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韦睿 |
释义 | 韦睿 (公元442—520年),字怀文,南朝梁武帝时的名将。汉族,原籍京兆杜陵(今西安东南)人,曾祖时迁至襄阳。他的家族是三辅地区有名的大姓。在宋、齐时并没有突出表现。宋时为右军将军、辅国将军等职。指挥果断,谋略过人。 人物简介籍贯:湖北襄阳 韦睿有光武、周瑜之风的名将,指挥果断,谋略过人。 梁天监四年(公元505年),韦睿督军北伐,攻拔北魏小岘城(今合肥东),随即进军合肥。魏将杨灵胤率众5万来,梁军惧不敌,请求增兵。韦睿认为,兵贵齐心不在众,应速与战。遂列阵,待敌临近,指挥猛冲,大破魏兵。又堰肥水灌合肥城,用高大战舰围攻,强弩齐发,魏军大溃,梁军入城,斩俘万余人。 梁天监五年(公元506年),魏中山王元英率军数十万围钟离,韦睿与右卫将军曹景宗奉命往救,率军进屯邵阳州。随即在敌营前,通宵达旦筑成营垒,又激战一整天,数次挫败魏军进攻。时值淮水暴涨,他遣将以小船载草,灌上膏油,焚烧敌桥,另遣敢死之士上前搏斗。在梁军总攻下,魏军大败,溺死、被杀者各10多万,被擒5万。韦睿因功进爵为侯,任右卫将军。 毛泽东在读李延寿著《南史》卷五十八《韦睿传》的批语中说:“(韦睿)敢以数万敌百万,有刘秀、周瑜之风”,赞扬他会打仗,善于调查研究;赞扬他豁达大度,能团结干部;赞扬他作风好,谦虚朴素,廉洁克己,等等,认为“我党干部应学韦睿作风”。 生平事迹韦睿,字怀文,京兆杜陵人也。自汉丞相贤以后,世为三辅著姓。祖玄,避吏隐于长安南山。宋武帝入 关,以太尉掾征,不至。伯父祖征,宋末为光禄勋。父祖归,宁远长史。睿事继母以孝闻。睿兄纂、阐,并早知名。纂、睿皆好学,阐有清操。祖征累为郡守,每携睿之职,视之如子。时睿内兄王憕、姨弟杜恽,并有乡里盛名。祖征谓睿曰:“汝自谓何如憕、恽?”睿谦不敢对。祖征曰:“汝文章或小减,学识当过之;然而干国家,成功业,皆莫汝逮也。”外兄杜幼文为梁州刺史,要睿俱行。梁土富饶,往者多以贿败;睿时虽幼,独用廉闻。 宋永光初,袁抃为雍州刺史,见而异之,引为主簿。抃\\到州,与邓琬起兵,睿求出为义成郡,故免抃之祸。后为晋平王左常侍,迁司空桂阳王行参军,随齐司空柳世隆守郢城,拒荆州刺史沈攸之。攸之平,迁前军中兵参军。久之,为广德令。累迁齐兴太守、本州别驾、长水校尉、右军将军。齐末多故,不欲远乡里,求为上庸太守,加建威将军。俄而太尉陈显达、护军将军崔慧景频逼京师,民心遑骇,未有所定,西土人谋之于睿。睿曰:“陈虽旧将,非命世才;崔颇更事,懦而不武。其取赤族也,宜哉!天下真人,殆兴于吾州矣。”乃遣其二子,自结于高祖。义兵檄至,睿率郡人伐竹为筏,倍道来赴,有众二千,马二百匹。高祖见睿甚悦,拊几曰:“他日见君之面,今日见君之心,吾事就矣。”义师克郢、鲁,平加 湖,睿多建谋策,皆见纳用。大军发郢,谋留守将,高祖难其人;久之,顾睿曰: “弃骐骥而不乘,焉遑遑而更索?”即日以为冠军将军、江夏太守,行郢府事。初,郢城之拒守也,男女口垂十万,闭垒经年,疾疫死者十七八,皆积尸于床下,而生者寝处其上,每屋辄盈满。睿料简隐恤,咸为营理,于是死者得埋藏,生者反居业,百姓赖之。梁台建,征为大理。高祖即位,迁廷尉,封都梁子,邑三百户。天监二年,改封永昌,户邑如先。东宫建,迁太子右卫率,出为辅国将军、豫州刺史、领历阳太守。 三年,魏遣众来寇,率州兵击走之。