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威廉一世 |
释义 | 2 苏格兰王国国王威廉一世威廉一世(King William the Lion、雄狮王,1142~1214),苏格兰王国阿凯尔德王朝国王(1165~1214)。 3 西西里国王威廉一世本文遵守CC-BY-SA 3.0和GFDL协议 西西里国王威廉一世(1131~1166年5月7日),绰号“恶人”,是前任国王罗杰二世的第四子,也是卡斯蒂利亚国王阿方索六世的外孙。因为三个哥哥都先死且没有婚生子女,所以1154年罗杰二世死后,由威廉继承了王位。 威廉一世继位后,基本沿用父亲晚年的班子,提拔了巴里的迈奥。迈奥出身低微,得到王国的最高官职后,将贵族逐出政府,限制城镇自治。教皇阿德里安四世、拜占庭皇帝曼纽尔一世、神圣罗马帝国皇帝腓特烈一世则鼓励对王权不满的贵族们发动叛乱。1155年末,希腊军队攻占了巴里、特拉尼、乔维纳佐、安德里亚、塔兰托,包围了布林迪西。威廉一世的军队在半岛登陆,摧毁了由4艘船组成的希腊舰队,1156年5月28日又在布林迪西击溃了希腊军队。6月18日,阿德里安四世妥协,在贝内文托和威廉一世签订了和约,承认威廉的王位,抛弃了叛乱者。1157年夏天,教皇派出一支164艘船的舰队,攻占了欧博亚和阿尔米拉。1158年,威廉和希腊人讲和。这些外交上的成功很可能是迈奥的功劳,但另一方面,王国在非洲的领地都被柏柏尔人建立的穆瓦希德王朝吞并了,这些地方可能是威廉虑及北方教皇国等的威胁而主动放弃的。 1156年,在斯法克斯又发生了叛乱,并且迅速蔓延开来。1159年,西西里王国的宦官彼得将军(改宗基督教的阿拉伯人)率领160艘船发起了对阿拉伯占领下的巴利亚里群岛的奇袭,想解马赫迪耶之围,但临战时却逃了。彼得没有因此失宠,但西西里王国却不再派兵去马赫迪耶了。1160年1月11日,马赫迪耶投降。 1160年11月,迈奥在帕勒莫被贵族首领马修-博内洛谋杀。贵族们开始计划推翻国王,希望立国王8岁的长子阿普利亚公爵罗杰为王,重建一个王权相对弱势的政权。国王的私生兄弟塔兰托王子西蒙和国王兄长的私生子莱切伯爵唐克雷德也向国王发难,国王全家沦为俘虏。叛军将罗杰游街,并且宣布将在三天后加冕罗杰为王。但是,民众和军队都忠于国王,国王重新掌握了政权,摧毁了叛军,弄瞎了博内洛。但在营救国王的行动中,罗杰被箭射死。威廉的反对者则称罗杰是被威廉杀死。 叛乱平息后,威廉以迈奥门下的三个人为执政,和平地度过了统治期的最后几年。 1166年5月7日,威廉一世驾崩。他有四个儿子: 阿普利亚公爵罗杰四世(1152~1161); 卡普亚王子罗伯特三世(1153~1158); 威廉二世(1155~1189),他的继承人; 卡普亚王子亨利(1158~1172)。 4 布洛涅伯爵威廉一世的吉约姆一世(英语作威廉一世)(1137年-1159年10月11日),是布洛涅伯爵和萨里伯爵(1153年 - 1159年)。他是英格兰国王斯蒂芬和布洛涅的马蒂尔达的第三子。 1153年,吉约姆的哥哥尤斯塔斯去世,但由于斯蒂芬答应以表外甥亨利·金雀花为继承人,吉约姆失去了继承王位的机会。新继位的亨利二世国王对吉约姆很慷慨,确认了吉约姆对萨里伯爵领地的所有权。吉约姆的妻子是第四代萨里女伯爵伊莎贝尔·德·瓦伦纳,1148年结婚。 但坎特布里的热瓦斯和弗兰德雇佣兵的阴谋在1154年被察觉,这些人企图在坎特布里谋杀亨利,吉约姆也被怀疑知情甚至同谋。亨利逃离坎特布里,回到诺曼底。 