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威略 |
释义 | 威略,中文名: 威略,拼音: wēi lüè,注音: ㄨㄟ ㄌㄩㄝˋ。名词释义:声威谋略。威略将军吴英,字为高,世居泉州之黄龙,生前“敦族睦邻,置义田,赈凶岁”,无不尽力而为。还斥赀六千余金重修莆田东关外的熙宁、宁海二桥,造福桑梓,为人所传诵。 中文名:威略 拼音:wēi lüè 注音:ㄨㄟ ㄌㄩㄝˋ 名词释义:声威谋略 其他释义:威略将军吴英 基本信息中文名: 威略 拼音: wēi lüè 注音: ㄨㄟ ㄌㄩㄝˋ 名词释义声威谋略。 引用解释《后汉书·朱穆传》:“以威略权宜,尽诛贼渠帅。”《周书·于谨传》:“ 谨 愿禀大王之威略,驰往喻之,必不劳兵甲,可致清荡。” 宋 曾巩 《本朝政要策·南蛮》:“今溪洞往往为东南之忧,而议者不谋威略,一欲怀之以利,是见其一,未见其二也。” 清 鲁一同 《关忠节公家传》:“而前钦差大臣 林公 则徐 威略素著,与公尤协力。” 威略将军威略将军吴英(1637-1712),字为高,世居泉州之黄龙。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奉旨入莆籍,遂家于黄石镇定庄村。 时值明末清初,闽境戎马倥偬,吴英立志从军报国,郑老夫人母女依依不舍,以其人高脚大,临行时特制布鞋一双,以供穿用并资纪念。吴英入伍后,因躯干高大,编为掌旗官。某次战役,阵地动摇,奉令紧急撤退。英执旗退至中途,忽发觉布鞋丢了,乃火速急回寻取。在慌乱中全军看到掌旗官倒向而奔,亦紧跟着倒向过来反攻,拼命向前冲杀,敌军纷纷溃逃。吴英为了一双布鞋,盲目转向而行,幸得转败为胜,获得首功,一时传为佳话,称他为福将。 吴英和施琅原隶郑成功麾下,琅降清后,吴英从之。康熙二年(1663),以平金门庆功,擢升都司。其后水陆数十战,著有功勋,旋升同安总戎,壬戌年移驻兴化。施琅攻澎湖时,英总陆军为副,奋勇直前,攻下八 。台湾平后,才四个月,升四川提督。他镇蜀十一年,威德并著。旋调福建陆师提督,未几,复调水师。康熙四十二年(1703),帝南巡,亲写“作万人敌”匾赐给他,又加授威略将军。吴卒年七十六,恤赠太子少保。 康熙帝曾于壬辰夏赐诗存问。诗云: 水陆封疆六十年,曾经百战驾轻船。 莲台远涉鲸鲲浪,岛屿平开烽火烟。 将老偏宜立壮志,宸襟每注施恩延。 波涛有作须先靖,□勉防微截未然。 先是,当施琅督师与刘国轩(台湾)海战时,施自领中军,以吴英为左翼,以朱天贵为右翼(朱天贵阵亡),向澎湖进军。施琅督师奋进,双方在鏖战中,忽有刘军中一箭射来,正中琅目,几乎跌倒,幸经吴英一面保护主帅(施琅),一面指挥士兵力战,得挽危局。 吴英生前“敦族睦邻,置义田,赈凶岁”,无不尽力而为。还斥赀六千余金重修莆田东关外的熙宁、宁海二桥,造福桑梓,为人所传诵。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