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威廉·卡培尔 |
释义 | 威廉·卡培尔,美国著名钢琴演奏家,1942年赢得费城管弦乐团的青年大赛和华特.W.侬博格基金奖 。 人物简介威廉·卡培尔1922年出生于纽约,1953年于加州半月湾飞机失事过世。先后在纽约追随杜蕾莎·安德森·拉佛丽特及在费城追随奥丽嘉·萨玛罗芙学习,后来进入茱莉亚音乐学院就读。1942年赢得费城管弦乐团的青年大赛和华特.W.侬博格基金奖,后者赞助他在纽约的首演。1942年他演出哈察都量的协硅策惜獉轰动,从此他的名字便永远和这部作品连在一块。在他国际演奏生涯中,他建立了一套相当多彩多姿的常备曲目,包括巴赫、史卡拉第、莫扎特、贝多芬、萧典、门德尔颂、舒伯特、舒曼、李斯特、德布西、拉赫曼尼诺夫、浦罗柯菲夫和萧士塔高维契,以及一些美国作曲家的作品。繁忙的演出排程并没有留给他太多时间灌录唱片。卡佩尔是一个技巧夺目的演奏家,其演出以灿烂光芒和戏剧性著称。 人物生平威廉·卡培尔就像许多在早年就达圆熟之境的艺术家一样,卡佩尔似乎是极度自我创造的。生于纽约市的他将自己的技巧归功于少年时期的老师杜蕾莎.安德森.拉佛丽特(及阿农教学法)。他追随萨玛罗芙夫人的进阶学习,加上阿图.鲁宾斯坦间歇地指导、阿瑟.许纳贝尔和鲁道夫.塞尔金的课程(在他决意拓展古典常备曲目后,这业课程变得更频繁),使其琴艺更加突飞猛进。十九岁那年领取的侬博格奖金令他的事业迅速起飞,而由于他的意志力,即使在接踵而至繁重的演奏会、录音和教书排程下,其艺术性依然有着长足的进展。 在1941年他签下一纸内容包括和费城管弦乐团固定合作三年的合约,翌年和纽约爱乐合作演出哈察都量钢琴协奏曲,并和RCA签下录音合约继卡佩尔的第一份录音哈察都量协奏曲所获得的巨大成功后,他继续为RCA录制了三 首主要的俄罗斯协奏曲。第一首是录制于1949年的浦罗柯菲夫第三号钢琴协奏曲,这是卡佩尔「钢铁」手指和「橡皮」关节的惊人展示,也是他对廿世纪音乐的投入和爱好的最佳证明。同样引人注目但容许更正h个别表现机会的,是拉赫曼尼诺夫的第二号钢琴协奏曲和《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分别录制于1950年和1951年。事实上,的确很难想象会有较此更激情、更刚健的对拉坊第二号协奏曲的领悟:演漫,但一点也不感伤。卡佩尔添加了无数个人化的触感,如剧烈的反转动态(拉赫曼尼诺夫也善于此道),这在装饰奏和第二乐章是特别明显的。 在协奏曲付梓后四十年才创作完成的《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被以一种更客观、几乎是凶暴的方式演奏,不过在著名的第十八段变奏则仍是个性化、最狂想的卡佩尔。佩尔在1945年的录音中,类似地赋予李斯特《梅菲斯特圆舞曲》凶暴的诠释,这份演出中的卓越演奏技巧永远是令人震撼的;同样令人印象深刻的是他在1947年录制的《佩托拉克的十四行诗》中所展现的李斯特抒情诗意的面相。他最好的录音之一的1951年录音中,他也恰当掌握了第十四号匈牙利狂想曲吉普赛灵魂,同年他开始录制肖邦b小调奏鸣曲的个别乐章,后来在1952年完成整阙作品,这份录音在发行时立刻成为经典,以深度发掘的、衷心的首乐章和无与伦比的旋风般终曲著称。卡佩尔的录音中,存在着一些不常和他的职业生涯关联在一起的作曲家作品,如1945年录制的阿尔班尼士的《伊贝利亚》,又或者是更令人惊喜的巴赫第四号组曲。 录制于1952年和1953年初的这首D大调组曲是正在成为本世纪最伟大的巴赫诠释者之一的卡佩尔,完全成熟的艺术风格的展现,其语法的清晰度像是预言葛兰.顾尔德的出现,不过情感深度方面则是全然卡佩尔的;这份因为旧金山那起飞机失事意外而无法完成(少了最后的吉格舞曲)的录音,像鬼魂一样以其深刻的探讨纠缠迷惑着人们。在卡佩尔最后的澳洲巡回中,他首次排定演出贝多芬的《热情》奏鸣曲,而他也经计划录制舒伯特的即兴曲和其它钢琴保留曲目上的重要作品。卡佩尔专心于呈现他那霍洛维兹式的技巧并研究最严肃的那些常备曲目,而巴赫组曲里的表现清楚地预示他本将会成功地转型为最广泛的钢琴家。人们将会永远惊叹于他的录音遗产、在每一个音符里,而对一个尝试高飞的天才而言,三十年是不够的,对人们亦然。 个人评价威廉·卡培尔是浪漫、狂热,充满斗志的钢琴家。 任何伟大的作品都有许多不同观点,而诠释者无可避免地会放入他自己的看法也许是他的抱负,也许是他的痛苦。在于他独特的艺术性,也在于他留给人们那不确定、散漫的音乐世界。