1159年,吉约姆在图卢斯门口去世,没有子女,葬在蒙特莫瑞尔的普瓦特万教堂。他的布洛涅伯爵爵位由姐姐玛丽继承,而他的遗孀则改嫁给亨利二世父亲若弗鲁瓦的私生子阿默兰。 5 荷兰执政威廉一世威廉一世(1533—1584年),荷兰执政(1559—1584年在位) 。荷兰奥兰治王朝的开国执政--威廉一世虽然有时候被称作“荷兰王”英文译为NEDKING,但终其一生只是荷兰的执政,而他的子孙直到两百多年后才成为尼德兰国王。因此说他是国王比较牵强。 1568年的捣毁圣像运动揭开了荷兰反抗西班牙统治,争取独立的序幕。在这场运动中,荷兰当时最大的贵族--威廉.奥兰治(奥兰治亲王)的向背举足轻重,就阶级情感来说,他受过西班牙前国王卡洛斯的厚恩,就民族情感来说,身边荷兰人民的呐喊和鲜血又使他寝食难安。一度摇摆不定的他,最终终于同荷兰人民站到了一起,走上了反抗当时最强大的帝国--西班牙帝国的不归路。 对于拿骚伯爵威廉来说,命运之神是非常眷顾他的。他继承了父亲的拿骚伯爵领地,11岁时,他的堂兄勒内·沙龙战死疆场,他又继承了奥兰治亲王的爵位和领地,18岁时同伯伦伯爵的女继承人安妮结婚,又得到几处领地,成为尼德兰首屈一指的大贵族。他少年被送进布鲁塞尔的宫中接受正统教育,得到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查理五世和他的妹妹——尼德兰女总督玛丽娅的厚爱、器 重,22岁被任命为马斯军团司令,并进入尼德兰总督府政务院,26岁成为荷兰、泽兰、乌特勒支三省执政。 他本来可以像那个时代的大贵族一样,在声色犬马、灯红酒绿中体面地过完富足的一生。但他生活在一个特殊的年代,命运之神又把他推向了时代的风口浪尖之上。他面临着两难的选择。 1566年,在尼德兰的一个小城爆发了声势浩大的群众运动,激动的人群迅速砸烂了修道院的物事,这种狂热迅速扩展到这个尼德兰,史称“捣毁圣像运动”,揭开了尼德兰革命的序幕。 这场运动的产生有诸多因素。尼德兰是当时欧洲经济最发达的地区,毛纺和麻纺手工业及商贸尤为发达,城镇林立。但它自1519年起落入西班牙的统治之中。西班牙政府视其为经济奶牛,其交纳的赋税占西班牙国库总收入的一半以上。而使双方的矛盾发展到如水火之势的,则是臭名昭著的宗教裁判所和“血腥敕令”,这个敕令规定凡异端必须处死并没收财产,而藏匿包庇异端者与异端同罪。这个敕令使数不清的尼德兰加尔文教徒被合法地杀害,在加尔文教徒占多数的尼德兰显然是一道战争的催化剂。当尼德兰又陷入一场经济危机时,政治和社会的动乱就爆发了。 在这场运动刚刚开始的时候,仍有着许多向良性发展的机会,奥兰治亲王威廉和埃格蒙特伯爵、荷恩上将的努力也正在促成这一点。他们曾联名向玛格丽特总督递交请愿书,要求废除“血腥敕令”、撤走西班牙驻军,罢免不得人心的主教等。在运动发生后,他们又积极斡旋,女总督也主张采取安抚措施。但顽固的天主教国王腓力二世顽固地断送了机会,他向尼德兰派遣了“铁血总督”阿尔巴,采取残酷镇压的手段,终于使形势不可收拾。新成立的“除暴委员会”使尼德兰变成了屠宰场。 这种情势下,奥兰治亲王威廉斩断了与西班牙王室的丝丝情结,放弃了显贵的身份、优裕的生活,毅然加入到血浓于水的尼德兰民众一方。他选择了逃亡德意志,散尽千金招募了一支军队,开始了战斗的生涯。 威廉的军队一开始屡屡碰壁,但“海上乞丐”和“森林乞丐”的崛起使战争形势发生了逆转。这两支队伍主要由破产的平民组成,他们分别在沿海地区和佛兰德斯森林进行游击,并夺取了一批城镇,在阿尔巴统治的铁板上打开了缺口。