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旺苍红军城
释义

红城简介

旺苍红军城位于旺苍县城东河镇,面积1.5平方公里。1933年6月15日,川陕省广元县委、县苏维埃政府在这里成立。1934年3月至1935年4月,川陕省委、省苏维埃政府、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和红四方面军总部等40多个党、政、军主要领导机关和张国焘、徐向前、陈昌浩、王树声、李先念等主要将领迁驻于此,部署指挥了广昭、陕南和强渡嘉陵江三大战役。1935年4月,红四方面军从这里踏上长征之路。1992年,旺苍县人民政府将红军城遗址群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993年,四川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历史文化名城;1994年,被旺苍县人民政府确定为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999年,旺苍县人民政府利用原红四方面军新剧团遗址,开办了“红军史迹陈列馆”,并申报为四川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02年,旺苍红军城遗址群被命名为四川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地理位置

旺苍红军城位于四川省广元市旺苍县县城东河镇,处于东河与洪江两水环绕的沙洲坝上。

红色景点

旺苍红军城遗址街道总长1300余米,宽约4.5米,占地面积约为1.5平方公里,建筑面积约8万平方米,是目前我国保存面积最大、遗址最多、最集中的革命遗址群,共陈列图片、文物280多件。

中共广元县委遗址、县级苏维埃遗址

广元县苏维埃(旺苍坝老城区王爷庙街)、英安县苏维埃办事处(鹰嘴岩老街——现英翠镇政府所在地),留有大量红军石块标语、印章、文件、书报、武器、纸币、布币、铜币、钱币、邮票、税花票、木斗、马灯、大刀、草鞋、告示等。 现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木门军事会议旧址

红四方面军木门军事会议旧址位于旺苍县木门镇,距县城38公里。1933年6月底,红四方面军在木门寺召开了重要的军事会议。1988年5月,旺苍县将会址木门寺建成文物陈列馆,正式对外开放。徐向前元帅应邀亲笔题写了“木门会议会址”的匾额。

红四方面军妇女独立师、水兵连

1933年12月中旬,中共川陕省第三次党代会召开,针对敌人新的更大规模的围攻即将到来,为了迅速扩大红军,决定建立妇女独立团,1934年2月广元县地方妇女独立营在旺苍组建。1935年2月,组建妇女独立师。它是人民军队历史上最早最大规模的妇女武装之一。红四方面军水兵连于1935年2月中旬在旺苍城王庙街戏楼组建,它也是人民军队历史上最早的水兵建制之一。

旺苍红军城史迹陈列馆

旺苍红军城史迹陈列馆位于旺苍县城的老城。1934年11月至1935年4月,川陕革命根据地党政军首脑机关全部迁驻这里,使旺苍城成为根据地的首府。1999年5月,旺苍县在老城文昌街原红四方面军新剧团旧址处建起红军城史迹陈列馆,正式对外开放。

旺苍红军石刻标语

在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为了宣传党和红军的政策、方针和各阶段的中心任务,将部队中字写得较好的指战员和錾刻手艺熟练的石工队组建成“钻花队”,专门在岩石、石碑、石阶等上面錾刻标语。至今旺苍境内还保存有红军石刻标语310多条。

红色历史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红四方面军主力在总指挥徐向前等红军将领的指挥下,于1932年12月中旬由陕入川,仅月余时间就解放了通江、南江、巴中和旺苍三江坝以东的大片土地,开创了川陕革命根据地。1933年1月,红军进入旺苍境内作战,6月15日解放旺苍城。王树声率红73师进驻旺苍城内。中共川陕省委、川陕省苏维埃政府在旺苍城建立起中共广元县委和广元县苏维埃政府。7月初,根据旺苍木门军事会议的决定,红73师与旺苍、南江等地的地方武装游击队、赤卫军等在旺苍城扩编为红四方面军第31军,由红四方面军副总指挥王树声兼任军长,军部设在旺苍城内财神庙。是日,旺苍全境赤化,县、区、乡、村各级党组织和苏维埃政权全部建立起来,成为川陕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旺苍红军城诞生了中国革命军队历史上‘三个之最’:建制最早的水兵——红四方面军指挥部直属水兵连,规模最大的妇女武装力量——红四方面军妇女独立师,建制最大的红色童子团组织——少共国际先锋师。旺苍红军城成为了当时川陕革命根据地的后期首府、运筹指挥的中枢和支援前线的战略后方。当时仅有10万人口的旺苍,就有1.2万人参加红军。

开发建设

2005年旺苍县政府筹划实施红军城保护开发项目,坚持文物保护、旧城改造与旅游开发相结合,按照国家5A级旅游景区标准建设,还着力建成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全国第二批红色旅游经典景区。整个改造工程总规划面积约6.3万平方米,预计投资6.9亿元。

