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威廉·弗里德金
释义

威廉·弗里德金William Friedkin美国电影电视制片人、导演、编剧,1935年8月29日出生于美国芝加哥伊利诺斯州;1972年凭借《法国贩毒网》获得奥斯卡最佳导演,1973年的《驱魔人》被誉为影史上最恐怖的影片之一。

生平

弗里德金从小就喜欢看电影,他少年时开始光顾电影院,《魔鬼》、《恐怖的代价》、《精神病患者》等影片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也使他在1977年坚持将《恐怖的代价》重拍成《魔法师》,而导致事业走下坡路)。

由于父母负担不起他上大学,高中毕业后他在芝加哥市的WGN电视台的收发室谋得了一份差事,从此与影像结缘。工作期间,他流连于电影院;像许多电影人一样,弗里德金说《公民凯恩》改变了他的人生,促使他萌发了当导演的念头,据说,他还把奥逊·威尔斯的头像贴在他家的墙壁上。之后的几年,弗里德金开始参与电视片的拍摄,并且也开始指导电视节目;对于一个年轻人来说,没有什么忌讳的他“干得很痛快”,也使自己的技能得到了锻炼。

1965年,像许多新好莱坞导演一样,弗里德金选择了去西海岸的好莱坞。起初,他继续从事电视媒体的工作,并“有幸”为电视台拍“阿尔弗雷德·希区柯克主持”节目中的一部分。就在他拍摄时,希区柯克本人来到片场,亲自为这套系列片拍介绍的戏。他对这位年轻的导演说了唯一一句话:“弗里德金先生,你不要戴领带。”自称一向反对崇拜偶像的弗里德金后来说:“我不介意他怎么说,也不神化他,更不打算模仿他;但我很高兴人们开始崇拜导演了,而我也因为当导演赚了不少钱。”大约五六年后,他因为《法国贩毒网》去参加美国导演工会颁奖典礼,在典礼上他遇见了希区柯克。他走上前当面整了整蝶形领结,说:“希区,你喜欢这领结吗?”希区柯克当然早已不记得所为何事了。这是后话了。

《法国贩毒网》1967年,弗里德金指导了第一部剧情长片《好时光》;虽然无意要成为“艺术导演”,但他此后的几部作品中都是严肃题材的问题剧,如有关同性恋主题的《乐队男孩》。不过,这些电影并没有因为当时的嬉皮士风潮而卖座,各方反响平平。老牌大导演霍华德·霍克斯曾对他说:“我不知道你为什么要拍那样的片子(指的是《乐队男孩》)。人们不想看那些讲某人有难题的故事,或者任何讲神经有毛病的故事。他们想看的是动作故事。每当我拍这种讲许多好人斗坏人的影片,总是大获成功。但愿这跟你也有关系。”“他的那些话的确留在我耳里了。”弗里德金回忆道。

于是,就有了1971年的《法国贩毒网》。他意识到回归30、40年代有着清晰故事线索和鲜明人物形象的美国电影风格,才是自己的根基。1971年10月7日,成本仅为180万美元的带有纪录片风格的犯罪片《法国贩毒网》在纽约上映,大获好评,本土票房达到2630万美元,使得弗里德金晋升好莱坞一线导演。该片还获得了5座奥斯卡小金人。

作品年表

《千疮百孔》(Bug ,2006)

《猎杀》(The Hunted ,2003)

《火线冲突》(Rules of Engagement ,2000)

《玉焰》(Jade,1995)

《火爆教头》(Blue Chips,1994)

《魔鬼保姆》(The Guardian ,1990)

《愤怒》(Rampage,1988)

《洛城生死斗》(To Live and Die in L.A,1985)

《虎口巡航》(Cruising ,1980)

《金融事件》(The Brink's Job ,1978)

《魔法师》(Sorcerer ,1977)(重拍法国经典电影《恐惧的代价》)

《驱魔人》(The Exorcist,1973)

《法国贩毒网》(The French Connection ,1971)

《乐队男孩》(The Boys in the Band ,1970)

《生日聚会》(The Birthday Party ,1968)

《好时光》(Good Times ,1967)

威廉·弗里德金谈电影

最初我是拍纪录片的。拍纪录片的话,通常你都是抓起摄影机,东奔西跑地四处拍。你必须要非常灵活,用最合适的方式放机器、录音,以便捕捉到最佳的状态。就算是拍剧情片,我觉得也要能够采用纪录片手段使观众感受到在观看当下正发生着的事情,并且你要创造出属于你自己的真实。

