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潍坊杨家埠年画
释义

山东潍坊杨家埠木版年画兴起于明代,全以手工操作并用传统方式制作,发展初期受到杨柳青年画的影响,清代达到鼎盛期,杨家埠曾一度出现“画店百家,画种过千,画版上万”的盛景,产品流布全国各地。其中最大的东大顺画店拥有画版300多套,年制画百万余张。杨家埠年画体裁广泛,想象丰富,重用原色,线条粗犷,风格纯朴。

简介

杨家埠木版年画同天津杨柳青、苏州桃花坞并称中国民间3大木版年画,始于明代,兴于清朝,重喜庆、浓彩、实用,多反映理想、风俗和日常生活,构图完整匀称,造型粗壮朴实,线条简练流畅。根据农民点缀生活环境的实际需要,主要有大门画、房门画、福字灯、美人条、站童、爬童、月光等,具有浓厚的民间风味、乡土气息和节日氛围。

杨家埠木版年画题材广泛,表现内容丰富多彩,有神像类、门神类、美人条、金童子、山水花鸟、戏剧人物、神话传说等,同时也有反映民间生活、针砭时弊之作,但喜庆吉祥是杨家埠年画的主题。诸如吉祥如意、欢乐新年、恭喜发财、富贵荣华、年年有余、安乐升平等,像亲人的祝福、似好友的问候,构成了农民新春祥和欢乐,祈盼富贵平安的特点。“巧画士农工商,描绘财神菩萨,尽收天下大事,兼图里巷所闻,不分南北风情,也画古今轶事”。杨家埠年画主要内容包括6大类,即过新年、结婚、农忙等风俗类,年年发财、金鱼满堂等大吉大利类,门神、财神、寿星、灶王等招福辟邪类,包公上任、三顾茅庐、八仙过海等传说典故类,打拳卖艺、升官图等娱乐讽刺类,三阳开泰、开市大鸡、四季花鸟等瑞兽祥禽花卉风景类。

杨家埠年画的制作工艺也别具特色。艺人首先用柳枝木炭条、香灰作画,名为“朽稿”,在朽稿基础上再完成正稿,描出线稿,反贴在梨木版上供雕刻,分别雕出线版和色版。再经过调色、夹纸、兑版、处理跑色等,手工印刷。年画印出来后,还要再手工补点上各种颜色进行简单描绘,以使年画显得自然生动。

杨家埠年画生产分绘画、雕刻、印刷、装裱等几道工序,每一道工序都极为精细准确。做法是先将画稿勾出黑线稿,贴到刨平的梨木或棠木板上,雕刻出主线版。待印出主线稿后,再分别不同颜色,刻出色版,套色印刷,最后修版装裱而成。

兴盛时,刚进入秋季,各路画商就云集杨家埠。晚上,大街两旁张灯结彩,年画挂满街头。每年前来选购画作的商人达5000多人。当时,卖画兴唱小段,最流行的唱词有:“一进门来苏东坡,坐下韩信问肖何。不是本号不赊账,如今要账太啰嗦。赊账如同三结义,要账就像请诸葛。”

土生土长的杨家埠木版年画,一步步走上了高雅的艺术殿堂。1983年春节,中国美术馆展出了杨家埠年画。同年,杨家埠年画赴美洲、欧洲、非洲的9个国家巡回展览。1987年,民间艺人杨福元应邀到新加坡作木版年画的画、刻、印表演。到20世纪90年代,一批杨家埠年画艺人前后前往巴西、日本等国家作现场表演,深受好评。2002年,具有200年历史的“同顺德”画店的正宗传人、76岁的年画民间艺人杨洛书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民间工艺美术大师”荣誉称号。杨洛书18岁即开始木版画创作,其《水浒传》、《帝王图》、《西游记》等无不构图奇妙,雕刻精细,栩栩如生,且乡土气息浓郁,深受人们喜爱。如今,一个只有310户、1150口人的小村庄杨家埠,年制作的木版年画却达2000余万幅,远销全国各地与世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山东潍坊千里民俗旅游线上,杨家埠成了重要一站。在这里,人们可以欣赏到100多套年画佳品,可目睹自明代以来的各种各样的年画制作工具、原版,还可现场观看充满神秘色彩的年画制作工艺。

