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网上陵园 |
释义 | 概述陵园,属墓地的一种安葬形式类型,原则上讲是为了纪念在某事件中或有着威望或有一定贡献人物而设的墓地。如烈士陵园等都是战争中英勇牺牲的革命烈士抗美援朝保家卫而献身的。为了纪念他们而建的纪念性墓园,有着一定历史阶段代表人物的墓群就是陵园。目前管理机构为民政部为主。 因此网上陵园,即是通过网络为某个事件中或有着威望或有一定贡献人物而设的墓地。目前提供网上陵园服务的网站有近千家,做的比较完善的有中国清明网、天堂公墓网、中国陵网、天堂路网、无尽的爱等 意义传承文明流传几千年的祭奠习俗本来就是因时而异。在互联网如此发达的今天,祭扫习俗的也需与时俱进。网络祭奠将是传承中华民族"慎终追远"的优良传统,发扬重亲情、重家庭、重孝道的传统美德的现代的、科学的方式。只要祭扫的本义不变--诚心祭奠,祭扫的方式并不重要。 促进和谐网络纪念馆是一个超时空的网络祭奠和沟通平台,用户不仅可以向先人表达敬意和孝思,而且可以利用这个平台加强家庭、家族成员之间的沟通,增进了解、强化亲情、维护团结,增强凝聚力,从而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 激励后代在这个虚拟的纪念空间里永久记载着祖祖辈辈的光荣历史,让散居在全球的后人都可在这个平台上了解祖辈光辉业绩及其未竟之业,以此激励后代不断追求和努力奋进。 特点便捷性现代人受到时间、空间的限制,加上生活节奏繁忙,不可能在每年的清明节、重阳节等祭祖日子亲临现场祭扫。网络祭奠平台可让用户可突破时空的阻隔,实现全天候、全球化的缅怀、祭扫。用户可随时随地在网络平台上对先人表示敬意和孝心。 永久性尽管许多家庭都有家谱,但是人们只能从家谱中获得简单的信息。网络祭奠平台可把先人的文字资料及图像和声像资料永久保存下来,随时随地可让先人的音容笑貌重现眼前,让子孙万代了解祖辈的光荣与梦想。 环保、安全、节约据报道,我国一些大城市每年清明节祭祖费都超过千万元,燃烧纸品引发的火灾所造成的损失也是巨大的。网络祭扫这种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拜祭方式,既满足人们缅怀先人、寄托哀思的需要,又可以避免上述问题。 社会评价今年清明时节,跟往年不同的是,网上陵园热了起来,有的网站日访问人数超过百万。这一除旧布新的祭祀形式,令人感受到科技的发展、物质文明的进步对精神文明建设的巨大推动作用。 这几天,我先后登上了几座网上陵园,果然大开眼界。比如“英特公墓”网,有“英杰园”、“英公园”、“英科园”、“英武园”、“英企园”、“英宗园”、“英民园”、“英蕾园”等陵园可供选择;白求恩烈士、梅兰芳、老舍夫人等名人,都有人为他们建墓,拜祭者不少;可以献花,可以点歌。再如地球村网上公墓,刊载了不少介绍如何安慰逝者的文章,还有文化大观、政策法规、行业信息等特色内容。 网上陵园,好处多多。跟传统墓地相比,网墓能充分发挥多媒体优势,如可以通过播放录像展现死者生前的事迹、音容笑貌、遗嘱等等,拜祭也不受时空限制,只要想念,随时随地都可以打开网站瞻仰。这是一。其二,无需寸土,可以节省宝贵的土地资源。其三,具有环保意义,没有污染。倘能推广,清明时节“烧”字当头的局面将得到扭转,日清月明将可期。 网上陵园也是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好处所。团中央推出的“血铸中华”系列纪念网站,弥补了只能就近祭扫革命英烈的不足,使全国各地的青少年都能如愿以偿瞻仰革命先烈的英姿。据报道,2000年3月开通的同网纪念网站上所设的烈士王伟的纪念馆访问人次已逾15万。无疑,上网祭扫革命先烈,其形象性、直观性,将使爱国主义教育更深入更有效。 移风易俗,相信这种现代的、健康的、节俭的方式,会被越来越多的现代人所接受。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