四年,王师北伐,诏睿都督众军。睿遣长史王超宗、梁郡太守冯道根攻魏小岘城,未能拔。睿巡行围栅,魏城中忽出数百人陈于门外,睿欲击之,诸将皆曰: “向本轻来,未有战备,徐还授甲,乃可进耳。”睿曰:“不然。魏城中二千余人,闭门坚守,足以自保,无故出人于外,必其骁勇者也,若能挫之,其城自拔。”众犹迟疑,睿指其节曰;“朝廷授此,非以为饰,韦睿之法,不可犯也。”乃进兵。士皆殊死战,魏军果败走,因急攻之,中宿而城拔。遂进讨合肥。先是,右军司马胡略等至合肥,久未能下,睿按行山川,曰:“吾闻‘汾水可以灌平阳,绛水可以灌安邑’,即此是也。”乃堰肥水,亲自表率,顷之,堰成水通,舟舰继至。魏初分筑东西小城夹合肥,睿先攻二城。既而魏援将扬灵胤帅军五万奄至,众惧不敌,请表益兵。睿笑曰:“贼已至城下,方复求军,临难铸兵,岂及马腹?且吾求济师,彼亦征众,犹如吴益巴丘,蜀增白帝耳。‘师克在和不在众’,古之义也。”因与战,破之,军人少安。 初,肥水堰立,使军主王怀静筑城于岸守之,魏攻陷怀静城,千余人皆没。魏人乘胜至睿堤下,其势甚盛,军监潘灵佑劝睿退还巢湖,诸将又请走保三叉。睿怒曰:“宁有此邪!将军死绥,有前无却。”因令取伞扇麾幢,树之堤下,示无动志。睿素羸,每战未尝骑马,以板舆自载,督厉众军。魏兵来凿堤,睿亲与争之,魏军少却,因筑垒于堤以自固。睿起斗舰,高与合肥城等,四面临之。魏人计穷,相与悲哭。睿攻具既成,堰水又满,魏救兵无所用。魏守将杜元伦登城督战,中弩死,城遂溃。俘获万余级,牛马万数,绢满十间屋,悉充军赏。睿每昼接客旅,夜算军书,三更起张灯达曙,抚循其众,常如不及,故投募之士争归之。所至顿舍修立,馆宇籓篱墙壁,皆应准绳。合肥既平,高祖诏众军进次东陵。东陵去魏甓城二十里,将会战,有诏班师。去贼既近,惧为所蹑,睿悉遣辎重居前,身乘小舆殿后,魏人服睿威名,望之不敢逼,全军而还。至是迁豫州于合肥。 五年,魏中山王元英寇北徐州,围刺史昌义之于钟离,众号百万,连城四十余。高祖遣征北将军曹景宗,都督众军二十万以拒之。次邵阳洲,筑垒相守,高祖诏睿率豫州之众会焉。睿自合肥迳道由阴陵大泽行,值涧谷,辄飞桥以济。师人畏魏军盛,多劝睿缓行。睿曰:“钟离今凿穴而处,负户而汲,车驰卒奔,犹恐其后,而况缓乎!魏人已堕吾腹中,卿曹勿忧也。”旬日而至邵阳。初,高祖敕景宗曰: “韦睿,卿之乡望,宜善敬之。”景宗见睿,礼甚谨。高祖闻之,曰:“二将和,师必济矣。”睿于景宗营前二十里,夜掘长堑,树鹿角,截洲为城,比晓而营立。元英大惊,以杖击地曰:“是何神也!”明旦,英自率众来战,睿乘素木舆,执白角如意麾军,一日数合,英甚惮其强。魏军又夜来攻城,飞矢雨集,睿子黯请下城以避箭,睿不许。军中惊,睿于城上厉声呵之,乃定。魏人先于邵阳洲两岸为两桥,树栅数百步,跨淮通道。睿装大舰,使梁郡太守冯道根、庐江太守裴邃、秦郡太守李文钊等为水军。值淮水暴长,睿即遣之,斗舰竞发,皆临敌垒。以小船载草,灌之以膏,从而焚其桥。风怒火盛,烟尘晦冥,敢死之士,拔栅斫桥,水又漂疾,倏忽之间,桥栅尽坏。而道根等皆身自搏战,军人奋勇,呼声动天地,无不一当百,魏人大溃。元英见桥绝,脱身遁去。魏军趋水死者十余万,斩首亦如之。其余释甲稽颡,乞为囚奴,犹数十万。所获军实牛马,不可胜纪。睿遣报昌义之,义之且悲且喜,不暇答语,但叫曰:“更生!更生!”高祖遣中书郎周舍劳于淮上,睿积所获于军门,舍观之,谓睿曰:“君此获复与熊耳山等。”