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王恺 |
释义 | 1 西晋山都县公王恺字君夫,晋代东海郡郯(今山东郯城)地人,名儒王肃之子,晋武帝司马炎的母舅,官至龙骧将军、骁骑将军、散骑长侍,生活极其奢侈,曾得武帝之助,与石崇斗富。 ◎ 人物简介王恺字君夫,晋代东海郡郯(今山东郯城)地人,名儒王肃之子,晋武帝司马炎的母舅,官至龙骧将军、骁骑将军、散骑长侍,生活极其奢侈,曾得武帝之助,与石崇斗富。 ◎ 与石崇斗富富商石崇曾与贵戚晋武帝的舅父王恺以奢靡相比。王恺饭后用糖水洗锅,石崇便用蜡烛当柴烧;王恺做了四十里的紫丝布步障,石崇便做五十里的锦步障;王恺用赤石脂涂墙壁,石崇便用花椒。晋武帝暗中帮助王恺,赐了他一株珊瑚树,高二尺许,枝柯扶疏,世所罕比。王恺用这株珊瑚树向石崇炫耀,不料石崇挥起铁如意将珊瑚树打得粉碎,王恺心疼不已,以为石崇嫉妒自己的宝物,石崇一笑置之:“别心疼了,我还给你。”说着便命左右取来六七株珊瑚树,这些珊瑚树高度皆有三四尺,条干绝俗,光耀如日,比王恺那株强多了,王恺抚然自失。 豆粥是较难煮熟的,可石崇想让客人喝豆粥时,只要吩咐一声,须臾间就热腾腾地端来了;每到了寒冷的冬季,石家却还能吃到绿莹莹的韭菜碎末儿,这在没有暖房生产的当时可是件怪事。石家的牛从形体、力气上看,似乎不如王恺家的,可说来也怪,石崇与王恺一块出游,抢着进洛阳城,石崇的牛总是疾行若飞,超过王恺的牛车。这三件事,让王恺恨恨不已,于是他以金钱贿赂石崇的下人,问其所以。下人回答说:“豆是非常难煮的,先预备下加工成的熟豆粉末,客人一到,先煮好白粥,再将豆末投放进去就成豆粥了。韭菜是将韭菜根捣碎后掺在麦苗里。牛车总是跑得快,是因为驾牛者的技术好,对牛不加控制,让它撒开欢儿跑。”于是,王恺仿效着做,遂与石崇势均力敌。石崇后来知道了这件事,便杀了告密者。 ◎ 史籍记载《晋书·外戚列传》 恺字君夫。少有才力,历位清显,虽无细行,有在公之称。以讨杨骏勋,封山都县公,邑千八百户。迁龙骧将军,领骁骑将军,加散骑常侍,寻坐事免官。起为射声校尉,久之,转后将军。恺既世族国戚,性复豪侈,用赤石脂泥壁。石崇与恺将为鸩毒之事,司隶校尉傅祗劾之,有司皆论正重罪,诏特原之。由是众人佥畏恺,故敢肆其意,所欲之事无所顾惮焉。及卒,谥曰丑。 《资治通鉴-卷八十一》 后将军王恺,文明皇后之弟也;散骑常侍、侍中石崇,苞之子也。三人皆富于财,竞以奢侈相高。恺以〈米台〉澳釜,崇以蜡代薪;恺作紫丝步障四十里,崇作锦步障五十里;崇涂屋以椒,恺用赤石脂。帝每助恺,尝以珊瑚树赐之,高二尺许,恺以示崇,崇便以铁如意碎之;恺怒,以为疾己之宝。崇曰:"不足多恨,今还卿!"乃命左右悉取其家珊瑚树,高三、四尺者六、七株,如恺比者甚众;恺恍然自失。 2 木材工业专家◎ 个人简介王恺,出生于1917年,卒于2006年11月9日,木材工业专家。长期从事木材工业的组织领导和科学研究工作。他创建的光华木材厂,对中国木材工业的发展起到了促进和示范作用。他对森林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综利用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提出了许多重要建议和取得了不少成果,并不断拓宽了木材工业研究领域,为开创我国木材工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原名锡命。1917年11月14日生于湖南省湘潭县。童年在农村长大。农民繁重的体力劳动和艰苦的生活,给他留下深刻的印象。在长沙岳云中学读书时,一次放映《人道》无声电影,他担任配音讲解,目睹西北大旱,哀鸿遍野,民不聊生的悲惨景况,哽噎地说不出话来。血气方刚的王恺决定学水利,将来整治旱灾以救农民。这时,听英国留学归来的石声汉博士介绍,政府利用庚子赔款建立了西北农林专科学校(西北农学院的前身),教学设备较好,师资上乘,学生享受公费。还告诉他,西北地区缺少森林,是旱灾频繁发生的根本原因,治旱先兴林。王恺受到很大启迪,毅然报考了这所学校,立志务林。 ◎ 大学学习在王恺大学学习期间,学校与兵工当局合作,为抗日战争提供枪托用材,建立了核桃林场。