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望行人
释义

作品名称:望行人

创作年代:唐代

作品出处:全唐诗:卷605-15

文学体裁:五言古诗

作者:邵谒

作品原文

登楼恐不高,及高君已远(1)。

云行郎即行,云归郎不返(2)。

嗟为楼上人,望望不相近(3)。

若作辙中泥,不放郎轮转(4)。

白日下西山,望尽妾肠断。

作品注释

(1)登楼二句:“登楼时唯恐不高,可是及至登到高处时,您已去得很远了。”两句语浅而意深。登得愈高,望得愈远,这是常理。寓意是当我还没有爬的很高的时候,我期盼着自己能爬的更高一点,可是当我爬到高处时,一切已经变了。非常适合我们现在的社会。次句一接,便觉设想之妙。从“高”与“远”的矛盾中表现出“望行人”的心情。

(2)云行二句:两句极写远望的神理。“郎即行”与“郎不返”,伤怨之情,溢于言表,而以“云行”与“云归”为衬托,前为正衬,后为反衬,用意更深一层。

(3)嗟为二句:两句平顺,以承上转下。

(4)若作二句:想象奇特,是与孟郊类似的至情至苦之语。邵谒有《苦别离》诗:“愿为曲木枝,得作双车轮。”有异曲同工之妙。

作品赏析

邵谒的五言古诗,好作苦语,以质朴的语言表达深刻的情思,这是与孟郊相似的。苏轼《读孟郊诗》:“诗从肺腑出,出辄愁肺腑。”可用来评价邵谒。黄培芳《香石诗话》评此诗说:“深于风旨。”

作者简介

邵谒,约公元860年前后去世,字及生卒年不详,广东韶州翁源人。唐代“岭南五才子”之一。

早年任县吏,因得罪县令被逐。于是截下发髻挂在县门上,发愤读书。隐居离县十余里的一个湖边,室外四面环水。工于诗,多次应举,三十岁仍未考中。866年(咸通七年)至京师,为国子生。当时温庭筠为主试,怜悯他出身寒苦,于是将他的诗作发榜30首,广为誉扬。后来赴官任职,不知所终。著有诗集一卷。《唐才子传》有传。

少为县厅吏。有客仓猝至,令怒其不搘床迎待,逐去之。谒遂截髻挂县门上,发愤读书。隐居离县十余里之某湖,环室皆水。平居如里中未冠儿,鬅髺野服。遂工于诗。累应举,年三十,犹未得第。咸通七年,(公元866年)至京师,为国子生。时温庭筠为主试,颇悯寒苦,乃榜谒诗30首,广为誉扬。释褐后赴官,不知所终。谒著有诗集一卷,《唐才子传》传于世。 晚唐时期,邵谒在翁源县衙任小吏。一日,有客至,县令指使其铺床接待,邵谒不应,县令怒而斥之,邵谒不服,奋然拔刀截其发悬于县门,并发誓曰:“学苛不成有于发”,之后匆匆离去。邵后来到罗江水(即今翁江)河心小岛上隐居攻读,苦读三年,学业大进,于唐咸通七年(公元866年)赴长安入国子监,得诗人温庭筠赏识并力举,诗名大振,后登进士第。邵谒有诗32首选入《全唐诗》。温庭筠称其诗“识略精微,堪裨教化,声词激切,曲备风谣,标题命篇,时所难著”。明代进士黄佐赞邵谒曰:“五岭以南,当开元盛时,以诗文鸣者,独谒与曲江公(张九龄)巍然并存。”后来为何邵谒默默无闻?想必是其诗多抨击时事,敢为被压迫者鸣不平,故不得当政者的赏识。如邵谒诗《岁丰》曰:“皇天降丰年,本忧贫士食,贫士无粮畴,安能得稼穑。工佣输富家,日落长太息。为供豪者粮,设尽匹夫力。天地莫施恩,施恩强者得。”另有《自叹》、《寒女行》等篇,都反映了他的疾世的思想。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1/15 21:2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