以功增封七百户,进爵为侯,征通直散骑常侍、右卫将军。 七年,迁左卫将军,俄为安西长史、南郡太守,秩中二千石。会司州刺史马仙琕北伐还军,为魏人所蹑,三关扰动,诏睿督众军援焉。睿至安陆,增筑城二丈余,更开大堑,起高楼,众颇讥其示弱。睿曰:“不然,为将当有怯时,不可专勇。”是时元英复追仙琕,将复邵阳之耻,闻睿至,乃退。帝亦诏罢军。明年,迁信武将军、江州刺史。九年,征员外散骑常侍、右卫将军,累迁左卫将军、太子詹事,寻加通直散骑常侍。十三年,迁智武将军、丹阳尹,以公事免。顷之,起为中护军。 十四年,出为平北将军、宁蛮校尉、雍州刺史。初,睿起兵乡中,客阴俊光泣止睿,睿还为州,俊光道候睿,睿笑谓之曰:“若从公言,乞食于路矣。”饷耕牛十头。睿于故旧,无所遗惜,士大夫年七十以上,多与假板县令,乡里甚怀之。 十五年,拜表致仕,优诏不许。十七年,征散骑常侍、护军将军,寻给鼓吹一部,入直殿省。居朝廷,恂恂未尝忤视,高祖甚礼敬之。性慈爱,抚孤兄子过于己子,历官所得禄赐,皆散之亲故,家无余财。后为护军,居家无事,慕万石、陆贾之为人,因画之于壁以自玩。时虽老,暇日犹课诸儿以学。第三子棱,尤明经史,世称其洽闻,睿每坐棱使说书,其所发擿,棱犹弗之逮也。高祖方锐意释氏,天下咸从风而化;睿自以信受素薄,位居大臣,不欲与俗俯仰,所行略如他日。 普通元年夏,迁侍中、车骑将军,以疾未拜。八月,卒于家,时年七十九。遗令薄葬,敛以时服。高祖即日临哭甚恸。赐钱十万,布二百匹,东园秘器,朝服一具,衣一袭,丧事取给于官,遣中书舍人监护。赠侍中、车骑将军、开府仪同三司。谥曰严。 功绩成就明达自保韦睿,字怀文,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东南)人,士族子弟,从小受到良好的文化教育。韦睿的长辈对待仕途不感兴趣,祖父韦玄有学识有才能,但厌恶官场,不愿出仕,隐居于南山中,过着清幽厌世的逍遥生活。父任南朝宋的宁远长史,伯父任南朝宋末光禄勋。长辈对官场的两种不同态度对韦睿产生了一定的影响。韦睿既不消极避世,又对官场的倾轧保持高度的警惕,在乱世之中以明达睿智对待残酷的权力争夺和统治者、士大夫之间的激烈厮杀。这使韦睿能在三朝之中任职而安然无恙。 南朝宋永光初年,袁岂为雍州刺史,他很欣赏韦睿的才能,邀他出来作官,封为主薄。经交往韦睿知其不能成事,又怕被害,就要求到偏远的义成郡任职,此事果然使他免除了内乱祸害。在南朝宋政权下,韦睿官至齐兴太守,右军将军。 南朝的齐政权代替宋政权后,内乱不止,韦睿想回乡隐居,但又怕不能得脱,于是求为上庸(今湖北省竹山县)太守,获准,得以保全身家性命。 公元499~500年,太尉陈显达、护军将军崔慧景进逼建邺,抢夺齐政权,众人惶惶,求教于韦睿。他回答说,两人一个无才,一个懦弱,都不足以成事。而暗中却结交雍州刺史萧衍。待萧衍起兵之时,韦睿聚兵二千、战马二百匹,乘竹栈赶去增援。萧衍非常高兴,韦睿所出建议,多被采纳。萧衍夺得南朝政权,即位梁武帝,任韦睿为廷尉,封都梁子爵,后迁为豫州刺史,兼领历阳太守。 ? 征战有术在随萧衍起兵争夺南朝政权之前,韦睿多任文吏,但由于他深通兵法,参加了一些战斗后,立即通晓了用兵之理,因此,在为维护南朝梁政权与北方割据势力的斗争中,屡出奇兵,多以巧胜。 公元506年,韦睿奉命督军向北魏军队反击,梁将王超等率军于小岘与北魏军队激战未能获胜。