在教师指导下,王恺对核桃树材的利用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将《陕西核桃品种之初步研究》选为毕业论文,从造林选种到木材加工利用进行多品种的综合比较试验,以期选出最佳的枪托用材树种。该课题涉及的学科多、工作量大,他日以继夜,刻苦钻研,取得优异成绩,受到多方好评。毕业时,学校让他留校任教,而他想继续深入枪托等军需用材的研究以支援抗战。正巧报上刊登中央工业试验所新成立的木材试验室招聘人员,条件是理工科毕业生,有较高的英语水平。王恺学的是农科,为了实现自己的宏愿,鼓足勇气,投书自荐。后经一再努力争取,终于使聘方答应试用。试用期间,他废寝忘食,圆满完成各项任务,深得试验室主任唐耀的赞赏,被正式录用。这为他以后长期从事木材工业工作奠定了基础。 ◎ 木材工业工作王恺的工作是从调查研究川西、西南林区的伐木工业与木业市场开始的。1941—1942年,他带了一名工人,徒步沿着川西岷江和大渡河上游林区对伐木工业进行调查;接着于1943年参加了重庆国民党政府交通部和农林部联合组织的林木勘察团,调查了川东、贵州、广西、湖南一带的枕木资源,木材生产和销售情况,为建设湘桂、湘黔铁路的枕木供应提供了依据。在调查中,他不避高山险阻,跋山涉水,克服了种种困难,坚持实地勘察森林资源,既采集了大量树木标本,又了解了当地伐木、制材、运输等状况。写下了中国较早的《川西、峨边伐木工业之调查》《黔、桂、湘边区之伐木工业》《西南木业之初步调查》等报告,为研究中国伐木工业和木材市场提供了有价值的实际资料。 1944年,因工作成绩优异,王恺由经济部公费选送到美国密执安大学林学院深造,从事木材改性等方面的研究,于1945年通过《压缩木的初步研究》论文,获木材工艺硕士学位。在此情况下,王恺照例可继续攻读博士学位。但他考虑到中国的木材加工技术落后,多沿用手工作坊式生产,与美国机械化相比,差距甚大。而发展木材工业急需的是适合中国国情的实用技术和实践经验;加之久经战争灾难的祖国,百废待兴,急需建设人才。他毅然放弃了攻读博士学位的良机,广泛地参观考察了美国中部、西海岸和南方等地的制材厂、胶合板厂、门窗厂、家具厂等不同产品的加工企业,以及美国林产品研究所、各林业试验站和加拿大林产品研究所等科研机构共40余处,并实地参加操作,以取得第一手数据和先进工艺。同时广泛收集木材工业及有关机械设备的技术资料,拍摄和自制了300多张介绍美国和加拿大木材工业的幻灯片。王恺在各地考察中择其精华,博采众长,既学到了先进的实用技术,又提高了实际操作本领。回国前,美国师友许以高薪一再劝他留下,认为只有在美国才能施展他的才华。王恺婉言谢绝了师友们的盛情挽留。他认为美国条件再好,也不能代替中国木材工业的发展。他怀着一颗赤诚的爱国之心,于1946年回到上海,开始了新的工作。 王恺回国后仍在中央工业试验所工作。他特别重视科研与生产的结合,经反复试验,使胶合板质量超过英商产品,达到了出口水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受党中央办公厅的委托,负责创建北京光华木材厂,担任第一任厂长兼总工程师,亲自主持北京“十大建筑”所需主要木制品的生产与多项新产品的试制和投产。光华木材厂的建成,对中国木材工业向着现代化发展,起到极大的示范和推动作用。 “文化大革命”中,王恺克服重重困难,建成了北京市木材工业研究所。1979年他被调至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先后任木材工业研究所所长、副院长、中国林学会常务副理事长等职,直到1988年退休。 王恺于196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64年当选为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70高龄的王恺仍胸怀壮志,决心为发展木材工业继续作奉献。 ◎ 研制成优质胶合板,为国争光王恺于1946年从美国学成归国,仍回到中央工业试验所工作。由于科研经费短缺,所长提出与上海扬子木材厂合作,由他任该所新建的木材工程试验室主任,并兼任工厂顾问工程师。这一设想与他多年主张的科研与生产相结合的思想是完全吻合的。