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王觌 |
释义 | 王觌隋代大臣字景文。祖籍太原祁县(今属山西) 少好游侠,成年始奋发勤学,遍读五经,究其旨趣。能述作,善谈论,为学者所称。年二十二,周武帝拔为露门学士,每有疑事,多请取决。好读诸子,遍记异书,又晓兵法,明辨是非,时人称为“博物”。 1.隋代大臣王觌(551—604),字景文,隋学官。祖籍太原祁县(今属山西) 少好游侠,成年始奋发勤学,遍读五经,究其旨趣。能述作,善谈论,为学者所称。年二十二,周武帝拔为露门学士,每有疑事,多请取决。好读诸子,遍记异书,又晓兵法,明辨是非,时人称为“博物”。 在隋历官著作佐郎、国子博士、汉王杨谅府咨议参军。为谅谋举兵夺杨广位,兵败自杀。著有《五经大义》三十卷、文集十卷,已佚。 2.宋代大臣王觌(1036-1103),字明叟,泰州如皋人(今属江苏)。1051年(宋仁宗皇佑3年)王觌与堂兄王观赴开封太学拜胡瑗为师,专心研读仁义礼乐经典,养成一身正气。1059年,23岁的王觌考中进士。他不愿久居京职,于1068年到润州任推官。1086年宋哲宗继位,官右正言,进司谏。徽宗朝,任工部侍郎,迁御史中丞。改元诏下,恢复神宗变法,专用新派。时任事者多乖异不同,王觌言:“尧、舜、禹相授一道,尧不去四凶而舜去之,尧不举元凯而舜举之,事未必尽同;文王作邑於丰而武王治镐,文王关市不征,泽梁无禁,周公征而禁之,不害其为善继、善述。神宗作法於前,子孙当守於後。至於时异事殊,须损益者损益之,於理固未为有失也。”执政的新派对王觌的话非常反感,遂将王觌降为翰林学士。四月发生日食,皇帝要下诏自责,由王觌起草文稿,内有“惟德弗类,未足以当天心”之语,被宰相删去。后王觌不愿在京城任官,力请外职。以龙图阁学士知润州,徙海州,最后任主管太平观的闲职,安置临江军。1103年,王觌“无疾而卒,年六十八。” 人物生平1051年(宋仁宗皇佑3年)王觌与堂兄王观赴开封太学拜胡瑗为师,专心研读仁义礼乐经典,养成一身正气。1059年,23岁的王觌考中进士。他不愿久居京职,于1068年到润州任推官。不久,两浙发生大旱,承监司奉命到灾区察看,不敢提出免除赋税的意见。后王觌受命复查,见灾情非常严重,便提出免除灾民全部赋税。承监司大怒,上告朝廷。朝廷派钦差大臣到两浙处理,王觌请见,诉说民间疾苦,钦差大臣采纳了王觌的意见。钦差大臣回京都以后,就推荐王觌进京任司农一职。不久经王觌请求,去了颍昌府任签书判官。 轶事典故1086年宋哲宗继位,吕公著、范纯仁推荐其可委以大任,王觌被任命为右正言,进司谏。王觌严格履行职责,发现朝廷中的问题,即向皇帝上疏说:“国家安危治乱,系於大臣。今执政八人,而奸邪居半,使一二元老,何以行其志哉?”王觌列举了宰相韩缜、副宰相蔡确、章惇、张璪狼狈为奸,败坏朝政的事实。先后上疏数十次,终于相继被罢免。后来王觌又弹劾罢免了副宰相吕惠卿。这时,朝廷中有人议论,说大奸都已罢免,但人情不安让人忧虑,建议皇帝下诏,缓和气氛,不再议论奸臣们的罪行。王觌说:“诚出於此,恐海内有识之士,得以轻议朝廷。舜罪四凶而天下服,孔子诛少正卯而鲁国治。当是之时,不闻人情不安,亦不闻出命令以悦其党也。盖人君之所以御下者,黜陟二柄而已。陟一善而天下之为善者劝,黜一恶而天下之为恶者惧。岂以为恶者惧而朝廷亦为之惧哉?诚为陛下惜之。”换成现代话就是:皇帝统治天下,靠的是升降之权,提升一位优秀人才可使天下人自强奋勉,而惩治一个违法乱纪者可使天下坏人感到畏惧。难道坏人害怕,皇帝也感到害怕吗? 宋神宗即位以后,任用王安石为宰相,推行变法。当《差役法》恢复执行时,王觌认为:“朝廷意在便民,而议者遂谓免役法无一事可用。夫法无新旧,惟善之从。”他还抨击那些反对变法的敛财大臣,曰:“聚敛之臣,惟知罔利自媒,不顾後害。以国家之尊,而与民争锥刀之利,何以示天下?”不久,王觌因蔡确、章惇余党陷害,被谪知苏州。苏州有一狡吏,善于逢迎上级,从而攫取权力。王觌到任后,听取了老百姓的反映,掌握了此吏的犯罪事实,并依法处置,一郡肃然。民歌咏其政,有「吏行水上,人在镜心」之语。以后王觌以宝文阁直学士知成都府。当时在成都城中有两道渠,年久淤塞,从而多有水灾,干旱时又无水救火。为此,王觌进行了疏治,老百姓为此感恩载德,命名为「王公渠」以示纪念。 史籍记载宋徽宗继位后,王觌任工部侍郎,迁御史中丞。改元诏下,恢复神宗变法,专用新派。时任事者多乖异不同,王觌言:“尧、舜、禹相授一道,尧不去四凶而舜去之,尧不举元凯而舜举之,事未必尽同;文王作邑於丰而武王治镐,文王关市不征,泽梁无禁,周公征而禁之,不害其为善继、善述。神宗作法於前,子孙当守於後。至於时异事殊,须损益者损益之,於理固未为有失也。”执政的新派对王觌的话非常反感,遂将王觌降为翰林学士。四月发生日食,皇帝要下诏自责,由王觌起草文稿,内有「惟德弗类,未足以当天心」之语,被宰相删去。后王觌不愿在京城任官,力请外职。以龙图阁学士知润州,徙海州,最后任主管太平观的闲职,安置临江军。 历史评价《宋史》的作者在《王觌传》中是这样评价王觌:“觌清修简澹,人莫见其喜愠。持正论始终,再罹谴逐,不少变。”其意是王觌为官清正,淡泊名利,生活俭朴,举止严肃,不苟言笑,喜怒不形于色。绝不因遭受打击迫害而低头屈服,仍然坚持正义到底。 1103年,王觌“无疾而卒,年六十八。” 代表作品王觌的著作有《谏疏》30卷,《奏议》30卷,《杂文》50卷,《内制》30卷。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