银幕是扁平状的媒介,有宽有高,仅此而已。但一旦自由地操纵摄影机,你就能获得空间纵深的幻觉,乃至超越空间感的感受。对我来说,通过摄影机是有可能得到“电影立体感”的。

关于展现和述说(show-and-tell)

很多人拍电影就是在做展现和述说。一个场景,两个人在讲话,一个家伙对另一个家伙说:“我们在餐馆见吧。”下个场景就是在餐馆。都讲得清清楚楚,没有任何令人惊奇的元素。David L. Wolper(纪录片制片人、导演)告诉我们的原则是:切不可“展现和述说”。

俄罗斯芭蕾舞团的指挥家Serge Diaghilev对他麾下的首席舞蹈家说过一句很著名的话:“Etonnez-moi!”意思就是“让我吃惊。”这是导演对演员、编剧或者剧组任何成员的最佳要求:你得让我吃惊。

但是,我们并不总是感到吃惊。很多时候,观众走到了电影人前面。观众知道下个镜头是什么。观众知道他们接下来要说什么话。那还看什么?都知道了这个人永远不会死。

所以,在我拍的有几部片子里,我说:“我们把主人公弄死吧。”为什么?这才是生活。人是会死的。

你必须竭尽所能让观众感到惊奇。

关于合作

跟编剧的最佳合作要让两个人都处在相同的理想状态下。两个人讨论,开始讲跟工作不相干的事情,然后找到切入点进入正题,慢慢剧本就侃出来了。如果你俩思维不能完全搭调,不会写出什么好玩意。你不必同意所有放到电影里面的东西,但至少要在生活的基本概念上有起码的共同点。首先得融洽,银幕上呈现的应该是融会贯通、心灵感应后的东西。

关于风格

风格是极端重要的,但风格必须从你要拍谁,拍什么这些基本的问题里自动“长”出来,必须是经由材料来调用它。风格不能强加。

关于The French Connection

就说The French Connection吧,我们就没有正式的剧本。我们花了几个月的时间研究Eddie Egan和Sonny Grosso(故事原型中的警察,也在电影中出演角色)的真实经历,最后一共调查了75个警察。

其实拍摄的时候,我们主要是在片场现编。我让Gene Hackman和Roy Schneider去跟Egan和Grosso侃。然后几人侃完了就带着故事回来,对白有了,场景也都有了,我们马上开始拍。

全片第一场戏,是他们追踪嫌犯,然后狠狠扁了那人一顿,几乎完全来自Egan-Grosso的一次审讯。

我认为,导演的当务之急是建立情绪(mood),然后据此才有演员的表演,演员才能去创造。为了达到效果,导演要和演员去反复沟通。指导演员的表演就是在所有层面上进行沟通。

那是拍摄的第一天,我决定在一辆车上排练。结果拍完后我意识到不对劲,问题可能就出在我的排练上。我本来是让演员坐下来,直接把台词说完。待其它镜头完工后,我对他们说:“你们应该知道这场戏该是怎么回事。好罢,现在你们出去逛逛,想去哪去哪,自己想想台词怎么说,怎么演,交给你们,你们自由了。”

一旦你告诉演员他们“自由”了,就不得了了。他们会把所有台词都编好,可能会有重叠、冲突,但生活的节奏就是这样。演员表现出了真实的恐惧感,因为他们拿不准接下来该怎么演,我也拿不准他们会怎么演。这对我来说就是天堂。Etonnez-moi!

French Connection真正的创造是在剪辑台上,最容易的一场戏就是追车。为什么说相对容易,因为我们早就周密安排好了一切,精确算计和预先准备好了所有可能出现的意外。当然,由于人为的事故,我们还是损毁了好几辆汽车。

我拍完French Connection后,几乎每拍一部片子都有特殊的原因。比如说The Birthday Party,我特别渴望拍,因为我想拍部英国戏剧家品特的戏。其它有的是为了推动我的事业,我对金钱利益看得不重,在这个圈子里,决不是为了标榜什么,把这当成美德,确实如此罢了。对我来说,世上最激动的事,也是唯一激动的事,是让观众在银幕前得到20秒钟的兴奋。

我的电影哲学跟禁毒口号是相反的,我经常说:“Just say yes!”

最后要说的是,哪怕是碰碰运气,让我吃惊,当然这并不总是管用。但如果你真能写、拍、演、剪、导一部片子让人大吃一惊,就算对这一行略窥门径了。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6 1:1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