这个工厂生产的胶合板质量低劣,耐水性能差,不及当地英商工厂的产品。他查阅了大量资料,结合实际,与厂方技术人员共同研讨,反复试验,历时一个多月,最终通过提高豆粉细度和加入防霉、憎水剂等措施,增强了胶粘剂性能,产品质量一跃超过英商,且价格较低,从而变进口为出口,在香港、东南亚和美国西岸等国际市场受到好评。他的这一成就不仅为世人瞩目,更为国人争了光。当时在扬子木材厂担任总工程师的白俄专家,曾在国外多处负责技术工作,经验丰富,面对这位年仅30岁的中国人,自觉相形见绌,主动辞职。英商工厂的外国工程师也觉得脸上无光。工厂名声大振,老板很高兴,立即请他兼任工厂厂务主任和总工程师。王恺没有为此成绩而骄傲,又投入了研制新型门扇和装配式房屋的工作。经过努力,获得成功,前者产品还出口香港。为替代进口纺织器材,他还研制了胶合木滚筒、压缩木梭、打梭棒等新产品;为建筑部门研制了跨长30英尺的胶合木梁。这些产品都达到较高的水平。他还为上海木业界、造船业、纺织业、铅笔业等举办木材工业讲座,为在学讲授木材工业课等。上海解放前夕,他借为扬子木材厂老板在台湾主持筹设分厂的机会,考察了台湾的木材工业。在那里,他亲眼目睹了当时的国民党“接收大员”将木材厂停工关闭,盗卖机器设备的惨景,感触很深。虽然工厂老板再三挽留他在台工作,但他决然谢绝了高薪聘任,返回了上海。 ◎ 怀念父亲——“洋木匠”王恺他带领职工一起完成了人民大会堂、历史博物馆、全国农业展览馆等十大建筑所用的木构件和木制品。人民大会堂内的大会厅吊顶和墙面采用了他主持研制的蓝色网纹塑料贴面板,被周总理喻为“秋水共长天一色”。 他还曾先后主持北京饭店、北京图书馆等单位的家具设计。 2006年11月9日,我的父亲王恺——一位深受同行业尊敬的全国木材工业界的泰斗,一位平凡普通的北京市民,走完了他漫长又充满绚丽色彩的人生道路。 父亲原籍湖南湘潭。早年公费留学美国,在密执安大学林学院深造,获得木材工艺学硕士。他放弃了继续攻读博士的机会,却深入细致地考察了大量美国及加拿大木材加工企业,获得了很多一手资料。1947年他怀着一颗报效中华,科学救国的赤子之心回到祖国。几十年来将自己的全部心血,才智投入到中国木材工业的事业中,成绩斐然,是我国现代木材工业主要奠基人和开拓者之一。 在89年的漫长生涯中,父亲在北京工作生活了56个春秋,成了地道的北京人。直到去世前几天,他一再说要争取活到2008年,亲眼看看奥运会,看看这件表明日益富裕强大的中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盛事。 忆起许多往事,特写成文字,以深切悼念父亲。 他的偶像是毛主席、周总理和朱老总 1950年初,父亲奉中共中央办公厅的调令,带领全家和一些工程技术人员从上海来到北京中央直属机关修建办事处。当时新中国刚刚建立,百废待兴。各机关都面临许多房屋需要修建改造并缺少大量的办公家具。根据朱老总的指示,父亲筹建起新中国第一个大型木材综合加工厂——光华木材厂(“光华”是由朱老总亲自提议命名的)。朱老总在接见这些上海来京的同志时,曾笑着对父亲说:“你是洋木匠,我们中央也有几位是木匠出身哩,比如像李先念同志。”朱老总还说:共产党十分重视技术人才,你们要努力为新中国服务。他还指示要把光华厂建为全国的示范性工厂。父亲牢记总司令的指示,全身心投入到光华厂的建设和发展中,三十几岁的人平时吃住都在厂里,直到每星期二厂休时才回家和家人团聚。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朱老总多次到光华厂视察。父亲是光华厂的第一任厂长和总工程师,每次都要陪同和汇报工作。这些场景,老光华人至今难忘。 对周总理的人格魅力,父亲十分敬佩。1964年,在第三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期间,周总理到北京小组视察,看望大家。他和父亲握手时亲切地说:“你是王恺同志?光华的“四清”搞得怎么样呀?不要紧张嘛,要相信党,相信群众。”上世纪60年代初期,有一次父亲和母亲在首都剧院观看话剧《桃花扇》,总理和邓颖超同志坐在父亲的前排。演出前,总理和父亲亲切打招呼,拉起了家常。父亲后来总是念叨这些事儿。他说:“我和总理并没有什么太多的交往。但是总理还记得我这么个人。”他常常向家人谈起这些和总理难忘的交往。 