威廉积极配合,再次攻入国内,并成为全国抵抗力量公认的领袖。 尼德兰独立战争是一场旷日持久的战争,很好地诠释了“坚持就是胜利”这个真理,尼德兰一方在军队的数量、编制和统一领导方面均逊色于对手,但他们进行的是关乎自身自由和幸福的奋战,有足够的热情将战争进行到底,终于将西班牙拖至全国总破产,同时利用腓力二世树敌过多的特点,团结国际力量来夹攻西班牙。 尼德兰地区人口密集,城镇众多,决定了尼德兰战争主要由一场场要塞与城堡的攻守战组成,为世界战争史上的要塞争夺战提供了许多光辉范例。其中著名的战役有哈勒姆保卫战、阿尔克马尔保卫战、莱顿保卫战等,其中在莱顿保卫战中,在弹尽粮绝之际掘开海堤水淹敌军,才取得了胜利。威廉亲自参与了其中一些战役,以头脑冷静著称,被称为“沉默者威廉”,不过军事终非他所长,他在实际指挥作战中取得的成果有限。他的两个弟弟为配合莱顿保卫战而双双战死。 1580年,西班牙国王腓力二世将威廉列为全国头号通缉犯,以重金悬赏要他的性命。对此,威廉发表了著名的《护教宣言》,抨击了腓力二世政策的种种祸害,描述了自己最终走上反抗道路的心路历程和战斗到底的决心。1582年,尼德兰各省正式宣布在7月12日拥戴威廉·奥兰治为尼德兰执政。然而,在这伟大日子到来前的两天,一颗罪恶的子弹夺走了奥兰治的生命,行刺者的目的只是为了得到菲利浦二世的巨额赏金。 奥兰治亲王威廉的威望,因为他的遇刺身亡而被永远定格在高位。他被尊为国父,他的子孙世代为荷兰执政,并在1815起成为荷兰王国的世袭国王,一直延续到现在。他的家族标志——橙色也成为荷兰的标志。 对于荷兰国父对世界历史的影响,首先是荷兰独立所引起世界格局的变化,使称雄一时的西班牙帝国受到最沉重的打击而衰落下去,同时又在西欧众大国的夹缝中兴起了一个生机勃勃的荷兰。独立使得荷兰摆脱了众多的束缚,并在革命精神的鼓舞下迎来了17世纪这个“黄金世纪”,建立了海上霸权。如果继续在西班牙“铁板一块”天主教政策的统治压榨下,“海上马车夫”的繁荣是难以出现的,南北尼德兰的对照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 必须注意到的是,荷兰人的国家民族观念向来比较淡薄。作为在独立战争中成长起来的本土领导人,奥兰治亲王对荷兰独立战争的凝聚力起到很大作用,而他的后代世袭为王,对荷兰国家的凝聚力和认同感也有很大意义。 同多数国家的开国元首相比,奥兰治亲王威廉的军事才能相对平庸,在独立战争的起更大作用的是“海上乞丐”和“森林乞丐”,威廉主要是起精神领袖的作用。但他的儿子莫里斯是一个出色的军事家,也弥补了这一点。 还有一点不得不提,威廉是个宗教宽容者,而他的时代是个宗教狂热的时代,天主教和新教的仇视先后在法国和德国引起了内战,尼德兰的战争与此也有很大关系。威廉的宗教宽容在他的时代是难能可贵的。 6 德意志皇帝威廉一世◎ 简介威廉一世 (Wilhelm I;1797年3月22日—1888年3月9日) 是普鲁士国王(1861年1月2日—— 1888年3月9日在位)和德意志帝国皇帝(1871年1月18日——1888年3月9日在 位)。他的全名是威廉·弗里德里希·路德维希(Wilhelm Friedrich Ludwig)。 ◎ 早期生活和军事生涯威廉一世是普鲁士国王腓特烈·威廉三世的第二子,母亲为路易斯王后。由于没有预料到会登上王位,威廉亲王并没有接受多少教育。1814年2月入伍参与反拿破仑战争,服役报告称他是一名勇敢的士兵。1815年后,他也成为一个有魅力的外交家。