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网瘾电击疗法 |
释义 | “网瘾电击疗法”是由山东省临沂市第四人民医院精神科主任医师杨永信开创,借鉴“电刺激厌恶治疗”的原理,在网瘾孩子太阳穴或手指接通电极,让1~5毫安的电流通过脑部,将被治疗者的过度上网行为与电刺激之间建立起条件反射,从而戒治网瘾的方法。 电刺激厌恶治疗电刺激厌恶治疗(aversion therapy),是通过负性刺激来消除适应不良行为的方法,是心理治疗中的行为治疗方法。当患者出现不良行为时,立即给予一定的刺激,使患者产生痛苦的厌恶反应,如给予电刺激、药物催吐等,在不良行为与厌恶反应之间建立起条件反射,最终使患者放弃原有的行为。 电刺激厌恶疗法,就是将被治疗者的不良行为与电刺激之间建立起条件反射,一旦这一不良行为出现就予以电刺激,使被治疗者产生厌恶体验。可用于治疗酒精依赖、性变态行为等。 治疗争议2009年5月7日,《中国青年报》发文爆料杨永信的“电击治疗网瘾”后,争议的声音便纷至沓来、此起彼伏。网瘾是否可被视作精神疾病?网瘾少年的人身权利是否受到侵犯?这些问题都是争议的焦点所在。 东方早报记者简光洲报道:面对外界对网戒中心“电击”治疗侵犯孩子人权的强烈指责,很多家长激动地回应说:“宁愿送到这里‘电击’,也比让他走进牢房要强!”一些家长说,卫生部和外界并不理解他们的“绝望”和“无助”。在他们看来,“电击治疗法”并没有什么不安全,且效果非常地好,这也是他们无法理解卫生部叫停通知的原因。与网络舆论一边倒地对这则“叫停通知”表示支持声音不同的是,仍在“杨永信网瘾治疗中心”陪护孩子一起治疗的几百名家长中的不少人则态度完全相反,他们对“叫停通知”表示不理解甚至有些愤怒。“谁能治孩子谁就是我的救命恩人!”一名家长激动地说。 受益家长们表示,如果给一个健康的孩子打针,我们说是摧残孩子,如果给一个有病的孩子打针,还是摧残吗?如果说治疗有痛苦,短暂的痛苦能换来孩子终生的幸福和家庭的安逸,难道不值吗?什么是权益?最大的权益就是生存权。不管大家怎么争论,安全有效说明一切,五年多的实践,3000多例网瘾孩子足可以证明。 疗法现状卫生部在其网站上发布《关于停止电刺激(或电休克)治疗“网瘾”技术临床应用的通知》,对近期各地出现的“网瘾电击疗法”做出暂不宜应用于临床的研究结论,要求各地立即停止该项治疗。 针对近来,广受社会关注的“醒脑电击疗法”治疗“网瘾”,卫生部专门组织专家就该诊疗相关问题进行了充分研究和论证。 专家一致认为,电刺激(或电休克)治疗网瘾技术的安全性、有效性尚不确切,国内外并无相关临床研究和循证医学依据,暂不宜应用于临床。 卫生部要求各地根据专家讨论意见以及《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办法》等有关规定,停止辖区内有关医疗机构电刺激(或电休克)治疗网瘾技术的临床应用。若开展科学研究,应按规定申报,经批准后须充分尊重受试者知情权和选择权,不得收取相关费用。 网瘾的界定一、症状标准: 1 、对上网有强烈的渴望或冲动,想法设法上网; 2 、经常想着与上网有关的事,回忆以前的上网经历,期待下次上网; 3、 多次对家人、亲友、老师、同学或专业人员撒谎,隐瞒上网的程度,包括上网的真实时间和费用; 4、 自己曾经做过努力,想控制、减少或停止上网,但没有成功; 5 、若几天不上网,就会出现烦躁不安、焦虑、易激惹和厌烦等症状,上网可以减轻或避免这些症状; 6、 尽管知道上网有可能产生或加重原有的躯体或心理问题,仍然继续上网。 二、严重程度标准:由于上网,明显影响与家人或朋友的关系,或严重影响学习成绩、工作表现等,或有旷课、逃学、打架斗殴等违反法律、法规或校规的行为。 三、病程标准 3个月以上四、排除标准并非继发于其他精神病性障碍或物质依赖。 疗法的科学性杨永信所使用的“网瘾电击疗法”实际上是:有电的感觉,在不舒服的感觉下施以语言的引导,以稳定其情绪,打开其心门,起到基础性心理引导的作用,也叫做“低剂量电刺激治疗”。 国外最新的一项戒毒技术也采用了电击疗法,不同的是,这种电击疗法的作用部位是在人脑的海马区,通过电击使海马区的“毒瘾记忆”丧失,从而戒掉毒瘾,这种电击没有疼痛,只是会造成失忆。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