杨家埠木版年画,是我国民间艺术宝库中的一朵奇葩,以浓郁的乡土气息和淳朴鲜明的艺术风格而驰名中外。是中国民间木版年画三大产地(天津杨柳青、苏州桃花坞、寒亭杨家埠)之一。产地不同,风格迥异。数百年来,杨家埠木版年画按照农民的思想要求、风俗信仰、审美观点、生活需要逐步发展完善,形成了自己古朴雅拙、简明鲜艳的风格。它植根于民间,装饰于节日,长期以来起着丰富人民精神生活,反映人民美好愿望,美化人民节日环境的作用。它的题材极为广泛,形式多种多样。主要有:祈福迎祥、消灾除祸;美女娃娃、吉祥欢乐;人情世事、男耕女织;小说戏曲、神话传说;山水花卉、飞禽走兽;时事新闻、讽刺幽默;还有些以实用为目的,服务于人们的现实生活。杨家埠木版年画现已成为促进国际间文化交流、吸引国外客商游人、发展潍坊外向型经济的纽带,成为“潍坊千里民俗旅游线”上的主要景点之一。

杨家埠木版年画,历史悠久。明代是木版年画发展成熟阶段。那时这个村就“家家印年画,户户扎风筝”。建于明崇祯十三年的“吉兴号”年画作坊,面积239.4平方米,房屋11间,保存完好,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明代年画绘刻工丽缜密,古朴雅拙。开始杨家埠民间木版年画题材比较狭窄,以刻印神像年画为主。迎合民间迷信信仰的要求,主要绘制《灶王》、《门神》、《菩萨》、《玉皇》等;在绘刻方面,一部分取法于宗教木刻画,如《三代宗亲》、《神荼郁垒门神》等;一部分取法于小说、戏曲、科技书籍插图,如《民子山》、《男十忙》、《二月二》等。从明代到清初,依靠年画业发展的画店有同顺堂、吉兴、太和、公茂、恒顺等。明末,因战乱遂遭破坏。

清代前期,年画又得以恢复和发展。又有万顺、公兴、公义、公泰、永盛等30余家画店大量进行年画生产。年画品种增加,绘刻技术更加精熟,产生了如《张仙射狗》、《年年有鱼》、《刘海戏金蟾》、《博古四条屏》那样绘刻稳健,具有节奏感的大量优秀作品。清代乾隆年间,是木版年画商品化高度发展的繁荣昌盛时期。在此后一个半世纪里,杨家埠“画店百家,年画千种,画版数万”,是全国三大画市之一,年画的题材空前扩大,祈福迎祥、消灾除祸的神像画更加齐全完备。年画的形式分为大门画、屋门画、炕头画等类别。此时画店纷开,仅西杨家埠由杨氏一家开设的就有82家。清末,制作精细的杨柳青年画传入之后,给杨家埠年画固有的古朴雅拙一个很大的刺激,有些艺人不再沿例其本,开始创新。首先新出的年画开始多以戏曲故事与公案小说为题材,如《打樱桃》、《空城计》、《打渔杀家》等等。其次是“发福生财”的吉庆画,如《五路进财,发财还家》、《摇钱树》、《大春牛》、《三大家》等等。这些作品给深受列强入侵、盗贼蜂起之苦的人们一种精神上的寄托和安慰,代表作品有《鹿鹤同春》、《榴开百子》、《五福捧寿》等。

清末民初,木版年画开始“以变图存”的革新。大顺画店的杨九经代表革新者的要求,创立了东大顺画店。他支持刘明杰、杨毓珂、杨万东等具有创新精神的画师突破杨家埠年画的陈规,吸收其它绘画的特点,新绘画样,如《四季花鸟》、《八仙条屏》等,线条顿挫有致,画面生动活泼。他们还吸收了国画的笔墨情趣,用单一的墨色,分为几层次印刷,印刷成“墨货”,如《山水四条屏》,古朴典雅,一年四季均能销售。应该说,这是杨家埠年画“随欲而进”、“以变图存”的改革创新时期,它适合人们已经改变的欣赏习惯,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