2006年5月,红军城保护开发一期工程正式开工。该县坚持“红”、“俗”结合,恢复老城古镇原有业态及场景,引导居民开办红军商店、红军餐馆等,把红军城景区打造成为片区居民就业的主场所;坚持“新”、“旧”结合,在古镇的改造中,适当注入现代元素,使之既能体现古朴沧桑,又能符合现代审美观。尤其是在红军城核心区保护性开发上,旺苍坚持“修旧如旧”,对26处川陕苏区重要的党政军机关遗址实施整体回购,建设红军遗址博物馆群,同时对三条主街实施整体风貌改造,打造特色街区,复原川北古镇民国初年风貌。

红军故事

杨雪蓬《在旺苍古城的日子里》

总部机关转移到旺苍坝之前,方面军总指挥部、方面军总政治部、西北军区政治部、川陕省委、省苏政府、还有大大小小的后勤机关,兵工厂、被服厂、造币厂,以及红军总医院都巳经从通江和巴中搬迁到了这里。此后的陕南战役、广昭战役、强渡嘉陵江战役,也都是在旺苍坝指挥的。 那时的旺苍坝还仅仅是广元治下的一个小镇,一座不到一平方公里的的古城,一下子涌进四十多个军地领导机关,十五个红军团队,总数高达两万多人,旺苍成了一座名符其实的红军城。人多市面就热闹,街上十几家大大小小的饭馆面馆从天没亮到半夜一直开着门,上门照顾生意的大都是红军官兵和随部队转移的苏维埃干部,还有花钱招募来的大量随军力夫。 总政治部下了一个文件,废旧名旺苍,改称“列宁市”。但老百姓不习惯,你要说你是列宁市的人,连亲戚朋友都搞不清楚“列宁市”是个啥地方。绝大多数红军也是穿上军装的川北老百姓,所以这名称没能叫开。 人数比较多的彭杨军政学校,三个月以前就搬到了这里。军校不在城里,要过河,在离城两三里路远近的灵溪寺。那是一个庙宇式的几进大院子,门口还立得有两尊石狮子。院子里的柱头很粗,气派得很。当时因何畏身体不好,为更好地照顾他,张主席就让他随总医院一起行动,军校的校长由倪志亮代理。 张主席、陈昌浩、徐向前等首长经常去灵溪寺给学员们讲课。灵溪寺旁边的山腰上还有座建在山壁上的小庙,周围翠竹青青,环境十分优美,张主席和陈昌浩、徐向前有时讲完课就住在这座小庙里。还在这座小庙里召开过好几次高级军事会议。也让一些整天在前线忙于指挥打仗的高级干部在这里休息两三天。 总部机关在旺苍停留的时间很长,从一九三四年年底一直到第二年的四月。在这长达半年的时间里,旺苍留给我的印像十分深刻。 旺苍坝是座有着一千五百八十年历史的古城,宽街窄巷,胡乱缠连,房子古朴,庙宇祠堂也很多。四年前我还和周明均、赵丰乐两个原红四方面军的老家伙结伴去重游了一回故地。现在的旺苍城以东河为界,河西高楼林立,一派现代新气像,河东当年红军驻扎的老城好像早巳被世人遗忘了。还是当初那样古旧邋遢,原汤原汁。我们沿着两边尽是老式铺面的狭窄小街穿行,先后寻访了沿王庙街、文昌街设立的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西北军区政治部、红四方面军总指挥部、红四方面军总政治部、红四方面军总医院、红三十一军军部、川陕省革命委员会、川陕省苏维埃政府等旧址。这些具有革命历史意义的地方除了门上钉有一块标识牌外,其它的若说有变化,那就是比我们驻扎在这里时更陈旧、更破烂,更不堪入目。一问为何如此,当地领导和管文物的同志异口同声叫苦连天,埋怨上面没拨款下来,他们也是手长衣袖短,许多事情是想得到做不到。还请求我们打出老红军的招牌,去上面想办法帮他们搞点钱下来。 现在的文昌街一百六十八号,那时候就是陈昌浩和徐向前的方面军总指挥部驻地,此处地处老城区的北头,是一个大户人家的宅院。陈昌浩和徐向前住一个四合院,院里有一个一二十平方米的天井。朝东一排青瓦粉墙的房子,窗户低矮。两位军事首脑就是在这排小瓦房里运筹帷幄,指指着手下的千军万马与敌人作战。 这所宅院我陪张国焘来过不下二十次,还算是老城中相当精致的房子,天井上摆着几个青葱斑斓的盆景。而现在看上去就让我们伤心了,粉墙到处都剥落了,檐板和椽子很多早巳腐朽,连陈昌浩、徐向前当年的卧室墙壁上,因为漏雨,也长满了一块块霉斑。 张国焘不住在老城里,他住的地方很不错,就是离老城千米开外的观音阁。