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网络新娘 |
释义 | 异国男子或女子在网上发布征婚信息以求得配偶,将通过此种渠道而成婚的新娘称为“网络新娘”。说她们是“网络新娘”,因为是网络营造了他(她)们远在天涯,近在咫尺的恋爱环境,成就了异国之恋。 现象一些东欧和亚洲的女性希望在美国等西方国家找到她们的如意郎君,互联网成为她们寻梦的好帮手;而许多美国男人也在网上寻找自己的新娘,因此一些中介网站就这样火了起来。但当许多“网络新娘”梦想成真、欢天喜地地飞往大洋彼岸的美国之后,才发现原来网上找到的新郎并不是自己梦想中的佳婿。 一名乌克兰女子通过网上中介发起全球“征婚”活动;最积极“响应”的是英国的中产单身男性。他们认真地通过网络“付费结识”异国情调的乌克兰女郎。最终,还会亲自跑到乌克兰参加“相亲”活动。然而,真心征婚的少,想骗吃骗财的多。 被称为黑海明珠的奥德萨又得了另一个称呼——世界网络新娘之都。仅在这里,就有超过100家“婚介公司”,每年吸引7万英国人来这里,其中的大部分是单身男人。向全球推介网络新娘已经是一个5000万英镑的大生意。 陷阱网上看图选人 只要在电脑上输入“乌克兰新娘”后,满是异国情调的美女照片出现在人们的眼前。比如:戴安娜,29岁,一头栗色头发,职业是会计师。说明是,“我希望找到心爱的人,组建家庭,在生活中找到爱;我性感、感性、浪漫温柔。”还有“特蒂安娜,29岁,经理,喜欢孩子和动物。想找一个灵魂的伴侣,和他一起分享生命中的美好却不必担心会失去。” 当地私人侦探的调查结果显示,这些“新娘”中诚心诚意的不到三成。的确有人希望能和外国人扯上关系,甚至结婚,不过十之七八都是在耍手段。她们的动机是金钱,而不是婚姻。 与意中人付费谈情 为了和中意的女性取得联系,通过书信或电邮等,要花费不菲的费用。网站不收取会员费,却要花钱买“信用”才行。可以批量购买,比如100或200,也可以买一两个“信用”,每个信用只能写一封电子邮件。“求婚者”还只能通过中介公司写信,并被要求先付账。与中意的人接上头之后,将会开始一系列的事情:对方会索要飞机票、护照、签证的费用,以便来英国看望未来的“丈夫”,收到钱后却永远不会启程。 到乌克兰人财两空 而有幸来到奥德萨的人却发现,眼前的人跟照片上的意中人相去甚远,好像有喝不完的酒,吃不完的饭,要不完的礼物,甚至双方还不大熟悉的时候就在酒店里留宿。结果通常是,再见。 不幸“网络新娘”的不幸婚姻 娜塔莎是一个俄罗斯女孩,在一所学校当音乐老师,她的梦想就是嫁一个美国丈夫,到美国生活。于是她上网寻找,并在一个中介网站登记。随后,她花了整整一天时间跑到莫斯科,和200个俄罗斯女孩一起参加了同10个美国男人的“相亲会”。在相亲会上,尽管她不会说英语,但她的美貌却引起了一位比她大16岁的男人的注意。相处一段时间后他们就结婚了。 在经过8个月的婚姻生活后,娜塔莎开始发现她的生活与当初的想象相差甚远。由于移民手续出现问题,娜塔莎只能使用假名在美国生活。而令她更意想不到的是,才刚刚踏上美国的土地,丈夫要么经常不回家,要么就辱骂她,禁止她和任何人交朋友。人生地不熟的娜塔莎只好忍气吞声。两年前,娜塔莎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和丈夫离婚了。 根据一些妇女权益保护组织的统计,娜塔莎的噩梦绝不是网上定制婚姻的特别个案。现在,已经有越来越多的“网络新娘”控诉说自己受到丈夫的虐待。 问题“新娘”目标让男人大掏腰包 网络相亲的女人有的穿着紧身短裤,有人的衣服小得不能再小。她们的名字,比如埃琳娜、凯特琳,个个浓装艳抹,高跟鞋咚咚咚地砸在地上让人心颤。她们如此打扮只是吸引男人为其花钱。 虐待者盯上网络新娘 美国弗吉尼亚州一个法律援助中心的律师莱利·米勒·穆罗代理着好几个“网络新娘”状告丈夫的案子。他说:“据我所知,大部分通过网上中介结婚的夫妇日子还是过得不错,但问题在于,这样的婚姻很可能出现问题。” 根据米勒·穆罗的说法,由于互联网的隐秘性,一些网上中介往往对客户的真实身份、详细资料一无所知,只是收取服务费和为他们介绍异国女性。而这些中介网站经常保证说“如果您对这个不满意,我们可以给您换一个,一直到您满意为止”。就这样,这些中介网站很有可能成为某些性虐待者和强奸犯“寻觅猎物”的乐土,他们只要交少量的钱,就能一个接一个地“换”受害者。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