新中国建立后,党和政府十分重视民间艺术的发展。1951年、1952年华东局文化部与山东省文化局先后两次派人对杨家埠年画进行全面调查,先后创作了22幅年画,对继承发展杨家埠年画提供了新的经验。之后,不少专业美术工作者倾心于杨家埠年画的创作。在传统工艺基础上吸收了历史和现代的制作方法,将杨家埠年画提高升华,并对其进行挖掘、整理、创新,创作了大量新画。

历史溯源

杨家埠木版年画是与杨柳青年画苏州桃花坞年画齐名的全国三大木版年画之一。杨家埠木版年画起源于寒亭南三华里的杨家埠村,从业者多是杨氏家族后裔。据杨家埠木版年画研究所多年的认真挖掘和考察,初步查清以下几点:一是根据杨氏家谱(寒亭档案馆收藏)所载杨氏一族原籍四川成都府梓潼县,自前明洪武年间迁浞水西岸。隆庆二年因水患变迁西埠(现西杨家埠村址)。又据《寒亭地名志》考,西杨家埠是杨氏迁入和建村,故杨家埠年画起源应不早于杨氏迁入建村。二是据杨氏家谱记载,在明代已建立起了大顺、长兴、吉兴等十多家画店。三是杨家埠木版年画早期的情况已很难考究,从现有的实物如杨氏宗谱可查的明隆庆二年复迁西埠立村开始至今430多年。到明末清初已发展到相当规模,生产的年画以门神,灶王为最多。如大顺画店,在嘉庆年间就逐渐定向生产发展,到道光年间,大顺以印制东北群众需要的“大门神”(一整张纸一幅)出名,被称为关东庄,还有专印“门神”的莒州、沂州庄,印“灶王”的胶州庄等。杨家埠木版年画在发展过程中,若干代土生土长的民间艺人,吸收祖国优秀文化遗产的丰富营养,根据农民群众的愿望、要求和欣赏习惯,适应木版套色和手工操作的生产方式,不断成长,使其日臻成熟。

传统的杨家埠木版年画创作,多为艺人自画、自刻、自印,形式有小横披、方贡笺、福子灯、花瓶及各种神像等。清乾隆、嘉庆年间,创作有《男十忙》、《女十忙》等反映当时生产劳动的年画作品。清同治到光绪年间,出现了反映政治、风俗、讽刺、幽默、故事、戏曲、花鸟等方面的题材,如《义和团》、《炮打日本鬼》,庙会风俗画《四月十八》、《瞎老婆踏了豆腐担子》、《打婆婆变驴》和《三国演义》、《水浒》、《西游记》、《封神演义》,以及《天下地理图》、《天下帝王图》、《四岳图》等作品。这时,年画体裁繁多,一户农家院落从大门到炕头,从粮囤到牛棚,都有特定内容和形式的年画供张贴。

清咸丰年间,天津杨柳青半印半画年画传入,逐步与杨家埠年画相融合,拓展了杨家埠年画的创作风格,丰富了内容,增加了品种,成为杨家埠木版年画创作的组成部分。

1862年至1908年(清同治初年至光绪末年),为杨家埠木版年画的极盛时期。西杨家埠画店已达100多家,附近十几个村庄也兴办了画店,生产各种年画200多种,每年来往于西杨家埠的画商小贩多达5000人左右,产品除销往山东各地外,还远销江苏、安徽、山西、河南、东北等地,有的画店还到外地开庄卖画。此间,出现了专业性经营的画店,如专供东北销售的大门神画店“东大顺”被称为关东庄,有专管戏曲年画的西路庄和专印“横披”、“洋条子”、“灶马”的胶州庄等。

民国初年,西杨家埠画店160余家。1922年后,石印年画和月份牌年画兴起,杨家埠木版年画销量顿减。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日军多次到杨家埠烧杀抢掠,集市被封,百余家画店停业。到解放前夕,杨家埠木版年画已被破坏殆尽。

1951年11月,山东省年画工作队,为贯彻中央文化部、国家出版总署关于加强年画工作的指示进驻杨家埠,举办新旧年画展览,与艺人共同创作歌颂新中国和土改运动的新年画,帮助恢复印刷生产,并成立杨家埠年画改进筹备委员会。

