尔以他特有的朴实而节制的语言交代说:父亲没有了,祖父母死了,两个十岁左右的哥哥去远处的种植园做工,小姐姐当了女仆,妈妈越来越神志恍惚。的确,当我们读到瘦骨伶仃、发育不良,、周身皮肤伤破永不愈合的小比斯瓦斯“从来不觉得肚子饿”,读到他九岁和十一岁的哥哥“高高兴兴地和种植园方合作,联手破坏不准雇佣童工的法律”时,我们明白这些是讲真情的大白话,又不能不被“不知道”和“高兴”背后的悲惨生活所震动。还有那些浸透着印度文化的生活细节,如被尊敬的印度“先生”(pundit)指点当爹的如何与那“不祥”的孩子见面,又如小比斯瓦斯如何在水边嬉戏丢失邻家牛犊不敢回家终于导致父亲丧命。还有他以一生血汗和无法偿清的借款换来的宝贝房子。那摇摇欲坠的楼梯,那破破烂烂的家什,奈保尔都一一细细道来。奈保尔自觉地忠实于生活的真切细节和语言,把被长久掩埋在记忆中的被侮辱与被损害的人们的血泪历史展示给世人。年仅四十六岁却已患不治之症、被解了职每天“收入”只有三份报纸的比斯瓦斯先生最终在自己“家”里死去。读罢真不知当为他欣慰,还是为他悲哭。

奈保尔后来许多虚构的和写实的作品(他的不少作品是两者的结合或混合)更直接地表达了他对世事的尖锐批评和对人生的深入思考,其中有些流露了对现代社会和人类本性的怀疑。他对第三世界国家和民众(如对印度、非洲和亚洲穆斯林)的不客气的描写引起过争议;他对英国等新、老帝国主义国家的批判也曾遭到反驳。有人说他是在后殖民世界里流浪里的知识分子。多少让我有点困惑的是,这位“漂泊者”不仅长期以来一直定居在英国,而且接受英国的贵族封号当了“爵士”。也许,就如《到达之谜》的主人公每次漫游后回到英国时能体验到“归家的喜悦”,奈保尔本人也不再是1950年代初的无家者了。当这些少数族裔或“后殖民”的作家纷纷获奖时,他们已经成了西方主流文化的组成部分,自己也已经在老帝国的核心地带扎下了根了。人是复杂的。想比较全面地了解一位如奈保尔那样力图直面现实而又肯于深思的作家绝非易事。对我们来说,最有益的大约还是读读那些好的作品。比如《比斯瓦斯先生有其屋》 。

作品风格

奈保尔的作品主要表现了后殖民主义时期,殖民宗主国对第三世界,尤其是非洲国家的控制和破坏,以及异质文化间的冲突和融合。这一文学风格和主题的确立来源作者青年时代在牛津大学的求学经历。在牛津期间,奈保尔初次体尝了移民生活的贫困、孤独,深感自己如迷途的羔羊在异国他乡漂泊,心中苦涩难言。形成其文学风格的另一重要因素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奈保尔长期在外旅游。旅游期间,他写下了《中间通道》、《在信徒中间》等多部作品。长期的旅行生活使他深刻更地观察了社会,也形成了他鲜明的文化旅行家的写作风格,更铸就了他原本就无根的,无文化归属的个人特质,使其成为“无国界”作家的代表人物,与拉什迪、石黑一雄并成为英国移民文学三雄。

文学成就

中国社科院外文所副所长陆建德博士介绍说,西方文化界一直讲“寻根”、“无根”、“漂泊”、“流亡”,人们试图把这些和奈保尔联系在一起,其实不确切的。多年以来,许多前殖民地国家的公民都想到帝国的中心去,把进入英国上层社会作为奋斗的目标,奈保尔即属此例。他曾经说过他“希望永久离开特立尼达”。奈氏的父亲是特立尼达报社的记者,他希望自己的儿子将来能当作家,他自己也曾写过短篇小说,1953年去世。维·苏·奈保尔在80年代出版过他父亲的书。1950年奈保尔获得政府奖学金到牛津大学学习,这对他的全家都是一件极其骄傲的事情。后来他与一位英国女子结婚,说明他与英国社会的融合相当顺利。有人说他是流亡者,这是不准确的。

他的文字非常好,简洁节制,清爽利落,直来直去,从容不迫,幽默超然,有时显得冷漠。他的简洁里包含所有的复杂性,直来直去之中似乎很伤人感情。但是西方多年以来文章都以委婉曲折为主,读者们早已厌倦这种烦琐的品味,因此奈保尔的硬朗直接的文字便很令人着迷。他的母语其实就是英语,他是一个出色的作家,见识广,旅游多,这里说的旅游不是我们国内逛旅游景点的概念,而是看一个地方的文化、风土人情,与当地人交谈。他对于历史和西方读书界非常熟悉,脑子很清楚。

陆建德认为诺贝尔文学奖的授奖辞对他的评价不伦不类,都是空话。他觉得奈保尔去年获奖比今年获奖好。一是因为高行健的作品的确太弱,二是,他今年获奖易被人认为是由于他对原教旨主义的态度得到了肯定才获奖的,这对他的文学才能来说是不公平的。在今年“9·11”事件的背景下,他的那两本游记随笔似乎份量显得重了起来,但实际上,即便不把这两部随笔计算在他的作品之内,也丝毫无损他的文学成就。

相关评价

既然奈保尔是如此杰出的英语作家,国内为什么译介得如此之少呢?余中先指出,对出版界而言,他们一般是把眼光盯在西方的畅销书上。对研究界而言,国外值得介绍的作家很多,而国内研究力量又有限,不可能每个文学大师都有专门的研究人员,目前就没有专门研究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和但丁的人。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奈保尔本人是出生在后殖民社会、定居于英国的印度裔作家,以他的边缘身份只能去融入西方主流社会,而不是去投入第三世界。他的作品多是以亚、非、拉美等第三世界社会为题材,表达他自己的看法,一方面他的这些看法与我们的文化有一定的差异,另一方面这种主题在西方也不是主流的东西。而西方文学的研究者一般是以西方主流文学的眼光来注意西方文学,因此也就不把眼光主要投在他的身上了。但是研究者一般还是知道这位作家的份量的,法国《理想藏书》里就收了他的两部作品,所以他获奖圈内人一点也不吃惊。其实,身处第三世界的中国人应该多关注前殖民地国家“出身”的作家,他们的作品里涉及第三世界,会对我们自身的境遇有许多深刻的触动,我们可以借鉴他们的眼光和观念。

“维·苏·奈保尔”相关词条:

百度百科中的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本词条对我有帮助
合作编辑者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需进一步完善,百科欢迎您也来参与在开始编辑前,您还可以先学习如何编辑词条

如想投诉,请到;如想提出意见、建议,请到。

词条统计
浏览次数:约 次
编辑次数:11次
最近更新:2012-04-30
创建者:lzcgzxyjh
更多贡献光荣榜

辛勤贡献者:

保頓 

Angela枫叶 

绿风摇曳 

sdzzqyl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13 14:5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