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为人不党 |
释义 | 原文:赵宣子⑴言韩献子⑵于晋侯曰:“其为人不党⑶,治众不乱,临死不恐。”晋侯以为中军尉。 河曲之役⑷,赵宣子之车干行⑸,韩献子戮其仆。人皆曰:“韩献子必死矣,其主朝升之⑹,而暮 戮其仆,谁能待之⑺?”役罢,赵宣子觞大夫,爵三行,曰:“二三子可以贺我。”二三子对曰: “不知所贺⑻。”宣子曰:“我言韩厥于君,言之而不当,必受其刑。今吾车失次⑼而戮之⑽仆, 可谓不党矣。是吾言当也。”二三子再拜稽首⑾曰:“不惟晋国适享之⑿,乃唐叔是赖之⒀,敢不 再拜稽首乎?” (《说苑卷十四·至公》) 译文:赵宣子当面向晋侯推荐韩献子说:“他做人不偏私,治理众人不紊乱,面临死亡不恐慌。”晋侯任命他为中军尉。河曲之战中,赵宣子的车冲犯了军队的行列,韩献子杀了他的仆人。人们都说:“韩献子这下必死无疑了,他的主子早上提拔他,而晚上就杀了主子的仆人,谁能容忍这样的事呢?”战争结束后,赵宣子请文武官员喝酒,喝的酒排了几排,说:“你们可以祝贺我。”手下人回答说:“不知道祝贺什么。”宣子说:“我在晋侯面前推荐韩厥,说得如果不恰当,一定会受刑罚。现在我的车子乱了次序而韩厥杀了我的仆人,他这样可以说是不偏私,这说明我推荐得很恰当啊!”手下人拜了两拜,屈膝下跪叩头至地说:“不仅晋国能安享这个福分,就是先祖唐叔也要依重这样的人,我们敢不再行大礼以示祝贺吗?” 注释1.赵宣子:即赵盾,春秋时晋国大夫曾任中军主帅,后为相国。 2.韩献子:即韩厥,春秋时晋国人,曾任司马,晋悼公室执国政。卒后谥号“献”,故称韩献子。下文对话中称“韩献子”,疑行文有误,因当时人不能在其未死前预称其谥号。 3.党:偏私,作动词。 4.河曲之役:据《左传》文公十二年,晋、秦两国在河曲交战。河曲‘春秋时地名,在山西省永济县内。黄河自永济折而向东,故称此地为河曲。 5.干行:冲犯军队的行列。干,干犯,冲犯,干扰。 6.朝升之:早上提拔他。朝,早上。升,升官,使动用法。 7.谁能待之:谁能容忍这样的事呢?待,对待。这里可做“容忍”解。 8.不知所贺:不知道该祝贺什么。 9.失次:乱了次序。 10.之:作第一人称代词,“我”、“我的” 11.稽首:屈膝下跪,叩头至地。 12.不惟晋国适享之:不仅晋国能安享这个福分。 13.乃唐叔是赖之:就是先祖唐叔也要依重这样的人。乃,就是。唐叔,即周成王弟姬虞,晋国的始祖。成王灭唐后,将唐德故地分封给他,故又称唐叔、唐叔虞。 提示本文选自《说苑·至公》。至公,就是最大限度的公正,即大公无私。这则故事说明人臣推贤举能应不计私仇、不结私党。韩献之因赵宣子的车冲撞了军队的行列,而杀了赵的车夫,以实际行动证明他“为人不党”。而赵宣子也不怪罪韩献之,反而称赞韩的行为,以证明自己推荐人才出于公心。文章通过人物的言行,勾画出赵、韩二人的鲜明的性格,称颂了大公无私这一高尚品德。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