1848年他成功地粉碎了针对其兄长弗里德里希·威廉四世的政变,得到“霰弹亲王”的绰号。1857年,无子女的威廉四世中风,身体局部瘫痪,然后精神失常无法料理国事,1858年10月威廉亲王出任摄政。 ◎ 国王和皇帝1861年1月2日,腓特烈·威廉四世逝世,威廉亲王登基为普鲁士威廉一世。他登位后,国王和议会仍然不和。他比他兄长较少干预政治,一般被认为是一个政治中立的人。但他只不过是寻找一个谨慎的解决方法,去解决斗争:他任命保守派的奥托·冯·俾斯麦为首相。根据普鲁士宪法,首相只需对听从国王,并不需要搭理议会。虽然俾斯麦说他和威廉的工作关系是一个臣子对他的长官尽忠,实际上俾斯麦拿着管理内政和外交的实权。数次与威廉不同意见,俾斯麦扬言辞职,威廉只好同意俾斯麦的做法。 普军在普法战争取胜,1871年1月18日,威廉在巴黎凡尔赛宫称帝,亦即德意志皇帝。仪式过后,北德意志邦联 (1867-1871) 转改为德意志帝国 (Kaiserreich, 1871-1918年) 。这帝国是一个封建国家;皇帝是封建君主们的国家元首和总统。新领地包括巴伐利亚、符腾堡与萨克森国王;巴登和黑森大公;汉堡、吕贝克和不来梅参议院。威廉不情愿地接受“德意志皇帝”的名号。他曾提议“德国皇帝”的名号,但明显地封建君主们不会接受。 在俾斯麦的回忆录里,俾斯麦认为威廉是一个传统、谦恭、绝对有礼的绅士,是名副其实的普鲁士军官。他有些判断偶尔会被“妇人之仁”所影响。 1878年5月11日,叛乱者Max Hödel在柏林企图行刺威廉一世,但失败。同年6月2日,Karl Nobiling试图行刺,伤了威廉之后自尽。这成为清除社会主义法于1878年10月21日设立的原因。法例由俾斯麦的政府提出,并受到国会的大力支持。法例目的是打击社会主义者和工人阶级的行动,并剥夺了德国社会民主党的合法地位。它禁止所有党组织、工人大众组织、社会主义者和工人阶级的刊物,并可用以裁决或充公社会主义者的文学作品,但又给予社会民主主义者赔偿。法例每二、三年扩大一次。虽然惩罚严重,社会民主党影响继续扩大。基于大量工人阶级行动的压力,法例于1890年10月1日被废除。 ◎ 家庭1829年1月11日,威廉一世在柏林与萨克森-魏玛-艾森纳赫大公卡尔·弗里德里希的二女儿玛丽·路易丝·奥古斯塔·卡特琳公主(Marie Luise Auguste Katharine,1811年9月30日—1890年1月7日)结婚,有一子一女: ·子腓特烈·威廉·尼库劳斯·卡尔(FRIEDRICH Wilhelm Nikolaus Karl,1831年10月18日—1888年6月15日),1888年任德国皇帝兼普鲁士国王,称腓特烈三世。 ·女路易丝·玛丽·伊莉莎白(Luise Marie Elisabeth,1838年12月3日—1923年4月23日),1856年与巴登大公弗里德里希一世结婚,有二子一女。 7 尼德兰王国国王威廉一世尼德兰王国奥兰治-拿骚王朝国王威廉一世 尼德兰亲王威廉一世 (1813.12.2~1815.3.16) Willem I, Soeverein Vorst der Nederlanden 尼德兰国王、卢森堡大公威廉一世 (1815.3.16~1840.10.7) Willem I, Koning der Nederlanden, Groussherzog vu Lëtzebuerg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