韦睿得知后亲自到阵前视察,与梁军对峙的魏军派出精锐将士数百名在营门之外拉开阵式。韦睿下令向敌人进攻。部下担心地说,“我们轻装而来,应退还阵中,穿戴甲胄之后再战”。韦睿却说:“魏寨若有二千兵马,闭门自守足可以自保。现在无故出数百精锐立于营外,必有其中的缘故,如果我方突然袭击,杀败敌之精锐,敌寨自当拔除”。众将仍有凝惑之心。韦睿说,军令如山,有迟疑者必斩。众将士奋勇冲入敌阵,魏军被突然冲来的未穿盔甲的梁军之凶猛势头吓呆了。梁军疾攻,魏军败退,夜半拔营而去,梁军巧胜一场。 梁右军司马奉命攻合肥,多日不下,韦睿亲自督军,他来到阵前,详细察看地形之后,认为淝水可用。他下令全军分段筑堤垒堰,很快堤成水通。乘舟可直抵合肥城下。韦睿开始攻城,而魏军突然增兵五万支援合肥。敌众己寡,梁将担心不能取胜,建议韦睿请调援军,待援军至再战。韦睿却说,到了敌人城下再要求援兵怎么来得及?再说,我们要求增兵,敌人也可以要求援兵。兵家说:“兵贵用奇,不在众”。韦睿下令,乘敌援兵新到,立足未稳,立即发起进攻。由于梁军攻势凶猛,很快攻下合肥东、西两小城,接着围攻合肥城。敌军多次反击,想破坏梁所修堤堰,全被梁军打退。然后,梁军四面攻打合肥城,终于将城攻破,杀敌万余,获牛羊数万。魏军撤离合肥,解除了对南朝的威胁。 钟离显才钟离之战是梁、魏之间的重大战役。公元503年北魏发起了兼并南朝的战争。战争的重点集中于南朝梁的钟离。钟离位于淮水南岸,是南朝梁政权的北方前哨重镇。北魏扫清了钟离北部梁军的防守之后,于公元504年开始攻打钟离,是年,因淮水暴涨,北方士兵不适此地环境,只好无功而撤。 公元506年9月,南朝梁武帝知北魏将再攻钟离,命徐州刺史昌义之率三千人进驻钟离防守。十月,北魏镇南将军、中山王元英率数十万兵众围攻钟离。钟离告急,十一月梁武帝命右卫将军曹景宗率兵二十万进屯道人洲(今安徽风阳东北淮水)以增援钟离。两军呈相持局面。 公元507年春,北魏军队向钟离城发起强攻,元英命平东将军杨大眼率众五万于淮水北接应;命镇东将军萧宝寅率兵在郡阳洲两岸架起桥梁以便接运粮草。北魏军队昼夜攻打钟离。元英命兵士以土填堑,以冲击撞城墙。钟离城危在旦夕。在钟离战役的危机时刻,梁武帝调豫州刺史韦睿支援钟离战役。韦睿接令后立即率兵自合肥北上增援。军至前线,韦睿乘夜色前出曹景宗二十里于阵前扎营。魏将元英一觉醒来突见梁军营前移二十里而大惊。杨大眼率万余骑兵强攻韦睿新立营寨,被韦睿集中强弩射回,杨大眼负伤败退。曹景宗乘夜派人潜水进入钟离城送信通告援军已到,城内守军意志更坚。 韦睿统筹梁军,城内外各支部队齐心坚战。相持数日,韦睿发现北魏军队已经兵疲师老,成强弩之末,虽然将帅击鼓进兵,但士气显然远不如前。他组织各部将帅协调,约期向北魏军队发起反击。曹景宗攻击邵阳洲北桥、韦睿军攻南桥,梁军乘淮水陡涨之际,用小船载干草并灌入油脂,点燃后推到魏军所建桥边,将桥烧毁。北魏军开始撤退,梁军乘势奋勇追杀,战鼓声、呼号声惊天动地,梁军由韦睿组织的敢死队奋勇当先。北魏军队经数月攻城之战已疲惫不堪,在梁军的凶猛攻势下顿时溃败,士兵争相逃命、自相践踏,被杀、溺死和自踏致死者达十余万人。元英单骑逃走,杨大眼烧营撤退,梁军又乘胜猛追,俘敌数万,获得了钟离之战的全胜。在钟离战役中,韦睿指挥梁军成功地完成了疲敌、攻坚、捕捉战机和统筹协调等工作,因此,获得了战役的全面胜利。 治军有方韦睿虽为统兵重将,但其体质多病文弱,并非走马挺枪之勇夫,而是有胆有谋的统帅。