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惟俨
释义

简介

惟 俨(Wei Yan)

惟俨(751~834),又名药山惟俨。俗姓韩,唐绛州(在今山西侯马市东北)人。禅宗南宗青原系僧人。药山惟俨禅师是曹洞宗始祖之一,是联系马祖道一神系和石头希迁 禅系的重要禅师;在禅宗历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17岁时,依潮阳西山慧照禅师出家,后从衡山希迁禅师(世称石头和尚,著有《参同契》,《草庵歌》)受法。唐贞元初(785—805),于澧州药山(今津市市棠华乡境内)创慈云寺(俗呼药山寺),宗风大振。惟俨博通经伦,时誉甚高。尝叹“大丈夫当离法自净,谁能屑屑事行于布巾耶!”郎州刺史李翱几次请其讲“道”,惟俨不赴约,李只得前来聆听。相国崔群、常侍温造皆从其“道”。惟俨不赞同持戒,不许门人看经,独具“纯任自然”。在衡山时,希迁禅师曾作偈语称赞惟俨行事崇尚“离法自净,不事细行”。惟俨悟禅通慧,民间传其月夜长啸,声震澧阳90里。药山长啸峰故此得名。

唐大和八年(834),农历11月6日。惟俨圆寂,终年97岁,葬药山。唐文宗赐谥弘道大师,塔曰化成。唐伸为其撰碑铭。惟俨属禅宗南宗青原行思一系,经云岩昙晟再传至洞山良价,创曹洞宗,著《宝镜三昧歌》。良价弟子曹本寂继承师法,大振洞门禅风,著《寒山子诗集》。曹洞宗教以“正、偏、兼”三概念,配君臣之位,分析佛教真如与其派生之世界万有关系。禅风以“回、互、细、密”著称。南宋时传入日本。公元1983~1984年,日本佛教寻根参拜团2次到津市药山寺寻根,参拜惟俨禅师墓。

史料

年十七,依潮阳西山慧照出家,后从南岳希操受戒。博通经律,严持戒律,不自满足。初谒石头希迁,求示“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禅要。希迁向他略示禅机,懵然不能答。又参拜马祖道一,于言下契悟,在彼侍奉三年。后住持澧州药山(今属湖南津市),时朗州刺史李翱造访,问:“如何是道?”惟俨以手指上下,进而答以“云在青天水在瓶”句。李随赠诗曰:“炼得身形似鹤形,千株松下两函经。我来问道无余话,云在青天水在瓶。”嗣法弟子以云岩昙晟、道吾宗智、船子德诚最为杰出。唐文宗大和八年(834)卒。塔于院东隅,谥号“弘道大师”。

参禅

《宋高僧传》卷十七有《惟俨传》。惟俨年十七南度大庾岭,到潮州(在今广东)的西山,从慧照禅师出家。大历八年(773)从衡岳寺的智澡(或作"智琛")律师受具足戒,认为"大丈夫当离法自净,焉能屑屑事细行于布巾耶?"不愿意从事烦琐律仪戒规的铨释和践行。便前往谒见希迁,从受禅法,"密证心法"。(《宋高僧传》卷十七)(注7)

关于惟俨的求法经历,唐伸《惟俨大师碑铭》提供了另一种说法。此碑记述,在惟俨去世的八年后,门人带着他的行状到长安求崇敬寺"大德"昭示先师事迹以垂于不朽,于是请唐伸撰写此碑。其中说在惟俨离开智澡时,"是时南岳有迁,江西有寂(按,大寂是马祖),中岳有洪,皆悟心要,乃知大圭之质,岂俟磨砻……"从口气看,他曾参谒希迁、马祖、洪禅师三人。碑铭又说:"寂以大乘法闻四方学徒,至于指心传要,众所不能达者,师必默识悬解,不违如愚,居寂之室,垂二十年。"惟俨后来遵照马祖的旨意,离开江西,"陟罗浮,涉清凉,历三峡,游九江",在贞元初年(785)居住药山传法。(注8)但仔细推敲,其中有误。惟俨从大历八年(773)离开智澡,游历很多地方之后,贞元初年至药山,首尾也不过13年,而不是20年。从整篇碑文来看,虽有把惟俨看作是马祖嗣法弟子的意思,但并不十分确定,而且依据前引那段文字可以认为希迁也曾从希迁受法。因为惟俨受戒的衡岳寺就在南岳,据《南岳总胜集》卷中,此寺在南岳庙西北一里的集贤峰下,距离希迁所在的南台寺不远。可以想像,惟俨受戒后是先到希迁处参学受法的。因此笔者认为《宋高僧传》和《祖堂集》、《景德传灯录》等史书说惟俨是希迁的法嗣是有根据的。

禅法

在《祖堂集》卷四、《景德传灯录》卷十四的<药山惟俨传>中记载了惟俨的禅法语录。惟俨继承希迁的禅法,认为修行贵在自然,不必执意读经和修禅观想。一日闲坐,有僧问他:"兀兀地思量什么?"他回答:"思量个不思量底。"问:"不思量底如何思量?"答:"非思量。"惟俨不要求弟子看佛经,但自己常常看经,《惟俨大师碑》说他常看的经有《法华经》、《华严经》、《涅槃?经》。有一天他在看佛经,弟子问:"和尚寻常不许人看经,为什么却自看?"他回答:"我只图遮眼。"弟子问是否可以学他也看经?惟俨则说:"若是汝,牛皮也须看透。"(《景德传灯录》卷四)(注9)意思是怕弟子无有休止地读下去而忘记识心见性的本旨。惟俨门下的道吾(圆智)、云岩(昙晟)是亲兄弟。一日,惟俨写一"佛"字问道吾是何字,道吾说:"是佛字。"惟俨则训斥说:"咄,这多口阿师!"(《祖堂集》卷四)示意"佛"字是不能用言语表述的。

在中国哲学思想史上,李翱与惟俨的交往被传为佳话。李翱(772-841),字习之,贞元十四年(798)进士,官至山南东道节度使,是韩愈、柳宗元倡导的古文运动的积极参加者。他与惟俨相见是在元和十五年(820)出任朗州刺使、湖南观察使的时候。朗州与澧州毗邻,治所在今湖南常德市。大概药山连亘这两州,所以《宋高僧传》等史书记载惟俨在"朗州药山"。《宋高僧传》<惟俨传>记载,李翱到药山初访惟俨时,惟俨"执经卷不顾",侍者提醒他"太守在此"。李翱等不及他回应便高声喊道:"见面不似闻名。"于是惟俨直呼李翱名,李翱答应。此后二人相见。从韩愈开始,儒家学者重视探索"道"、"道统"的问题。李翱曾师事韩愈,自然也关心这个问题。他见到惟俨辟头就问:"何谓道耶?"是想探询佛教对"道"的见解。惟俨运用禅宗接引学人惯用的隐喻方法,用手指天,指净瓶说:"云在青天水在瓶。"大意是道不可正面表述,但它真实自然,就像云在青天,水在瓶一样。据载,李翱当即"警悟",如同"暗室已明,疑冰顿泮",立即作偈二首,其一曰:"炼得身形似鹤形,千株松下两函经。我来相问无余说,云在青天水在瓶。"(注10)此后在太和九年(835)检校户部尚书、襄州刺使,充山南东道节度使的时候,又会见在唐州(治所在今河南泌阳)紫玉山传法的马祖系的"紫玉禅翁"(据《宋高僧传》卷十<道通传>,当为道通的弟子金藏)(注11),向他问法。此外,据《景德传灯录》》卷七记载,李翱还曾向马祖的弟子智藏、大义问法。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7 18:5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