1952年10月,华东文化部和山东省文化局组织17人的年画工作队,在东杨家埠召开山东省年画工作会议,潍坊、青岛、济南、徐州等地年画艺人,年画业代表及政府代表共41人参加。会议就年画改革问题进行了讨论,正式建立了“杨家埠年画改进委员会”。同年,组织年画生产互助组16个,印刷新年画40万张。

1953年至1958年,山东省文化局、山东省文联多次组织美术专家、学者和年画工作队到杨家埠调查研究,进行年画改革、创新活动,对杨家埠木版年画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1963年建立“杨家埠木版年画社”,后因开展“文化大革命”,年画生产停止,年画资料、原版大部被毁。 MOJKz!%

1976年,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后,文化部艺术处负责人华君武提出“要恢复潍坊民间木版年画”,并建议组织创作晋京展出。

1977年7月,省文化局派专家到潍坊举办年画学习班。同年12月,山东省文化局组成山东潍坊年画晋京展出小组。

1978年2月4日至26日,年画在北京中国美术馆展出。展出作品126件(157幅),其中,昌潍地区的作品74件(97幅)。文化部长黄镇亲临审查,中国美术家协会华君武、文艺理论家王朝闻以及臧克家等观看了展出,并给予很高评价。文化部还邀请了44个国家的驻华大使、代办、公使、参赞100多人参观了展览。《美术》杂志社、中国美术馆分别邀请在京的年画工作者、美术家、美术理论家和报刊记者进行座谈。新华社、《人民日报》、《光明日报》都为此发表了消息、评论和作品。《美术》杂志专刊介绍了潍坊杨家埠木版年画,山东人民出版社出版了《山东潍坊年画》。在京展出结束后,又去四川、上海、浙江、南京进行巡回展出。最后,27件年画作品被文化部对外展览公司选作出国展品。

1978年恢复“杨家埠木版年画社”。年画社对年画进行挖掘、整理和恢复工作,并采取办学习班和以老带新的办法,培养画、刻、印、裱等人才,当年印刷年画70万张。

1979年,“杨家埠?木版年画社”改为“杨家埠木版年画研究所”。1980年1月30日至4月10日,举办天津杨柳青、潍县杨家埠、苏州桃花坞三地木版年画联展。 联展以三地新作品为主,另有部分历史资料,共185件。其中山东新作品51件。 历史资料14件。 4月7日至10日,在苏州召开年画学术讨论会。《人民日报》、《中国青年》、《美术》杂志发表了画刊和消息。

1985年,研究所搜集画样280多种,原版200余套,编辑了《杨家埠年画原版资料选》、《年画缩样》第一、二集及合装成册的全色版线装本和线版线装本,销往日本、美国、法国、荷兰、瑞典等国共16万套。1979年至1985年,到杨家埠木版年画研究所考察参观的日本、美国、法国、丹麦、瑞典、澳大利亚、奥地利、印尼以及非洲国家的友人30多批,百余人,港澳地区的“高山民艺”、“蔡和平有限公司”每年两次来杨家埠大批定货。

1990年,潍坊市文联、山东《美术》出版社、四川省群众艺术馆、成都市群众艺术馆、四川《美术》出版社、成都市年画研究会联合举办“山东潍坊、四川绵竹年画联展” ,5月,在成都市开幕,并举行了一系列学术交流和考察观摩活动。7月,迁往潍坊市展出。展出期间,四川省年画艺术代表团在潍坊与同行举行了多项学术交流,并参观考察了杨家埠年画产地。

2002年,具有200年历史的"同顺德"画店的正宗传人、76岁的年画民间艺人杨洛书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民间工艺美术大师"荣誉称号。杨洛书18岁即开始木版画创作,其《水浒传》、《帝王图》、《西游记》等无不构图奇妙,雕刻精细,栩栩如生,且乡土气息浓郁,深受人们喜爱。如今,一个只有310户、1150口人的小村庄杨家埠,年制作的木版年画却达2000余万幅,远销全国各地与世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山东潍坊千里民俗旅游线上,杨家埠成了重要一站。在这里,人们可以欣赏到100多套年画佳品,可目睹自明代以来的各种各样的年画制作工具、原版,还可现场观看充满神秘色彩的年画制作工艺。