韦睿因读书多知识广而知治军之重要,因此,他强调兵不在多而在精,将不在广而在于听命。所以,他用兵常以少胜众,以弱击强,在军队的建设上,韦睿主张军纪严明,令行禁止;在对待士卒上,他善于抚慰和体贴将士,因此深得将士爱戴;在与诸将的交往中,韦睿处事严谨,为人大度,很少树敌,在相互倾轧的权力之争中,韦睿功高而无人忌妒,因此得以保全自身。 在挥师用兵的过程中,韦睿多动脑筋、善出奇兵、广用谋略,身经百战而胜多。在极端不利的情况下,韦睿撤退而足以安全自保;在与敌对峙的情况下,能抓住战机,以奇胜敌。 作风人品韦叡对继母十分孝敬,因此受到乡里人的称赞。伯父韦祖征为郡守,常带韦叡去办理公事,视之如子。韦叡内兄王憕、姨弟杜恽在当地都颇有盛名,韦祖征一次问韦叡:“汝自谓何如憕、恽?”韦叡谦虚不敢回答,韦祖征说:“汝文章或小减,学识当过之;然而干国家,成功业,皆莫汝逮也”(《梁书·韦叡传》)。韦叡的外兄杜幼文为梁州刺史,要韦叡和他同去。梁州当时十分富饶,到那里做官的人多因为贪财而被免职,而韦叡虽年纪很小,却以清廉闻名。 韦睿引领诸葛遗风东若问中华历代之名将,谁能传承孔明衣钵?不是姜维,而是韦睿。韦睿系南北朝萧梁名将,毛泽东通读《南史》时,曾盛赞他“敢以数万敌百万,有刘秀、周瑜之风”。 说韦睿形似诸葛亮,可从他“择主、侍君、为将、处事”上窥得端倪。江山风雨、乱世漂萍,南朝政权几度更迭,先有刘宋,再至萧齐,军事政变频繁上演,有识人物争相济世。韦睿经宋齐两朝的动荡,凭着处乱不惊的胆识,多次成功化解危难险急。期间,怀旷世之才的韦睿,全然是韬光养晦,静待明君出世,最终他锁定萧衍———一位年轻的刺史。于是,时年59岁的韦睿,毅然伐竹为筏,率军投奔萧衍。此后,韦睿精忠辅佐社稷,屡献奇谋妙计,成为开国元勋;韦睿生来体质虚弱,每逢疆场临阵指挥,他总是儒者衣冠,乘白板小车,手持竹如意,但见轻点慢指间,强虏已灰飞湮灭。韦睿淡泊明志,从不居功自傲,而是甘做人梯,提携晚辈将领;从不追名逐利,而是婉拒赏赐,曾弃钱20万贯。 说韦睿神似诸葛亮,可从他“果敢、奇谋、善战、谨慎”中一睹风采。公元506年,南梁兴兵讨伐北魏,双方僵持于小岘,韦睿在巡察敌情时,敏锐发现战机,他力排众议,果断率军迎面攻击,一举摧毁合肥屏障。而后,他因势利导、围城打援,下令在淝水上游筑坝,调度战舰围攻合肥,终克“淮右襟喉”。由此,世人称其“韦虎”。公元507年,北魏起兵百万南犯,接连攻陷40余城,重兵合围钟离城,韦睿持龙环御刀,奉命前来督师,他率军夜掘壕沟、构筑前沿,让北魏将帅惊叹“神人”,从而动摇了敌方意志;韦睿又结车摆却月阵,强弩击伤北魏先锋,随后水淹敌营、火烧栈桥,顷刻使魏军土崩瓦解,被溺死、被斩杀各10多万,另外被俘5万之众。此战令北魏元气大伤,进而扭转了淮南危局。公元509年,南梁冒进北伐,遭到北魏重创,韦睿授命救援,他深挖壕沟、高筑敌楼,以临战的姿态,静候待追击敌军,北魏虽想一雪前仇,怎奈惧怕韦睿,只得偃旗息鼓。 韦睿78岁而终,算得名将寿星。南北朝的后期,仍延续北强南弱的趋势。箫衍晚年沉迷佛教,致使政务废弛、政局动荡,后被陈霸先篡位建陈。而北魏分裂为东西两魏,后又变成北齐和北周。随着经济复苏发展、民族融合加速,中华统一的大势不可阻挡,担纲重任的大隋王朝,正缓步登上历史舞台。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