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威风战鼓
释义

基本简介

威风战鼓始于周秦、盛于汉唐,根植关中,源在战争,是华夏民族的原始音乐,是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是“击节而歌”的遗迹,她的精神内涵是剽悍威武,粗犷豪壮,代表着关中秦人犟、硬、冷、悍、勇、楞的品格,有着和谐美、节奏美、舞蹈美、形式美、音乐美的属性,存在着东西文化交流,中原和少数民族文化融汇的基因,是祭祀文化,宫廷乐舞、民间艺术的化合体,有着深厚文化精神音乐艺术研究价值,是非物质性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宝贵遗产和财富。

威风战鼓共分九个环节:一、《祭旗出征》;二、《白起摆阵》;三、《韩信点兵》;四、《战前列队》;五、《龙飞凤舞》;六、《老鹳探水》;七、《厮杀格斗》;八、《收兵回营》;九、《胜利凯旋》。

眉县威风战鼓节奏明快,一板一眼,紧锣密鼓,强弱分明,以战为题,以争为律,以斗为规,以鼓为帅,以锣钹为将,主旋律鲜明,有血有肉,有性格,有骨有筋有特点,人性音乐共存,精神文化同生,扬胆壮威,振奋精神,抒发感情,发泄抑郁,调理心性,陶冶情操、张扬个性。

战鼓社从1990年由第五代传人荔改朝组织发起,购衣制器,译谱教徒,每逢古历节日,百姓以鼓作乐,自娱自乐,进入21世纪后,鼓社边向外地推介,边添置器具,后经县乡领导重视支持,人员不断扩大,学员逐步增加,曾先后在西安、宝鸡、太白、扶风、周至、杨凌等地表演,并获得宝鸡市2002年民间锣鼓大赛第一名。2006年中央文化部、财政部、省文化厅、财政厅,市文化局、财政局多家媒体采访调研,受到领导赞誉和鼓励支持,而且拨出专项资金2万元,要求壮大保护。2007年陕西省副省长李堂堂及省文化厅厅长、市副市长冯月菊,文化局副局长杨茂生及县委书记王琳、县长张乃卫亲临现场观看威风战鼓表演,调研农村文化,李副省长特别高兴鼓励指导搞好农村文化生活,副市长也特别鼓励荔改朝同志要搞下去,为宝鸡人争光。2007年,省文化厅厅长秦天行及蒋惠莉副厅长,市文化局副局长杨茂生,各县市主管文化事业领导现场观看。2007年宝鸡市“古韵迎春”晚会,由市县专业人员指导,威风战鼓搬上舞台,走进银幕,形成了规模较大颇具影响的文化产业。

历史渊源

战鼓源于战争,始于氏族社会地域间的财物争夺,在刀耕火种的原始社会时期,最初以敲击石块响声和呐喊声调作为进攻和撤退的命令,到了周代基本形成雏形,有了统一的式样,作为指挥战斗、鼓舞士气、统一行动的指令。《诗经·大雅》曾这样记述:“申伯信迈,王饯于眉”,是说申伯在出征前,周武王在眉地以赐酒与击鼓为他送行,这就为眉县威风战鼓的形成和发展赋予了基本内涵,从此后,战鼓就广泛地运用于战争中。三国时代,眉县斜峪关是魏蜀交兵的古战场,诸葛亮六出岐山,在眉县斜峪关(褒斜古栈道)至葫芦峪一线步步设阵,同时,以击鼓声东击西,迷惑魏军,魏军连连战败,从而,著名的火烧葫芦峪故事,在当地广为流传,从此,给战鼓赋予了更加威武神奇的色彩。以后,随着历朝历代的频繁交替,战鼓在战争中的作用愈来愈显重要,一直成为鼓舞士气,振奋精神,杀敌取胜的重要手段,近、现代战争中,战鼓被军号所替代,进入和平年代,战鼓不再作为战争的一种手段,而开始演化为一种民间娱乐形式,但它仍然保持着战争原始的特点和风格:剽悍威武,强劲豪放,尤其是眉县青化、横粱一带自古“民风强悍” (县志载),区域人文鲜明的个性特点,衍续了威风战鼓的侠风义骨。因此,特殊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共同促进了眉县威风战鼓的传承和发展。

基本内容

威风战鼓,俗称“家伙”,它是敛原始最古老的音乐形式,源于战、势在威,有精神,有魅力,“是击缶而歌”、“击节者歌”的遗迹,是内容丰富完整的音乐派系,有着深厚的文化艺术内涵。它的精髓是剽悍威武,粗犷豪放,催人振奋,鼓舞士气,按照民间传承习惯称谓,可分为以下几个部分:

