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为学 |
释义 | 《为学》 本文选自《白鹤堂文集》,原题为《为学一首示子侄》。选自《 白鹤堂集 》,《历代文选 清文卷》(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有删节。 作品名称:《为学》 作品别名:《为学一首示子侄》 创作年代:清 作品出处:《白鹤堂文集》 文学体裁:杂文 作者:彭端淑 原文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 吾资之昏,不逮人也;吾材之庸,不逮人也。旦旦而学之,久而不怠焉,迄乎成,而亦不知其昏与庸也。吾资之聪,倍人也;吾材之敏,倍人也;屏弃而不用,其与昏与庸无以异也。圣人之道,卒于鲁也传之。然则昏庸聪敏之用,岂有常哉? 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富者曰:“子何恃而往?”曰: “吾一瓶一钵足矣。”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恃而往!”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 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是故聪与敏,可恃而不可恃也,自恃其聪与敏而不学者,自败者也;昏与庸,可限而不可限也,不自限其昏与庸而力学不倦者,自力者也 译文天下的事情有困难和容易的分别吗?只要肯做,那么难的也会变得容易了;不肯做,那么容易的也会变得困难了。人们学习有困难和容易的区别吗?去学,难的就会变得容易了;不学,容易的就会变得困难了。 我的天资昏昧,不及别人;我的才能平庸,不及别人。只要每天认真学习,长久坚持毫不松懈,等到成功了,也就不知道我是昏昧又平凡的了。我天资聪明、才能敏捷,超过别人几倍。如果摒弃不用,就与昏昧和平庸没有区别了。孔子的思想言论,最终是靠天资迟钝的曾参传下来的。以此而论,昏昧平庸与聪明灵敏的功用,难道是有常规的吗? 蜀地边境有两个和尚,其中一个贫穷,其中一个富裕。穷和尚对富和尚说:“我想要到南海去,怎么样?”富和尚说:“你凭借着什么去呢?” 穷和尚说:“我只需要一个瓶一个饭碗就足够了。” 富和尚说:“我几年来想雇船顺着江水去南海,还没有成功。你凭借什么去!” 到了第二年,穷和尚从南海回来了,把去南海的事告诉富和尚。富和尚的脸上露出了惭愧的神色。 西蜀距离南海,不知道有几千里远,富和尚不能到达而穷和尚却到达了。人立下志向,难道还不如蜀地边远地方的那个穷和尚吗?因此,天资聪明和敏锐,虽然可以倚仗却也是不可以倚仗的;自己倚仗着聪明与敏锐而不努力学习的人,那就是自毁前程的人。昏昧和平庸,好像会限制人,却也限不住人;不被自己的昏昧平庸所局限而努力不倦地学习的人,是靠自己的努力学成的。 字词解释:为学:做学问。 乎:吗? 之:代词,代指天下事。 之:无义,取消句子独立性。 之:代词,它,指知识。 旦旦:天天 亦:也。 则:那么。 者:…的事情。 蜀:四川。 之:助词,的。鄙:读(bǐ)音,边远的地方。 语:读(yù)音,告诉,对…说。 于:对。 欲:想要,要。 之:到…去,往,到。 何如:如何,怎样,怎么样? 子:你。 何:怎么样?这是商量语气。 恃:凭借,倚仗,依靠。 往:去。 钵:佛教徒盛饭的用具。 足:足够。. 数年:几年。 买舟:雇船。 下:顺流而下。 越明年:到了第二年。 自:从。 还:回来。 以:介词,相当于“把”、“拿”、“将”。 惭色:惭愧的神色。色:神色,脸色。 去:距离。 南海:此指普陀山(佛教圣地,属浙江省舟山群岛)。 至:到达。 焉:加强语气的助词。 顾:难道。 哉: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吗”。 鄙:边境。 主题作者分别举“穷和尚”“富和尚”的例子,采用的是引证的手法,表明了穷和尚追求理想的勇气、信念和毅力。这样写,是为了说明人之为学,关键在勤奋坚定的信念。贵在立志,事在人为,立志而为。 作者简介彭端淑(1699年-1779年),字乐斋,号仪一,眉州丹棱(今四川丹棱县人)。生于清圣祖康熙三十八年,卒于清高宗乾隆四十四年。清朝官员、文学家,与李调元、张问陶一起被后人并称为“清代四川三才子”。端淑十岁能文,十二岁入县学,与兄彭端洪、弟彭肇洙、彭遵泗在丹棱萃龙山的紫云寺读书。雍正四年(1726年),彭端淑考中举人;雍正十一年又考中进士,进入仕途,任吏部主事,迁本部员外郎、郎中。乾隆十二年(1747年),彭端淑充顺天(今北京)乡试同考官。 彭端淑从小聪慧颖异,十岁即能文。他与弟彭肇诛、彭遵泅于紫云山下“相为师友”,同窗苦读六年。他后来的成就并不是靠先天的才气,而主要是得力于后天的踏实勤学。他曾写过一篇著名的散文《为学一首示子侄》,说四川有一穷一富两个和尚,穷和尚对富和尚说:“我想到南海朝圣。”富和尚问:“你凭什么前去?”穷和尚回答说:“我带一瓶一钵就够了。”富和尚说:“几年来我想雇船去,还未能实现呢,你凭什么去得了!”第二年,穷和尚从南海回来,去告诉富和尚。富和尚深感惭愧。这个故事,生动扼要地论述了做任何事情其难与易、主观与客观之间有着辩证的关系,特别强调它们是可以转化的,转化的条件就是人们主观上刻苦努力、顽强奋斗的精神。彭端淑正是从立志苦行的僧人那里,敏悟到具有普遍性的道理。从而工苦力学。他说:“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彭端淑一生著作较多,可惜不少已经散佚。他与其弟彭肇殊、彭遵泅曾共性于京师,俱以文知名于当时,一时有“丹棱三彭”之称。当然,在“三彭”中,以彭端淑最为著名,影响 也最大。有《白鹤堂文集》、《雪夜诗谈》、《晚年诗稿》等传世。 彭端淑活了八十一岁,死后葬于彭山县公义场罗家山,至今尚有坟台遗址。 出自本文的成语出自本文的成语:蜀鄙之僧 释义:蜀:四川;鄙:边境;僧:和尚。比喻穷与富不是事业成功的关键条件。 段落大意第一段提出为学难易可以相互转化的观点。 第二段说明了成功与天资并无多大关系。 第三段用蜀鄙二僧的故事,来论证“只要立志,终将难事变为易事”的深刻道理。 第四段总结全文:为学贵在立志,实践才能变难为易。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