而无疑他的钢琴艺术中最重要的是:人们只能对于那些珍贵的晚年演出所展现的成熟度和深度瞠目结舌,那个时期他的拉赫曼尼诺夫钢琴协奏曲、肖邦奏鸣曲和许多其它的作品,不但是令人狂喜的、美好的,而且是明确的。然而,人们喜爱卡佩尔的程度不只如此:他那艺术旅程和他所到达的境界同样意义非凡,以此观点人们可以视他的一生为一种艺术,正如他的音乐一般。 虽然后世常常把卡佩尔的命运和命运多舛的李帕第这位杰出罗马尼亚钢琴家相提并论(后者于1950年以三十三岁之龄死于血癌),但是这两者的艺术是大相径庭。李帕第是温和的欧洲风格:传统、谨慎而文雅;卡佩尔本质上是美国的:浪漫、好斗而狂热;在他死后数十年,他似乎代表了美国因二次大战成为主流艺术和政Z势力,所呈现的理想主义和乐观主义一个显然没有极限的世界。对他来说没有任何目标是遥不可及的(在1943年写给他第一位女友索薇格.梅德逊的信中,叙述他在一周半的假期内,学会拉赫曼尼诺夫的帕格尼尼狂想曲和d小调协奏曲,以及肖邦e小调和布拉姆斯降B大调协奏曲!)他的完美主义毫无止境,而他仅仅视此为一个出发点:「能够轻松弹奏肖邦b小调诙谐曲的人不代表就会演奏它!至今,我仍未具备能够平坦地演奏它的足够的技巧,但我能够以我的内在演奏它,我才不在乎那些能够轻易演奏它的油嘴滑舌的家伙。」他感觉到加诸于身上的责任的重量,拼命的练习,并视伟大的音乐家为一种精神上的动机。卡佩尔永不疲于捍卫他视为巨匠的那些演奏家和作曲家,无畏地在媒体上和私底下批评乐评和经纪人(乐评杰.哈里逊就尝到过苦头:他写了一篇负面的评论批评霍洛维兹卡佩尔视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最伟大的钢琴天才」结果差点在一次宴会上被卡佩尔饱以老拳)。作曲家维吉尔.汤姆森赞美的:「他无所畏惧,因为他有一颗纯净的心」在这些之外,卡佩尔那沉思的英俊外表,与美丽的安娜.路.梅尔森的婚姻和两个小孩,也同样受人瞩目。 作品评价正当美国人的傲气被本土钢琴家卡佩尔的音乐才华鼓舞而起,他仍持续地挑战现状。今日演奏者和现代作曲家的关系似乎是永远而宿命的,人们回首他和音乐会经理人及听众之间争战不息,为的是他所支持的现代音乐杰作也能受到公平看待。哈察都量·卡佩尔的名声和那首令他事业起飞的庞大俄罗斯演漫乐派晚期的协奏曲紧紧相连,但是他在1953-1954年乐季演出了两场刚全由美国作曲家作品组成的演奏会,曲目包括柯普兰、塞兴士、艾伍士、拉果斯、汤姆森和其它作曲家的作品。 他在音乐上的反抗不限于对音乐会经理人在曲目上的干涉,而是对于正在腐化所有艺术的不良风气:「今日音乐界主要的危险是盲从因袭的态度,人们所生存的这个因循年代正在腐化所有艺术中的创造力。这个国家有一个伟大的演员:马龙.白兰度,但他被当作一个疯子,就因为他做他想做的事、表现他所想要表现的举止。这不是一个健康的环境,对任何艺术家来说。」这些大胆无惧的言论出自于一位未满三十岁的人!在这个充斥着类似演奏的现代,人们对于卡佩尔钢琴演奏中的张力是更易感的。以其技巧原则和灿烂音色来看,人们当然视他为现代钢琴家,而他自己则永远在追寻一个不同的时代,一个演奏者特质对听众来说和作曲家同样重要的时代。 安娜·路提及在一场演奏会后的宴会场合中,卡佩尔遇到一位伊利诺伊州当地的钢琴教师,后者曾是匈牙利裔法国钢琴家伊西多·菲利普的门生,因此卡佩尔努力地向她讨教她对于法国钢琴学派传统的观点。他的老师奥丽嘉.萨玛罗芙、伟大的茱丽亚音乐学院教育家及雷波德·史托科斯基之妻,在1945年一封情感真诚的信中,责备他演奏低音音符时,悖离了伟大肖邦诠释者阿弗列德.柯尔托和伊格纳齐·弗利德曼那懂高度主观风格的旋律线:「我从来没有听过比你独奏会中更美丽的音色,只除了当你的低音是黯然无色而远离旋律线的时候。你知道帕德列夫斯基演奏时双手离得很远,但是低音永远都在旋律线前。」卡佩尔死前六个月,在电视节目「公共马车」上演出了三首短曲,包括在史卡拉第E大调奏鸣曲K380富有启发性的演出,那是人们唯一能够亲眼目睹卡佩尔本人的影片。在那引人的片段中,似乎暗示了他那艺术的永无休止将会引令他到达的境界;为了强调其古代性及扩张其纹理,他Z由地运用琶音,并在低音加上类似吉他拨弦和双震音的不谐和音程,他精心润饰的这份演出令人回想起十九世纪的编曲。这种宜古宜今的特质在他不断地拓展的演奏中比比皆是,佐以他那高度的钢琴水平,足以解释为何对人们来说,他是个继承「黄金时代」大师如拉赫曼尼诺夫或霍洛维兹技艺的天生好手。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