一、 表演形式

广场型、舞台型、游动型。

二、 战争性质

有“白起摆阵”、“韩信点兵”、“秦人东征”、 “诸葛遣将”等节奏,其最大特点为紧、凑、快、狠,一般以战的主旋律思想意识贯穿于始末,给人一种好像打架争斗的感觉,激烈起伏、紧凑和谐。

三、 祭祀文化性质

祭祀音乐是一种美学,道教、佛教都离不开鼓和青铜器音乐,主要以《连十槌》、 《十样景》、 《九连环》为主,旋律肃穆庄重,典雅悠扬。

四、 民间娱乐性质

迎神赛社,舞龙耍狮,伴歌伴舞,乔迁贺喜,婚丧嫁娶,都要有家伙伴奏,特别两阵对垒,相互争胜,比赛时尤为激烈,俗称楞娃打家伙,瓜娃抬社火,二夷子拿棍攉。

五、 其内容有模仿动物声音和行动的,有“老鹳探水、“老虎磨牙”、“鸭子拌嘴”、“鸳鸯戏水”、”龙争虎斗“等。

六、 其精神文化是仗胆扬威,发震聩;宣泄抑郁,释放愤慨,解忧排闷,张扬个性,调合心性,陶冶性情。

基本特征

个性:节拍骤急、狠快,一眼一板,明快大方,强弱分明,以大鼓统领全局,中鼓加点润色,锣钹各击各节,截然不同,比西府有力,比东府有劲。

多元性:

1, 舞、乐同台,器具同奏,有协和美。

2、 器具分开表演有多种音乐单独表演特色。

3、 其音乐文化基因复杂多样,乡土气息浓厚,地域色彩鲜明,人性风格独特。

综合性:气势恢宏壮阔,整体配合感强烈,指挥节奏难度大,段落明显,节奏紧密,各段都有具表现形式和不同内容。

普遍性:鼓乐风靡关中。格调各不相同,此鼓以战为题,以争为律,以斗为规,以鼓为帅,以钹锣为将,有血有肉,有骨有筋,音乐文化、精神文化共存。

她是华夏民族文化的折射,炎黄文化、龙文化的缩影,是民族生活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与民间礼仪座、息相关,与民族文化一脉相承,与民间艺术和谐生存,与民间音乐共同发展,与民间娱乐朝夕相伴,与民族精神生死相依。

主要价值

威风战鼓随着枪炮的使用,模式替代被战争淘汰,失去了往日的威风,幸运的是她仍然保持原有强劲的风格,表现形式、意识理念,精神内涵,遗存下炎黄农耕文化,龙文化的破译符号,融东西方各民族歌舞一体的文化基因,维系华夏民族的认同,代表着民族的向心力、凝聚力,亲合力,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奋发向上坚韧不拔的精神支柱,是“夷不犯夏”、“夷不侵华”和睦相处的道德原则,廷承了周秦雄风,汉唐洁气,华夏文明,有极其深厚的音乐价值,文化价值,精冲价值,历史价值,

特殊的地域环境,特殊的文化积淀,造就了特殊音乐形式延承幸存,渭水之3阳,秦岭之阴,姜(斜)水之傍,诞生了威风战鼓,她综合美学、人类学、民俗车、史学、中外文化交流史,有很高的学术研究价值。

相关器具与制品

器具有大鼓、中鼓、钹、锣、硬铮、钢镲、响铃、串铃、帅旗、板对、笳板、麦秆号、龙凤彩旗、云锣等,一般二十四面为一堂像伙,代表二十四节气。

战鼓是周秦古乐器的遗制,后经少数民族融合而形成,在汉时基本完成;笳板系胡乐,胡人乃游牧的少数民族人,身着胡服,佩带胡铃,脚踏鼓点,击胡笳,跳胡舞,一般十人代表十天干,十二片代表十二地支,上扎黄表代表神器,采用楸木梢股制成,声音响亮;大鼓中鼓为搡木鼓腔,秋季叶落采伐,地上根去三尺,去梢埋入土中,来年夏季制作,牛皮为公牛壮年背皮,人工脚踩挣开,边踩边张,一锤点音,眉西凉阁董卓故里郑家单传最优,其它铜器杨凌锣鼓村川口手工制作者最好。

威风战鼓曲谱:

战鼓主要以心传口授为主, 当地叫灌耳音传世,谱子传世极少,无法稽考,解放后有人记录,但都不合规范节拍,只有个人边念边教方可。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3 23:48: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