1976年9月9日,毛主席逝世,全国人民都处在巨大的悲痛之中。父亲是毛主席的同乡,且多次在各种会议上和主席见过面,所以对这位世纪伟人更有一种特殊的感情。当时大家对建造毛主席纪念堂的内部装修用何种材料有各种意见,一位负责同志征求父亲的想法,父亲说:“内部装修最好采用香樟木,这是中国的特有树种。纹理美观,颜色大方。还有清淡的香味。正好体现了我们对主席的缅怀之情。”后来毛主席纪念堂内部装修材料采取了父亲的建议。 人民大会堂留下了他的足迹 在建国十周年的前夕,他和光华木材厂的职工们大搞技术革心,精心设计,高速度、高质量地完成了人民大会堂、历史博物馆、全国农业展览馆等十大建筑所用的木构件和木制品,给我们留下永久的纪念。其中,人民大会堂内的大会厅吊顶和墙面采用了他主持研制的蓝色网纹塑料贴面板,被周总理喻为“秋水共长天一色”的好产品。此外,他还为铁道部首次试制了高级车厢装饰胶合板,为国防工程研制了跨度26米无金属胶合木桁架。 1972年,父亲在艰苦的条件下克服重重困难,筹建了北京市木材工业研究所。父亲还曾先后主持北京饭店、北京图书馆等单位的家具设计。他吸收学习国外的先进经验,继续开展木材综合利用的研究,还重视木材待用材料的开拓工作。他主持研制了钙塑材料,批量生产了钙塑保温装饰板,用于和平门全聚德烤鸭店宴会大厅。该产品既代替了胶合板等材料,又提高了室内装饰效果,深得各方的好评。 既是严师 更是慈父 父亲和母亲一共生养了五个儿子,为培养我们长大成材付出了很大心血。 1974年,我患了脑血管疾病,言语和行动都受到了障碍。父亲和母亲千方百计找医生、觅药品给我治疗。父亲那时常对我说要坚忍向上,要勇敢面对人生,不要灰心丧气。从量变到质变,病一定会好起来。为了增加我的生活乐趣,他支持我集邮,还把一些外国友人送给他的邮票转送给我。舐犊之情,慈父之爱深深感动着我。当我终于在集邮杂志和《北京晚报》上发表了集邮知识的一些小文章,父亲和我都非常兴奋,比吃了什么灵丹妙药都高兴。经过十年的休养和锻炼,我又重新回到了工作岗位。父亲亲笔写信给木材研究所检测室的文遇旺同志,信中写到要严格要求我,为国家培养有用的专才。1987年父亲做胆囊摘除手术,刚刚脱离危险,我到医院探望他。他对我说:要好好学习外语,好好学习专业知识。这对你将来的发展是十分有用的。 父亲在临终遗言里还谆谆教育我们:“要端端正正做人,踏踏实实做事。”这句话,我们深深地记在了心里。 他有一颗豁达的心 父亲一生淡泊名利,即使身处逆境时也坦然相对。“文化大革命”中,他作为反动学术权威受到批判,下放到西山一个绿化队劳动改造。他仍利用空余时间朗读英文版《毛主席语录》。身边的年轻人问他:“你都成了牛鬼蛇神了,学习这些有什么用?”他只是淡淡地说:“相信外语知识和专业知识还会对国家有用的。”有一次放羊时,他把羊丢了,只能自己花钱买只羊补上,而买的这只羊个头小,看起来和原来的羊差别很大,大家看到后哈哈大笑。这真是一个令人辛酸的笑话。让一个老工程师放羊,成了那时候特有的风景。 上世纪80年代初,他到印度参加一个木工国际会议。途中发生车祸,他的额头和脸都受了轻伤。但他只对伤口进行了简单处理后,又到场参加了会议。这令与会的外国同行们惊讶不已。回国时,我和母亲去机场接他,为了怕母亲担心,领导将此事一直封锁到去机场的路上才告诉她。我们怀着焦急的心情等待他回来。当他走出机场大厅时,面露笑容,神态自若。即便如此,我们仍能看出他脸上的明显伤痕。 父亲从1953年起就被定为一级工程师,月薪300多元。但是他自己从不讲究吃、穿,生活很节俭。几套西装和中山装伴随他走过了几十年的生活。一些不了解他的人善意地说父亲是个抠门的老头,但其实他把自己的钱物多次地捐给了国家。“文革”时,他把自己从美国带来的大量书籍和资料都捐献给了政府,每月上交50元党费。1972年,组织给他补发了一万六千元的工资,他又把三分之一上交了党费,三分之一给光华木材厂修路。退休之后,他又多次将自己所得的各种奖金几千元至上万元都捐献给了国家,用来培养木材工业的后继人才。 3 海军政治部文艺处副处长◎ 个人简介王恺,生于1929年5月,男,汉族,原名王华峰,海军政治部文艺处原副处长。利津县北岭乡台前村人,1929年9月生,大专学历,中共党员。