但是,杨家埠木版年画也有可忧之处。一是年画题材缺乏新意,二是人才匮乏,现在除几位在世的老艺人,能系统并真正掌握木版年画技艺和精髓的接班人,几乎没有,而这将直接影响今后杨家埠木版年画的发展和生存。因此,民间文化抢救工程应尽快启动,为杨家埠木版年画的保护和发展创造有利环境。

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该遗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7年6月5日,经国家文化部确定,山东省潍坊市的杨洛书为该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并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26名代表性传承人名单。

艺术特色

杨家埠木版年画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概括起来说:它的内容与农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洋溢着浓厚而淳朴的乡土气息。在表现上具有概括性和象征性,常用浪漫和夸张的手法体现主题,而且诗画结合,它的构图完整、饱满、匀称,富有装饰性,造型夸张、粗壮、朴实,线条简炼、挺拔、流畅,色彩鲜艳,对比强烈,杨家埠年画是真正的农民画,它集中地典型地体现了我国北方农民粗狂、奔放、勤劳、幽默、爱憎分明的性格与高尚道德情操,反映了他们在劳动生活中的喜怒哀乐与健康的审美情趣。杨家埠木版年画虽然土气、但突出了我们民族的特点,突出了我国北方农民的气质和风采。

杨家埠木版年画作为中国黄河流域地道的农民画,植根于民间,土生土长,集中了劳动人民的艺术才能和勤劳智慧,凝结了广大劳动人民淳朴的思想感情和对美好生活和强烈愿望。长期以来形成了鲜明的艺术特点,即在表现手法,它通过概括、象征、寓意和浪漫主义手法来体现主题。构图完整、饱满、匀称,造型夸张、粗壮、朴实,线条简练、挺拔、流畅,色彩艳丽、火爆、对比强烈,富有装饰性和浓郁的生活气息,充分体现了我国北方农民粗犷、奔放、豪爽、勤劳、幽默、爱憎分明的性格和高尚的道德情操,是典型的"山东大汉"。也正是这种独到的性格特点,因而倍受中外来宾和专家学者们的厚爱。

它的题材极为广泛,形式多种多样。主要有:祈福迎祥、消灾除祸;美女娃娃、吉祥欢乐;人情世事、男耕女织;小说戏曲、神话传说;山水花卉、飞禽走兽;时事新闻、讽刺幽默;还有些以实用为目的,服务于人们的现实生活。杨家埠木版年画现已成为促进国际间文化交流、吸引国外客商游人、发展潍坊外向型经济的纽带,成为"潍坊千里民俗旅游线"上的主要景点之一。

杨家埠年画表现内容丰富多彩,有神像类、门神类、美人条、金童子、花鸟山水、戏剧人物、神话传说等,同时也有反映民间生活、针砭时弊之作,但喜庆吉祥是杨家埠年画的主题。诸如吉祥如意、欢庆新年、恭喜发财、宝贵荣华、年年有余、安乐升平等,象亲人的祝福、好友的问候,构成了农民新春祥和欢乐,祈盼富贵平安的特点。杨家埠木版年画体裁形式新颖多样,从大门上的武门神、影壁墙上的福字灯、房门上的美人条、金童子到房间内的中堂、灶王、炕头画等,无所不及,无处不有。

多样性题材形式

杨家埠木版年画极为丰富的题材内容是它的优势之一。它按照农民的风俗信仰、思想要求、审美观念,创作出绚丽多彩、尽善尽美的,适于供奉和装饰的大量年画作品,这在寒亭档案馆馆藏了大量年画实物、刻版和《潍坊杨家埠年画全集》中充分的地表现出来,即有神话传说、民间故事、小说戏文、又有辟邪纳福、祥禽瑞兽、风景花卉,还有时事幽默、民俗民情、游戏娱乐等,可谓洋洋大观、应有尽有,为贫苦的广大农民提供了丰富的精神食粮。杨家埠木版年画的体材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门画:门是庭院、房屋的出入通道,对安全起保障作用。门又因设的位置不同分为街门、堂屋门、家房门、栏门等,门的位置主次和居室主人的各异,以及门的大小、单扇、双扇等从内容到形式都有与民俗相适应的年画来张贴。