那地方当初我们住进去时就应当算是文物了,现在就更应该是增添了另一层意义的文物。 观间阁在南峰山半壁上,飞檐翘角穿斗架拱的庙堂依山而建,悬于半空,站在庙堂前的坝子上,全城风光,尽收眼底。阁内四根大柱子上,还刻着黄超秘书长当年写下的四句诗: 旺苍两面河,圣贤观音陀; 红军到此地,川陕变苏俄。 阁外翠竹绿树掩映,站在阁前石栏环绕的平台上凌风眺望,地阔天高,山河大地一览无余,让人心胸倏然一爽。 总部的电台也架设在这里。电台一天二十四小时开通,“吱吱吱吱”的叫声片刻不断。管电台和电话的通讯员工作很辛苦,责任也非常重大。张国焘对通讯员不错,犯点小过失也就是批评几句,黄超秘书长态度不好,谁出错砍谁的脑壳,不过他是嘴巴上吼得凶,真把人推出去砍了的事还没发生过。被他撤职、弄到随军“劳改队”去罚做苦力的就多了。 在旺苍的驻军中,人数最庞大的一支部队就是妇女独立师。妇女团扩编为师,就是在旺苍老城完成的。全师只有第一团和第二团,共计两千多人,小的十二三岁,还没有步枪高,体重才五六十斤,典型的黄毛丫头。大的也不过二十多岁,全都是自愿参加红军的,有的女娃娃甚至是哭着跪着苦苦哀求才被批准入伍的。白天她们像真正的战士一样训练,晚上轮流站岗,在桐油灯下学文化。战时抬伤员,送粮食,帮助伤员洗衣服。张琴秋是个文艺活跃分子,她一来,妇女师就生动活泼了许多,唱歌跳舞,还编快板。与总政治部的前进剧团相比,她们是业余的,但业余的里面也冒出个史琼英,成了打金钱板的明星。有一段史琼英唱出了名的金钱板,我至今还记得:“王老五,苦不苦?黄连加上苦瓜煮,今天你到哪里去,投奔红军打官府。官府衙门兵刀多,革命哪怕丢脑壳!打倒官府干啥子?夺得江山人民坐。” 史琼英的扩红效果最好,她每天都能带几个青年回来参加红军,从不打空。上级还奖励她笔记本、铅笔、毛巾等奖品,把她的事迹登在《战士报》上,号召大家向她学习。 一九三五年二月初,正当陕南战役打得正激烈时,陈昌浩与徐向前为即将进行的强渡嘉陵江做准备,从彭杨军政学校、红三十军、红三十一军中抽调了二百五十名身强体壮,有一定浮水、划船基础的官兵,组建了红军中第一支“水兵连”。 训练基地就在老城北头的长滩坝古渡口。二月的川北,天寒地冻,朔风剌骨,河面上还结成一层薄薄的冰。但只要一声令下,“水兵连”的战士立即扑向河中。每天从早到晚,滔滔东河里涌动着无数“浪里白条”,练习浮水、划船、架桥的本领。天气实在太冷了,有两名战士被先后被冻死在了水中。这支被突击训练出来的“水兵连”,在强渡嘉陵江时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各机关迁到旺苍坝时,都像农村人搬家一样,坛坛罐罐啥都舍不得丢,把能搬的全搬来了。后撤离旺苍之前,总部下命令轻装上路,不是非要不可的全扔掉。造币厂(全名叫川陕省工农银行造币厂)和兵工厂扔掉的东西最多,凡是不便长途搬运的笨重机器,都弄去沉到东河边亭子沱和马家渡口的深潭中,只带走了几套新式的印钞套板,以便在途中印制纸币。兵工厂的机器太贵重,舍不得沉潭,就挖深坑埋了,上面还载了竹子和树儿。最伤脑筋的是步枪和手榴弹,多得很,根本没法带走。一部分是缴获过来的,一部分是我们的兵工厂生产的。尤其是自己生产的地瓜形麻辫子手榴弹,堆得像几座山包一样。这东西是工程师何伯阳研制出来的,在战场上管用得很,威力比川军使用的木柄手榴弹还大,燃线时间也掐得很准,不容易造成自伤。这些宝贝大家舍不得丢,可又没力量全带走。那时部队接到撤退的命令后正从前线撤下来,一天二十四小时石板路上都在过队伍,一个军就要过好几天。后来总部就组织力夫把步枪和手榴弹弄到大路边堆起,鼓励路过的战士们尽量多地拿。就这样,到最后还是埋了两千多条枪,其余的都弄到东河边,全丢进了亭子沱深潭里。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9 18:47: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