1945年2月参加解放军,历任渤海军区第四军分区宣传队宣传员,渤海军区政治部耀南剧团编导股副股长,山东军区政治部文工团创作股副股长,山东军区政治部文化部和海军政治部文化部创作室副主任、文艺处副处长等职。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书画家协会常务理事。1949年开始发表作品。1959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1980年后从事专职创作,正师职。立三等功2次,受通令嘉奖1次,1988年被授予独立功勋荣誉章。 ◎ 主要著作著有长篇小说《水下阳光》、《碧雾港》,短篇小说集《群妮离婚记》、《夜航》,诗集《周槐亭》、《一面墙》、《水兵的歌》,散文集《翠微堂笔记》,传记文学《麦贤得》、《卜凤刚传》,电影文学剧本《无名岛》(合作,已拍摄发行),译著《王位继承人》、《丽莉》(合译)等。 短篇小说《童年拾记》获河北省1954年-1979年儿童文学创作二等奖,长篇小说《碧雾港》获1980年海军文学创作二等奖,《厦门的美》获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电视台、海洋出版社等银帆荣誉奖。 王恺系中国作家协会和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书画家协会常务理事,当代作家和著名书法家。出版了《草书毛泽东诗集》等4种书法集。 4 海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副巡视员王恺,男,1952年10月出生,汉族,海南澄迈人,大学学历 1972.12--1977.04 解放军战士、文书、报导员 1977.04--1978.09 海南澄迈县委宣传部报导员 1978.09--1982.07 华南师范大学中文系学生 1982.07--1985.01 海南大学师范部教师 1985.01--1990.11 海南行政区政府办公厅干部、主任科员 1990.11--1995.01 海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第二秘书处副处长、调研室副主任、秘书处副处长 1995.01--2000.07 海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五处处长 2000.07-- 海南省信访局副局长 2009.08-- 海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副巡视员 5 临沂市硬笔书法协会副主席王恺,中国硬笔书法协会会员,临沂市硬笔书法协会副主席。 山东临沭人,毕业于山东师范大学美术系,大学讲师。精通书法、平面设计。 书法作品曾在全国首届“希望杯”师生书法比赛中获三等奖、全国首届“洗笔泉”书法比赛中获三等提名奖、2004潍坊国际风筝节书法比赛一等奖,临沂市‘95“庆五·四”书法比赛中获一等奖、’97“华丰杯”全市书法比赛中获一等奖、“九州杯”全市硬笔书法比赛中获二等奖,。作品并入选《今古墨缘拮英》、《中国教育界名人大辞典》等书,临沂电视台曾作专访报道。 6 考古专家王恺,1936年5月生于江苏沛县,1963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曾任狮子山楚王陵考古队领队,徐州汉兵马俑博物馆馆长、研究员,现退休。为江苏省文史馆馆员,政协江苏省第六、七、八届委员。曾主持隋唐洛阳含嘉仓、徐州西汉楚王陵及兵马俑等遗址墓葬的钻探调查与考古发掘。著有《徐州狮子山汉兵马俑》,发表《人面鸟考》、《秦汉兵马俑的几个问题》、《徐州狮子山兵马俑的艺术特色》、《徐州楚王陵墓的调查和发掘》等论文七十余篇。 7 东晋官吏王恺,字茂仁,王坦之子,太原晋阳人。少践清阶,袭父爵,太元末为侍中,领右卫将军,多所献替。兄弟贵盛,当时莫比。及王恭等讨王国宝,恺请解职。以与国宝异生,又素不协,故得免祸。国宝既死,出恺为吴郡内史,未几,征恺为丹阳尹。及桓玄等至江宁,恺令兵守石头。俄而玄等走,复为吴郡。病卒,追赠太常。 |
随便看 |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