窗饰画:为打扮窗子而创作的木版年画。主要有窗顶、窗旁、月光三种形式。

炕头画:炕周围墙壁上帖的画俗称炕头画。形式有横披、竖披、方贡笺、主方子等。

中堂画:又叫轴画,以大幅画面为主,装裱悬挂于客厅或比较大的房间中。

神像画:多为过年祭祀用的迷信品,现存的有三种:灶神、财神、天地神。

其它形式的年画还有专供影壁墙上装挂的福字灯、寿字灯,专供娱乐用的凤凰棋,专供传授知识的千字文、各地秤头歌、天下地理图、帝王图等,以及为生活服务的炕围子、桌围子、车围子等实用生活装饰用画。杨家埠木版年画走的是纯农民画的路子,年画不是皇粮也不是地租,必须要卖出去,为了使年画得到更多的买主,年画作者就必须考虑农民的需要。旧时,官府及封建社会中的文人墨客对民间年画态度冷漠,认为它难登大雅之堂,但这种冷漠并不是坏事,年画艺人可以放开手脚,顺应农民的需求,创作农民喜爱的内容和形式都丰富多彩的年画作品。下面我主要介绍两种有代表性的年画作品——门神和灶王。

门神画属于门画的一种,分武门神和文门神。武门神是手持兵刃,身穿盔甲的将军型门神画,承担着进入庭院、宅舍第一通道街门的除邪保吉重任。大小有顶号、大号、小号不同规格的武门神。相传在年画中这是最早的形式,寒亭档案馆收藏的有《神荼郁垒》、《秦琼敬德》、《赵公明与燃灯道人》等。对对门神,两员武将魁武雄壮、双目圆睁,审视门外一切,使蟊贼鬼怪不敢入内。庄重严肃的大门神《神荼郁垒》画面中神荼左手握笔和金锭,右手执玉如意,象征着除邪平安的大将诚心祝愿人们“必定如意”。从武门神来看,其画面主题是看守街门严防妖魔鬼怪进入。艺人们选择了群众心目中最信奉的专门监督、处罚妖魔鬼怪行凶作恶的神荼郁垒进行创作,本着男性以健壮为美的原则,将门神头脸夸大,双目睁圆并涂为红色,身躯宽大,四肢粗壮,一位手执大锤的武将形象跃然纸上,神情威武严峻,望而生畏,形象雄伟健壮,坚不可摧。确实既鲜明、俊美的装饰了大门,又有一百个放心的安全感来过太平年。它看上去很舒心,没有造型不合自然的感觉,充分体现了造型夸张的艺术魅力。文门神是供堂屋门张贴的朝官式门画,人物端庄文雅和颜悦色,希冀接福迎祥,岁岁平安。

灶王画属神像画的一种,有大灶、二灶、三灶、四灶等不同规格的灶王爷。杨家埠木版年画《灶王》,初看起来它完全是一种迷信品,每年腊月二十三人们都要将它贴在灶前供养,但深深细究,它也曲折地反映了农民在某些方面的追求。这幅画的上半部分是“财神”下半部分“灶王”。灶王的记载虽然在古代典籍中可以查到,但那并不是农民心目中的“灶王”。过去潍县一带有民间歌谣叫《张郎休妻》,据唱词所述,张郎名叫张腊月,他的前妻丁香女勤俭贤慧,由于好吃懒做有又卖弄风骚的王海棠从中作梗,加上张腊月贪财好色,丁香女被张腊月休出家门。此后,丁香女改嫁,日子越过越好,张、王两人坐吃山空,张沦为乞丐。讨饭中,张腊月无意中闯进了丁香女的家。面对故人,张腊月羞愧得无地自容,最后死在丁香女家的灶前。丁香女怜张腊月有悔过之心,画像以祀之,传播开来,张腊月便成“灶王”。不过杨家埠所印的《灶王》的特殊之处是下半部分,已不是张腊月一人,而又添上了丁香女和王海棠。这里有二个有趣的问题值得研究,一是农民是不是真的迷信“灶王”?如果是真信丁香女受人尊敬事出有因,而“负心汉”张腊月,“风流娘们”王海棠又凭何享受香火?农民在“辞灶”中又为何像鲁迅先生说的那样,用糖瓜粘住张腊月的嘴,以免他在玉帝面前胡说八道,二是如果说农民不信“灶王”可又为何将它年年供奉、日日供奉。其实,农民信“灶王”,并不是信的张腊月,而是信的他们自己。这一点,用农民“辞灶”时说的话就可以证明“上天去多言好事,下界来多带放牛小子,多带五谷杂粮,金银财宝、少带是非口舌”。五谷丰登,人畜兴旺,财源茂盛,家庭和睦是农民普遍存在的美好愿望,而不是张腊月的可悲可叹,这正是封建社会中农民小康生活的写照,是他们的希望所在。

贴门神、供灶王,这本是一种媚神的举动,这种媚神的举动由来已很久远了。杨家埠木版年画中的“门神”、“灶王”带有明显的封建迷信色彩,我们今天提起它不是主张再去印刷它,千家万户的农民再去张挂它,而是要剥去它笼罩的封建迷信的外衣,从更广阔的范围和更深层次上看到历史上农民的追求、情趣和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剖析出隐藏在这些年画中属于旧社会农民思想的合理内核。门神、灶王这些神在农民的心目中都被降格了。唐朝供奉于凌烟阁的秦琼和尉迟恭,在农民家里却成了“把门将军”,这不能不说是农民平等思想的反映。皇帝使得,我如何使不得?这个想法的蔓延开来,也就导致了“门神”、“灶王”的产生。 年画是过年时贴的,中国的民间习惯,对于过年事事要图吉利,这不能完全认为是迷信,主要是一年劳苦之余,在过年的时候,尽量得到安慰,以解过去一年的辛苦与疲劳,而激励来年的工作情绪,年画正好顺应了农民的这种心理,贴年画就成了一种民间广为流传的一种风俗。杨家埠到了明朝末年,已经发展到年画作坊10余家,画样已达300多种,画板1600余块。产品畅销全国各地。清朝康乾年间,杨家埠木版年画产业发展达到鼎盛,当时号称“画店百家、画样千种、画版数万,”最高年份产销年画1.35亿张。随着生产的发展,清朝末年杨家埠年画产业在生产上也出现了更为细致的自然分工。有专营门神的“门神店”,专营灶王的“灶王店”等。有一首民谣唱道”专做门神店,当了颜色贩,年年刻新版,必定客来办”。门神这一品种用色比一般年画要多,故门神店自嘲当了颜色贩子,门神旧时印数相当可观,因而对木版磨损很大,故年年要刻新版,以保持线条清晰,以此招徕顾客。

制作方法

杨家埠木版年画制作方法简便,工艺精湛,色彩鲜艳,内容丰富。杨家埠木版年画分钩描、刻版、印刷3道工序,初期为小案子坐印,后改为大案子站印。杨家埠年画的制作工艺也别具特色。艺人首先用柳枝木炭条、香灰作画,名为"朽稿",在朽稿基础上再完成正稿,描出线稿,反贴在梨木版上供雕刻,分别雕出线版和色版。再经过调色、夹纸、兑版、处理跑色等,手工印刷。年画印出来后,还要再手工补点上各种颜色进行简单描绘,以使年画显得自然生动。

第一步是构图的设计。设计图稿,首先要考虑大众的心理,符合农民的欣赏习惯。其次是画工的精拙,杨柳青年画改进后,兴起了画印合作的新方法,杨家埠去天津请教了名画师王寿田,得到了不少新的稿本,又约了天津名画师赵清春做了大量改进工作,使杨家埠年画很好地结合了杨柳青年画的优点,一跃而与杨柳青年画齐名。 年画制作的第二步是刻版。版的材料以杜梨木最佳,其次是梨木、杏木、桃木。每张画必有一块正版,是印线条和轮廓的,副版若干块,为套色用,其数量视所需颜色而是。 年画制作的第三步是印刷。印刷的材料、早年用江南竹纸,颜料也相当讲究。后来用半毛汰纸,颜料也低廉。画幅的大小,大的有整张棉连纸,称为《大贡笺》,小的或用二裁开、三裁开、四裁开,统称《小贡笺》。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3 6:0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